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根據衛生署資料,香港小學生的肥胖情况有改善,2023/24學年超重普遍率(包括肥胖)下降到16.4%,是自2014/15學年新低,但中學生仍維持在20%的高水平。署方提醒,肥胖會增加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等,建議從小實踐健康生活,均衡飲食、多做體能活動,同時要減少久坐的時間。(編按:另外,香港亞洲肝炎會主席林朗昕指出,肥胖被視為代謝性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一般兒童患病率約3%至10%,但肥胖兒童患病率可達29%至38%。)
小學生超重肥胖率10年低 中學生20%居高未下
整體而言,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15至84歲市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率已從2014/15年的50%,升至2020/22年的54.6%。在香港,成年人體重指數(BMI)23至25以下屬超重,25或以上則屬肥胖。至於到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接受周年健康檢查的學生中,小學生的超重(包括肥胖)普遍率由2022/23學年的19.5%下降至2023/24學年的16.4%,是自2014/15學年的新低;但中學生的超重(包括肥胖)普遍率則維持在20%的高水平。
世界肥胖聯盟將每年3月4日定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是「改變系統,更健康的生活」。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提醒市民,肥胖會增加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全球多項研究顯示,肥胖程度增加,死亡率亦隨之遞升。肥胖是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二型糖尿病、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睡眠窒息症。」呼籲要關注肥胖問題和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維持適當體重。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