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安全加操 減省輔助人手
實時微調——治療師從旁可透過控制機械裝置的不同設定 ,按患者表現實時微調訓練難度及指標。(作者提供)
對中風患者而言,最影響生活質素的功能缺損,是步態不穩及患側手部癱瘓無力,患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及時間去重新學習,才可重塑腦細胞功能。隨着外骨骼機械人發展,病人穿戴上機械手或機械腳後,可以安全地重複活動手腳,兼可減低物理治療師的人力要求。
例如步行不良的患者,穿上機械腳後可由支架承擔身體重量。患者可專注學習平衡及正確步態,物理治療師則可騰出雙手,觀察患者表現,並實時微調各項設定。如發現其他問題如個別肌肉張力過大、軟組織黏連、關節僵硬或本體感覺較差等,治療師可透過手法治療、運動治療或利用電療器材去改善有關問題。換言之,機械人訓練必須配合其他康復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下肢外骨骼裝置應用於康復訓練源於本世紀初,當時只限用於跑步機。着地走動的設計於10多年前面世,經不斷改進,外骨骼機械人的技術已漸趨成熟,在中風及脊髓損傷康復上都有強大臨牀實證。然而,它們的價錢及保養費用十分昂貴,因而本地臨牀應用仍未普及。上一代型號面世時售價接近400萬元,之後回落至200萬元,現時更大幅降價;新型號則售價差異很大,視乎產地、認證、功能及使用對象,由35萬至200萬元不等。
雙腳重新着地——機械腳讓輪椅使用者重新體驗雙腳着地走路,除了心理上給他們注入正能量,亦可減低因長期久坐對泌尿、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帶來的傷害,兼避免因缺乏走動出現骨質疏鬆、壓瘡、血栓等併發症。(作者提供)
部分復康中心提供機械人訓練
上一代型號只有較大型醫院使用。至於能着地走動的新型號,除公營醫院外,部分社區康復中心,如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及東華三院何超蕸綜合復康中心,都有提供機械人訓練。一般情况下,以改善步態的中風患者為例,治療師會以10節為1個療程,每節90分鐘(或患者的耐力上限,以較短者為準),首階段療程建議每星期做兩次;是否繼續療程及改變設定等,則視乎個別患者進度。
由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外骨骼機械人訓練,而醫院提供的康復訓練一般為期短、排期需時及轉介門檻高,因此有關訓練需要在社區層面得以承接及延續,以達至後急性期最佳的治療成效,以及預防跌倒、惡化及併發症的發生。
文:曾毅鋒(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