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網絡欺凌風盛 如何自保?

分享此內容:

<e代精神:網絡欺凌風盛 如何自保?

【明報專訊】近日再有知名韓星不幸自殺,事件再次引起大眾對網絡欺凌的關注。

網絡虛擬世界瞬息萬變,人人跟紅頂白,比現實更世態炎涼。有人敢於活出自我,逕自走偏鋒,不守世俗遊戲規則,卻得不到認同,遭遇一沉百踩,被網絡欺凌。那種荒涼和無助,令受害者感到世界對自已的否定,以至自己對世界的拒絕,繼而萌生自毁的念頭,甚至付諸實行,最終撒手塵寰。

隱沒真身 助長偏激行為

網絡欺凌是一種群體互動的結果。身處在互聯網世代,很多網民會被心理學上的「去個體化」(deindividuation)現象所影響,覺得自己身分隱沒在群組裏,降低了對個人行為的責任感,繼而放下自我約束,導致個別人士於網上比現實生活更為偏激,亦即是心理學上的「分散責任」現象(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網絡群組之組成,往往是因應因興趣和價值觀等相近而聚合。成員之間會互相認同,對事物有相近的處理方式,便會產生一種共同價值並傾向擁護,因而令整個群組之意見變得單一,不容許客觀的分析,步入心理學上所謂「集體思維症候群」(groupthink syndrome)。

網絡欺凌行為往往是拜這些心理現象所賜。只要群組當中的少數成員,因為種種原因而對他人謔笑,其他成員便會傾向認同,互相支持並加入詆譭。在一片謾罵聲中,欺凌者會變得更加高漲,繼而把行為合理化,例如批評受欺凌者根本是活該。

改網名、離開網絡非示弱

不論是被欺凌或是旁觀者,面對不公行為,噤若寒蟬只會令欺凌事件升級。被欺凌者更要懂得自我保護,明白事必有因。在網上發言前必須三思,不要隨便發放敏感或嘩眾取寵之言論,以免引起網民起哄及圍攻。當釐清責任後證實自己正面對無理指控,千萬不要對號入座,更不能示弱,不要為欺凌者的行為合理化,堅定且明確地要求對方停止,封鎖對方,並向管理人員提出反對,甚至向司法機關求助。即使要改網名甚至暫時離開網絡,亦須明白這既非懦弱屈服,只是盡保護自己最大之責任而已。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