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養和醫院

肝癌放射治療新公式 減逾半劑量降傷害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肝癌為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目前約八成原發性肝癌患者不適合接受切除手術,部分患者可接受「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醫學界過往計算釔-90注射量時,沒有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亦無考慮體積及惡性程度,或導致吸收劑量不足或過多。養和醫院團隊設計出新公式,大部分病人可減少超過一半的注射量,減低對其他肝組織的傷害。

 

肝癌放射治療新公式 減逾半劑量降傷害
養和醫院團隊2014年展開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設計出新公式計算「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注射量,發現大部分病人可減少超過一半的釔-90注射量。養和醫院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左二)表示,如注射量過多,或會出現放射性肝炎,令肝功能衰退。(許芳文攝)

 

近八成患者不適合切除手術

目前以手術切除病灶為原發性肝癌的一線治療,惟接近八成肝癌患者因腫瘤太大或接近主要血管,不適合接受手術,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是另一選項。

養和醫院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表示,釔-90治療是將導管由患者大腿內側引入肝臟動脈,再注入放射性釔-90(Yttrium-90)同位素微粒,微粒可隨血液積聚在腫瘤的小血管,並釋出輻射消滅腫瘤。

 

傳統劑量劃一 沒考慮腫瘤大小惡性程度

梁指出,過往醫學界將整個肝臟作為目標,目標劑量劃一為120格雷(Gy),即每公斤肝臟組織吸收120焦耳輻射量,從而計算所需釔-90注射量。但傳統方式並無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亦沒考慮腫瘤大小及惡性程度,若腫瘤太大、太惡,可令腫瘤吸收劑量不足:若腫瘤體積較小或低惡性,則會因劑量過多而導致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出現放射性肝炎,令肝功能衰退,若輻射物質流至肺部可引致肺炎。

 

養和團隊於2014年展開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共分析62名接受釔-90放射治療的病人,並首次利用雙追蹤劑正電子掃描,分析腫瘤體積及惡性程度。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張盛基表示,研究有助設計新公式,計算出個人化的注射量。他指低惡性腫瘤可調低注射量,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減少超過50%的釔-90注射量,降低對周圍組織的傷害。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60歲的李先生是乙肝帶菌者,今年3月確診肝癌,惟腫瘤體積太大並接近靜脈,無法接受手術。他在年中接受釔-90治療後,腫瘤縮小,正常肝組織由35%增加至48%,其後接受肝臟切除手術,毋須化療或電療,肝功能回復正常。

 

梁惠棠補充,約15%至20%的原發性肝癌病人可接受釔-90治療,費用約為30萬元。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