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口服藥】輝瑞Paxlovid有效期延長半年 藥劑師信有藥廠實證可安心服用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新冠病毒過去一周定點普通科門診及私家診所監察,平均每1000宗求診分別有251.8名及108.6名新冠病人,較對上一周200.6名及93.5名均上升,重症及死亡個案錄得159宗,亦較對上一周119宗增加。新冠病毒近日愈趨活躍,本報得悉有新冠病人獲處方「過期」新冠口服藥輝瑞Paxlovid,藥物原本今年2月至3月到期,包裝則貼上延長有效期至8月底的標籤。有藥劑師解釋,藥廠會利用實驗推算藥物有效期,如證實可延長,會通知各地分銷商為藥物貼上有關標籤,病人可安心服用。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官網顯示,輝瑞口服藥「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有效期獲延長至24個月。 長期病患獲處方「過期」新冠口服藥輝瑞Paxlovid惹疑 年過五十的黃先生本身有長期病患,並剛接受腎臟大手術。他向本報反映,本周一(8日)凌晨感不適,新冠快測陽性,同日早上到區內有供應新冠口服藥的私家診所求醫。他當日特意提早在診所開門前1小時到達,並是首個接受診治的病人,但當他向醫生要求處方口服藥時,獲回應「無」,他表明自己屬「三高」長期病患,年初更曾接受手術,符合60歲以下長期病患可獲分配特效藥的條件,醫生則解釋是因為缺藥,最終只處方一般退燒及止痛等藥,着黃若有嚴重不適便要去急症室。 現時新冠患者可透過醫管局應用程式「HA Go」內「新冠關愛預約」功能預約普通科門診,醫生會為合資格而有需要患者處方口服藥。黃稱周二零時以「HA Go」預約求診,惟預約名額在10分鐘內額滿,他等到周三零時再度登入,才成功預約於昨早診症,最終獲醫生處方原已「過期」的輝瑞口服藥,憂慮是否本港口服藥供應緊張所致,亦對服用「過期」藥有少許擔心,但稱「遲服用總比無得服用好」。醫生和藥劑師均提醒他口服藥有效期已延長。 美衛生部:輝瑞 Paxlovid 有效期延長至24個月 港衛生署:供應高安排更換標籤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官網顯示,輝瑞口服藥「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有效期獲延長至24個月。本港衛生署發言人昨回覆本報稱,政府會採購及儲存足夠的口服藥,並分別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致函私家醫生,提醒他們之前在網上平台取得、由政府提供的口服藥已延長有效期,藥物供應商已安排更換標籤程序。 本報獲得一份衛生防護中心昨致函私家醫生的通知,指輝瑞口服藥有效期已由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提醒醫生檢查藥物庫存,若有從政府取得而尚未開封、於今年1月31日至3月31日到期的6個批次,而藥盒上無附加標籤表明延長有效期,應盡快在網上登記庫存數量。信函表示,供應商會在收到呈報後兩個工作天起向醫生收回有關批次,並將貼有標籤的藥物以一換一方式更換。中心又提醒私家醫生按照「先過期、先處方」原則處方藥物,減少浪費特效藥,以及須確保藥物已附加延長有效期的標籤,並在處方時通知患者。 盒內包裝未貼標籤 病人多起疑 家庭醫生林永和稱,近日從衛生署收到的輝瑞口服藥全部都是「過期」批次,默沙東口服藥則未見此情况。他稱由於藥廠只在藥盒貼上延長有效期標籤,盒內藥丸獨立包裝則仍印上今年2月至3月到期,但私家醫生一般不會連盒處方藥物,故不少病人見狀有疑問,他需花較長時間解釋。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由於口服藥每個療程需逾6000元,且該藥在全球均有需求,既然藥廠證實藥物仍有效及延長有效期,便不應浪費,「用得為何不用呢?」 藥劑師:藥廠實驗以溫度濕度等照射 看藥物化學成分變化 近日有市民收到包裝貼上延長有效期的「過期」輝瑞新冠口服藥。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藥廠一般會利用「挑戰實驗(challenge test)」推算藥物有效期,主要以不同溫度、濕度和陽光照射藥物,檢視會否改變藥物化學成分。他說,由於新冠口服藥於很短時間內研發,藥廠未必有充足時間測試藥物最長可存放多久,相信現時藥廠是經最新測試,證實可延長有效期。 經證實藥物可延長有效期 由分銷商貼上標籤 非醫管局 崔俊明續稱,當藥廠證實可延長藥物有效期後,會通知本港分銷商為藥物貼上標籤,而非由醫管局貼上,售予其他國家的相同批次均可獲延長有效期。他又表示,市民經常誤以為服用過期藥物會中毒,但事實並非如此,過期一般只會損害藥物功效,毋須過分憂慮,但他提醒市民應避免服用過期藥。 衛生防護中心早前將私家醫生申請索取每款口服藥數量,由每次6個療程增至10個療程。家庭醫生林永和稱,近日新冠病人求診人數維持高位,每日有逾20名新冠病人到其診所求醫,最多一天內更多達50人,佔求診者近半,且愈來愈多未曾感染或未曾接種新冠疫苗的長者「失守」。他稱現時衛生署容許私家醫生在用完口服藥前申請取藥,他會預先儲備30至40個療程,假日前會再額外儲備。他呼籲私家醫生同業提早預訂和儲備藥物,以免不夠藥處方給病人。 私醫:新冠求診者眾 一日最多50 林永和又表示,新冠患者發病5天內服用口服藥最有效,不過病人如稍遲服藥也毋須擔心,因目前大多數患者屬輕症,按時服用退燒藥和咳藥等、多加休息便可。不過,他提醒病人如精神恍惚、氣促、心跳加速、血氧量維持低於94%,或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等血糖指數不正常,便應盡早求醫。 流感高峰多一童病亡 累計兩宗 本港今季流感高峰期未過,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再多一名兒童感染流感後離世,為本季流感高峰期第二宗。死者為防護中心上周公布情况危殆的13歲女童,感染甲型(H3)流感併發敗血症及休克,生前沒有接種今季流感疫苗。翻查資料,衛生防護中心早前公布,該名女童以往健康良好,潛伏期曾往內地,勞動節(1日)返港後發燒和喉嚨痛,兩日後因徵狀持續和嘔吐,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求診及入院,其呼吸道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甲型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交代過去一周(4月30日至5月6日)實驗室監測流感病毒陽性比率為9.85%,較對上一周14.76%明顯下跌,但仍高於界定流感高峰期的9.21%基線水平。 明報記者 Read more

25款Gel甲油全數驗出含甲苯 可致頭痛刺激呼吸道皮膚 消委會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明報專訊】消委會測試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俗稱「Gel甲油」),發現17款樣本驗出最少一種歐盟禁用的致癌物,當中包括苯、甲醛及多環芳香烴。此外,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消委會稱對結果感意外,建議消費者避免使用含禁用致癌物的產品,已將相關樣本的測試結果轉交海關跟進。海關回覆,收到消委會報告後已立即跟進,試購懷疑不安全的產品做安全測試,仍在進行。(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25款全含甲苯 可刺激呼吸道、皮膚 甚或影響胎兒 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臨近節日,不少女士都會裝扮,「Gel甲」是其中一環。消委會參考歐盟《化妝品法規》,購入市面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測試指甲油有害物質的含量。結果顯示,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 1國產貨含致癌物苯 短期致頭痛長遠損神經 結果亦顯示,全部樣本均未驗出N-亞硝胺或塑化劑,但有一款中國製產品驗出每公斤0.26毫克苯;另有3款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驗出量介乎0.006%至0.010%,消委會指符合內地2015年《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游離甲醛的總量不能超過0.2%的要求,但不符歐盟法規;另有14款產品驗出1至2種歐盟禁用的多環芳香烴(見圖)。 3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 消委會指出,苯屬歐盟《化妝品法規》及內地《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的禁用物質,不能刻意添加於化妝品;其短期健康風險包括頭痛、暈眩及心跳加速,長期接觸可能構成致癌風險及損害神經和免疫系統。甲醛則是常見於化妝品的防腐劑,惟歐盟法規自2019年起禁止甲醛作為原材料添加於化妝品。另外,是次測試於樣本驗出的6種多環芳香烴,當中3種被歐盟列為禁用物質。消委會表示,苯的驗出量屬微量,但由於屬已知人類致癌物,建議消費者避免選用含苯的產品。 消委會:避免用含致癌物甲油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對測試結果感意外,建議避免使用存禁用致癌物的甲油,同時強調要由消費者自行評估風險。黃鳳嫺還稱,因甲苯是甲油普遍使用的溶液,建議孕婦減少使用凝膠指甲油,待胎兒出生才再「Gel甲」。 (消委報告) 相關文章:【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Read more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胃部是負責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若不幸患上胃癌,需視乎腫瘤位置和癌細胞擴散程度,決定患者是否要接受部分或整個胃部切除手術,亦可能同時需要切除其他主要的消化器官,例如肝膽、小腸,甚至要進行腸胃繞道手術。接受胃部手術後,病人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難免受影響,注意飲食調整四部曲外,營養師提醒患者應盡量少食多餐,確保飲食上可攝取足夠營養,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高糖分及高脂肪食物。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後食物直入小腸影響營養素吸收、易上吐下瀉 養和醫院營養師莫穎姍表示,胃部乃消化系統的「緩衝區」,除了儲存食物外,也會攪拌、研磨、混合胃液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才到達小腸慢慢吸收其養分。如果患者切除部分胃部,甚至整個胃部,進食後食物便會直接進入小腸,失去胃部作緩衝,導致較難吸收鐵質、鈣質、葉酸等微量營養素,或會引致營養不良。 全胃切除的患者亦可能出現「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手術後病人一般都會進食流質碳水化合物,但當食物直接流入小腸,有機會引致反胃和嘔吐;同時由於大量水分突然進入小腸,容易造成腹瀉。因此莫穎姍建議病人在完成胃部切除手術後,以少食多餐形式進食,避免上吐下瀉的問題,進食後亦應避免立即飲用水或湯等飲料,否則會令食物及水分加快進入腸道,令腹瀉情况惡化,她建議在進食後應休息30分鐘至1小時,之後才喝飲料。 失胃部緩衝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飇升 胃部切除後可能出現的另一現象是「餐後低血糖症候群」。在病人進食碳水化合物後,因為沒有胃部作緩衝,小腸快速吸收後,血糖會隨即飇升,身體因而會製造更多胰島素以平衡血糖,過量胰島素會令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引致全身乏力、頭暈、心跳加速等。莫穎姍建議病人術後避免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漿、甜食等高升糖指數、高糖分的食物,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 奉行低油分飲食避免「脂肪便」 約一成全胃切除的病人會出現「脂肪下痢」,即排出「脂肪便」的情况。莫穎姍解釋正常情况下,食物會先經胃部,再到十二指腸,由膽汁等消化酵素協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才進入腸道;但當胃部與十二指腸一併被切除,食物不再經過十二指腸,當中的脂肪就會難以被消化和吸收,導致在排便時直接排出體外。「脂肪便」的顏色較一般糞便偏黃,亦可能有一層油分在表面,主要是因為切除胃部後,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破壞,以及消化脂肪的能力受影響所致。由於無法吸收脂肪,病人的體重很大機會會下降,也會影響例如維他命A、D、K等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 莫穎姍建議出現「脂肪下痢」的病人,應盡量奉行低油分飲食,可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蛋、脫脂奶、瘦肉等補充熱量,以防體重進一步下跌,醫生亦會考慮處方胰臟消化酶的替代藥物(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幫助消化。 康復期飲食循序漸進由清流質食物開始 術後康復期間,初期會因身體虛弱、消化系統尚未復原無法進食,導致體重下降。莫穎姍提醒病人術後需要確保有足夠的熱量攝取,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包括應循序漸進調整飲食,由清流質食物,到流質、軟餐,再慢慢調整至固體食物。 相關文章: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飲食調整四部曲 1. 清流質:果汁、清湯、粥水 2. 流質:奶類、營養奶 3. 軟餐:麵包、肉碎、蒸蛋 4. 固體:蔬菜、肉類、飯 莫穎姍指出,不論在術後初期抑或康復期,都應留意病人在進食後是否適應;若腹瀉或反胃的情况嚴重,就應該先退回前一個階段,以免病人因為不適而降低食慾,影響營養吸收;並應盡量少吃多餐,目標是希望減慢體重下降的速度,讓病人維持體重,戰勝癌魔。 Read more

【新冠患者】缺乏運動人士感染新冠病毒 住院比率、死亡率高逾2倍 停運動4周心肺功能可跌兩成 增高血壓、高血脂風險(附簡易4式運動)

【明報專訊】英國有研究指出,每周運動量少於10分鐘的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後,其死亡率、重症入住深切治療部及住院率,均比有恆常運動的新冠患者高;研究亦發現,即使是只有小量運動習慣的新冠患者,其住院、重症及死亡率亦較缺乏運動患者為低。若平日只靠每日通勤行數千步,或偶爾去行山的人,若因疫情WFH或減少外出活動,心肺功能表現自然更差,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有運動學者指出,抗疫在家增添「運動零食」(exercise snack),即每日在家中多做短而快的運動,一樣可為健康帶來好處。至於未有運動習慣的運動初哥呢?可先由輕量運動開始,建議以「間歇快走」方法開始,怎樣做呢?如何鍛煉心肺功能?以下4式簡易運動不妨持之以恆地做。 Read more

【新冠疫情】近兩周感染新冠病毒者 6歲或以下兒童佔9% 患者留家怎麼辦?專家:家長照顧7個注意事項

【明報專訊】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昨表示,過去14日的個案中,17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佔約17%,6歲或以下兒童佔9%;呼籲家長安排3歲或以上子女接種新冠疫苗,她稱數據顯示打針可減低發生嚴重併發症、入院率及死亡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對於10歲以下兒童,英國數據顯示Omicron的影響力與Delta一樣,不過整體新冠病毒對兒童影響一般較小,故毋須特別擔心,不過他亦提醒家長密切留意兒童情况。另有4個兒科醫學組織日前發指引,提醒家長及照顧者應觀察留家待入院病童病情有否惡化,也要記錄病童發病日期及時間,留意體溫、進食量、大小便次數及量。若發現病童有呼吸困難、持續發高燒或進食困難等徵狀,應馬上召救護車入院 (附表:家長照顧留家染疫兒童及青少年 7個注意事項)。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昨稱不贊成兒童獨立送院,擔心引起情緒問題,建議若染疫幼童無長期病且家居環境理想,應容許留家並安排醫生遠程視像跟進病情。 Read more

【暈倒】打針見血、胃痛、經痛均可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4個徵兆 突然暈倒原因逐個數 急救自救知多啲

【明報專訊】突然頭暈、暈一暈可大可小,既可能是中風、心臟病發等嚴重疾病,亦可能是低血糖、貧血等,其中以迷走神經昏厥最為常見。原來打針見血、胃痛經痛,甚至大便太用力,都可觸動迷走神經而暈倒,究竟迷走神經昏厥是什麼?發作前又有沒有徵兆?一旦遇到有人即將或突然暈倒,應怎樣處理?迷走神經昏厥發作4徵兆:耳鳴-視野收窄-作嘔作悶-面青唇白-歌手姜濤早前在宣傳活動中暈倒,需別人攙扶離場。經常聽人說嚇到暈、痛到暈、焗到暈,原來不是用詞誇張,醫學上的確會出現這些情况,背後是迷走神經作怪。 Read more

考試壓力過大 易病兼無記性 紓緩壓力 One Two Three!(衛生處方)

【明報專訊】考試是學生常見的壓力來源。適量壓力有助推動學習;相反,壓力過大,身體、行為、情緒和認知能力容易出現一些改變或徵狀,影響學習和表現。考試壓力過大-易病無記性.身體及行為上-過大精神壓力,容易出現手震、心跳加速、暈眩、腸胃不適和睡眠困擾等徵狀,造成不適和精神委靡,也會削弱免疫力,容易患病,更會加劇不健康行為,例如吸煙、喝酒或濫用藥物.情緒和認知能力上-過大精神壓力,難以背記資料,喚起記憶能力減弱,難以運用之前已學習或背記的資料,也會令專注力及判斷力減低,造成犯錯。長期或過大壓力,容易誘發精神疾患 Read more

調查:疫情下逾3成人增磅 缺乏運動久坐增患子宫內膜癌、腸癌、乳癌風險 三餐多油多紅肉易致肥

【明報專訊】疫情下市民多留家抗疫,香港防癌會調查發現,受訪者在疫情間減少運動及多叫外賣,近三成半平均增磅逾3.6公斤。防癌會認為增磅情况驚人,並稱缺乏運動及三餐多油多紅肉,均增患癌風險,建議市民多做運動及選多菜少油外賣。 Read more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明報專訊】香港每4個女性便有1人患上子宮肌瘤,不少患者飽受「血崩」煎熬,甚至貧血、暈眩、尿頻、凸肚腩。然而,超過50%患者卻毫無徵狀,肌瘤隨年月增大而渾然不知。而一直被認定為良性的子宮肌瘤,近年醫學界發現有「變惡」風險。 患上子宮肌瘤,是否必須手術切除子宮?還是等到更年期,肌瘤就會消失?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