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新型化療藥物ADC 像「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乳癌盤踞整體癌症前列,年齡標準化病發率過去數十年一直呈上升趨勢,2019年平均每天新增13名患者。隨着個人化精準治療日益進步,不同類型和期數的癌病,都有更具針對性、較少副作用的治療可供選擇。乳癌基本上是按照癌細胞表面的不同受體而分類,荷爾蒙受體陽性佔了整體乳癌約三分之二,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型)則佔兩成。我們常常聽到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些刺激癌細胞生長的受體而研發。自1998年針對HER2的標靶藥面世,便大幅地將HER2擴散性乳癌的死亡率減低,副作用亦相對輕微,對「晚期」乳癌治療是很重要的突破。現在的一線治療,已是雙標靶藥加化療,其後如反應理想可繼續用標靶藥作維持治療。然而,有不少病人在使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問題。 相關文章:【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ADC具標靶性新型化療藥 「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 近年,一種稱為ADC,具標靶特性的新型化療藥物為乳癌治療帶來新希望。有別於全身化療,生長較快速的正常細胞如頭髮等,會受化療藥影響而脫落,副作用明顯;ADC藥物就像「生物導彈」般,將化療藥力準確地帶到癌細胞內,精準地殺死癌細胞,對其他細胞傷害較輕,減少患者不適。偶有病人用藥後會出現間質性肺炎等副作用,但嚴重者為數不多,只有數個百分點。現時已有兩款ADC藥物用於治療晚期HER2型乳癌。而首款治療三陰乳癌的ADC藥物,亦於去年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這款藥物針對的受體稱為TROP-2,較多見於三重陰性的乳癌。 至於免疫治療,初時則主要應用於擴散性的PDL1陽性三陰乳癌,配合化療,可以有效延長壽命。現時更進一步擴展至較早期個案,於手術前用免疫治療加化療來縮小腫瘤,減少手術範圍;並於術後應用來減低復發機率。 配合CDK4/6抑制劑  助擴散性乳癌病人延長平均壽命 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亦有新的標靶藥物,稱為CDK4/6抑制劑。對比單單服用荷爾蒙藥,在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治療當中加上CDK4/6抑制劑能延長病人的平均壽命至5年或以上,是很大的進步。 嶄新藥物為很多癌症患者帶來曙光,但每次數萬港元藥費也可能造成經濟負擔。一些非政府組織如香港防癌會遂開設了不同計劃,如「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能提供藥物資助;治療期間如需要情緒或朋輩支援,有「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等。醫社合作,為乳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戴燕萍(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罕見癌症】腺樣囊性癌可侵蝕神經線致面癱 化療、標靶藥物助延緩病情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十分罕見,癌細胞不但會導致腫脹和硬塊,甚至會侵蝕神經線,引致面癱,治療後亦仍有機會復發,康復之路並不平坦。近年醫學界發現此癌症與基因突變有關,有助研發新的治療方法。腺樣囊性癌罕見可致面癱 常見頭頸位置-口水腺、腮腺、下頜腺-養和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表示,腺樣囊性癌目前成因未明,受影響的位置可以十分廣泛,原發位置較常見於口水腺、腮腺、下頜腺,亦可生長在細小口水腺、鼻咽、鼻竇、肺部主氣管、女性乳腺等。 Read more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術後縮短化療 手腳麻痹機率下降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激活抗癌機能 副作用較少 如發現腫瘤時已達第四期,會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MSI是其中一個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致基因損傷。正常情况下,身體會修復這些錯誤,但當修復系統未能糾正錯誤時,會導致基因微衛星序列改變,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增加患癌風險。 免疫治療原理跟化療截然不同,是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消滅癌細胞;最常用的免疫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全面驗基因 配對標靶藥 傳統上,絕大部分晚期腸癌患者也會檢查RAS基因,以確定是否適合採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的標靶藥,但近年研究進一步顯示,不少基因變異如NTRK、HER2、BRAF等,也有相對應標靶藥可供採用;因此,病人可考慮接受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合適標靶藥。 除此以外,以往病人在第一、二線化療藥失效後,藥物選擇不多,但近年相繼推出了新的化療藥物;整體而言,傳統化療失效的病人,近年有更多治療選擇,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大腸癌新症個案,由2009年4335宗增至2019年5556宗,10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情况令人憂慮。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或以上,其間正常細胞會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其外觀亦會由正常黏膜變化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為腸癌。因此,大腸癌可以預防。 驗大便 照腸鏡 現時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提供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有無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慢性疾病】奇難雜症遇上新冠疫苗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宜先化療(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仍然嚴峻,變種病毒全球擴散,新受感染患者多未接種新冠疫苗。本地疫情雖然稍為緩和,但仍然不能鬆懈。香港有足夠疫苗供應,兩種疫苗同樣有效,可預防嚴重感染,鼓勵大家立即接種。個別人士患有慢性疾病,接種疫苗前可先與醫生商量。三高控制好可打針-70歲陳太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同時有冠心病史。陳太定時服藥,血壓、血脂及血糖皆控制理想,應馬上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腹膜癌病徵是什麼?腫瘤擴散 預後較差?腹膜化療新技術治療腹膜癌知多啲(癌治準繩)

【明報專訊】腹部為橫膈膜以下、盆腔出口以上的身軀;腹膜則是腹部中覆蓋內臟的薄膜。腹腔癌分兩種,第一種是原發性的腹膜原位癌,較少見;另一種是佔多數的擴散性腹膜癌,癌細胞由原發腫瘤擴散至腹膜,常見轉移來源有結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胰臟癌等。近日治理數名腹膜癌患者,俱無法進食而引致營養不良,身心承受極大痛苦。問:腹膜癌病徵是什麼? Read more

【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明報專訊】治療中晚期直腸癌,腫瘤已擴散至淋巴或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究竟手術先,定電療先?手術前是否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5至6星期長程電療或1星期短程電療,又如何抉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Read more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Read more

【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7年新症接近4500宗,但死亡率未見大改變,可見近年的乳癌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風險有一定幫助。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指出,乳癌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化療、標靶治療等,把腫瘤縮小,有助減少需切除的範圍,達至盡量保存乳房的目標。要為病人訂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透過臨床檢查、影像掃描及病理分析報告,為她們作出正確的診斷。 Read more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Read more

化療開刀減免疫力 癌症病人抗疫有法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波及全球。雖然病毒感染整體死亡率只有3%至4%,但它帶來嚴重肺炎,對長者或長期病患者特別危險,死亡率可能逾10%。癌症病人年紀通常較大,許多治療方案亦會令身體免疫力受壓抑;加上經常要出入醫院,很可能成為新冠肺炎高危一族。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