【明報專訊】檢查乙型肝炎病毒,可抽血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s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
50歲的陳先生買保險前驗身,發現自己乃乙肝病毒帶菌者。抽血檢驗「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先生血液內有病毒;檢驗「表面抗體」呈陰性反應,反映陳先生體內未有對付乙肝病毒的抗體;檢驗「核心抗體」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先生年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再進一步檢查,發現陳先生身體已有早期「肝硬化」迹象,血液「脫氧核糖核酸」數量處高水平,肝功能已受損。醫生建議陳先生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定期接受驗血及肝超聲波檢查,慎防發展成為肝癌。
化療降免疫力 潛伏病毒趨活躍
55歲的陳太不幸患上了B細胞淋巴癌,需要接受化療加「利妥昔抗B細胞單抗」(Rituximab),應有不錯的治癒機會。醫生在化療前為陳太檢查乙肝病毒,結果「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表面抗體」則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太體內有對付乙肝病毒的抗體。而「核心抗體」亦呈陽性反應,顯示陳太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繼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相信她的肝臟仍餘下微量乙肝病毒。
治療淋巴癌,醫生用化療加「利妥昔」,使陳太免疫力下降,有可能令肝病毒轉趨活躍,例如「表面抗原」有可能轉呈陽性反應,「表面抗體」則轉陰性,「脫氧核糖核酸」數量上升,嚴重可引發肝功能衰退。因此,雖然陳太並非乙肝病毒帶菌者,「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但醫生仍建議在治療淋巴癌期間,同時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預防出現肝炎。
30歲的陳小姐好事近,婚前驗身,一切正常。驗血檢查乙肝病毒,顯示「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表面抗體」則呈陽性反應;陳小姐幼時接受乙肝病毒疫苗注射,成功誘發體內出現對付乙肝病毒的抗體,而「核心抗體」呈陰性反應,顯示陳小姐從未受乙肝病毒感染。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