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韌帶受損|姿治通鑑:拗柴後無痛 等於康復?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足踝扭傷十分常見,在凹凸不平路面上走路及跑步,巴士煞車時站立不穩,運動時着地失誤等原因,都可以令足踝外側韌帶過度伸展和拉傷,俗稱「拗柴」。若是一級輕微撕裂,一般兩星期便能復元;二至三級較嚴重撕裂,除了韌帶受損,腳眼附近位置會瘀腫發熱,亦有可能出現關節移位、腓骨或第五指骨骨折,或需石膏固定及拐杖助行,復康時間將長達8星期甚至更長。

韌帶受損|姿治通鑑:拗柴後無痛 等於康復?
保護功能減退——拗柴後,受傷韌帶會逐漸修復,但新修復韌帶的柔韌度及保護功能較差,承受拉扯能力較弱,影響足踝關節穩定。(Chinnapong@iStockphoto)

韌帶傷癒變弱 一拗再拗

重複拗柴很常見,同一隻腳拗柴5次以上的大有人在。足踝韌帶扭傷後,雖會逐漸自我修復,但新修復韌帶的柔韌度及保護功能都比原有韌帶差,承受拉扯的能力較弱,影響足踝關節穩定。經常有仍未好好復康的朋友走路時突然腳腕一扭,好運的依靠肌肉及神經自然反應尚能站穩,不幸者大概已再次受傷。

疼痛減退不等於受傷組織完全康復,以此作指標來決定可否再做運動或日常粗活是大忌,會增加再次受傷風險。而且,即使拉傷足踝外側韌帶後完全修復,也有後遺症需要處理;例如足翻拗柴時,距骨與脛骨的碰撞使足踝內軟骨受損,使內側腳眼附近有「陰陰濕濕」的痛,或是拗柴時距骨脫位向前,使患者落梯或下蹲時腳踝有些「頂住」。

在受傷初期,物理治療師要評估受損組織的嚴重程度,施以干擾波、超聲波等幫助消炎減痛,增加關節活動能力,回復步行等基本活動。在復康中後期,透過衝擊波治療刺激組織修復,並配合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手法復位、運動貼紮等方法,協助患者重新投入運動,預防受傷。當中運動訓練尤為重要,受傷後的足踝結構性問題或許未能完全復元,但早有研究指出,即使經歷了二至三級較嚴重的拗柴,透過針對的運動訓練,可完全恢復絕大部分功能。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即日起至12月5日,設有腳踝足底痛症評估、治療及運動復康計劃。(查詢:2783 3616)

文:黃愉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