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容易導致血管和神經損傷,可能引發周邊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障礙,而足部作為人體的遠端部位更易受影響,進而形成「糖尿腳」,輕則足部潰瘍,嚴重甚或需要截肢保命。然而,超過80%的糖尿截肢情况其實是可透過早期發現和適當護理來預防的。
足病診療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時常注意足部問題,可以由每天目測檢查雙足開始;而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併發症檢查,更有助全面管理足部健康,防治「糖尿腳」。
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陳家倫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在開始出現糖尿足患時,都會出現雙腳如踏在雲上的典型症狀,這反映患者的周邊神經開始出現異常。「糖尿腳」常見症狀包括:
喪失感覺:周邊神經的病變會影響身體的感覺,包括足趾、足底等部位,患者雙足會漸變麻木、或如踏在異物上。雖然未必影響日常生活,但無法感知地面的變化如凹凸不平,會令患者未能改變姿勢保持平衡,增加跌倒的風險。此外,如出現足部皮膚破損,患者亦可能因未有感到痛楚而延遲處理傷口,引致嚴重潰瘍。
血液循環變差:皮膚和指甲均受影響,患者會感到皮膚變乾、容易出現裂痕;指甲變乾變脆,難以修剪,腳甲亦可能萎縮。雙腳會變得冰冷、皮膚顏色會較蒼白,走路時或感覺下肢肌肉痠軟乏力等。
「許多患者最初或對足部問題不以為然,當足患愈趨嚴重,甚至演變為急症才求診,最終發現是糖尿病引致。」陳家倫指,根據國際醫學數據,全球每20秒便有一位高血糖患者因糖尿病併發症而需要截肢;過半數的截肢個案,都是由高血糖及患者沒有正確保護雙足而引起的。然而,醫學數據亦指出,超過80%的截肢情况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相關文章:糖尿病+牙周病 = 惡性循環:控制血糖與牙周治療 告別「糖尿牙」!
預防糖尿腳 始於每日目測雙足
陳家倫指,血液循環不良、加上對下肢保護感覺較差,即使細小傷口也可帶來嚴重後果。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現一些看似小毛病的皮膚問題,如指甲倒生、皮膚反覆發炎、或傷口長期未癒,都不能掉以輕心。他建議,糖尿病患者可從兩個層面管理足部健康:
- 每天目測檢查雙足:
無論曾否出現足部潰瘍,糖尿病患者每天須至少一次以肉眼檢查雙足,包括腳趾罅隙、腳底或壓力集中的部位等;另需留意皮膚或腳甲有否異常,如紅腫、皮膚破損,瘀班等。在活動量比平日多(如旅行)或換上新鞋的時候,須加緊留意。
- 定期接受詳細的足部檢查:
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須進行一次全面的併發症檢查,包括足部檢查,以評估足部潰瘍的風險;高風險患者需頻繁跟進,如每半年至3個月到足病診所接受檢查或一些前期治療等。
「臨床上,我們發現一些高風險糖尿病患者,如感覺神經受損、血液循環不良、腳部曾經受傷甚或已經截肢、患有末期腎病等,只要做好足部護理,是可以減少損傷的機會。」陳家倫指,腳部的細小傷口,一般在一至兩周內便能癒合;但糖尿病患者的傷口即使很細,癒合速度亦會較慢。因此,患者不應單憑感覺去處理雙足的皮膚問題,而應主動檢查,留意有沒有傷口、炎症或潰瘍,及早處理有助預防出現嚴重的感染。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慎剪腳甲
陳家倫表示,對於感覺神經受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剪指甲造成的細微損傷可能無法察覺。糖尿病患者須謹慎避免令足部皮膚出現傷口,剪腳甲便是重要一環,需注意正確方法:
- 如因視力差或不便彎腰造成剪指甲的問題,可與照顧者、醫生及足部診療師商討個人化的處理方法,如更換指甲鉗、旁人協助等。
- 用指甲鉗平剪,保留些微白邊;
- 不應過短或將兩側角剪去;
- 不要剪損甲邊皮膚或剪得過深,因會令指甲刺入皮膚引致發炎或潰瘍,造成「嵌甲」;
- 如因視力差或不便彎腰造成剪指甲的問題,可與照顧者、醫生及足部診療師商討個人化的處理方法,如更換指甲鉗、旁人協助等。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容易出現「糖尿腳」?
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偏高,容易造成血管及周邊神經受損,導致足部感覺遲鈍、血液循環變差。當足部出現小傷口時,患者可能因無痛感而忽略,傷口也因循環差而癒合緩慢,最終可能引發潰瘍甚至嚴重感染。若不及早處理,有機會演變至截肢。
如何預防糖尿腳?需要特別檢查嗎?
預防糖尿腳的重點在於每日自我檢查與定期專業評估:
每日至少一次目視檢查雙腳(腳底、腳趾縫、皮膚變化、傷口、紅腫等)。
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足部併發症檢查;若屬高風險患者(如神經受損、循環不良、曾受傷或截肢者),則需每半年甚至每 3 個月追蹤。
良好的足部護理能有效降低超過 80% 的截肢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