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研究: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焦慮傾向、學業壓力較高 倡納風險識別因子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社協(4日)公布早前委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做為期12個月的研究,結果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在多個範疇的平均得分顯著低於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包括生理及心理健康,抑鬱傾向、焦慮傾向平均分數亦高於對照組(見表)。研究建議,在現有的「三層支援模式」引入「弱勢家庭識別因子」作風險評估工具識別支援高風險學生,並促當局設外展隊協助高風險家庭。

研究: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焦慮傾向、學業壓力較高 倡納風險識別因子
社協委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於去年3月至今年2月做研究,結果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在多個範疇平均得分顯著低於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包括生理及心理健康。(社協提供)

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焦慮傾向較高 身心健康得分較低

社協委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於去年3月至今年2月做研究,了解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狀况,並探討影響精神健康的因素。研究包括訪談及問卷調查,其中問卷調查收集了638個有效回應,其中530個屬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其餘為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

研究團隊分別邀請26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及34名家長訪談,其間他們均表示因社區環境不安全及居住環境惡劣感到心理和情緒壓力,居住環境更直接影響其家庭生活,令他們壓力增加。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在多個範疇的平均得分顯著低於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包括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同輩支持、家庭關係,以及情緒管理與表達能力等。

結果也反映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總體學業壓力方面,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平均分數也顯著高於對照組。

研究: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焦慮傾向、學業壓力較高 倡納風險識別因子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兩成人臨界網絡成癮 分析指避世

調查也揭示有19.7%受訪弱勢兒童及青少年達到網絡成癮的臨界水平,高於對照組的14.2%。團隊分析指弱勢兒童及青少年或視網絡為逃避現實壓力的途徑,當他們過度使用會進一步削弱其精神健康。

團隊按教育程度分析發現,高中生的生理及精神健康狀况較差,且對自我能力的評價較低,在家庭生活、學校適應及經濟狀况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


相關閲讀: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倡擴學童營養計劃體適能運動

研究提出多項建議加強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包括在現有「三層支援模式」引入「弱勢家庭識別因子」作風險評估工具識別支援高風險學生;並倡當局設家庭精神健康外展服務隊助高風險家庭。研究另建議擴展學童營養計劃、加強體適能及運動等,以提升學童生理健康。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