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關注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 減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根據衛生署資料,香港小學生的肥胖情况有改善,2023/24學年超重普遍率(包括肥胖)下降到16.4%,是自2014/15學年新低,但中學生仍維持在20%的高水平。署方提醒,肥胖會增加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等,建議從小實踐健康生活,均衡飲食、多做體能活動,同時要減少久坐的時間。(編按:另外,香港亞洲肝炎會主席林朗昕指出,肥胖被視為代謝性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一般兒童患病率約3%至10%,但肥胖兒童患病率可達29%至38%。)

關注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 減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
肥胖會增加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pexels)

小學生超重肥胖率10年低 中學生20%居高未下

整體而言,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15至84歲市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率已從2014/15年的50%,升至2020/22年的54.6%。在香港,成年人體重指數(BMI)23至25以下屬超重,25或以上則屬肥胖。至於到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接受周年健康檢查的學生中,小學生的超重(包括肥胖)普遍率由2022/23學年的19.5%下降至2023/24學年的16.4%,是自2014/15學年的新低;但中學生的超重(包括肥胖)普遍率則維持在20%的高水平。

世界肥胖聯盟將每年3月4日定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是「改變系統,更健康的生活」。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提醒市民,肥胖會增加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全球多項研究顯示,肥胖程度增加,死亡率亦隨之遞升。肥胖是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二型糖尿病、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睡眠窒息症。」呼籲要關注肥胖問題和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維持適當體重。

促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生活及運動習慣

另外,香港肥胖學會及香港亞洲肝炎會(3日)表示,約兩成香港中小學生體重超標,呼籲市民培養良好生活及運動習慣,若超重問題嚴重,可諮詢醫生意見,考慮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


相關閲讀:「一餐半餐」不會致肥?每日多吃500千卡 一周體重增1磅 影響血糖增肥胖風險


逾九成港生每天運動60分鐘未達標

香港肥胖學會候任主席施頴珊表示,不少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的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普遍較其他學生遜色。她說香港小朋友十分忙碌,經常匆忙進食,也無暇做運動,並引述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在2022/23學年資料,93.9%香港學生未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天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肥胖增代謝性脂肪肝風險

香港亞洲肝炎會主席林朗昕指出,肥胖被視為代謝性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一般兒童患病率約3%至10%,但肥胖兒童患病率可達29%至38%。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