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卵巢癌】預防卵巢癌 定期婦科檢查

分享此內容:

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殺手之一,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當發現時可能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養和醫院提醒市民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如發現身體不適應及早求醫,以增加治癒機會。

 

卵巢癌 養和醫院 婦產科 譚家輝 關永康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 ( 左 ) 、放射治療部主任、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關永康醫生提醒女士關注卵巢健康情況,及早治療卵巢癌。

 

認識卵巢癌風險

根據 2015 年數據顯示,卵巢癌位居本地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新增發病個案有 578 宗,發病年齡中位數為 52 歲。雖然過去十至二十年有上升趨勢,但情況並不明顯。患上卵巢癌的風險因素,包括更年期遲、不孕或曾進行相關治療、家族歷史、帶有突變基因 BRCA1/2 。然而懷孕次數多、已進行子宮切除術、已絕育、服用避孕丸,患上卵巢癌的機會相對較低。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表示,假若病人有家族歷史及突變基因,可考慮採取預防發病措施,年輕病人需要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 40 歲以上或已生育婦女,可進行卵巢切除手術,能大幅減低發病率。

由於女性盤腔空間寬廣,即使出現卵巢癌也難以發現。譚醫生指出,早期卵巢癌絕大部份沒有徵狀,即使腫癌有 10cm 大,也無法憑觸摸感覺得到,要到腫瘤逐漸增大病徵才會明顯,例如出現腹脹、塞腸、輸尿管阻塞、背痛、肺積水、靜脈栓塞、肝功能紊亂等徵狀,視乎腫瘤影響範圍而定。

醫生會先為病人確診,例如查詢病歷,進行驗血、驗癌指數及掃描,確定是原發性(源自卵巢)或繼發性(源自腸胃或乳房等位置)卵巢癌,相關疾病範圍,再決定治療目的及治療方法。譚醫生強調評估十分重要,需考慮病人的年紀及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進行大型手術,治療目的是為治癒疾病還是控制病情。若腫瘤擴散範圍大,未能一次過切除,可以先做化療,令腫瘤縮減後才進行手術。

根據國際婦產科協會的卵巢癌分期,第一期腫瘤只在卵巢位置出現,第二期擴散至盤腔部位,第三期擴散至腹腔或淋巴位置,第四期擴散至肺或肝等遠處部位。期數越低治癒率越高,第一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期已降至六成多,第三期及第四期更分別降至大約三成及一成,因此及早發現非常重要。譚醫生解釋,卵巢癌主要是通過手術抽取組織進行病理分期,醫生會以手術抽取淋巴及腹膜等組織,通過病理檢查釐定涉及範圍,再將腫瘤盡量切除,以減少日後化療工作及增加存活率。此外,現時手術可通過腹腔鏡或機械臂進行,如腫瘤能夠完整取出,更會採取微創手術,加快復原。

 

卵巢癌 養和醫院 婦產科 譚家輝 關永康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備受市民關注。

 

化療加標靶藥 成效顯著

為了在手術後提升存活率,病人一般需要接受藥物治療。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主任、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關永康醫生表示,術後治療視乎復發風險,例如第一期病人復發風險低,未必需要接受化療,但第二及第三期病人則有此需要。

藥物治療分為化療及標靶藥兩大類,針對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更會進行化療藥及標靶藥的混合治療。關醫生表示,化療是主要的術後治療方法,會根據病人體質、造血功能、腎功能等情況進行調節。現時治療卵巢癌的標準化療藥物為「卡鉑」及「紫杉醇」,每三個星期注射一次,副作用與其他腫瘤治療藥物相若,包括食慾不振、噁心、疲勞、脫髮等,亦有機會嚴重過敏及影響神經線,導致手腳掌麻痺。他強調很多病人擔心脫髮,但事實他所見的病人完成療程後都會再次長出頭髮,甚至生長得更好。

現時有兩種標靶藥用於治療卵巢癌,「貝伐株單抗」( Bevacizumab )能夠均勻壓抑腫瘤血管生長,但有 1% 機會形成血塊及有出血情況。關醫生表示,根據 GOG 研究,針對第三期或以下患者,將 Bevacizumab 加入與化療藥混合使用,可減低三成復發風險,比單用化療效果更好。若用於卵巢癌復發患者,更有研究顯示可減低一半復發風險。此外,最近有新的口服標靶藥 PARP inhibitor ,專門針對 BRCA1/2 病人,用以抑制病人體內僅有用於修復缺損 DNA 的 PARP 酵素,可令腫瘤細胞因無法修復而死亡。病人須完成標準化療療程,在腫瘤縮小或消失後服使用,有研究顯示以此藥作持續治療,存活率可增加一倍。

癌症原自基因突變,若標靶藥不適用,關醫生指出,可考慮採取「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抽取腫瘤樣本進行全面基因測試,送到美國進行基因檢測,假若找出基因突變,便可嘗試使用相應治療藥物作治療。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