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及康復系列】矯形工具 助中風病人改善腳下垂

中風病人經危急時期後,及後容易出現中風後軟癱、患肢乏力,有機會因下肢肌肉力量過弱,在走路時足部無法完全提高離開地面,出現腳下垂(拖腳)的情況。隨後肌張力上升,甚至因為長期不平衡的高肌張力引致永久性肌肉縮短(攣縮),引致關節變形。義肢矯形師可以利用不同矯形肢具,協助患者避免肢體攣縮及改善腳下垂問題,提升生活質素。 養和醫院義肢矯形師梁永健解釋,中風患者若出現攣縮,常見會引致肌肉痛、衛生問題及阻礙復康等,因此他們需要用矯形肢具,以承托軟癱患肢及避免攣縮等情況。若患者同時有腳下垂的情況,可配用合適下肢肢具,提升腳前掌,鞏固足踝,以幫助他們支撐身體,減少體力消耗,讓他們穩健步行。 不同物料、設計腳托 保護及承托程度有別 下肢肢具/腳托可有不同物料及設計,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及承托。通常會由矯形師先為病人檢查及評估其能力及病情,視乎需要,再決定使用的物料及設計。 若中風病人需要穿着腳托,梁永健有以下一些建議: 應 不應 .根據醫生指示穿戴使用.使用腳托,宜穿襪子.選擇合適鞋具配合,勿穿過大鞋子 .不要使用腳托蹲下.上落樓梯時,勿只放半腳掌在樓梯表面.如有不適,不要忍耐及拖延求診,盡快進行調校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患者失語、難嚥?言語治療助復康

中風令病人腦部受損,除了患肢癱瘓無力外,亦有機會影響如言語、溝通及吞嚥功能,出現有口難言、難以進食的情況,這些功能障礙會對患者健康、生活質素、社交、以及心理方面帶來負面影響。透過言語治療,可助患者逐漸恢復語言溝通及進食的能力。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病人出院後 社康護士全方位陪伴踏上康復之路

扭開樽蓋或打開藥袋,看似十分簡單的動作,但對於中風病人來說,這些都是殊不容易的任務。在復康過程中,病人如何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無論是小至選擇合適的進食工具,大至插喉餵食,甚或是教導照顧者應從何做起……社康護士都會為病人及照顧者排解疑難,邁向康復之路。 病例:40多歲的李先生,因中風送院,經治療後逐漸康復並可以出院。由於中風後發現患了糖尿病,他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留院期間由護士協助打針服藥,但醫生擔心病人回家後用藥及糖尿控制會出現問題,遂安排社康護士上門探訪跟進。 病人回家後,方發現要單靠自己打開針蓋,上針頭及調校藥物劑量,都無法做到,家中也沒有人照顧,在只有右手可活動的情况下,如何是好? 養和醫院社康護士主任邱碧瑞表示,為了讓病人按時準確用藥,初期需每天上門跟進李先生注射胰島素情况,同時亦會教導他嘗試用雙腿及其他工具協助,從而逐步能夠自行注射藥物。 她坦言,中風病人要面對不少後遺症和生活上的影響,當中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半身癱瘓所帶來的肢體局限,即使是一些生活上瑣碎的事情,如打開藥袋、扭開門鎖或扣衣鈕等等,都可能無法自行處理。 協助復康病人 需隨機應變 每名病人所面對的困難都不一樣,作為社康護士,除了要與醫生及不同專職醫護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為病人度身設計復康計劃外,每次上門服務也需要臨場應變。 「像70多歲的張伯伯,中風後需要插胃喉餵食,若能使用可調校的睡床會較合適,但他堅決不肯更換原來的睡床,更不肯離開其狹窄的房間,故每次用餐,家人便把普通的墊作靠背,然後由家人站在床邊用手吊起灌食袋及喉管進行餵食,這樣做其實不安全。」 邱碧瑞說,面對張伯伯的態度,她必須靈活應變,就地取材勸伯伯改用軟墊墊背;又利用床舖上的吊櫃,裝上小扣,然後用衣架吊起灌食袋及喉管餵食。「高度剛好可以符合喉管餵食營養奶的流速,讓伯伯可以安全灌食。」同時,她還要教導伯伯及其照顧者掌握餵食的技巧及衛生等事項。 擔當病人同伴角色 全方位照顧 社康護士的角色是病人的同伴,希望幫助他們重回生活的正常軌道,「而不會困在家中,甚至是長期留在房間」,過程中會因應病人的個別情况和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協助,例如照顧技巧、併發症處理,又會協助病人尋求社會資源,如上門家居照顧、日間訓練及病人小組等。「由病人本身到居住環境,以至照顧者,我們都會幫助病人一步一步走上康復之路。」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急救ASAP 減後遺症加快康復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你又知道原來本港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被中風「侵襲」,當中近八成屬於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隨時可致命外,更可引致嚴重殘障,病者需依賴別人照顧日常起居……究竟急性中風的溶栓治療成效有多大?如何能減低中風的影響和加快康復呢? 病例:70歲的黃伯伯某天進食早餐後,發現左邊身體突然無力,站起來時出現困難,連說話亦變得「唔清唔楚」,懷疑是中風,於是立即求醫,並確診為缺血性中風,瞬即獲醫生處方接受溶栓治療後,在轉送病房時已經能夠說話,手腳活動能力亦逐漸恢復。3個多月後,檢查顯示他已從中風中康復過來,生活一切如常。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二、三十年前醫生對於中風仍是束手無策,即使搶救及時,惟無法改變腦細胞已被破壞,致病人康復後需要別人照顧起居,例如穿衣服、上廁所,甚至需插喉餵食。 「自有溶栓治療,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病者便出現了很大的改變。若能及早送院、經醫生診斷後適合接受溶栓治療的病人,藥物有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令血液再次流通,挽救一些未完全壞死或未受影響的腦細胞。」故此中風有「黃金3小時」的救治概念,即發生缺血性中風後3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可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 適切接受溶栓治療 增康復機會 吳醫生引述研究數據指,每7名接受溶栓治療的病人,便多一人能夠重拾自理能力,而在臨床所見,他亦見到愈來愈多的病人通過適切的治療後,康復程度大有改善。 「即使送院時情况屬嚴重者,如前文提到的黃伯伯,康復關鍵是能夠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恢復工作能力,把中風對工作、生活的影響、後遺症減少。」 縱使中風救治講求「快」,但單靠臨床症狀,未必能分辨屬哪類型的中風,必須透過腦部電腦掃描及其他檢查才能確定。吳醫生強調,中風病者接受即時掃描,兩、三分鐘已有結果,不會對治療造成延誤,反而胡亂判斷及治療後果更不堪設想。 提防小中風 預防有法 值得一提的是「小中風」。「有時中風症狀可能只是短暫性出現,一般會於1小時內消退,如突然感到一邊肢體無力但維持不久,即有可能發生小中風。一旦沒有及時跟進小中風的問題,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十分高。」 吳醫生籲市民要謹記四字的中風口訣——「談笑用兵」: 「談」: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笑」: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一邊手腳無力; 「兵」:若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况,便要立即找「救兵」前往求診,以免延誤治療。 要預防中風,吳醫生還有以下貼士: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要有適量運動、飲食要均衡,並且控制體重、紓緩壓力及遠離煙酒,若有高血壓等「三高」問題,更要妥善處理,相信能減少八至九成的中風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職業治療助中風患者 復康訓練應對生活所需

養和醫院職業治療師梁偉邦表示:「有些病情嚴重的病人,早期要長期臥床,有機會產生壓瘡。」職業治療師會因應患者需要,為他們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例如減壓床褥、坐墊等;如病人病情好轉可以進食,職業治療師也會為病人進行坐姿評估,選擇適合的椅子及安排特別設計的食具,以確保他們進食安全。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 足部護理注意事項多

病人在中風後,根據患者中風的病情,肌肉張力會有所變化,病發初期的肌肉會變得鬆弛軟弱無力;其後因着病情的治療及情况,部分患者會有機會出現肌肉痙攣,令四肢變得僵硬,限制了關節活動幅度。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物理治療 助患者重拾活動能力

中風會破壞病人的活動能力,物理治療師的角色,正是要協助病人重拾活動能力。無論病人仍臥病在床,還是已經可下床走動,都可進行物理治療。 Read more

【了解中風】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1980年代紅遍亞洲的日本歌手西城秀樹,早前因心臟衰竭離世,一眾歌迷傷心不已。不過,他生前曾兩度中風,右邊身癱瘓,但他一直努力接受復康治療,積極進取的意志受人欽佩。 中風後殘障,患者肌肉張力過高出現痙攣、身體重心傾側,舉手舉步維艱,除了靠患者本身意志,亦可透過不同的復康儀器,協助患者重拾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素。 身體重心傾側 肌力不平衡易跌倒 中風後,患者肌肉無力,同時又因肌肉張力過高而引致痙攣,影響日常生活,也增加受傷風險。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外務及宣傳委員黃源宏指出,若左腦受損,會影響右邊身體活動能力,反之亦然,「很多患者依靠好腳(即功能良好的一邊腳)支撐身體,只要稍失平衡,很易跌倒。中風患者一旦骨折,活動能力進一步下降,影響復康進度」。 另外,患者身體重心傾側一邊,令肌力不平衡問題愈來愈嚴重。「訓練重點之一,希望患者活動壞手(活動受損的一邊手),令全身肌力更平衡。」現時有不少機械復康儀器,可以加強肌力、心肺功能、耐力及平衡力,防止跌倒外,也可提升整體健康,有助心血管健康,可預防再一次中風。 針對肌力不足和平衡欠佳,物理治療師透過不同儀器,讓患者重拾活動能力,包括步行及上落樓梯的訓練。 ■四肢聯動訓練儀 提升心肺功能 按患者能力訓練心肺,有需要時把壞手固定在扶手上,讓壞手一起訓練,增加肌力,同時可量度患者肌力及心肺功能,亦可計算合適的心跳率,調節訓練強度。每次約做15至20分鐘。 目的: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耐力及肌力 ■肌電驅動穿戴式機械手 增壞手活動能力 機械手套配電子遊戲,患者戴上機械手套操控,機械手套會感應患者的肌力強弱度,提供適當的助力;同時,機械手套可感應患者的手臂肌肉發出電信號,從而協助患者完成任務。患者肌力愈強,機械手套的助力便愈少,反過來也一樣。每次約做15分鐘。 目的:強化壞手肌力,增加活動能力 ■全身震動儀 練身體肌力 透過震動引發肌肉收縮,提升肌力。患者踏上儀器站立,物理治療師協助患者調節重心及支撐身體,避免過分依賴好腳。每次約做10分鐘。 目的:透過高頻震動,訓練身體肌力,加強身體平衡力 ■視覺生物回饋平衡儀 訓練平衡力 患者站在浮動的平衡儀上,屏幕會顯示中心點,讓患者看着指示調節身體重心,用視覺回饋來增加動作的準確度,提升平衡力。 過程中患者雙手離開扶手,物理治療師則從旁輕扶,避免跌倒。每次約做5分鐘。 目的:訓練平衡力,減少跌倒風險 ■懸吊式減重跑步機 協調雙腳步幅 患者下肢力弱,行動不便,可佩戴懸吊式腰帶,在減輕身體負重情况下,在慢速跑步機上協助病人開步慢行。另外,中風患者單邊腳無力,活動時大多依賴好腳,步行時步幅大小不一,壞腳步幅較大,好腳較細。物理治療師會透過懸吊式步行訓練,協調患者雙腳步幅。每次約做10分鐘,其間有需要可休息。 目的:增加壞腳肌力 註:以上儀器可在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使用,查詢電話2529 1002 文:許朝茵 圖:勞耀全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中風】頭痛如雷擊即求醫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五成奪命

曼聯前領隊費格遜於月初因中風入院,幸最終吉人天相。根據英國《獨立報》報道,他患上的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不常見的出血性中風,死亡率高達50%,遠超死亡率低於10%的缺血性中風。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最明顯徵狀是雷擊般的頭痛,一旦有不尋常的頭痛,要即時求醫。 腦出血即是出血性中風,因腦內血管爆裂,影響供血,導致腦細胞壞死,損害腦部功能甚至死亡。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指出,其中一種腦出血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成因可以是由腦部受創外,還有大多數是因動脈瘤(Aneurysm)破裂。 腦血管長瘤爆裂 任何年齡也可中招 了解動脈瘤前,先認識蜘蛛網膜位置。腦膜分有三層,最外層是硬腦膜(Dura Mater),最貼近腦部的低層是軟腦膜(Pia Mater),蜘蛛網膜(Arachnoid)則是兩者之間。「蜘蛛網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是位於蜘蛛網膜及軟腦膜之間的空間,內有腦脊髓液和多條大血管。」 「動脈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大腦,血液未進入大腦前,會經過蜘蛛網膜下腔位置。當血液流向一些血管壁較薄弱的位置如分岔口,血管壁長時期被高壓的血衝擊,容易變得更薄及失去彈性,破裂風險大增。」這種動脈瘤並非癌症腫瘤,可出現於血管任何位置,一旦破裂,血液流至蜘蛛網膜下腔,損害腦部功能。基本上,任何年齡人士也可能患上動脈瘤,患者可能先天血管壁較薄弱,加上沒有好好管理血壓,慢慢形成動脈瘤。 中風分有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以後者較常見。蔡德康補充,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不多,全港每年約有數十至一百個,但死亡率高達五成。有些患者動脈瘤一爆裂,即時有生命危險。另外,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蜘蛛網膜下腔有大量血液流入時,有可能導致該處的血管收縮,引發缺血性中風」。嚴重併發症還有腦積水及腦血管痙攣等,可能出現殘障等明顯功能障礙,因此別小看動脈瘤的殺傷力。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Q&A 警號:持續頭痛、眼皮下垂、視覺重影 問: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何徵狀?會否手腳麻痺? 蔡:未必像缺血性中風般,出現手腳麻痺等肢體功能失調;反而有一種明顯徵狀,是突如其來如雷擊般的劇烈頭痛,可於一分鐘內痛至頂點,痛得連頸部也無法轉動,甚至眼前一黑,短暫昏迷。痛楚會持續並遍及整個頭部。當有不尋常的劇烈頭痛,要即時求醫。 問:動脈瘤破裂前有什麼徵狀?可否預測? 蔡:動脈瘤未爆破前,大多沒有徵狀。小部分病人因動脈瘤較細或破裂程度不嚴重,只有小量出血,沒有嚴重腦部損害,頭痛的程度較雷擊頭痛輕,可持續數小時以上,這可視為一個警號。因為若動脈瘤再次爆破,情况可以更嚴重,隨時致命。 有一名70歲女病人,在郵輪旅行途中三次出現警號式頭痛,每次痛上大半天,回港後即時求醫,發現動脈瘤,幸好沒有明顯出血,即時接受治療後,康復進度理想。不尋常的頭痛已是一個嚴重警號,要盡快求醫。 另一情况是,病人的動脈瘤沒有破裂,但因脹大而壓着第三神經線,會出現眼皮下垂、視覺重影及瞳孔放大等徵狀。有一名30多歲女士,曾有劇烈頭痛兩三次,但沒有理會,直到眼皮下垂及有重影才求醫,檢查後發現有未爆破的動脈瘤,這些都有可能是動脈瘤的早期徵狀。 問: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易被檢測出來?如何診斷? 蔡:主要靠電腦斷層掃描確診,但亦有小部分病人須配合其他檢查。例如腰椎穿刺檢查,從腰椎抽出脊髓液,檢查內裏有沒有出血,但抽取過程有可能因刺穿皮膚令血液進入脊髓液內,影響準確度。另外,透過血管顯影亦可以找出動脈瘤位置。要接受哪種檢查,要視乎病人當時情况,由醫生決定。 病情較輕 可用微創手術消除動脈瘤 問: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何治療方法,一定要開顱手術? 蔡:首要是阻止動脈瘤出血及防止再爆裂,按病人出血量及嚴重程度有不同治療方案。若蜘蛛網膜下腔大量出血,引致顱壓升高或有腦積水等併發症,可能需要開顱手術,手術同時夾閉動脈瘤,阻止再出血。但開顱是大手術,有相當風險,可能出現中風、出血及受感染等併發症。 若出血量不多,沒有嚴重併發症及腦積水,或毋須開顱手術,可先用藥物治療,減少併發症;同時做血管介入治療的微創手術,消除動脈瘤。手術從大腿動脈引入導管,送至腦部,把鉑線圈(platinum coils)置入動脈瘤內,或在血管壁裝上微細支架,兩者均可消除動脈瘤,防止再破裂。 與開顱手術比較,介入性治療的創傷性、出血及感染風險較低,但未必百分百成功,要視乎動脈瘤的形狀及位置。鉑線圈可能脫落令血管阻塞,支架亦可能移位,堵塞附近重要的血管支流,皆可導致缺血性中風。微創手術只用作消除動脈瘤,防止再次出血,並非處理併發症或止血之用。 無論是開顱手術或介入性治療,如有復發,大多在兩三個月內出現,很少會數年後才復發。一般治療後六個月,如未發現動脈瘤,可視為痊癒。不過始終腦部受過創傷,病人或會有些後遺症,如:記憶力受影響,嚴重者會影響身體活動。 問:是否所有動脈瘤都一定要清除? 蔡:並非如此。如動脈瘤體積大於5毫米,必須以手術切除,4毫米亦屬邊緣體積,需考慮移除。4毫米以下則建議先觀察病情,始終手術有一定風險,如動脈瘤太細便不值得做。不過若發現動脈瘤脹大得快,如在半年內由3毫米脹至4毫米、曾經出血或壓到神經線,也要即時清除。 雖然有些患者的動脈瘤沒有持續腫大,但很少會自行消失。若直系親屬中有兩人或以上有動脈瘤,就應找醫生詳細檢查。 問:除了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還有什麼因素導致出血性中風? 蔡:腦內出血(ICH)是常見的出血性中風,出血位置是軟腦膜下的腦部組織。成因主要是長期高血壓令血管壁變薄,或因動靜脈畸形(AVM)引起。 ICH發病時,顱內壓力增加,病人也會頭痛,但痛楚程度不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般猛烈。「徵狀反而近似缺血性中風,如肢體麻痺無力及失平衡等,單憑徵狀難以分別ICH或缺血性中風。」診斷主要以電腦斷層掃描,治療則多靠藥物控制出血,服用薄血藥的病人要即時停藥,甚至以其他藥物中和薄血藥功效,有需要才用手術處理併發症。 動靜脈畸形(AVM)可致腦內出血或蜘蛛網膜下腔出血,AVM即是血管出現異常,兩者之間欠缺微細血管作緩衝。因動脈與靜脈血壓不同,當動脈血液流向靜脈時,靜脈血管承受壓力,因而擴張破裂,患者以年輕人為主。 文:許朝茵 圖: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了解中風】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及內地第二大致命疾病,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中風。 這個病症傷人於無形,不過可以憑著「談笑用兵」(FAST)四字口訣,判斷中風的先兆。 中風急救有所謂「談笑用兵」,第一個口訣是「談」,當你發現你或身邊的人,說話困難或無法表達自己;第二是「笑」,當他笑起來的時候,兩邊面部表情不對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