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苗的原理是通過人體免疫系統,識別所針對的病毒或細菌,產生抗體及免疫記憶。日後如果身體暴露於這些病原體,免疫系統便會迅速反應對抗該病原體,從而達到防止疾病的目的。部分人士,例如癌症患者,或對疫苗成分過敏的人可能無法接種某些疫苗。如社區中有足夠數量的人接種了疫苗,能減低病原體在社區傳播,形成「群體免疫」。因此,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還可以保護身邊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一般而言,大部分疫苗接種都是安全。疫苗可引起副作用,常見包括:注射部位疼痛,感覺疲勞、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疼痛或輕微流感樣徵狀。當中大多數是溫和及短暫,並且不是所有接種者會有副作用。
據世衛上月(12月)資料,有16款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進入第三階段臨牀實驗。這些疫苗主要分為4種不同技術平台,包括滅活、病毒載體、核酸,以及蛋白質亞單元。
每種疫苗需要先經過臨牀前期的測試 ,用動物測試疫苗的安全度及有關抗原能否引發免疫反應。臨牀前期測試後,就開始在人類身上作一至三期臨牀研究。一期臨牀研究主要評估疫苗安全度及免疫反應並決定劑量,二期臨牀研究在不同群組中進一步評估疫苗安全度及免疫反應。三期臨牀研究評估疫苗有效度及在更多測試人數下檢視其安全度。像其他疫苗一樣,新冠疫苗需經過一系列嚴謹測試,包括涉及數以萬人大型三期臨牀測試,確保疫苗安全才會被採用。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