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明報專訊】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引用追蹤55萬名長者的初步數據,稱復必泰二價疫苗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有關,但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建議民眾繼續接種。本港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表示,從數據未見明確風險,加上從本港通報系統暫未見相關風險,籲市民安心接種。另建議有三高、吸煙的長者如有憂慮,接種二價疫苗前可先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法新社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日均增至逾萬劑 研究:接種3針後打二價 增BA.4/5變異病毒中和抗體效力 美:二價復必泰或關65歲以上長者中風 風險未證 港衛署:未見涉二價中風個案 本港市民上月起可經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免費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至14日已打逾38萬劑。衛生署回覆查詢稱,專家委員會已知悉相關公告,會繼續對相關疫苗做安全監察。署方至今共接獲不超過5宗涉及復必泰二價疫苗的異常事件報告,當中並無涉及中風個案。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周五(13日)公布,根據CDC疫苗安全監察系統「疫苗安全數據鏈」(Vaccine Safety Datalink,簡稱VSD,是近乎實時監察系統),65歲及以上者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後21天內,與22至44天相比,更可能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引述CDC官員指出,VSD追蹤了約55萬名接種二價復必泰的長者,其中130人在接種後3周內中風,無人死亡。缺血性中風又稱「腦缺血」,是由於向腦部供血的動脈阻塞引起。 美追蹤55萬長者發現「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可繼續接種 不過,CDC及FDA強調,其他大型研究、CDC的「疫苗異常事件通報系統」、其他國家的數據庫及輝瑞和BioNTech數據庫均沒顯示相關安全問題,需更多調查。這兩家機構表示,VSD有關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但認為與公眾分享這一信息是重要的。CDC稱,目前不會改變接種建議。CDC在新聞稿另表示,未有初步信號顯示莫德納二價疫苗與缺血性中風有關。 美國輝瑞和德國復必泰聲明稱,CDC或FDA都沒有在美國和全球許多其他監測系統中觀察到類似發現,也沒有證據顯示缺血性中風與接種復必泰有關。 林永和:三高、吸煙等高風險長者 可先諮詢後接種二價疫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孔繁毅稱,上述數據只屬觀察結果,數據未見接種二價疫苗後與缺血性中風的明確關係,另稱多項因素均可能導致觀察結果存在偏差,如較多健康風險的長者較有可能接種加強劑,重申將密切觀察本港情况,籲市民毋須過憂。 委員會另一成員林永和則表示,本港監察暫時未見有市民接種二價疫苗後出現中風的情况,加上美國當局未有改變接種建議,認為一般健康長者可繼續安心接種二價疫苗;而有長期病或吸煙習慣等的長者,如有不安,接種前可先向家庭醫生查詢哪種疫苗適合。(明報記者) 孔繁毅:本港新冠病毒可視為風土病 另外,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稱,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高,認為若農曆新年後疫情穩定,將可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包括取消隔離令、醫院或院舍探訪者的檢測要求、學生快測要求等,惟口罩令應在明年3或4月取消。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14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表示,從科學而言,本港已有條件將新冠病毒視為風土病,另推算單日新增陽性個案數將持續下跌,估計港府在農曆新年及通關後若見疫情維持穩定,將「放心」取消隔離令。他說,醫院或院舍探訪者檢測要求、上學前快測要求隨後亦可逐步取消。 口罩令屬「最後卸下防禦措施」 孔繁毅形容,口罩令屬「最後卸下的防禦措施」,加上現時仍要慎防新冠和冬季流感雙重夾擊,應維持相關措施。他在節目後見記者時補充,若疫情持續趨向平穩,認為3月或4月可取消口罩令,又說縱取消口罩令仍建議市民在冬季或室內佩戴口罩。 相關文章: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孔:不排除XBB.1.5或成本港主流毒株 料患者病徵輕微 另,衛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首宗帶Omicron XBB.1.5變異病毒株的本地個案,孔繁毅不排除XBB.1.5可能成為本港主流毒株,惟感染相關病毒株的患者大多無病徵或病徵輕微,預料對醫療體系威脅很低,加上本港整體混合免疫屏障較高,市民毋須過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談笑用兵」及時辨識中風病徵  應對危機減患者後遺症

中風目前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而它更通常是突然出現,往往對病人及其家人殺個措手不及。要減低中風機會,日常應提高警覺,留意有否出現可疑病徵,而中風的病徵可以用「談笑用兵」口訣來緊記,如有懷疑應及早尋求醫生的幫助。隨着中風的治療方法不斷進步,如能把握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的時間接受適當治療,可以降低中風對患者的傷害。 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醫生解釋,中風泛指一些源自腦血管引致的疾病,大致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的成因可能是腦或頸部血管出現狹窄而導致阻塞;又或是因房顫凝成血塊,血塊剝落並流動到腦血管造成栓塞。出血性中風則有機會是由高血壓引致,或是本身有腦血管問題,例如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型血管等。 「談笑用兵」辨識中風病徵 要在中風來襲時及早察覺,曾醫生提醒應緊記「談笑用兵」口訣,以便辨識出可能的中風病徵並及時求助: 「談」:說話口齒不清 「笑」:臉部不對稱 「用」:一邊身體手腳乏力 「兵」:找救兵,當出現上述其中一個病徵便應盡快求助 除以上病徵外,如屬出血性中風的病人更可能會出現突發性頭痛,嚴重情况甚至會影響神志或引致昏迷。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合適檢查判斷中風類別  制定治療方案 病人出現急性中風後應盡快送院,醫生會為病人安排合適的檢查,以判斷是屬於缺血性中風,抑或是出血性中風,兩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曾醫生表示,如屬缺血性中風,治療目的是盡快打通阻塞的血管,醫生會考慮透過溶血藥將血管打通或以介入治療將阻塞血塊取出。至於出血性中風則是需控制血壓,防止血塊持續增大,從而減低顱內壓上升的機會;惟當顱內壓上升至特定臨界點,便要考慮利用外科手術將血塊取出,以紓緩顱內壓。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施救要及時 辨別徵兆「談笑用兵」 把握「黃金3小時」提高日後患者自理機會 曾醫生強調,及早治療中風非常重要,如果能把握「黃金3小時」,即是缺血性中風病人若能在3小時內接受到溶血治療,其日後能自理的機會有望大大提高;而隨着治療科技的進步(腦灌注掃描和介入治療)並在特定情况下 ,部分患者治療「黃金3小時」可延長至6-24小時不等,惟愈早治療,效果會愈好。 Read more

【1份水果】中型蘋果營養有多少?膳食纖維助穩定血糖 鉀質助降低血壓中風風險(附食譜)

【明報專訊】6月,夏季當造水果陸續登場,西瓜、榴槤、菠蘿、芒果、山竹、荔枝……受到大家追捧。不過,衛生署健康調查顯示,約五成受訪香港人平均每天進食少於1份水果。水果含豐富營養素、膳食纖維、抗氧化元素及水分。簡單如一個蘋果,已經蘊藏着多種營養素,正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中型蘋果膳食纖維豐富-佔每日攝取量13%-水溶性纖維助穩定血糖-1份水果即相等於1個中型水果(如橙、蘋果)、2個小型水果(如布冧、奇異果)、半個大型水果(如香蕉、西柚、楊桃)、半碗顆粒狀水果(如提子、荔枝、車厘子、士多啤梨)。 Read more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Hypertension-Day)。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超過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沒有明確原因導致的高血壓問題。究竟血壓標準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高血壓?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及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引,理想血壓為上壓(收縮壓)少於120mmHg,下壓(舒張壓)低於80mmHg;只要上壓高於130mmHg,下壓高於80mmHg就算是高血壓。高血壓有機會誘發嚴重併發症如中風、慢性腎病、冠心病等,若疏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有預防方法嗎?從定期監測血壓、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 Read more

【新冠疫苗】衛生署更新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指引 中風心臟病豁免最長6個月 孕婦及哺乳期剔出科興疫苗禁忌症

【明報專訊】衛生署今年1月底及2月中更新給予醫生的指引,收緊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下稱「證明書」)的門檻,極少情况下如中風、心臟病發等可獲有期限豁免,為期3至6個月。孕婦亦將難獲豁免,指引中已將懷孕從科興疫苗「禁忌症」中剔除。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疫情爆發下,長期病患者屬染疫高危一群,要病情控制非常穩定才接種新冠疫苗或許錯誤。而在指引下基本上沒情况不能接種疫苗,「絕對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是沒有的」,如中風或心臟病患者,「他們要等3至6個月,但並非不能接種」。 Read more

中風非終點 復康路上10個貼士助病人減壓自我調適 勿糾纏過去標籤自己

突如其來的中風,可能為病人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衝擊,有機會出現抱怨、暴躁等負面情緒,亦憂慮往後的生活及將自己當成身邊人的負累。臨床心理學家指出,明白中風病人不可能一時三刻便能釋懷,但可嘗試先放慢步伐,冷靜下來,沉澱自己,細想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同時亦避免標籤自己是負擔,要相信出於真心的照顧者,是一心一意為病人着想,建議嘗試易地而處多作了解。以下10個貼士助病人在復康路上學會減壓、自我調適,重整自己的人生! Read more

中風復康矯形用具 義肢矯形師度身訂做手托、腳托減肌肉攣縮 提升復康效果

中風病人在復康路上,都需要積極進行各種的復康治療,希望身體能夠盡量回復病發前的狀態,恢復接近病發前的生活。然而,他們往往都要面對四肢發軟、無法用力的問題。身體甚至會出現肌肉攣縮,導致手掌無法打開、足部內屈變形等情况。這會令病人每次接受物理治療訓練前,都需要花更多時間進行伸展和拉筋運動,減少攣縮情况才能進行訓練,阻礙復康進度。義肢矯形師會為這類病人度身訂做手托、腳托等矯形用具,幫助承托身體、避免攣縮,有助提升復康效果。 Read more

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不少人聽到都會聞「風」喪膽,雖然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但其實中風是有先兆可尋!除了患有高血糖、心房顫動和肥胖人士要注意外,一旦出現小中風徵狀,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已是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如何預防或減低誘發中風的風險呢?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立即了解更多中風問題。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