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香港人生活繁忙,不少人因而忽略個人健康、疾病預防及控制的意識。
香港65至84歲的人口中有64.8%患有高血壓。治療高血壓,需要長期作戰,病人要從自我監察、認識和管理藥物、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多方入手,預防高血壓引起的慢性腎病、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個案
不「聽話」患者 血壓爆燈 心臟病發
我叫阿萍,是一個家庭主婦,這幾個月對於我而言,好像比1年更長。回想4個月前,當我一邊在廚房做飯,一邊等着丈夫阿明回家時,手機響起,來電顯示一個陌生號碼,接過電話,從此生活就變得不一樣了!
是醫院的來電通知我,阿明在回家路上突然胸口劇痛、無故昏厥暈倒,被送往醫院,情况非常嚴重。我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全身發抖,在電話再三與護士確認是丈夫的名字及資料後,便除下圍裙趕往醫院。
阿明(50歲)一直有吸煙習慣,縱使我不斷勸他戒煙,卻未能成功。20多年前他在內地設廠經營橡膠生意,大部分時間留在內地,每星期只回港兩天。因為工作關係,較多應酬,他經常飲酒,飲食不節制,最愛吃醃製食物,嫌健康食物淡而無味,而且甚少進食蔬果。他在10年前一次感冒求醫時被診斷患有高血壓,但因為忙於工作,他沒有定時覆診。由於他平日沒有任何不適,大部分時間都甚少服用血壓藥,只在感到頭暈或頭痛時,才自行到藥房購買血壓藥服用。
心臟兩條主要血管90%阻塞
到達醫院見到阿明的樣子非常疲累,神志模糊,真令人擔心。主診醫生解釋阿明入院時的血壓遠遠超出標準,初步檢查發現他患有急性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需要立即接受心臟導管檢查。結果發現阿明有兩條心臟的主要血管有90%阻塞,需要立即安排「通波仔」手術。非常感恩,手術挽回阿明的生命,渡過危險期,漫長的一天終於過去。我暫鬆一口氣,但每次家裏的電話響起我都惶恐不安。
經過約兩星期治療,阿明情况漸趨穩定,醫生建議他出院,並安排他定期回醫院接受早期的心臟復康訓練。
這段日子度日如年,我經常在醫院及家中來回,忙得透不過氣,幸好有家人支持,給予安慰及鼓勵才得以熬過。雖然阿明今次幸運地撿回一命,但往後康復的路仍很漫長。只怕他過了一段時間便回復過往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心臟病再次復發。
高危:不良飲食、肥胖、煙酒、家族史
高血壓患者大多無病徵
繁忙的生活往往令人忽略個人健康、疾病預防及控制的意識。人稱高血壓為隱形殺手,實在非常貼切,因為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都沒有徵狀,需要主動量度才知道血壓是否正常。以成人來說,若收縮壓持續處於140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mmHg或以上 ,便是患上高血壓。
併發腎病、中風、冠心病
據衛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至84歲人士從自述或在身體檢查時,量度發現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 (女性25.5%,男性30.1%),其中47.5%在人口健康調查前未被確診。高血壓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15至24歲的4.5%,上升至65至84歲的64.8%。
研究證明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沒有明確病因,一些高危因素包括攝取過多鹽分、肥胖、靜態生活模式、吸煙、飲酒過量、睡眠不足、壓力、高血壓家族史等,因此,均衡和低鹽的飲食、恆常運動、保持適中體重、戒煙、避免飲酒和處理壓力,均有助預防高血壓。疏忽處理高血壓及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引致嚴重併發症,包括慢性腎病、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若在確診初期能認真處理高血壓問題,可減低往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左文的個案正是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對象之一。即將在葵青區開展首間地區康健中心,目的包括:
- 加強公眾對疾病預防的意識
- 提升公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能力
- 及早診斷並治療慢性疾病
- 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管理知識及支援
鑑於現時不少上班族工作時間長,為讓更多有需要人士能夠使用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中心將提供每星期6天,每天10小時的服務(早上10時至晚上8時),以方便市民。
文:蔡宇思醫生(食物及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長)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