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皮膚病】蕁麻疹令皮膚敏感紅腫脹痕癢 發作急 開始到消失少於24小時(膚見)

【明報專訊】真想不到俄烏戰爭已經持續接近7個月了,而且一點也沒有停止的趨勢。除了令到能源和食品價格不斷上升之外,更出現核設施有可能受到破壞的危機。如果真的發生,這不單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問題,整個歐洲亦可能出現危機,事情愈弄愈大愈複雜。 差不多同樣的時間點,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率領代表團來到亞洲區作官式訪問,當然最矚目就是第三站到訪台灣。雖然北京已經多次警告,但代表團仍然堅持抵達,令到區內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電視上,先看到在代表團到達後的24小時內,美國航母和台美戰機不斷升降去加強保護,接着便輪到解放軍連續數天實彈演練,還圍繞着台灣設立7個禁飛區,發射10多枚導彈,這種種都令到區內氣氛十分緊張。有很多評論員相信,台海已進入一個大家都未必想看到的新緊急形勢,再不能重回8月2日前的安穩狀態。雖然美國代表團這次到台灣訪問引起全面戰爭的機率應該不大,但擦槍走火是有可能的,必須要小心。加上國際還有很多事情還未處理好,例如新冠病毒大流行、猴痘擴散、氣候變化等,大家必須坐下來,心平氣和,為大家及下一代努力及謀福祉。 現在就讓我們輕鬆一點吧!這一次代表團到達台灣不足24小時便離去,大家不如猜一猜跟蕁麻疹(風疹)又會有什麼關係呢?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蕁麻疹令皮膚紅疹腫脹痕癢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血管過敏反應。當遇到致敏原時,組織胺(histamine)和細胞激素(cytokines)會即時釋出,令到血管急速膨脹和大量水分漏入真皮層,這時皮膚會發紅、腫脹、痕癢。理論上身體所有皮膚都有可能出現,而紅疹由開始到消失一般都少過24小時,是不是跟台灣訪問團有相似的地方呢? 紅疹由開始到消失少於24小時 在我記憶中,有少數病例因病徵太短暫,病人求診時只能給醫生看相片。雖然看不到病人身上的疹,但診斷就來得容易簡單。有些病人每日只有幾個小時會出現蕁麻疹,相反地,也有些病人每日會出疹多過10小時,每個病人都有點不同。 蕁尋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病,大概每5個人之中就有1個在一生中最少出現1次。如果因為一些常見致敏原所引起的蕁麻疹,例如蚊蟲、食物(果仁、花生、海鮮)、藥物(包括口服或藥膏),一般不會維持多過6個星期,我們稱之為急性蕁痲疹(acute urticaria)。如果維持多過6個星期,那就是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慢性蕁麻疹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慢性蕁麻疹發病可以維持兩個月到數年,但一般不像急性每天都出現,可能1星期發病2至4次,但持續數月或數年。很多人見到別人有風疹,就感覺到自己都痕癢起來。但這應該是心理作用,因為風疹並不是傳染病,請大家放心。下次繼續談慢性蕁麻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偉傑(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皮膚突然變得紅腫、出疹兼痕癢,究竟是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癩」)來襲,或是濕疹(Eczema)發作?雖然蕁麻疹與濕疹都屬皮膚敏感,徵狀也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兩者的成因、病理,以至治療方法都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患者若能找出致敏源頭,便有機會減低復發機會,甚至與皮膚敏感說「拜拜」! Read more

衛生處方:外傭免費打麻疹針 全家受惠

衛生署為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免費提供麻疹疫苗補種計劃延長至2020年2月中。家中外傭如果從未接種麻疹疫苗或仍未接種第二劑麻疹疫苗,應盡快安排接種,既可以保護傭工本人及其親友,同時亦保護僱主和由傭工照顧的長者、孕婦及幼兒,減低因感染麻疹而引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Read more

社區爆發風險低 毋須搶貴麻疹疫苗

【明報專訊】麻疹襲港,人心惶惶。機場失守,下一站是否社區爆發?疫苗缺貨,原本數百元一針疫苗炒至過千元;而有人打了3針仍受感染,疫苗是否失效? 專家強調,麻疹於社區爆發的風險不大,市民不應過分恐慌,亦毋須急於打疫苗。   ▲免疫接種——免疫接種可減低個人受傳染病感染的機率,同時可減低傳染病在社區蔓延的風險。(baona@iStockphoto / 明報製圖)   「1967年之前出生的人士,大部分已接觸過麻疹,由於當時麻疹在香港非常普遍,已對麻疹有抗體,再注射疫苗沒有太大幫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續指:「而1967年至198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只接種過一針麻疹疫苗。」但衛生署亦於1997年為1至19歲人士(1978至1996年出生)補種一劑MMR(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換言之,在1967至1977年出生的市民,大都只注射了1次麻疹疫苗。   打一針保護率93% 兩針達97% 打一針與打兩針的保護力相差大嗎?為何機場職員打了3劑疫苗仍然中招?根據衛生署資料,接種一劑和兩劑MMR疫苗,預防麻疹效果分別達93%和97%。即接種兩劑疫苗後,100人中有3人會發病。薛達解釋,「麻疹疫苗含有活病毒,病毒未死但已弱化(減活疫苗)。注射疫苗後,病毒會在體內生長,白血球便會起抗體反應。但病毒可能在某些人體內生長得不理想,令白血球察覺不到病毒,帶不起良好抗體反應。所以每100人當中,約有3個人對疫苗反應不太好。」他指,麻疹患者分佈在機場不同地區,加上已有不少感染個案,估計已有很多人曾接觸麻疹病毒,大部分受疫苗保護而未有發病,現時接種了兩劑疫苗但仍受感染的個案,很可能就是那3%的人。   ▲薛達(受訪者提供) 本港麻疹疫苗覆蓋率高 港怡醫院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名譽顧問醫生何學工表示,是次有不少麻疹患者在機場工作,一個傳一個,原因可能是本身抗體不足,或未接種足夠疫苗;而且機場有不少外籍員工,其接種歷史不詳。如果該區域多這類人,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不足 ,疫情便容易爆發。「一般來說,如果只有85%人有抗體,便可能形成所謂的『爆發』。」薛達補充,「如果社會中有100人,97人受麻疹疫苗保護,便不會有大型爆發,即群體免疫力的概念。接種兩劑麻疹疫苗,目的是想維持群體免疫力。」薛達及何學工認為,本港麻疹疫苗覆蓋率高且具高保護力,於社區發揮群體免疫力的作用,相信暫時不會在社區爆發。   ▲何學工(受訪者提供)   早打疫苗無着數 1歲前打只「半有效」 根據衛生署定期進行的全港免疫接種覆蓋調查,以及學童免疫注射小組的數據,本港兒童整體免疫接種覆蓋率一直超過95%。本港於1967年推行「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當中包括為1歲兒童注射麻疹疫苗,至1990年以MMR疫苗代替單針麻疹疫苗;1996年改為注射兩劑MMR疫苗,分別在1歲及小六(推算在1985年或之後出生)接種;於1998年起,改為在1歲和小一接種。 不過,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考慮到,只打了1針MMR的1歲至小一的兒童,若前往麻疹高發地區,感染風險較高,去年底建議,將打第2針MMRV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由小一提前至18個月大。值得留意的是,並非所有疫苗愈早打愈理想,何學工表示,由於麻疹疫苗屬於減活疫苗,未滿1歲的嬰兒體內仍有母體抗體,會抑制疫苗內的病毒,無法形成保護。「於1歲之前打麻疹疫苗,只能當『半有效』,滿1歲後仍要打兩劑」。但未滿1歲的嬰兒如要前往高危地區,仍是有接種的需要。   ▲防控措施——近期在香港國際機場連環錄得多宗麻疹個案,衛生署已在機場實施防控措施。(資料圖片)   文:鄭寶華、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個案分享:藥劑師媽媽:BB打針仍要避疫區 疫苗Q&A – 孕婦不宜打MMR / MMRV疫苗 兒言自得:反疫苗 麻疹捲土重來   Read more

兒言自得:反疫苗 麻疹捲土重來

【明報專訊】沉寂多年的麻疹最近又再大出風頭,機場和機艙服務員先後確認感染了麻疹,整個香港便好像天塌下來,人人如臨大敵,報章天天頭條,傳媒政客乘勢狠批當局抗疫不力,樂此不疲。   資料圖片   麻疹感染據說最早見諸2000年前的古籍,是老牌傳染病,也是歷史上惡名昭彰的殺人兇手,尤其在麻疹本來不流行,居民對這病毒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地區,殺傷力最厲害。美洲未被歐洲人發現前,麻疹並不存在,那裏的土著原居民體內自然沒有抗麻疹病毒的抗體。後來歐洲人到美洲殖民,把麻疹病毒一併帶過去,不少土著因而受到感染,死了許多人,據說單是古巴便死掉三分之二人口。十九世紀初,獨處一隅本來與世隔絕的太平洋島國夏威夷,國王王后便因為在訪問英國時感染了麻疹,客死異鄉,猶幸沒有把病毒帶回家鄉。可是30年後,歐美商人終於把病毒傳播到這樂土,一兩年間,接二連三的麻疹瘟疫,奪去了這島國三分之一居民的性命。看來麻疹肆虐,殺的人比戰爭還要多。   麻疹靠自癒 少數病童併發肺炎腦炎 許多年前麻疹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是流行病,小兒鮮有不被感染,感染之後終身免疫,所以成人患麻疹反而少見。那個年代的醫生,對麻疹的病徵和特性都耳熟能詳,斷症完全沒有難度,怎像現時的新進大夫,許多只憑書本認識麻疹,實例未曾一見。那時的大夫,單憑望、聞、問、切,便可十拿九穩地斷定是否麻疹。可是斷症之後卻沒有什麼特效的治療方法,只能建議讓病童休息,補充水分等「支持性治療」;清除病毒,還得仗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   直到今天,治療麻疹的方法,和數十年前並無多大分別。雖然沒有「特效藥」,大部分病童過幾天後都會逐漸痊癒,只有個別患上肺炎、腦炎等併發症的病童,病情可能急轉直下,甚至死亡。營養不良,身體抵抗力差的病童死亡率特高,因此在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地區,麻疹仍是可怕的殺手。   過去麻疹在香港是風土病,雖然死亡率不高,但仍然是醫療體制和公共衛生的嚴重問題。這個現象到麻疹疫苗面世才有所改變。香港在1960年代引入在美國剛研發成功不久的麻疹疫苗,並免費給所有小兒接種,算得上是與時並進,衛生當局可記一功。後來更代之以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廣泛使用疫苗後麻疹差不多從歐美及香港絕迹。   可是到了1990年代,歐美竟然興起了一股「反疫苗」潮流,主導者鼓吹父母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誣指疫苗利少害多。有洋醫生為了斂財,甚至在醫學期刊發表偽造證據,指三合一疫苗會導致兒童患上自閉症。後來主流醫學界雖然多方證實這些指控全屬子虛烏有,但已令不少父母對疫苗卻步。記得我在1998年便曾在港台電視節目《醫生與你》和一些反疫苗的家長辯論,他們對麻疹和麻疹疫苗一知半解,所說的歪理,明顯是受了那些偽證的影響。   反疫苗潮流的後果,是世界各地麻疹個案激增,甚至爆發小型瘟疫,今次香港的麻疹疫情,相信也是受到外地麻疹捲土重來所波及,這是偽科學害人的又一例子。   相關文章: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麻疹確診時未必發燒 專家籲有不適即戴口罩 衛生處方:飲酒傷身 無安全水平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明報專訊】香港近日確診多宗麻疹個案,引起市民大眾高度關注。其實麻疹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等先進國家最近也出現一連串的社區爆發。   ▲打疫苗預防——接觸麻疹病毒感染風險高達90%,注射疫苗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資料圖片)   麻疹,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疾病。它是RNA過濾性病毒,一種非常高傳染性的疾病。在從前還沒有疫苗的時候,差不多每一個小朋友在15歲之前都會患上麻疹;到了上世紀,因為很有效的疫苗面世,慢慢地麻疹受到控制,沒有大型爆發,只有零星感染個案,這些零星個案很多時候都是由外地傳入的。 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預防疫苗,一旦接觸了麻疹這類RNA過濾性病毒,感染風險超過90%。麻疹經由空氣和飛沫傳播,通常潛伏期是7至18天,開始時皮膚會出現紅疹,伴隨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徵狀,高燒可達40至41℃,之後紅疹慢慢由頭部蔓延到全身。如果已經注射了麻疹疫苗,徵狀會減輕很多。但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疫苗,感染可以引起併發症,例如肚瀉、中耳炎、肺炎等,嚴重者更會因而引起腦炎,甚至死亡。   缺維他命A 多死亡個案 麻疹並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外國某些地方很多時候會用維他命A。因為在外國的統計觀察數據,發覺大部分因為麻疹感染而死亡的個案當中,多是發生在維他命A缺乏的地區,或營養不良的社區;所以有些地方在小朋友感染麻疹後,會給病人服用維他命A,或有機會減輕病情,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 預防勝於治療,注射疫苗才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現在香港大部分的疫苗都是混合疫苗,即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和德國麻疹(Rubella)的疫苗,混合在一起的疫苗(MMR)。通常接種疫苗之後,很快就有抵抗能力, 如果病人是第一次注射,大約需要兩星期才產生抵抗能力;如病人是第二次注射(即加強劑),可能數天之內就可以產生抵抗能力。注射兩針預防針,預防能力可達97%以上。   預防:打針 洗手 戴口罩 我們要小心,不要自以為年輕力壯,或者因為時常做運動,體能非常好,就忘記了要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要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戴口罩等。如有不適,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麻疹確診時未必發燒 專家籲有不適即戴口罩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Read more

麻疹確診時未必發燒 專家籲有不適即戴口罩

【明報專訊】本港公布了33名麻疹病人的資料(截至4月3日),全部病人都曾出疹,但不是人人確診時都發燒,有5人確診時沒發燒,佔15%。有專家提醒公眾要留意上述情况,如有不適應即戴口罩。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莊慧敏昨日說,本港現有麻疹病人中,大部分徵狀典型,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以及面部、身和手腳出疹和眼紅,只有小部分病人出疹情况較輕微。上述病人情况均屬穩定,只有一人出現肺炎現已穩定,一般只需隔離4日就可出院。     何栢良:縱已打針仍有可能受感染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已接種疫苗者,無論打一針或兩針,抗體可隨時間減少,料仍可減感染時的嚴重併發,但不足以完全免疫,即仍會有輕微麻疹,輕症者出疹前數天同樣可傳染他人。   何又稱很多港人已遺失幼時「針卡」,無法確認自己疫苗紀錄,他指澳門已將市民的醫療紀錄電子化,並開放這大數據平台,讓市民透過手機就可登入查詢過去50年的疫苗接種紀錄,包括麻疹疫苗,做到「一目了然」。   衛生署昨回覆查詢稱,本港電子健康紀錄包括疫苗紀錄的系統,供醫護人員管理病人或服務使用者時使用。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麻疹爆發】衛生防護中心總監:今年不尋常(附不同出生年份注意事項)   Read more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衛生防護中心於3月22日晚上,公布本港爆發麻疹疫情,上周五再新增3宗個案,3名病人同樣於機場工作。連同這3宗新個案,本港今年至今已確診17宗麻疹個案,較去年全年15宗還要多。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致,病人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後4天內,皆可傳染他人。另外直至目前為止,麻疹未有特定療法,僅可因應病徵,配合藥物進行紓緩治療,以及治療由細菌引致的併發症,若病情嚴重有可能致命。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爆發麻疹疫情。(資料圖片/衛生防護中心/明報製圖)   【麻疹爆發】衛生防護中心總監:今年不尋常(附不同出生年份注意事項)   病徵: 受麻疹病毒感染的人,初時會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及口腔內出現白點;3至7天後皮膚會出現污斑紅疹,通常會由面部擴散到全身並維持4至7天,亦可能長達3個星期。隨後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現脫皮現象。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呼吸系統、消化道及腦部均可能受影響,引致嚴重後果甚至死亡。麻疹潛伏期一般為7至18天,但可長達21天。另外病人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後4天內,皆可傳染他人。 傳播途徑: 麻疹可透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透過被鼻喉分泌物弄污的物件傳播的機會則較低。衛生防護中心提醒,麻疹病人應避免與未有免疫力人士接觸,尤其是抵抗力弱人士、孕婦及未滿1歲的兒童。一般而言,過往未曾經化驗確診感染麻疹、未完成麻疹疫苗接種,或者接種紀錄不明的人,均被視為對麻疹未具備免疫力。 預防方法: 防疫注射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1歲及小一的兒童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MMR混合疫苗)。家長亦應根據兒童長期居住地的免疫注射計劃,為子女安排免疫接種。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指出,1985年後在香港出生的人,絕大多數應該都已透過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接種兩劑麻疹疫苗。 病童在出疹後4天內應留在家中休息,不應回校,以免將疾病傳染給未有免疫力的人。所有市民則應保持良好個人及環境衛生。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網頁 Read more

打齊疫苗 遠離麻疹、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

打齊疫苗 遠離「麻」煩 【明報專訊】香港近日接連出現麻疹個案,今年患病人數已經超越去年的15人。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近期全球麻疹個案上升,華盛頓、紐約、新西蘭、日本、菲律賓等都爆發麻疹,部分本來是已經或接近消除麻疹的地區,情况令人憂慮。   麻疹傳染性極高,病人出疹前後4天內,可把病毒透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給別人。接種疫苗是預防的最有效方法,接種兩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複合疫苗),對預防麻疹的有效性約是97%。香港政府在1967年才逐步開始為嬰兒接種麻疹疫苗,如未曾或不知道自己有否接種,可向醫生諮詢。接種後身體需兩星期來產生抗體,有外遊計劃者應及早預備。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麻疹患者出疹前4天已可傳染他人 無特定療法 嚴重可致死 【麻疹爆發】衛生防護中心總監:今年不尋常(附不同出生年份注意事項)   資料圖片   研究證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11至2017年間,跟蹤調查663個60歲以上長者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結果發現,每周食兩份或以上菇菌的長者,可減少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50%。 調查研究針對新加坡常見的6種菇菌,包括金菇、秀珍菇、香菇、白蘑菇,還有乾貨和罐裝菇菌。不過,研究員相信,其他菇菌也有同樣效果。一份等於150克煮熟的菇菌,約大半杯分量。 MCI患者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能力慢慢倒退,是由正常老化與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的過渡階段。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運動消閒】內八字腳可造成膝關節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矯正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