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分享此內容:

初生嬰兒皮膚細緻幼嫩,若面、頸或手腳突然長出血紅色且不斷增大的軟瘤,有可能是由血管異常所引起的嬰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典型症狀。養和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李志偉醫生提醒,雖然軟瘤會隨孩子成長而逐漸自行消退,但血管瘤可能會引起不同的併發症,如出血、結痂,甚至妨礙幼兒的視力及聽力發展等;如血管瘤生長在臉腮、頸項等重要位置,或會破壞容貌及增加吞嚥和呼吸困難的風險。及早治療能夠避免血管瘤對幼兒身心造成不能逆轉的傷害。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嬰兒血管瘤究竟是什麼?有何典型症狀?與遺傳有關嗎?可以不藥而癒嗎?

1. 嬰兒血管瘤的典型症狀?在香港常見嗎?

李志偉醫生表示,嬰兒血管瘤是一種甚為常見而不具傳染性的良性病變,因皮下血管不正常增生而形成,呈血紅色,觸感軟腍。有研究顯示,每20名新生嬰兒約有1人患有嬰兒血管瘤,通常在出生至1個月大期間於皮膚上出現,且快速增大,最常出現在臉部、頸項及肩膊等顯眼位置。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養和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李志偉醫生表示,嬰兒血管瘤在本港並不罕見,若血管瘤體積大或引起併發症,建議及早治療,以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

2. 嬰兒血管瘤與遺傳有關嗎?軟瘤由「成長」到「消退」可長達多少年?

李醫生稱,血管瘤的成因不明但已證實與遺傳無關。白種人及早產嬰兒屬高危族群,而愈早產的嬰兒患病風險會愈高。他指出,嬰兒血管瘤的進程主要分為「成長期」及「消退期」兩個階段:

成長期:嬰兒出生後的首6至9個月,血管瘤會顯著變大,可以由一粒小紅點發展成如蘋果般大的腫瘤。

消退期:成長期過後,血管瘤會逐漸收縮凋謝,過程一般需時2至3年,亦可長達7年,情况因人而異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嬰兒血管瘤屬於軟瘤,如體積較大(上圖),或會影響其他器官,須及早治療。此嬰兒及時接受治療後,血管瘤明顯消退(下圖),最終回復正常。(圖片由李志偉醫生提供)

3. 嬰兒血管瘤會引起哪些併發症?有致

一般來說,嬰兒血管瘤並不會致命,但若血管瘤過大或生長在特別位置,有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李醫生闡釋,如血管瘤過大,容易在穿衣服或觸碰時破損出血、結痂及潰瘍,即使數年後血管瘤自行消退,皮膚也會因曾被過度「撐開」及失去皮下脂肪組織而出現影響外觀的皺摺。「軟瘤內充滿血液,有機會加重心臟負荷;若血管瘤靠近眼睛或耳朵,更可能妨礙視力發展及損害聽覺神經,影響幼兒成長。」

他強調,較複雜個案可能有性命之虞。曾有2個月大幼童兩邊臉腮及頸部都被血管瘤「佔據」,影響其吞嚥和呼吸。經過一個月的口服藥物療程後,病情漸見改善;用藥6個月療效已達標,可以停止用藥,而血管瘤亦進入消退期,病情得以妥善管理。這位小朋友現時已8歲,不再受病魔纏繞,繼續健康成長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4. 嬰兒血管瘤有何治療方法?可以不藥而癒嗎?

對付嬰兒血管瘤主要以口服藥物作一線治療,可助大部分需要治療的個案減少血管增生的情况,而且安全性高,副作用亦較少。至於個別複雜個案,如藏在皮膚深層的血管瘤,或需要加入激光或手術治療作輔助。

若血管瘤體積不大、生長在非重要位置,而且未有引起併發症,都可以先觀察並待其自行消退,未必需要用藥治療。「若經評估後,血管瘤具一定風險,即體積大、影響儀容外貌、妨礙視力或聽力等功能發展,甚或阻礙關節活動及骨骼發展,以及已引起併發症等情况,則需要及時處理。」

李醫生以手臂長出花生大小的血管瘤為例,可能毋須理會;但若長在眼睛附近,不但礙眼,更可能令視力無法正常發展,應快速治療。


相關閲讀:血管炎種類多、徵狀多變難察覺 注意四警號:皮疹、發燒、關節痛、疲倦 宜及早求醫


5. 如何及早發現和確診嬰兒血管瘤?

無論是新手或有經驗的父母,都不應忽視在初生嬰兒身上出現,並有明顯變化的紅點;醫護人員亦需細心檢查嬰兒的皮膚。李醫生表示,一般的臨床檢查便可作出診斷,若為較複雜及嚴重的個案,可能需要進行影像掃描,以確定受血管瘤影響的範圍。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