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是腦部逐漸退化的疾病,腦部功能包括:記憶力、解難能力、思考能力及語言能力慢慢減退,影響患者情緒、行為及感觀等;不但影響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素,還增加照顧者的壓力。
認知障礙症不論在個人、家庭及社會層面都帶來相當影響及壓力,政府和社會各界近年來投放不少社區資源,合作提供支援。
認知障礙症,或稱腦退化症,種類繁多,超過100種病症都屬認知障礙症類,較普遍的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血管性腦退化症,其他還有利維體(Lewy Bodies)腦退化症及額顳葉型腦退化症等。當中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腦退化症分別佔整體病例約70%及20%,其他則佔約10%。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腦退化症,女性較普遍,徵狀逐漸發展;早期徵狀主要有短期記憶和學習新知識出現困難,甚至出現情緒問題如抑鬱和焦慮等。而血管性腦退化症多由腦中風及心血管問題導致,男性較為普遍,病情階段性發展(即腦功能受損程度視乎腦中風次數而累積),徵狀則視乎腦部受損位置而定。
可早於35歲發病
很多人認為認知障礙症是長者獨有,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年齡和基因等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過量煙酒、飲食不均衡,以及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三高和肥胖等,都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症風險。同時,情緒問題如抑鬱症亦是風險因素之一。認知障礙症的成因很多,年齡增長只屬其一,但並非必然。事實上,年輕人亦可能患病,如額顳葉型腦退化症,病人可早於35歲出現徵狀。反之,有些長者即使年紀很大亦沒有得病。據統計,年齡65至69歲人士中,每70人便有一個患上認知障礙症;而85至89歲的長者中,每4人便有一名患者。
非正常老化過程
有人認為,認知障礙症不是病,而是正常老化過程。這說法並不正確。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研究指出患者腦部大量積聚一種引致病變的蛋白,令腦部組織受損而影響功能;然而在正常老化過程,大腦較少蛋白積聚。因此,腦退化症不屬正常老化過程。
至目前為止,只有部分腦退化症如血管性腦退化症,可藉健康的生活習慣減低患病風險,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控制三高、避免過量煙酒及控制體重等。但愈來愈多研究表示,恆常帶氧運動不但能夠健體,更可健腦。帶氧運動鍛煉心肺耐力之餘,還可促進心臟供血到大腦,提供所需養分。一般帶氧運動需達至中等強度,簡單來說,運動時有少許辛苦及輕微呼吸急促,同時亦不會因呼吸過於急促而無法說話。最理想是可維持這強度約20至30分鐘,每星期做最多5次。
帶氧運動需達中等強度
運動模式可視乎興趣及能力而定,簡單至在公園急步行、跳舞及踏單車等。但注意做帶氧運動前後,分別需要做熱身及冷卻運動各約3至5分鐘。以急步行為例,開始時應用慢速作熱身,並用3分鐘逐漸加速至中等強度約20分鐘,再以3分鐘慢慢減速至停止作冷卻。
雖然目前未有有效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患病並不代表人生完了,不同社福機構提供不同協助,患者亦可以活得精彩。當然,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給予患者及家屬理解及支援!
練腦動作:四肢協調 健體練腦
以健腦為目標的運動,給予腦袋足夠的刺激必不可少。介紹兩款四肢協調運作,除了靈活關節,亦有訓練腦袋之效。每個動作做15至20次為一組,重複做3至5組,每日依序練習。(註:視乎個人能力,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這些動作並不能代替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建議的復康運動。)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