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明報專訊】一名中年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治療不當,長時間服用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輔以中藥雷公藤,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惡化。他不但全身關節發炎疼痛,在牀上動彈不得,更因藥物傷胃致胃出血。類風濕關節炎除了引起關節發炎、僵硬、疼痛,亦會禍及多個器官,導致以下併發症: 眼乾:三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有繼發性乾燥綜合症,眼睛發炎、乾燥 心血管病:身體長期發炎,令血管壁增厚,易引起中風及心臟病 骨質疏鬆症:類風濕關節炎本身或加上患者因關節疼痛而減少活動、服用類固醇等問題,患骨質疏鬆症機率比常人多1倍 淋巴癌:由於淋巴癌同樣是因白細胞出現問題所致,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患上淋巴癌的風險較高,機率少於1%。如病人淋巴有輕微腫脹或長期發大,要及早求醫 感染: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會抑制免疫系統,令抵抗力下降,增加患上感染疾病,較常見如生蛇、肺結核   吸煙、飲食不健康 刺激發作 類風濕關節炎牽連身體部位及器官甚廣,故驗出有類風濕因子的人士,以及受遺傳因素影響,如家人有類風濕關節炎者要格外注意,患病機率比一般人較高。而吸煙、生活壓力、飲食不健康影響腸道益生菌平衡等後天因素,會刺激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相關文章: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明報專訊】不少都市人受痛症困擾,「低頭族」肩頸疼痛、辦公室上班族腰痠背痛、公公婆婆手腳麻痹,還有生蛇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止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止痛消炎藥;而坊間有維他命B補充劑聲稱能修復神經,改善麻痹、刺痛等問題,它是否另類止痛藥?以維他命B「自療」,有沒有風險?(編者按:維他命B1、B6、B12對身體有什麼幫助呢?一旦缺乏的話有機會令身體出現哪些問題?情緒起伏、記憶力變差、貧血、頭痛、手腳痲痺)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維他命B1、B6、B12 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 補充過量加重腎負荷 維他命B是「大家族」,包括B1(硫胺素)、B2(核黃素)、B3(煙酸)、B5(泛酸)、B6(吡多醇)、B7(生物素)、B9(葉酸)和B12(多種鈷胺素),合共8個成員。 以維他命B1、B6及B12組合而成的配方,聲稱能改善痛症及麻痹,在眾多維他命B中為什麼選中它們?註冊營養師萬侃指,維他命B1幫助身體將食物轉化成能量,亦有助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正常運作;缺乏B1人士反應較遲鈍、脾氣暴躁、記憶力變差、體重下降和經常感到疲累等,嚴重者神經、肌肉運作及心臟都受影響。 維他命B6協助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製造血紅素,以及維持免疫系統運作正常,亦對腦部發展很重要,缺乏者可能會貧血、頭痛、長暗瘡和情緒低落等。 維他命B12幫助製造紅血球、維持細胞和神經系統健康,缺乏可致貧血、手腳麻痹或有刺痛感,嚴重會出現身體平衡有困難、抑鬱、思緒混亂等。 萬侃指上述3種維他命B都對維持健康神經系統十分重要,但「不是愈多愈好,重點是要足夠」。 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有文獻指維他命B有助加速神經復元,因此骨科醫生有時會為神經嚴重受壓,如腕管綜合徵、頸椎移位,以及神經斷裂需要手術修補的病人,處方維他命B補充劑。不過,如果只是偶爾痹痛,效果成疑,而且「維他命B可以在日常食物中吸收,所以不一定要使用補充劑」。 查找痛症原因 對症下藥為上策 萬侃補充,身體痛症有不同成因,可能是因為勞損或肌肉量不足,手腳麻痹可能是鎂質不足引致,此類情况補充維他命B不會有幫助。林健偉同樣指出,痛症出現先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方為上策,「頸梗膊痛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肌肉繃緊、姿勢不正確、用電話過多,這些跟神經沒有關係,(補充維他命B)一定沒有幫助」。而手腳麻痹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徵、椎間盤突出或腰骨退化壓住神經,需要經醫生診斷才能安排合適治療方案。 萬侃提醒,攝取過量維他命B,不會有額外功效,市面上出售的維他命B補充劑劑量一般遠超身體所需,雖然維他命B為水溶性,多餘的會從尿液排出,但過量服用會增加腎臟負荷,亦有可能出現頭暈、嘔吐等副作用。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如腎病患者,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前應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相關閲讀:【貧血飲食】預防貧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是什麼?營養師:肉食/素食鐵質攝取飲食手冊 可從穀物肉類海鮮攝取 「全穀物,如全麥麵包、糙米、紅米等都含維他命B1和B6。」萬侃指,另外可從豆類、肉類、堅果攝取維他命B1;從蛋白質食物,如雞牛羊豬、魚類等攝取維他命B6。而肉類、魚類、奶類、蜆、生蠔、蟹和蛋等就是維他命B12的食物來源。一般人只要飲食均衡,不難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她舉例,60克(約半杯)穀物片(muesli)含有0.5毫克維他命B1;100克豬肉有0.5毫克維他命B6,而一條蕉就有0.7毫克維他命B6;100克牛肉有3微克維他命B12。 然而,腸胃功能差、曾接受胃部手術、素食者、長者要留意會否攝取不足維他命B12。林健偉解釋,「維他命B12要靠胃中一種蛋白質intrinsic factor(內在因子)幫助吸收,如胃部有問題或已切除胃部,身體未能生產這種物質就會吸收不到維他命B12」。另外,萬侃表示,維他命B12主要是從魚、肉、蛋、奶中吸收,因此素食者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可以從額外添加了維他命B12的食物,如一些穀物片、豆奶和麵包中攝取,有需要時可服用補充劑」。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相關閲讀:【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知多啲:長時間同一姿勢 痛症高危 【明報專訊】受頸梗、腰痠、背痛、手麻等困擾,怎麼辦?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教大家認清常見痛症成因,並教授預防及紓緩方法。 1. 肩頸、腰背痛: 「低頭族」、辦公室上班族等都屬高危,因為生活和工作需長期使用電腦、手提電話,「低頭使用電話時,頭向前傾,頸後肌肉要用力拉住,久而久之,頭、肩、頸後肌肉勞損,引致肩頸痛」。 鍾致康指,腰背痛成因也相似,經常長時間坐着工作,形成腰背向前彎曲的不良姿態,「背部後面軟組織包括肌肉及韌帶處於繃緊狀態,如長時間維持,慢慢形成腰背痛」。另外,因工作需要長期搬運或負重,腰部亦容易勞損。 2. 腕管綜合徵: 「手腕腕管收窄、勞損、增生,令正中神經受壓,導致手指麻痹、手部無力。」鍾致康稱腕管發炎或水腫,刺激正中神經,引起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感麻痹或失去感覺,嚴重者影響手握力和手部功能。女性、孕婦、曾有手腕傷患、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及因工作常運用手腕者(如廚師)為高風險人士。 預防方法: .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工作,減少重複勞損 .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定時(例如每30分鐘)做伸展運動 .注意職安健,搬運時使用適當姿勢及方法 .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以及適當地伸展肌肉和關節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眼乾、口乾可以是因為天氣乾燥、經常用電腦或飲水不足等外在因素引起,不過,若已補充足夠水份和休息過後,口乾、眼睛乾澀情况依然沒有改善,便要小心可能是「乾燥綜合症」(Sjögren’s-syndrome)!這種屬於風濕病之一的疾病,不但影響口水和淚水分泌,有時甚至會引發關節痛、血管炎及腎炎等徵狀……目前乾燥綜合症的成因不明,但卻常見於女性,大多於40至50歲發病。 Read more

【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明報專訊】在中醫角度,痛風有急性、慢性之分,其臨牀症狀、病機、治療對策都有分別。急性痛風屬於「熱痹」,為風濕熱邪侵襲,治療要清熱、祛風濕、通絡;慢性痛風屬於「濁瘀痹」,為脾虛、肝腎不足,痰濁、瘀阻沉積,治療要健脾化痰、活血逐瘀、補益肝腎。無論是急性抑或慢性痛風,日常起居飲食的養生調護都十分重要,有助預防發作、減輕病情。臨牀上痛風症可分成4個階段。此外,在痛風的間歇階段,或者在尿酸值偏高但臨牀上無症狀時期,中醫主張透過日常起居飲食的養生改善體質,保持身體狀况穩定;西醫認為痛風原因是體內「嘌呤」代謝失調,因此主張通過節制飲食,減少攝取嘌呤。究竟痛風患者需要戒口的食物,除了動物內臟、蝦、蟹、貝殼類海產,還有哪些呢? Read more

【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資深演員曾江昨被發現倒斃於指定檢疫酒店房間內,終年87歲。《明報》據悉,曾江患風濕及「三高」,前日曾向女兒透露心口痛,女婿隨即送藥到酒店,惟未知職員有否將藥送上房。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若長者有風濕及「三高」,往往每日需服5至10粒藥,以保持心臟健康,一旦未有帶備充足藥物,「食少幾日藥好易出事」,或增中風或心臟病發風險。經常聽到的「風濕病」究竟包括哪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等的成因、徵狀和治療是怎樣的呢?跟心臟病和中風有什麼關係?患者要如何提高警覺呢?至於「三高」,困擾着不少都市人,日常在飲食或運動方面又要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痛風】尿酸濃度波動引發痛風發作 早期發病關節紅腫熱痛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風是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關節疼痛。最初人們認為痛風是「富貴病」,後來才逐漸將痛風從風濕類的疾病劃分。數世紀前,人們推測痛風是由於腎臟喪失排泄尿酸功能或尿酸生成增加所致,直至上世紀最終確認尿酸由嘌呤形成。人體每天尿酸產生量與排泄量大致平衡,三分之二尿酸鈉鹽經腎臟尿液排泄,三分之一由腸道分解排出。至於高尿酸原因,一是尿酸生成過多,佔10%,如突發性酶異常、藥物、溶血、骨增生疾病、高嘌呤飲食等;二是尿酸排出減少而引致痛風,佔70%,如腎功能不全、代謝綜合症等;不明原因自身代謝障礙則佔20%。年齡約40歲以上男性佔90%,而女性通常在絕經後發病。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前晚發稿表示接獲醫管局通報,上月有58名住院病人經檢測後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本月首10日有21人感染,較過去3年每月介乎9至26宗有所增加。感染者包括42男37女,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96歲,主要出現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等。醫管局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79宗感染個案中有7人死亡,38人留醫,34人出院。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部分個案曾到荃灣楊屋道街市和元朗雞地,當局在相關街市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基因排序與部分患者的樣本脗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部分乙型鏈球菌寄存在人體內,部分則可透過接觸淡水魚或食用未煮熟淡水魚而感染,該菌可感染身體不同部位,感染後死亡率較高,約為6.5%至11%。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要注意以下4個貼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