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身體機能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步退化,心臟功能亦有機會受到影響,以致心跳次數減少或過慢;亦有部分人士患有心律不正、心房顫動等心臟問題,由於未必可透過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按病人實際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是可行的方法。現時植入手術已發展成熟,有新型號更可透過微創手術經大腿植入,毋須在胸口開刀,惟有一定的限制,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 Read more

心臟衰竭四大病徵: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  逾九成人忽略夜咳

【明報專訊】有組織調查發現,港人對心臟衰竭認識嚴重不足,分別有六成及逾九成受訪者未知疲憊及忽略夜咳為心臟衰竭病徵。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組織希望政府能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及加強教育。 一成人知傷風流感可致心衰竭惡化 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於6至7月做問卷及網上調查,訪問301名市民。結果顯示,只有一成受訪者能夠辨認傷風或流感為導致心臟衰竭迅速惡化的原因。組織指出,心臟衰竭四大病徵為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調查中六成受訪者未知疲憊為病徵、逾九成忽略夜咳是病徵,在天氣漸轉秋涼時患者容易混淆病徵,延遲診治。 四大病徵:氣喘 水腫 疲憊 咳嗽 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尤其於治療經費、康復服務和新型藥物資助等方面。「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政府已為患者提供治療和支援,但不足以應付需要,希望政府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如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復康支援、重新檢視藥物名冊、及早將新一代藥物列入名冊等,使患者接受更好治療。組織亦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教育,讓市民與患者攜手面對疾病。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死亡的機率,逾七成高估65歲以上者患心臟衰竭機率,或誤以為心臟衰竭是年邁者病症。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表示,心臟衰竭有年輕化趨勢,近年臨牀個案有40多歲市民。董光達認為,不同年齡市民都應該關注心臟衰竭,提高警覺,亦應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於患病初期迅速求醫;家屬亦應掌握疾病知識,多關心及照顧身邊患者。 明報記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長者健康】知多啲:心臟衰竭 誤以為年老衰退

【明報專訊】心臟是一個拳頭大小的肌肉,掌管全身血液循環,透過跳動把含氧血液泵到身體各部分,維持生命。很多人會擔心一旦患有心臟病,最後定會導致心臟衰竭,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只要及早醫治,心臟病並不等於一定會心臟衰竭。 ▲(網上圖片)   肺積水原來心作怪 心臟衰竭患者多為長者,徵狀為氣促、咳嗽、疲勞、乏力、精神不振、夜尿頻密、下肢腫脹,長者或會誤以為是年紀增長所致的機能退化,延誤診治。由於心臟衰竭會導致下肢腫脹,患者會因水腫而使體重突然上升,故長者可以多加留意。陳良貴也提醒,因心臟連接肺部,如果心臟泵血能力差,血液會倒流回肺部,形成水腫,若患者發現平躺時會特別難受,則是心衰竭較晚期的典型徵狀。 曾有一個由肺科轉介、年近七十的男病人,出現氣促及腳腫徵狀,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兩邊肺積水。經過問症及心臟超聲波檢查,發現病人心臟的功能只剩餘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他先向病人處方去水丸、保護心臟的藥物,再檢查出病人有心血管狹窄問題,及後安排「通波仔」手術,徵狀大大改善。 不過,他提醒,如病症拖延時間太長,出現心臟發大,泵血功能變差,部分心臟細胞死亡等,心室或會因應這些情况而自行重塑(remodeling),影響心肌的結構和功能。即使治療後,心臟功能也未必能回復正常水平。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心臟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

【明報專訊】問:我有一個朋友,約四十歲時因心臟肌肉退化引致心臟衰竭,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經治療後情况保持穩定。直至最近,他因情况變差而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原來他的體重在一個月內增加了10公斤,而且出現心律不整。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他再次發病? 勿忽視非典型病徵:食慾不振 答:心臟其實就如一個泵,負責將充滿養分的血液輸送到身體不同部分。但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臟因出現毛病,無法把血液有效地帶到身體。心臟衰竭通常由冠心病導致的心臟肌肉受損而引起,但亦可由心瓣疾病、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等引起。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包括氣喘、肢體水腫及體重在短時間內急增等。但臨牀所見,不少病人都容易忽略一些非典型病徵,如食慾不振,病人宜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以免因忽略病徵而增加入院風險。 一周增5磅應求醫 自我管理在眾多病症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心臟衰竭亦不例外,病人假若能積極自我管理,住院機會及死亡率都能大大減低。假若在日常生活中監察自己的病况,就可以及早察覺出身體的異常,採取行動紓緩自己的病徵,避免入院。 心臟衰竭病人的良好自我管理,包括良好生活習慣、監察病情及出現病徵時的正確行為。病人可先從生活習慣入手,水分攝取每日不宜超過2公升;鹽分或鈉質亦不宜過量,普通病人每日進食鈉質不宜超過1.5克,而嚴重病人每日則不宜超過3克。 此外,我們亦建議病人每天運動約30分鐘,不用過分劇烈,運動至有少許氣喘便已足夠。若果仍然出現病徵,可進一步減少流質及鹽分攝取,亦可考慮多服半粒至一粒去水丸。病人亦要懂得監察自己的病情,每天量度體重,檢查足踝,並將結果記錄。一旦出現異常,如體重在一星期內增加5磅或肢體水腫增加,就應盡早求醫。 文:陳藝賢(心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問醫生:心臟衰竭 會遺傳嗎?

【明報專訊】何:何鴻光 鄭:鄭志文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我的父母都是心臟衰竭去世。心臟衰竭會否遺傳? 何﹕是否遺傳,視乎父母什麼歲數離世。香港人平均壽命八十多歲。如果老人家八十多歲因為心臟衰竭離世,多數不是遺傳。如果父母只是四十或五十歲因為心臟衰竭離世,就需要注意。建議前往專科醫生檢查有沒有血管狹窄、阻塞。另外,也需留意一些遺傳病,如先天性心肌肥厚症、原因不明的擴張性的心臟衰竭等。 父母那一代,醫療科技不及現時進步。他們的診斷往往較遲,治療方法和藥物也沒有現在先進。三十年前,我剛醫科畢業,政府醫院心臟科九成病人都是風濕性心臟病(由鏈球菌引起咽喉炎,再引發風濕熱,對心瓣造成破壞),現在新症極少。因為現在生活環境好了,清潔和衛生也改善了;加上現今病人有喉嚨痛會立即看醫生,當診斷為細菌性咽喉炎,醫生處方抗生素,減少引發風濕性心臟病。 ■心臟病浸溫泉 有如玩命 觀﹕患上心臟衰竭,可否浸溫泉?可否做運動? 何﹕在溫泉區都會貼上告示,不適宜心臟病人士。因為浸溫泉時,身體需要散熱,血管就會擴張,血壓就會降低;為了維持血液循環,心臟需要加快跳動。有些懶人說笑,指去焗桑拿等於幫助心臟運動,不是完全沒有根據,但這做法其實是增加心臟的負荷。 心臟衰竭病人心臟已弱,浸溫泉增加心臟負荷,百上加斤。另外,病人亦較易出現心率不正常。若心跳加快,突然亂了,嚴重可致死亡。心臟衰竭病人浸溫泉危險,我不建議。 至於運動,心臟衰竭有不同程度。如果病情嚴重,病人連躺在牀上都氣喘,根本無法運動。如果病情輕微,治療服藥期間,病人需要適量運動鍛煉體能。病人必須跟醫生溝通,了解自己的狀况,探討什麼運動適合自己。 鄭:做運動是好的,但要視乎病情進展,病人可以跟醫生商量,重點是「度身訂做」。如果運動令到病情改善,可以逐漸加多。 ■搭橋、通波仔 增心衰竭風險? 觀﹕做過搭橋手術,會否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何﹕通波仔或搭橋手術不會引致心臟衰竭。正確來說,病人的心臟有問題,才要手術打通或搭建血管。如果血管阻塞令心臟肌肉曾經受損,就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通波仔和搭橋是希望血液流通,救回肌肉。但亦有可能心肌已死,即使打通或搭建血管,也沒有幫助。 曾經做過這些手術的病人,本身心臟或心血管都有問題。心臟不是百分之百健康,出現心臟衰竭的機率相對較高。 Read more

流感可致心肌炎或突然死亡 醫生:35歲後猝死3大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明報專訊】在東涌一間小學任職的38歲女教學助理,前日(5日)傍晚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送院後不治。據悉她上周曾因肌肉疼痛求醫,醫生診斷她因流感引致肌肉發炎。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流感可以導致心肌炎,或會導致突然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編者按:另有急症科專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即使患者定時進行身體檢查,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 有急症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多與心腦疾病有關。 教學助理猝死 急症科醫生:流感可致心肌炎 35歲後猝死3大主因 前日傍晚6時許,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一名38歲姓詹女教學助理在教員室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其他同事報警。救護員到場將她送往北大嶼山醫院,經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將案列作送院時死亡,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據了解,該名教學助理上周一(5月29日)因肌肉疼痛,前往北大嶼山醫院求醫,醫生當時診斷她為流感引致肌肉發炎,並處方藥物。事發當日早上她如常出門上班,沒有異樣,至傍晚近5時仍與同事聊天。 該校校長麥敏潮表示,死者在該校任職一年多,主要處理文書行政工作,例如收集試卷等,過往不常請病假。麥表示事出突然,「同事真係難過,大家共事一段時間」,並引述辦學團體表示會與死者母親保持聯絡,如有需要會向對方提供協助及支援。 醫生:35歲後猝死多因心腦疾病  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流感可以引致心肌炎,影響心臟輸出血液功能,或導致心跳不規律,最終心臟衰竭致死,但他形容情况罕見。一般來說,輕微心肌炎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氣喘、胸口不適等症狀,但若出現急性兼嚴重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已經削弱心臟泵血功能,若數分鐘內沒有血液到達腦部,已經可以引致死亡。 另一名急症科專科醫生則表示,猝死有很多原因,真正死因要留待法醫驗屍後才能確定。但流感或過濾性病毒的確有可能引致心肌炎,誘發突發心律不正或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普通體檢難發現 需有症狀進行特定檢查 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例如患者心血管收窄,剛巧有血塊經過堵塞血管,導致沒有血液流到心臟;心跳紊亂,出現異常的心臟脈搏,令心室顫動,最終導致死亡;或腦部爆血管,造成腦出血。 彭續稱,即使患者定時檢查身體,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因為檢驗上述疾病需要做特定檢查,例如心血管閉塞檢查要透過心臟造影、心導管檢查發現;心室顫動要靠入侵性心臟檢查;腦出血要靠腦及腦血管造影檢查。以上檢查通常在病人出現相關症狀,例如心臟驟停、經常頭痛,並向醫生求助,醫生診斷認為有可能出現相關疾病,才會再安排檢查。 Read more

港人超重肥胖普遍率6年升至55%  逾4成不知患高血壓 籲注意高鹽飲食、鉀攝取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等常見非傳染病的風險因素。衛生署昨 (26日) 公布「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第二部分)」調查結果,發現2020至2022年度本港高血壓患病率以及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率,均較2014至2015年度上升,其中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約6年間增加約5個百分點至54.6%,高血壓患病率則增近兩個百分點至29.5%。調查另推算,30至74歲者未來10年內,每1000人或將有114人患心臟衰竭、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署方估計,情况或與市民體能活動量、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衛署調查:港人超重和肥胖率55% 6年升5百分點 為了解市民健康狀况,衛生署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做第三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訪問逾1.6萬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香港人口,並為其中逾2000人進一步檢查身體。署方去年12月發表首部分調查報告,昨日公布第二部分報告、涵蓋身體檢查的結果。 結果顯示,本港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由2014至2015年度的50%增至54.6%,估計與受訪者體能活動不足情况顯著上升有關。調查另發現,本港多項慢性疾病在15至84歲人口仍普遍,當中32.6%受訪者體重達「肥胖」(即體重指標≥25)、22%達「超重」(體重指標≥23);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達51.9%、高血壓為29.5%、糖尿病則有8.5%。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8成受訪者高鹽飲食 9成鉀攝取量不足 衛生署稱,逾八成受訪者有高鹽飲食、九成人鉀攝取量不足。超重、體能活動不足、高鹽飲食和與進食蔬果量不足相關的鉀攝取量不足,均會導致高血壓。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4成不知患高血壓 7成不知高膽固醇 在高血壓的患者中,超過4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直至進行調查的身體檢查才發現,而在其他心血管的風險因素中,亦分別有36%和70%的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根 據 世 界 衞 生 組 織( 世 衞)的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少於2克鈉(或少於5克鹽)。至於鉀,世衞亦建議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至少 3.5 克 鉀。 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一成患心血管病 署方分析,上述兩種飲食習慣均為引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並利用風險模型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者每1000人將有114人患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發言人稱,體能活動、蔬果進食量不足,以及吸煙和飲酒等,為引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要風險因素,呼籲市民維持足夠體能活動,均衡飲食。 相關閲讀:慎防高血壓 改善飲食習慣由低鈉開始 營養師:減重方法非戒飯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明報專訊】貧血,總令人聯想到弱不禁風的女生,但原來大隻佬、後生仔,一樣有可能貧血。衛生署的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歲或以上人口中,有3.1%經確診貧血(包括地中海貧血)。按此估算,香港最少有20萬人患有貧血,數目可不少。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貧血類型有很多種,但臨牀上,大部分貧血患者,都屬於缺鐵性貧血。(編者按: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以下4個貧血指數,除了較多人認識的血紅素濃度外,還有哪些呢?貧血可令患者易攰、頭暈、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背後更可能隱藏着其他健康警號,不得不防!) 貧血令人易攰頭暈 了解缺鐵性貧血4個指數 貧血,不單是飲杯紅棗水或鋸塊牛扒就能解決,背後分分鐘隱藏着健康警號,必須找出原因,究竟是「入」不夠,還是「出」得太多。 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黃至生說,除了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濃度外,要進一步確定是否屬於缺鐵性貧血,還要再看3個指數︰ 血紅素濃度:成年男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3.5g/dL,成年女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1.5g/dL,就可界定是貧血了。 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 血鐵(serum iron)含量 總鐵結合能(TIBC) 「TIBC主要用來評估血液中有能力和鐵結合的蛋白質有多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這個數值會偏高,而血清鐵蛋白和血鐵指數就會偏低」。正常值範圍會因實驗室不同有所分別。 相關閲讀:【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輕微貧血病徵不明顯 嚴重可致心臟衰竭 缺鐵性貧血,就是體內沒有足夠鐵質,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紅素把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黃至生指出,輕微缺鐵性貧血病徵或不明顯,但隨着病情加劇,患者會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耐量下降,也會引起睡眠障礙,例如出現不安腿綜合徵,或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口痛等情况,「假如一直忽視,紅血球無辦法提供適當養分給身體各個器官,最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為什麼缺鐵?腸道有問題難攝鐵質 香港人普遍三餐溫飽,為什麼會缺鐵呢?說到底,就是長期「入不敷支」的結果。鐵質儲備量不足,常見於過度減肥的女士、懷孕婦女和素食者外,愛喝酒的人士,同樣是高危一族,黃至生解釋︰「酒精會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吸收,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最基本成分,有些人『酒當水飲』,容易有缺鐵性貧血。」另外,腸道有問題的人,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由於小腸機能下降,較難吸收到食物中的鐵質或其他微營養,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較高。 30歲嗜辣愛喝酒 長痔瘡招貧血 不過,就算「入」得夠,若「出」得多,同樣會導致缺鐵。月經量多的女性,固然容易流失大量鐵質,形成貧血,但困擾不少男士的痔瘡,一樣是「幫兇」。而痔瘡亦不是「熟男」專利,註冊中醫何慧潔診治過數名患痔瘡而招致貧血的年輕人,「這幾個病人都是30歲左右,因為痔瘡大量出血而導致貧血,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吃辣,也愛喝酒,所以表現有『血虛』、『陰虛』和『濕熱』」。 內出血或暗藏大病 須揪出元兇 除了看得見的出血,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內出血,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腸道腫瘤所引致的出血!「所以不是單純補鐵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找出貧血背後原因,有需要時,或要照胃鏡、大腸鏡或做大便隱血測試,偵測出血源頭。」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提提你:奶茶咖啡送飯阻攝鐵 外食一族,午餐或晚餐都習慣以咖啡、奶茶、檸檬茶作餐飲,原來這個配搭,會妨礙鐵質吸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解釋,「一般人午餐和晚餐都吃得較豐富,亦主要是靠這兩餐吸收鐵質,所以不適宜在這兩餐飲咖啡、奶茶或紅茶,因這類飲品含咖啡因,會令鐵質吸收得較差」。如想飲用,可選擇在餐前或餐後2小時,待身體把所需鐵質吸收後,影響就相對較小。 中醫意見:貧血不一定血虛 食療補益氣血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但中醫並無「貧血」的病名。「中醫將現代醫學『貧血』,按病人症狀,分別列入『眩暈』、『心悸』、『虛勞』等病名內。『貧血』多為虛症,但不獨指血虛,按患者不同表現及症狀,還可歸納入氣虛、陰虛及陽虛等範疇內。」註冊中醫何慧潔說。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貧血的人一定是血虛,或是血虛的人一定有貧血,何慧潔強調,兩者有較大關連但並無必然關係,「部分病人即使有血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頭暈、心悸、失眠等,但驗血顯示沒有貧血;相反,檢測到有貧血的病人,又不一定有血虛的症狀,因此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補益心肝 健脾和胃 另外,在中醫學說,貧血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何慧潔解釋︰「中醫的概念,『心主血脈』、『肝藏血』,貧血與心肝關係顯而易見;脾胃與血液化生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透過脾胃,把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為氣血,假如脾胃不好,氣血化生不足,亦會導致貧血。因此,治療應按需要補益心肝,健脾和胃,益氣補血。」 根據不同證型用藥 用藥則根據不同證型,針對血虛者,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至於氣虛者,會表現得疲倦乏力、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聲低懶言等,常用北芪、黨參配伍當歸、紅棗;陰虛常見於女性更年期的月經量多及崩漏,她們經常有潮熱、手心足心熱、口乾舌燥、便秘、失眠、多夢等情况,多使用龜甲、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藥材;陽虛者,一般會在氣虛症狀上,再有明顯畏寒怕風、手足冰冷、精神不振和嗜睡,可使用附子、乾薑、肉蓯蓉等藥材調理。「不過,這四虛未必是獨立,有些人氣血兩虛,有些人則氣陰兩虛。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而且不會使用單一種用藥,往往要配伍和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相關閲讀:【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兩款湯水助補益氣血 要醫治貧血,除服藥調理,亦可採用食療輔助,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有助補益氣血。 菠菜豬膶湯 補血養肝 材料(3至4人分量)︰ 豬膶200克,菠菜160克(或4両),杞子、薑絲、麻油各1湯匙,鹽、生粉和米酒適量 做法︰ 1.豬膶切片,以清水洗淨血水,用少許鹽、生粉和米酒醃30分鐘 2.菠菜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3.湯鍋加入4碗半清水,大火煮滾 4.把豬膶放入,轉細火煮5分鐘,加入菠菜、杞子和薑絲,再煮5分鐘,用鹽和麻油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備註︰豬膶及菠菜含豐富鐵質,適合缺鐵性貧血的人食用。月經量較多的女性,建議可於經後連續飲用2天,連湯渣進食。豬膶屬於動物內臟,高膽固醇人士不宜食用過量 黑豆黨參牛𦟌湯 健脾益氣 材料(3至4人分量)︰ 牛𦟌300克、黑豆100克、乾淮山60克、黨參20克、紅棗6粒、桂圓6粒、薑2片 做法︰ 1.牛𦟌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2.黑豆、乾淮山、黨參、紅棗、桂圓洗淨,浸泡30分鐘 3.湯鍋加入12碗清水(約2公升),大火煮滾 4.把所有材料放入,轉細火煲1.5至2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安神,尤其適合氣血兩虛型貧血人士飲用 備註︰飲湯連牛𦟌食用,補血效果更佳。此湯藥性屬溫補,傷風感冒期間不宜飲用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睡眠衞生注意事項Do’s and Don’ts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ad more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冠心病、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本港心臟病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持續上升,根據衛生署數字,去年相關比率達0.089%,為近10年高位,有近6600名心臟病患者辭世。突如其來的「心口痛」、呼吸困難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慢性冠心病未必有明顯徵狀?冠心病和三高又有何關係?心房顫動、心碎症又是什麼?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三號殺手!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立即認清心臟病背後的「元兇」,身體力行齊來護心,專家教你有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方法,減低患上心臟病風險。 心臟病有警號!心口痛、翳悶、呼吸不順須及早求醫 根據衛生署數字,心臟病患者離世個案、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上升,去年有6595名心臟病患者離世,稍增約30人,粗死亡率為0.089%,均為10年新高。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窒息、麻痺等不適感覺。「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大警號,切勿輕視,立即了解胸痛的3大原因! 胸口痛、呼吸困難 冠心病作怪?小心非典型徵狀易延誤治療 急性和慢性冠心病的徵狀大有不同!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急性冠心病患者會突然出現胸口不適,猶如被大石壓着、透不過氣的感覺,休息過後情况並沒有改善,即是心臟病發,需要立即送院救治!至於慢性冠心病則未必有明顯徵狀,直到做運動或壓力等因素增加心臟負荷,供血不足便會令患者出現胸口翳悶及呼吸困難,但稍作休息後其情况會有好轉,醫生提醒大家切勿因為徵狀消失而置之不理…… 【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徵狀?病發前有何先兆?冠心病常見徵狀為心絞痛,當患者做運動、情緒激動時心跳過快,可能感到心口翳悶。多數人在停止運動和休息後,心絞痛便會消失。若有嚴重心肌梗塞,除了有劇烈胸口痛,甚或會感呼吸困難、頭暈、心律不正及血壓急劇下降等徵狀…… 【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手術是否需要全身麻醉?患者康復期又有沒有不同?術後患者是否需要一世服藥? 認識心房顫動 心碎症是什麼?嚴重可致中風甚至猝死? 【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房顫動是常見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可以毫無先兆,直至出現中風入院才被發現!無論是預防心房顫動或心房顫動患者要進一步減低中風危機,嚴格的自我管理不可或缺,即看以下必做的5項任務,從日常監測、藥物控制、運動及飲食等做起!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心真的會碎嗎?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護心戒條:減重控三高 恆常運動+健康飲食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恆常運動對保護心臟的好處多不勝數,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來說,應如何踏出第一步?物理治療師建議將運動「滲入」日常生活當中,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量——如上班族可在午膳後騰出時間散步,下班後提前一個站下車步行回家,已是良好的入門運動,還有…… 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對心臟健康而言,中央肥胖的「蘋果身形」比「啤梨身形」的傷害更大?心臟科專科醫生指,2008至2017年的10年間,被診斷患心臟病的人數上升兩成,除了人口老化、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增加及診斷技術進步等因素外,相信肥胖也是原因之一。減肥不能一蹴而就!醫生建議,每星期減輕一磅已是合適的速度……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脂肪大致可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健康減肥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至於反式脂肪…… 心臟復康訓練 可減27%死亡率 八段錦強心肌 家居易做 有研究顯示,心臟復康訓練有助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約20%至27%,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然而在疫情下,很多康復計劃被迫暫停,心臟病人如何鍛煉身體減低復發風險?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由於「超加工食物」含相對較高鹽、糖、油分及其他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有註冊營養師就指出,進食過多「超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病,甚至致癌的風險,建議多選擇新鮮食材,並在選擇加工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盡量選購添加物含量較低的產品。 【三高飲食】燕麥是「三高救星」?即食燕麥粥、飲品、曲奇 添加味道或藏高糖高脂高鈉陷阱(煮得smart) 一直以來有很多研究指出燕麥對維持心臟、腸道健康及體重管理有幫助,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日攝取3克燕麥水溶性纖維(oat beta glucans),配合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有助促進心臟健康。究竟燕麥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可作為「三高救星」? 此外,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公布(9月27日)近月訪問心臟科專科求診或覆診者,發現各有約三成受訪者疫下運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學院院長陳偉光提醒,運動可減低近七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 學院呼籲成年人按世衛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即使疫下不便經常外出,在家可做簡單伸展,避免肥胖和保持心臟健康。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提醒,市民一旦感染新冠,在陽性的兩周內應避免做劇烈運動,如無不適,則可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重症者則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