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胸】7類人士易爆肺?無預兆警剔呼吸困難、胸口痛突然來襲

氣胸(俗稱「爆肺」)可以在毫無先兆下突然發生,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氣促、胸口痛、乾咳,如果沒有及時接受適當治療,病人有機會出現壓力性氣胸,導致休克,甚至死亡,後果可以很嚴重!自發性氣胸-肺泡無故爆破-7類人士易爆肺?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岑健醫生表示,氣胸是指當肺部出現病變,或者因外傷、撞擊等造成破洞時,讓空氣進入胸膜腔(pleural cavity)。大部分爆肺個案都屬於「自發性氣胸」,即肺泡無緣無故破裂,男性比女性稍多,每十萬個男性中約有10人一生中會發生一至兩次,而每十萬女性大約有4人,身體特徵是較高及瘦。究竟哪些人士較易爆肺呢? Read more

【肺癆】肺結核5大症狀 4個常用檢測方法查找潛伏結核桿菌 抗生素療程可根治

患上肺癆?大部分人可能以為是五、六十年代的不治疾病,或僅是粵語長片中的劇情。事實上這種可致命的疾病,在今日的香港仍然常見,每年有約4000宗新症,較以往不同的是現有藥物治療成效高,患者只要及早接受為期6個月抗生素療程,大多都可以根治,不用太擔心病菌繼續影響健康。要及早發現患病與否,現時有4種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助找出結核桿菌,減低傳播風險。 Read more

新冠肺炎丨確診危殆者首周發燒咳嗽 「無聲缺氧」次周插水式轉差現「細胞因子風暴」 專家:輕微病徵、步行6分鐘感氣促即求診

【明報專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持續年輕化。醫管局表示,部分危殆者延遲求診,感染逾一周才入院,懷疑是因初期病徵不明顯,加上疫下常居家兼少運動而不察病情惡化,出現「無聲缺氧」(silent hypoxia)現象,提醒市民即使有輕微病徵如發燒喉痛都要及早求醫,否則病情或一兩天後「插水式」轉差。倘試行6分鐘有氣促、有發燒、所居大廈有確診個案,就要留意。 Read more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甚至窒息或麻痺等不適感覺。胸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所以「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號,市民切勿輕視。 Read more

【有片】運動示範:踏步舉水樽 強肌力 益心肺

【明報專訊】胸肺物理治療涉及胸肺部位運動、四肢動作及呼吸節奏等範疇。陳婉婷表示,不少慢性肺病病人的肩頸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亦有上肢乏力的情况,因此胸肺物理治療包含呼吸運動、帶氧運動、上肢鍛煉運動及伸展運動四大部分。 她表示,綜合研究數據,每周3至5次、每次約半小時的胸肺復康運動,在8至12周後,可助患者改善運動耐力、肌力及氣促,「但不是8星期完成課程後,毋須再運動。我們希望病人在接受物理治療時,掌握運動模式,回家自行持續練習」。 Read more

射頻打通支氣管 新招治嚴重哮喘

【明報專訊】根據2011年統計處數字顯示,全港約有249,183個成年人(22至70歲)患有哮喘,佔成年人口的5%,當中有5%屬於嚴重患者,經常發作,影響生活,連行一兩層樓梯、說一句話也有困難,嚴重程度更可令患者徘徊在死亡邊緣。 以往嚴重哮喘患者只可靠藥物稍微紓緩病情,直至早前本港引入一項新技術,以一條小射頻消融探頭,加熱消融支氣管內的肥厚平滑肌細胞,從而減輕徵狀,讓嚴重哮喘患者有機會過正常生活。 適合對類固醇治療無效病人 哮喘是慢性疾病,患者的氣管會發炎及收縮,出現呼吸困難、喘鳴、咳嗽、胸悶等徵狀。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執行委員、瑪嘉烈醫院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楊耀昌指出,嚴重患者須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以及另一種控制藥,包括口服類固醇,惟部分患者用藥後仍無法控制病情。「長期用口服類固醇,副作用是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白內障、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等風險。此外,哮喘可引致相關呼吸道疾病如氣胸(爆肺)、肺炎等,嚴重更可引致呼吸衰竭,病人需插喉,或有死亡風險。醫管局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因哮喘入院的總人次是8000,當中90人死亡。」 哮喘其中一種病變,是患者呼吸道內的平滑肌增厚,「嚴重哮喘患者的支氣管平滑肌會增生,較一般人厚,就如啞鈴舉得多會練出老鼠仔一樣。氣管經常抽緊,會大大提升氣管收窄的嚴重性」。楊耀昌解釋,新技術「支氣管熱成形術」(Bronchial Thermoplasty),便是透過消融平滑肌,改善病情。他說新技術於2010年獲美國FDA認可,先在歐美澳洲使用,其後新加坡、日本及中國也引入,現時全球約有30多個國家使用。外國臨牀研究顯示,患者接受治療後5年內,急性發作率較手術前減少48%,到急症室的求診次數亦下跌78%。 消融肥厚平滑肌 急性發作減48% 支氣管熱成形術的原理,是將一條直徑1.5mm、末端附有射頻消融探頭的幼細導管,放入支氣管內,探頭可因應支氣管的直徑擴大,由最細的3mm擴大至10mm。「將導管經支氣管鏡推進至患者的支氣管腔內,之後將探頭加熱至攝氏65度,消融肥厚的平滑肌細胞。」估計在本港嚴重哮喘患者當中,一成適合接受此療法。 23歲的方正道,便是其中一名適合接受新手術的嚴重哮喘患者。他自初中時已不時病發,經常出入醫院,身體非常差,「我當時行樓梯也有困難,獲學校批准搭電梯,基本上我從未上過運動堂」。當時病情嚴重,需經常用口服類固醇,導致水腫、長暗瘡,甚至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又由於經常急性發作,往往要出入醫院,有次更嚴重至被送入深切治療部。18歲時病情惡化,藥石無靈,最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新技術,「其實我之前上網看過資料,曾考慮去新加坡做此手術,不過費用太貴,所以知道香港剛引入,亦不介意做白老鼠」。 療程分3次 需局部或全身麻醉 手術期間,病人需要接受麻醉,病情較輕者可局部麻醉,嚴重者則需全身麻醉。療程需分3次,每次相隔3至4星期,分階段在支氣管內消融平滑肌,每次約30至60分鐘。楊耀昌解釋:「如果一次過完成,需時較長外,探頭亦有可能刺激氣管,若病人的支氣管一次過受刺激,怕未必承受到。」 楊耀昌指有外國報告顯示,手術有5%會增加呼吸道徵狀或引起哮喘發作的風險,但大多會在7天內痊癒,其間要短暫使用口服類固醇。他說外國有個案在手術後哮喘發作至需進入深切治療部,由於手術有可能令病情轉壞,故他只會建議靠藥物仍未能控制病情的患者接受治療,而手術後的早段監察也很重要。 今次是本港第一次做支氣管熱成形手術,楊耀昌說之前曾與其他部門商討,更預早通知深切治療部準備隨時接收方正道。而在手術前3天及手術後2天,須使服用高劑量口服類固醇,減少手術引起的哮喘發作。 方正道在半年內完成了3次療程,每次都全身麻醉。手術後,他的氣喘情况大有改善,說話順暢夠氣,早前更和朋友行山,「我以前住院,唔知自己可唔可以行出病房,真的無諗過可以行山」。同時他亦慢慢減藥,毋須再用口服類固醇。現時他立志從事藥劑行業,協助哮喘患者正確用藥。 楊耀昌強調,新技術並非要取代現有治療,因為患者在手術後仍需用藥控制病情。不過平滑肌薄了,可減輕哮喘徵狀及急性發作的次數,減少用藥分量及相關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現時只有瑪嘉烈醫院作此項手術,早前楊耀昌為第2名病人完成治療,現時共有5人等待接受手術。 長遠效用及副作用 待繼續研究 香港胸肺基金會副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陳偉文表示,支氣管熱成形術有別於藥物治療,是針對支氣管平滑肌的治療。由於病人本身有氣管敏感,如接受支氣管鏡介入治療,便需要使用鎮靜劑、局部甚至全身麻醉,有一定風險。此外,身體植入了電子儀器(如起搏器)和剛病發的病人,也不適合做手術。他說現階段支氣管熱成形術還是新手術,缺乏長期數據支持,對正確的治療位置、長遠的效用及副作用等,還是未知之數,有待醫學界繼續研究。 文:許朝茵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肺腑之言:「條氣唔順」不可忽視

【明報專訊】本文題目所指的「條氣唔順」,當然不是廣東俗語「不服氣」的意思,而是病人經常提出的徵狀:感到「唔夠氣」、呼吸不暢順,甚至氣喘。 呼吸的主要作用是供應氧氣給各個器官,以及移除新陳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正常呼吸是由身體自動調節,在沒有感覺下自然發生;除了在體力勞動的時候,一般人呼吸時不會特別留神或用力。如果日常起居,出現以前沒有感覺過的氣喘,可能顯示身體有疾病以致氧氣供求失衡。 哮喘和慢阻肺病等支氣管疾病,是較常見引致氣喘的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患者較常有敏感和家族病例,而慢阻肺病則較多出現於年長及有吸煙歷史的人。雖然兩者都可以出現「急性病發」而引致突發氣喘,但慢阻肺病患者在平日都常會咳嗽痰多,嚴重的患者更會因為肺氣泡結構受損(肺氣腫)而出現慢性呼吸衰竭。除了肺氣腫外,其他肺氣泡病變如肺炎、肺水腫和肺纖維化等都會影響肺部功能而引致氣喘。 另外,如果處於肺和胸壁之間的胸膜發生毛病,引致胸腔積液或氣胸(俗稱「爆肺」),亦會因為液體或空氣的存在而阻礙肺部呼吸運作。相比於上述呼吸疾病,肺血管疾病(如肺血管栓塞)在本地較少遇見,但其出現會干預肺部血液流動而引起嚴重的呼吸因難。 人體調節呼吸的機制十分複雜,包括經由腦部分析來自其他的調節呼吸器官之出入信息。除了呼吸系統外,腦神經、心臟和血液循環等系統都會對呼吸的調節有參與和影響。 心臟疾病亦會呼吸困難 由於心、肺息息相關,心臟疾病如心肌栓塞、心臟衰竭、心瓣功能失常和心包積水等,都會因血液循環受影響而引致呼吸困難。 由於血液中的紅血球是輸送氧的重要媒體,所以患上貧血也會經常感覺到「唔夠氣」。若干嚴重的腦神經(例如腦幹受損)及肌肉(例如重肌無力症)疾病,亦會影響呼吸的調節和動力。發生於上呼吸道的疾病如急性會厭炎、異物阻塞和血管性水腫亦可因氣道阻塞而引起致命的呼吸困難。當然,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心理或情緒因素(例如焦慮和恐慌)、肥胖和長期缺乏適量運動等原因。 由此可見,「條氣唔順」可以是一個很複雜和危險的身體警號,因此如果這個徵狀突然出現或持續沒有改善甚至加劇,就要立刻見醫生作全面檢查。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副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