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非50歲專有 了解肩周炎成因 肌肉變僵硬肩關節疼痛 天氣變冷要注意(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30多歲的張小姐一次乘車時,因為沒有座位坐,需用左手拉着扶手環站着,沒想到司機突然緊急煞車,當時她左肩有一陣疼痛,下車時只感覺輕微拉扯,因要趕上班的緣故,不以為意。幾星期後,張小姐肩膀痛得連穿脫衣服都有困難,甚至半夜轉換睡姿時痛醒。直至有一次,她在茶餐廳伸出左手拉動椅子時,突然而來強烈痛楚使她尖叫起來,場面十分尷尬,她才決心正視這個問題。最終,經醫生檢查後,確診為肩周炎,又名五十肩,需要服用消炎止痛藥和接受物理治療,每天忍痛做拉筋及伸展左肩等運動,好不容易花了半年時間才康復過來。 相關文章:【有片:運動消閒】誤當扭傷手尾長 五十肩先止痛後拉筋 五十肩即肩周炎成因多 錯姿、外傷致肌肉僵硬 五十肩並非50歲專有,許多年輕人因為手臂使用過度或姿勢不正確,例如長時間滑手機、過度打電腦、經常做急促和重複的動作,或突然激烈甩手,而導致肩膀肌肉繃緊僵硬,造成局部循環不良,又或者類似張小姐的外傷都會造成肩周炎。此外,年輕人會認為自己年輕,身體修補能力強,而沒有及時和積極接受治療,使徵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 天氣變冷要注意 五十肩疼痛、僵硬情况加劇 五十肩主要是因肩關節附近的肌腱炎或滑液囊發炎,使患者因疼痛而不自覺地避免活動肩關節,久而久之令肌肉更加繃緊,因而令肩關節循環變差,導致許多日常需要提起或外展前臂的動作無法執行。當遇上天氣變冷,疼痛、僵硬及活動受限制的情况都會加劇,影響正常生活。 相關文章:【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肌肉強度不足筋腱不靈活易致肩周炎  多鍛煉肌肉 肌肉對穩定身體十分重要。關節活動透過肌肉和筋腱帶動,若肌肉強度不足或筋腱不夠柔韌,都會增加肩膀在遭受外傷時引致肩周炎的風險。因此,我們平時應該要好好鍛煉肌肉,保持每天伸展筋腱的習慣。高舉雙手,齊來擊退五十肩!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楊家詠(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診所經理) Read more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激戰》,相信會對最後一幕拳賽留下印象,張家輝飾演的拳手以肩膊「甩骱」解圍,神奇地轉身以一記重拳擊倒對手。拳擊比賽和很多運動一樣,運動員經過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已經五勞七傷。戲中張家輝被對手打至肩膊甩骱,輕描淡寫說自行將骱位駁回原位。其實,運動員如曾多次甩骱,屬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需要醫學檢查和治療。 Read more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智能電話已經成為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它能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方便,但同時也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對經常「機不離手」的人來說,可能因為姿勢不良致頸、肩、上肢勞損,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專注用眼而出現眼睛疲勞或視力問題,更有可能因滑手機「上癮」而出現休息不足、壓力過大、焦慮等精神情緒失調。(編者按:長期低頭者肩頸痠痛易勞損外,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患者甚至會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了解長期低頭的3大隱患。) 隱患1:長期低頭聳肩 頸肩上肢勞損 富貴包或致頸椎間盤退化 不少人使用手機時沒有注意保持姿勢正確,出現長期低頭、聳肩等不良姿勢,以致肩頸肌肉持續收縮繃緊,因過用而勞損。 患者除肩、頸、上背繃緊痠痛外,還有頭頸活動不順暢、頭暈、耳鳴、咬合不正、上肢麻痹等症狀。長期低頭者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妨礙仰頭動作。此類患者在接受身體檢查時常會發現位於頸部兩側的胸鎖乳突肌過度緊張、頸椎生理弧度消失(頸椎變直)、頸椎小關節錯位,甚至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 中醫認為若長時間姿勢不良,妨礙氣血運行,造成經絡瘀滯,不通則痛。在治療方面可從改善局部病灶狀態入手,運用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放鬆肌肉,理順筋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頸椎病的常用穴包括風池、完骨、天柱、頸百勞、肩井、天宗、後溪等。如兼具上肢麻痹、痠痛等症狀,可選用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穴(見圖一),以及患處局部的「阿是穴」(壓痛點)。若經檢查發現頸椎小關節有錯位問題,可通過推拿及復位手法矯正。 要預防頸肩及上肢勞損,在使用手機時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期低頭、聳肩,建議將手機舉起與眼睛平視,並每隔30分鐘做2至3分鐘的肩頸單方向伸展運動,包括仰頭、低頭、左右轉動、左右側彎、頭部前伸,以及順逆時針旋轉肩關節等,鬆弛頸肩肌肉。如經常感覺肩頸繃緊,可熱敷患處,艾灸、拔罐、刮痧等亦有紓緩作用。 相關閲讀: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隱患2:視物昏花 眼澀不適 長遠影響視力 當眼睛長時間專注凝視近距離物件時,容易造成眼肌疲勞,以致視物昏花、對焦能力下降等,長遠影響視力導致近視。除此之外當眼睛長期盯着發光屏幕,可令眨眼次數減少,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不適。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內經》云:「肝受血而能視。」若用眼過度,久視傷血,會導致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眼睛,從而出現眼花、視物不清、眼睛乾澀不適,甚至出現怕光、飛蚊、迎風流淚、眼瞼肌肉不自主跳動等,皆與血虛、陰虧有關。治療方面可以採用補肝血、養肝陰的辦法,常用中藥包括枸杞子、桑椹、黑芝麻、何首烏等,中藥方劑可用杞菊地黃丸、左歸飲、四物湯等。 針灸或穴位按摩治療一方面可選用位於眼睛周圍的近部穴位,如攢竹、絲竹空、睛明、四白(見圖二)等,另一方面可選用有養肝、滋陰補血作用的遠部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內關、養老,位於下肢的三陰交、光明、昆侖等,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揉,以改善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並放鬆眼周肌肉。 為預防眼睛疲勞,建議每當注視屏幕1小時,便要讓眼睛休息5分鐘,可閉目養神或遠眺戶外風景,以放鬆處於緊張狀態的眼肌。若在專注用眼時感覺視力模糊、頭脹、眉心重墜,可閉目運睛2至3分鐘,配合摩擦、按揉眼周穴位,以紓緩疲勞。眼睛乾澀者可透過多眨眼,以及按揉太陽、絲竹空等穴位,以刺激淚水分泌。如果本身屬於肝腎陰虛體質,易見口乾、眼乾、皮膚乾燥、煩躁、多夢者,便要更加留意眼睛保養,切忌過用。 相關閲讀:【有片】WFH長期低頭致頸生富貴包? 骨折風險增七成 窒礙腦供血 隱患3:影響睡眠質素 焦慮壓力大 不少都市人都有滑手機「上癮」問題,無時無刻都想着要操作手機,不止令手機使用時間過長,而且當「機不傍身」或網絡信號欠佳時,常會感到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非要拿出手機漫無目的地操作一番不可。 瀏覽手機時間過長,尤其在夜晚,有可能妨礙睡眠,使休息時間減少,且降低睡眠質素,如難以入睡、早醒、多夢等。若用餐時邊吃邊滑手機,有可能影響消化,造成胃氣脹、胃痛等。「機不離手」亦可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引起頭痛、心悸、冒汗、尿頻等與壓力過大相關的不適。 中醫認為壓力過大、過度勞神容易引起精血耗損,且妨礙氣機運動。精血虧虛者常見面色蒼白無華、精神委靡、睏倦欲睡、頭暈耳鳴、舌淡、脈象沉細。若經常焦躁不安,身體處於燥熱、火盛的狀態,則常見身熱盜汗、心悸、口乾、舌紅等。如果思慮過多,思則氣結,氣機不暢者可致胸悶、呼吸不暢、胃氣脹痛、月經不順等。 針對精血虧虛、燥熱偏盛的「心腎不交」失調,中醫治療既要補益精血(常用方藥如六味地黃丸),也要清熱寧心(常用方藥如天王補心丹),氣機失調者可配合理氣舒鬱。運用針灸或推拿調節精神狀態,可選用手部的內關、神門、勞宮(見圖三),以及位於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見圖四)。 要避免過度消耗精力,日常建議調整心態,妥善分配時間,不要把時間表塞得密密麻麻,不做「無事忙」。使用手機要有節制,對資訊內容需有取捨,要給自己閒適、放空的空間,學習靜養、調神,保持充足睡眠,達到生活張弛有度、動靜平衡。在日常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辛辣、燥熱刺激的食物,以免傷陰助火。多吃瓜菜、水果等可補充津液、減輕燥火,而且能幫助消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五十肩】對付肩周炎運動、改善姿勢習慣最實際

【明報專訊】肩周炎俗稱「五十肩」,患者因肩膊無法靈活伸直或屈曲,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連刷牙也有困難。中醫認為此症是「氣血不通」導致「不通則痛」,過勞、肩部經常吹冷氣等,都可能令肩膊「凍結」;物理治療師則指出, 不良姿勢或久坐不動都是致病原因。(編者按:如何治療或紓緩肩周炎呢?中醫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最為重要;物理治療師也表示,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 ……即看對付肩周炎的運動和紓緩肩痛方法。) 對付肩周炎(五十肩)做運動最好? 肩膊痛手臂難伸直 中醫稱肩周炎為肩凝症、漏肩風,屬痹證範疇。註冊中醫倪詠梅指出,此症「以肩部疼痛沉重,活動受限為主要病徵。病人一般難以完全伸直或後屈手臂,影響日常生活,如無法拿花灑、握扶手;嚴重者洗頭、梳頭、穿衣服、女士扣胸圍也有困難。曾治療過最嚴重的個案,手稍為上提已痛,連刷牙也不能」。她強調,肩周炎不一定於50歲或以後才出現,有病人早於20至30歲便患上。「病因是肩關節周圍筋肉組織退化性病變,使其感到肩膊痠痛或鈍痛。」 肩周炎分早中後3期 疼痛症狀有不同 倪指肩周炎一般分3期,患者在不同時期均有疼痛症狀:「早期肩部腫脹明顯,疼痛劇烈,甚或擴散至同側肘部,日輕夜重,影響睡眠;中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診斷時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溝、三角肌後緣、岡上肌與岡下肌附着點,以及肩外俞穴、肩貞穴、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顯壓痛點;後期疼痛減輕,但活動靈活度大幅降低,有可能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黏連,猶如『凍結』狀。」 相關閲讀:【五十肩】非50歲專有 了解肩周炎成因 肌肉變僵硬肩關節疼痛 天氣變冷要注意(醫學滿東華) 「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肩周炎主要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致,倪解釋常見成因包括: .肩部過勞或長期維持同一姿勢 .平日愛穿單薄衣物或吹冷氣,導致肩部受風邪入侵;或肩部被冷水/汗水浸濕沒抹乾,氣血不通,從而筋脈緊束而痛 .好冷飲或肥膩生冷食物、家居潮濕、少運動出汗等,都會導致濕氣滯留筋骨,濕鬱化熱,濕熱致筋骨重痛,氣血不通 .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骼退化,致不榮則痛 .部分屬虛症,沒勞動或受傷史,但身體易疲勞、筋骨乏力,都容易出現肩周炎 改善姿勢習慣 伸展筋骨 常見病人為單肩出現肩周炎,大多因常用一邊肩膊或姿勢不良所致。倪舉例,「例如經常斜對着電腦屏幕工作,若身體總是側向左邊,肩周炎就會出現在左側;又或總用右手提重物,肩周炎多出現在右側」。雙肩同時出現的個案較少,「即使雙肩同出現症狀,多數也是一側重一側輕」。 中醫治療肩周炎會根據病因處方疏風散寒、除濕去瘀、活血通絡的中藥。「常用伸筋草、葛根、麻黃、羌活等。針灸會在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條口等下針。拔罐、推拿亦能助放鬆肩部肌肉。」 倪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才最重要。「工作久了要多轉換不同姿勢,每45分鐘起身舒展筋骨30秒;提重物多換手,或是小量多次提取;用背囊代替單肩包或手提包;肩部要常保暖,不要吹風、受涼;肩部出汗後要抹乾,不要穿濕衣;睡覺時勿露出肩部等。」 知多啲:肩周炎解凍期宜繼續治療 肩周炎正式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物理治療師趙顧恩指出,「由於肩關節囊及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炎變僵硬,導致疼痛和肩膊活動範圍受限。肩周炎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相信可能因受傷、手術和肩部長時間不動引起。此外,某些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臟病和柏金遜症等,患肩周炎的風險較沒類似疾病人士高」。 由於肩周炎症狀如疼痛和肩膊活動受限,跟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相似,兩者容易混淆。不過趙顧恩解釋:「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通常涉及特定動作或運動時才出現疼痛症狀,如舉手時才會感到痛楚,但肩膊內外轉動未必受限;相反,肩周炎患者則是整個肩膊出現疼痛僵硬。一般來說,臨牀診斷和磁力共振能找出兩者的區別。」 肩周炎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凍結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凍結期特點是肩部疼痛和僵硬加劇,情况可持續長達9個月。冰凍期是僵硬情况達至頂點,亦可以維持長達9個月。至於最後的解凍期,肩膀活動受限範圍逐漸恢復,可持續長達12個月。」趙指出,病人到了最後的解凍期往往以為病情開始好轉,便不再接受治療。「事實是這階段接受治療仍有其好處,免卻康復過程拖得太長。」 物理治療師:適度伸展 避免肩膊長期不動 物理治療師治療肩周炎會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某些情况會轉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或皮質類固醇注射來減輕疼痛和炎症,趙說:「當以上治療無法改善病症,或病情過於嚴重,手術是最後選擇。」 趙提醒,持續不良姿勢或再次受傷,都有可能導致肩周炎復發。要預防肩周炎,經常鍛煉和保持良好姿勢非常重要。「適度肩部伸展運動絕對有幫助。更重要是避免肩膊長時間不動,尤其在受傷或手術後手臂長時間被肩帶固定着,康復後更要做運動改善。」 相關閲讀:【寒背】上半身肌力失衡致五十肩等痛症?強化上背肌 自動矯姿擺脫寒背(談痛說情) 知多啲:拉毛巾扮爬牆 緩解肩痛 輕度伸展和強化肩部肌肉鍛煉,像手部鐘擺練習、爬牆練習和擠壓肩胛骨等,均有助緩解肩周炎。不過趙顧恩提醒,任何鍛煉前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和醫生意見,因有些動作做錯,可能使病情惡化。(示範:物理治療師趙顧恩  圖: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王先生是中年網球愛好者,參與網球運動已有20年,每星期也會打網球,間中參加業餘網球比賽。數個月前,他在網球訓練中拉傷肩膊,出現肩膊疼痛和不能舉高手的情况。起初只是影響運動表現,後來更連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包括洗頭和穿衣服等。經過藥物和物理治療一段時間後,情况沒有好轉。最後經臨牀和磁力共振檢查,發現是旋轉肌腱撕裂,並且需要以手術方法修補。 打網球令旋轉肌腱撕裂? 成因:慢性勞損和急性創傷 旋轉肌腱是肩膊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結構,由4組肌腱組成,主要作用是穩定肩關節,並負責肩關節旋轉活動。結構上,旋轉肌腱好像衫袖一樣前後包裹着肩膊,因此它有另外一個名稱——「肩袖」。 肩痛繃緊 不能發力抬高手 當旋轉肌腱出現問題,肩關節功能便會受影響。常見徵狀包括疼痛、繃緊和肩膊不能發力抬高,特別會影響一些日常活動,如洗頭、穿緊身衣服和抓背脊等;嚴重時,睡眠也會受到影響。 常見旋轉肌腱問題成因包括慢性勞損和急性創傷。如果工作或運動經常需要重複舉高手,例如維修工人、店舖理貨員、排球或羽毛球愛好者,都是高危一族。 醫生會透過查問病歷、臨牀檢查,並在需要時以磁力共振來輔助診斷,同時排除其他肩膊問題,如冰封肩和肩關節退化等。 嚴重肌腱受損或撕裂 需以手術處理 大部分旋轉肌腱問題,例如筋腱發炎和輕微受損,可以透過藥物、物理治療和針藥治理。但嚴重的肌腱受損,甚至撕裂,以非手術治療得不到正面效果,便需要以手術方法處理。骨科醫生會透過4至5個小孔,利用微創鏡頭和儀器把撕裂部分修補,手術過程大約1至2小時。術後病人需要佩戴手托讓修補位置得到足夠休息,然後逐步透過物理治療把關節力量、柔韌度、靈活度和運動能力恢復過來。一般整個康復過程需要4至6個月時間。 幸好王先生及早發現傷患及接受治療,他在手術後6個月已經可以逐步恢復網球練習,並且計劃參加3個月之後的業餘網球比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羅英勤(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明報專訊】「菠蘿蓋」脫骱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多形容為「扭親『膝頭哥』」。近年熱門運動跳彈牀,便是其中一種容易引致菠蘿蓋脫位的運動。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會再脫位;脫位兩次後,復脫機率幾近100%。如果反覆脫骱又不處理,會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菠蘿蓋兩次甩骱 復脫骱機率近100% 提及脫骱,大家對肩膊脫骱、肩膊慣性脫骱可能略有所聞,尤其有看過張家輝主演的電影《激戰》的話,大概就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但原來除了肩膊脫骱,俗稱「菠蘿蓋」的髕骨(patella)出現脫骱或慣性脫骱,也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通常都知道自己已經脫骱,會跟醫生說:「扭親『膝頭哥』,膝頭好像移位了」。 相關閲讀:【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膝關節正前方凹陷 疼痛腫脹 什麼是「菠蘿蓋」脫骱?醫學上稱為髕骨不穩(patellar instability),通常又分為創傷性髕骨脫位(patellar dislocation)和慢性髕骨半脫位(patellar subluxation)。病人出現第一次脫位後,較易出現第二次脫位,重複脫位會令到髕骨關節不穩,經常出現半脫位的情况。 要了解髕骨脫位,首先要認識髕股關節結構。髕骨位於膝關節正前方,骨頭呈三角形。髕骨和後面的股骨構成一個關節面,稱為髕股關節(見右圖)。髕骨上方連接股四頭肌下方是髕骨肌腱,再接連脛骨。 當膝關節屈曲伸直時,股四頭肌帶動髕骨,髕骨在股骨凹槽上下滑動,再帶動脛骨提起。髕骨形狀與股骨凹槽形狀極為脗合,一凹一凸,幫助髕骨在關節滑動時不會脫位。一般股四頭肌的外側肌力比內側大,因此股骨凹槽外壁比內壁高,防止脫位。髕骨左右有髕內側及髕外側支持韌帶,進一步協助穩固髕骨。 當膝蓋扭傷時,強健的外側四頭肌會把髕骨拉離股骨凹槽,導致髕骨向外側脫位。當「菠蘿蓋」脫骱,傷者會嚴重膝痛,腫脹,不能活動膝關節,膝關節正前方會凹陷。「菠蘿蓋」脫骱一般很容易復位,有時一脫出去,會自動復位。 以下7類人士較容易出現髕骨脫骱 ‧女士 ‧肥胖 ‧先天韌帶鬆弛 ‧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 ‧X形腳 ‧先天股骨凹槽發育不良過淺 ‧大腿肌肉內外不平衡 當髕股關節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發生第二次脫位;如果發生了兩次脫位,復脫機率幾近100%。因為當髕骨出現了兩次以上脫位,內側支持韌帶會受傷鬆弛,打破內外側拉力的平衡,令「菠蘿蓋」難以穩定在股骨凹槽,導致重複脫位。 如有上述高危因素,會較容易出現重複脫位或慣性脫位。患者會感到「菠蘿蓋」十分不穩定,即使簡單轉向動作,也有可能引致脫位。如果不斷重複脫骱而不處理,髕股關節軟骨組織會反覆受創,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手術重建內側髕股韌帶 患者首次創傷性脫位,經復位後,會安排X光或磁力共振檢查,確定關節復位進度,並檢查有沒有因關節脫位撞擊引致的碎骨。若有碎骨於關節內,需要透過關節鏡移除。如果關節內沒有碎骨及復位理想,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佩戴護膝2至4星期,其間透過冷敷幫助消腫,之後以物理治療強化內側四頭肌肌力,增強內外側平衡。 若出現第二次髕骨脫位,由於再脫位機率十分高,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要視乎患者有沒有重複脫位的高危因素,例如股凹槽過淺,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等先天問題存在。如果沒有,患者可以接受內側髕股韌帶重建手術,以平衡髕骨內外側軟組織。 手術方法是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放鬆髕骨外側支持韌帶,減少髕骨向外拉力;再取出自身半腱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用作內側髕股韌帶假體,把肌腱連接於髕骨內側,再在股骨鑽一條骨隧道,把肌腱另一端用螺絲鎖緊於隧道內,藉此代替內側髕股韌帶,加強內側拉力。術後需要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研究顯示九成病人術後能重投運動,效果理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人會在聖誕、新年假期出遊雪國,而滑雪更是熱門活動。新手老手有什麼需要注意?專家提醒,滑雪有一定風險,新手和疏於練習人士容易受傷,老手則可能因久休復出「去得太盡」,亦容易出事。例如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關節,其次在肩膊,更容易忽略的是「滑雪者拇指」,以為受傷後手指僅紅腫、疼痛,不加理會,結果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出發前先鍛煉下肢肌力和平衡力,落場前做足熱身、量力而為、學識求助,萬一受傷忌HARM宜PRICE,緊記專家貼士,就能盡情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滑雪有風險 滑雪板鎖死腳跟 膝關節最易傷 在白皚皚的雪山上「飛馳」,一個字——爽!但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滑雪是高速、高能量、對平衡力要求很高的運動,有一定危險,「香港沒有滑雪場地,專業滑雪者不多,很多人外遊滑雪都是新手,或是一年玩一兩次,技術未必熟練」。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亦指,不少人對上一次滑雪已是兩三年前,技術生疏了,加上外遊時玩起來容易樂極忘形,更加危險;「尤其是頭一兩天,熱身不足;或旅程即將結束,身體很疲累也是高危因素。大部分病人都是旅程的頭或尾段受傷,他們常說最後一天很疲倦本來不打算滑雪,但又覺得反正來了應該去玩,結果就出事」。 滑雪主要分為雙板滑雪(skiing)和單板滑雪(snowboarding)。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部,其次在肩膊,林健偉解釋,「滑雪運動牽涉很多跳躍動作,平時一個動作可以有很多關節承擔,但滑雪時腳跟鎖死在滑雪板上,力就會匯聚在膝關節」,加上急停、旋轉和轉身等動作,一旦失平衡跌倒,雙腳若未能及時從滑雪板鬆脫,長長的滑雪板卡在雪地上,膝關節卻順勢扭轉,便會受傷,或造成十字韌帶、半月板撕裂。 跌倒用手支撐 可致拇指骨折 另外,手部和腰背也容易受傷,例如滑雪跌倒時用手支撐,衝擊力之大可能撐開拇指關節,又或者拇指關節壓住滑雪杖,造成「滑雪者拇指」(skier’s thumb),拇指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可導致骨折。滑雪者跌倒時也常撞傷腰背,而所影響的脊骨位置視乎受傷情况而定,「最擔心是受傷後腿部麻痹、無力,可能傷及神經」;梁澤祺補充,「單純撞到腰骨可能只是輕微骨裂,但萬一影響到椎間盤或神經,就較為麻煩。所以如果出現腳痹、無力,就要小心處理並盡快求醫」。 撞傷腰背 腳痹無力或傷神經 玩單板滑雪時,雙腳同時固定在一塊滑雪板上,當滑雪者跌倒時經常下意識用手支撐,因此手腕扭傷、骨折較為常見。林健偉指,曾有朋友玩滑雪板時失平衡,一雙手掌同時落地,導致雙手手腕骨折。而無論雙板或單板滑雪,如果摔倒時肩膊首當其衝,可能導致肩關節扭傷、鎖骨脫位(肩峰鎖骨關節脫位,AC joint dislocation),甚至骨折。 傷後宜PRICE 冰敷提腳消腫 「如受傷後手或腳變形,明顯知道是骨折的話,就不要胡亂移動,否則骨頭容易移位,痛楚亦會加劇;應盡量固定患處,等待醫護人員處理。」梁澤祺提醒,受傷後5天不宜HARM(heat、alcohol、running、massage),即熱敷、飲酒、走動,「也不要大力按摩,若是輕力搽上按摩膏則沒有問題」。相反,可以做PRICE(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護理,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包紮和提高患處有助消腫。 忽略「滑雪者拇指」 或需手術重組 林健偉和梁澤祺同指,不要忽視求診信號,假如休息後問題未有改善、痛楚日益嚴重及範圍持續擴散,便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治療。林健偉舉例,很多人忽略「滑雪者拇指」,因為受傷後手指雖然紅腫、疼痛,但多數人仍能活動、屈曲手指,以為是輕微拉傷,不加理會。他遇過一些病人待旅程完結回港後,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急性拇指韌帶撕裂可以修補,然後待韌帶慢慢痊癒,但如果過了6至8星期仍未得到治療,就可能要做重組手術」。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安全貼士:受傷求助兩法寶——救援電話、地圖 「所有運動都有危險,我們應了解常見風險後,準備預防措施。」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建議,滑雪前應做適量熱身,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別因機會難逢就「去得太盡」,亦要遵從教練的安全指示,不應勉強挑戰難度過高的滑道,運動後應做緩和運動(cool down)、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開心出遊,如果受傷就得不償失。出發前看看滑雪教練黃啟舜的安全貼士。 教練貼士 1.建議跟教練上約3至6小時的課堂,學習滑雪的基本動作、煞停和控制方向 2.最好結伴同行,不要單獨滑雪 3.佩戴保護裝備,包括頭盔、雪鏡、手套、護腕(現時坊間有內有護腕的手套)、護臀、護膝等 黃啟舜指,滑雪板的滑雪鞋固定器受外力衝擊時會鬆脫,避免膝部扭傷,而租借滑雪板的人員會根據滑雪者的身高、體重和滑雪能力調校固定器鬆脫的難易程度,因此應如實提供資料。另外,「每次到新的滑雪場應先到服務中心查詢救援電話和索取地圖,這2個『法寶』一定要keep住」!如不幸跌倒受傷,可舉手示意,其他滑雪人士會在滑道上方放置障礙物(把snowboard反轉橫放或把雙板滑雪板以X形插在雪地上)警示前方有人受傷;惟在有盲點位置受傷,如沒傷及頸和脊骨,最好移到雪道旁邊。盡快撥打救援電話並根據地圖說出所在位置,等待救援人員到達支援。他提醒,協助傷者時可為他脫下面罩,以便呼吸,但不要為他除下頭盔。 訓練肌力:出發前單腳企、深蹲 提升膝部穩定度 滑雪需要肌肉力量、耐力、身體柔韌度、平衡力和關節穩定度各方面配合,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應在出遊滑雪前一個月開始鍛煉,有助刺激肌肉,避免因突然做劇烈運動,引致過度疲勞及受傷。 快要出發了?即使「臨急抱佛腳」,在滑雪前一兩星期甚至幾日前做訓練也聊勝於無!「下肢力量訓練是主打,因為下肢力量較佳,平衡力也會提升,減低跌倒的可能,繼而肩膊、手腕受傷的風險也會降低」,做簡單單腳企、深蹲、箭步蹲已可訓練膝部穩定度和鍛煉下肢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進階訓練,可以用健身器材輔助,練習平衡和跳躍。 .平衡球深蹲 .在平衡球上深蹲,雙手緊扣伸直(圖A)或叉腰,維持10秒後回復站姿 .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 .平衡力提升後可維持動作20秒,進階可深蹲時雙手緊扣伸直,腰部以上慢慢向左或右轉 目的:平衡球是不穩平台,模擬滑雪狀態,訓練肌肉耐力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彈牀跳躍 .在彈牀上雙腳跳起(圖B),落地動作要穩定 .跳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練習兩三個星期後可加至每次做4至5組 .起初跳躍幅度可以較細,熟習後逐漸增加幅度 目的:彈牀震盪像滑雪時下坡的狀態,可訓練肌肉耐力和跳躍落地的穩定度 Read more

肩周炎致劇痛 原來「滑囊」作怪 拆解滑囊炎4個常見關節位置和治療

人體四肢活動十分依賴關節的靈活度,關節附近的滑囊便是關鍵結構之一,它所分泌的黏液有助減少骨骼和軟組織之間的摩擦。不過當關節使用過度或者磨蝕,便會導致滑囊受損和發炎,患者會感到疼痛,肩周炎便是常見的滑囊炎(Bursitis)之一,主要發生於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等4個關節。肩周炎痛?拆解滑囊炎4個常見關節位置: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兆祺醫生表示,滑囊位於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和骨骼之間,基本上有關節的地方就有滑囊。他解釋,滑囊是由滑膜包圍的小水囊,能夠分泌潤滑液以減少關節周邊結構之間的摩擦,讓關節能夠容易移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當關節過度活動或使用不當時,滑囊便會受到不必要的摩擦和刺激,出現發炎情况,醫學上稱為滑囊炎,主要發生於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這4個關節(見表一)。 Read more

【寒背】上半身肌力失衡致五十肩等痛症?強化上背肌 自動矯姿擺脫寒背(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我年輕的時候已經有寒背的情况,在初為人母的那段日子,微駝的後背配上圓潤體型,可謂完美詮釋了「虎背熊腰」的模樣。上半身肌力失衡致痛症-寒背固然影響外觀,有失美態,但更重要是影響了整個上半身肌力平衡,引致各種痛症。在正常情况下,肩膀、頸椎及頭顱在同一個平面上,然而寒背人士雙肩向前屈曲靠攏,打破了這個肌力平衡,更引發一連串問題,包括導致肩關節並非在最佳位置工作,每當搬動重物時,便有可能拉傷肩關節的韌帶,日積月累下造成俗稱五十肩的肩周炎。寒背也會令頸項前傾,頸項上頭顱的數公斤重量無法平均分佈,以致部分頸椎過分受壓,嚴重者可導致頸椎的椎間盤突出。 Read more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