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治療】正視中風迹象應用人工智能精準評估病情 擴闊黃金「治療窗」

分享此內容:

中風急救分秒必爭,黃金「治療窗」只有寶貴的4.5小時。然而,中風情况千變萬化,延誤、輕視中風徵狀,都會令患者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常言「診治」,應用於中風治療上,「診斷」與「治療」各具挑戰——如何快而準評估病情,然後及早施行最有利患者康復的中風急救治療?現時醫學界可使用人工智能系統Rapid AI,分析急性中風患者的腦血管磁力共振造影及灌注造影影像,計算剩餘可挽救腦組織的數量和比例,盡快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此技術可擴闊中風的診治,不僅只受時間因素(time window)影響,更可直接以腦部組織的狀態( tissue window)評估病情,讓更多中風患者得到適切治療。

許多人都聽說過「談笑用兵」的識別中風徵兆口訣:言語困難、笑時面歪、身體麻木無力、立即求助。能夠及早發現中風徵兆,是治療中風的首要一環。然而,臨床上亦有不少情况,是患者或照顧者都難以發現中風迹象,例如徵狀看來輕微的小中風。

【中風治療】正視中風迹象應用人工智能精準評估病情 擴闊黃金「治療窗」
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如何擴闊黃金「治療窗」呢?

小中風短時間消失 認知障礙難表達或延誤中風治療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解釋,小中風病人的徵狀,如口齒不清、單邊手腳無力等,多會在病發後1小時內消失,腦部掃描也不會找到病灶,病人可能因此減少危機機感而掉以輕心,但其風險實不容小覤,因病人在3個月內出現中風的風險,可以高達兩成。至於輕微中風的病人,雖然病情於病發時並不嚴重,但兩至三成的患者,病情可在數天內急速轉差,終出現中風。「及早處理輕微中風,是為預防中風做好部署。」吳醫生表示,如出現任何類似中風的徵狀,都必須盡快求醫,入院接受詳盡的檢查,由醫生診斷需否即時急救處理。

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中風症狀,情况或更複雜。吳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未必能理解身體出現不適徵狀的嚴重性,加上表達困難,難以清晰地向家人表達不適,及至出現中風的嚴重徵狀時,可能已有延誤,錯過黃金『治療窗』。」

注意中風高危因素 住院期間高危群須小心

中風的高危因素除了包括長者、吸煙、膽固醇過高、高血壓外,住院臥床也有可能增加部分人士的中風風險。吳醫生以長者為例,有些病人因其他病患入院接受手術,可能需暫停藥物治療,而住院期間活動減少,影響血流,增加危險,可導致中風;另外,一些癌症患者亦較易出現血凝問題,令中風的風險增加。幸而,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會持續監察患者,如出現手腳不能活動、口齒不清等異常情况,須及早轉介進行急性中風的評估。


相關閲讀:中風急救與談笑用兵


Rapid AI 由急救到預防性治療

為把握黃金「治療窗」,本港已有人工智能腦血管影像系統 Rapid AI,透過分析急性中風病人的腦血管造影及灌注造影影像,計算出病人剩餘可挽救腦組織的數量和比例,主要針對主幹血管缺血性中風病人,得到準確診斷後及時為他們提供微創取栓手術治療,即通過導管把血栓移除,恢復腦部供血,可將治療窗伸延至24小時,但治療效果愈早愈好。

在挽救生命以外,加快評估病情對患者的病情預後亦有莫大幫助。吳醫生解釋:「經AI評估腦部細胞壞死的情况,有助醫生預估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並及早展開預防性治療,例如嚴重中風常見的致命原因,如能盡快使用藥物及氧氣治療,可有效降低腦水腫導致的風險。」

他亦以後腦血管系統中風為例,以往醫學界並不了解這類中風的「治療窗」有多久,而應用AI可直接從腦部組織的狀態( tissue window)來評估病情,突破以中風時間(time window)評估的限制,有助醫生為合適的後腦中風患者採用溶栓或除栓治療,增加其治療選項。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預防二次中風正視隱患

隨着中風治療愈趨理想,存活率上升,中風康復者往後需要關注的便是如何預防繼發性中風。吳醫生指,缺血性中風在5年內再次中風的機會可高達40%,因此,現時醫學界不單重視中風急症治療,預防性的治療亦同樣重要,這包括正視引致中風的誘因,如「三高」、心房纖顫、過胖及缺乏運動等均是最常見的問題,需要透過治療或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另外,不少中風患者同時患有睡眠窒息症,影響血壓、血脂及新陳代謝等而構成中風高危因素,需同步治療。

至於年輕中風患者、尤其女性,吳醫生提醒,要注意是否使用避孕藥或同時患上免疫系統疾病——例如風濕科抗磷脂綜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因它可引致血凝問題,令身體容易出現血栓。吳醫生建議,曾患缺血性中風的年輕女性可進行風濕科抗磷脂綜合症篩檢,一旦確診應及早妥善治療,以減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