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感染在港已演變成風土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亦估計新冠疫情6、7月或輕微反彈。他另倡議在港、九及新界3區各設傳染病中心,提供負壓病牀及較佳的實驗室設施,以防疫情再次爆發。另外,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建議政府可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孔繁毅:曾接受器官移植、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難清毒 炎症持續或需集中照顧 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補充,相關患者炎症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須處方3至4周類固醇,痊癒率達七至八成,港大正蒐集相關數據展開研究。 孔繁毅料疫情6、7月輕微反彈 倡設傳染病中心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孔繁毅接受港台專訪稱,第五波疫情結束後6個月,部分患者體內抗體或已降至低水平,料年中疫情或輕微反彈,但料大部分個案病徵輕微。他倡議在港、九及新界設傳染病中心,各提供300至500張負壓病牀、增設實驗室設施,另大幅增加內科病牀及醫護人手等,以防再爆疫。 醫管局回覆本報時,未有正面回應會否考慮增設傳染病中心;發言人稱局方在SARS疫情已提升防治大型事故及傳染病能力,包括各聯網已設感染控制組,安排前線醫護的感染控制培訓等,而去年6月亦成立「緊急應變指揮中心」,加強對外協調和聯繫工作。醫衛局則稱,政府會持續總結經驗,將已優化和有效的方案常規化。(明報記者)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研究指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夾擊 死亡率高6倍 另外,本港經歷3年新冠疫情後終復常,縱觀過往經驗,有安老院舍代表指剛過去冬季,院舍面對新冠及流感高峰期雙重夾擊,長者與員工面對歷來最艱鉅時刻。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呼籲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則建議政府優化院舍防疫注射計劃,考慮採購對長者保護力更好的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本港每次有傳染病爆發時,院舍總是首當其衝。曾祈殷表示院舍長者較多患有長期疾病及缺乏自理能力,以過往流感高峰期為例,院舍爆發情況亦會較嚴重,長者送院率較其他高風險群組高。新冠病毒尚未完全消失,若同時感染流感病毒,情況令人擔憂。本港及外國都有研究顯示,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感染,兩種病毒互相干擾,壓抑免疫系統,增加病毒破壞力,令患者病情更嚴重,死亡率甚至高6倍。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加強保護 目前已有3款不同技術的流感疫苗已在港註冊使用,包括滅活流感疫苗、減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各款疫苗生產技術有異,當中最常見的滅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均適用於包括院友在內的長者。美國CDC及英國JCVI等衛生部門亦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優先接種高劑量四價流感滅活疫苗、四價佐劑疫苗或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為提高長者健康保障,曾祈殷建議政府可利用科學數據為基礎,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胃食管反流病(俗稱「胃酸倒流」)在全球非常普遍,現時亞太地區有10%至15%人患有相關疾病,惟藥物不能完全根治。中大研發一款以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透過非入侵方式經口腔植入食道,通過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研發團隊稱,計劃未來6至12個月內改進電子支架原型,期望兩年內可進行人類臨牀研究。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電子支架置入食道  通過電刺激治胃酸倒流 團隊曾於活豬做實驗,發現電子支架可持續提供電刺激,從而有助增加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防止胃酸倒流,活豬在進食時亦無出現吞嚥困難。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並已申請美國專利。 非入侵方式 用內窺鏡可取回 參與研發的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稱,以往一些入侵手術如腹腔鏡胃底折疊術及磁環增強術等,存一定感染風險,新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則可透過特製工具經口腔植入食道,相對風險減少;電子支架可回收,用內窺鏡就能取出,比一般手術安全。 中大領導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由具彈性的醫用食管支架、液態金屬天線,以及可伸縮的柔性脈衝發電器組成。研發團隊解釋,液態金屬的熔點低和容易導電,在人體體溫下保持柔軟狀態,令電子支架可隨食道蠕動變形,柔性脈衝發電器則具高伸展力及有穩定性能,在食道蠕動下亦可提供穩定雙相電流刺激。團隊亦設計了體外可穿戴式無線供能線圈,液態金屬天線可穿透人體組織收集能量,為體內電子支架供電。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曾做活豬實驗 盼兩年內臨牀研究 陳啟楓稱,團隊未來會研究將電子支架結合壓力感應器,用作生理評估,並將病理數據實時調整電刺激參數以達精準治療。他說,技術亦可用於胃腸道其他部位或其他有自然孔洞器官。團隊稱現時研究未涉及人體,期望兩年內臨牀研究。 Read more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明報專訊】廿年前,2003年2月SARS無聲滲入香港,短短數月無情地帶走了299人的生命,先後共1755人染疫,當中包括當時47歲的救護員何錦華。廿年後的春天,SARS康復者疫症記憶和恐懼猶未退去之際,港人在路途上已再走過另一場歷時逾3年的新冠疫情。任憑年月過去,如何走出身心陰霾,對於一眾SARS康復者仍是終生課題,依然並肩同行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寄望社會毋忘這群SARS康復者外,也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康復者: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病毒 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事隔17年,冠狀病毒在2020年重臨香港,喚醒何錦華心底一隅的恐懼,「未中(新冠)之前好驚,不知道究竟中咗會點,會不會好似SARS咁要插喉、入ICU(深切治療部)呢?」。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他除了發現後者病徵較輕微,也意會到原來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染SARS謝婉雯曾主診 聞死訊晴天霹靂 現年67歲的何錦華,2003年3月與妻子赴京旅遊,被團友傳染SARS,回港後入住屯門醫院隔離20日。留醫日子至今烙印腦海,他仍記得躺臥病牀時,耳邊傳來同房病人的嘆息聲、醫療儀器發出時而尖銳的警號,有感死神就在窗外凝視自己。 因屯門醫院胸肺科醫生不足,主動請纓轉到SARS病房的謝婉雯醫生,一度為何錦華的主治醫生,當他從醫院廣播得悉謝醫生染疫的瞬間,不禁晴天霹靂,「如果連醫我的人都病了,咁我點算?」 焦慮抑鬱纏繞 需看心理醫生 後來謝醫生病逝,何錦華活了下來,惟出院後要與身心後遺症搏鬥。那時看到消瘦近20磅的身驅,又深怕家人被傳染,令他飽受失眠困擾,一度想輕生遠離憂愁,多年來因焦慮、抑鬱須斷斷續續向心理學家求醫。 何錦華康復後有感心肺功能比一般人差,17年後再遇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喚醒他的恐懼。他說新冠初期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對染疫病死率一無所知,擔心染疫後將重現聞氧氣的情景,名人或年輕人感染後死亡的消息、接二連三的疫情新聞令他應接不暇,一度失眠。 奈何疫下他一直求診的心理學家一度暫停診症,為免家人憂心,他選擇獨自處理不安情緒,避開悲情新聞,刻意減少外出,入升降機也與人保持距離,惟最終去年7月疫情放緩時與家人到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時染疫。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新冠如發燒感冒 過憂帶來情緒問題 曾為新冠惴惴不安的何錦華,染疫後僅現「幾聲咳」及骨痛,形容新冠猶如發燒感冒,笑言過憂反為自己帶來情緒問題。為免傳染同住孫女,他申請入住竹篙灣隔離營;相比昔日SARS病房,他說「糟糕灣」不再有危重病人氣喘聲,亦不再擔心傳染醫護,形容獨自隔離的經歷「好似好過一點」。 歲月如梭,SARS襲港已時隔廿年,同為香港沙士互助會理事的何錦華表示,療癒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為一眾康復者的畢生課題。記者於某個陽光普照的中午與他做訪問,就在對話結束之際,他淡然嘆道,重談SARS經歷恍如將他帶回2003年,當晚對他來說將是另一個無眠的晚上。 精神科醫生同行 冀社會毋忘康復者 2003年的春天,一場SARS疫症匆匆走過,卻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傷痛。現時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那時任職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曾陪伴百多名SARS康復者走過難關。離開公立醫院後,即使換了身分,他與不少康復者都成了朋友,多年來繼續分享喜與悲,也見證新冠疫情再次觸碰到他們的傷口。轉眼廿年過去,他嘆道許多港人漸漸淡忘SARS,「都好的,慢慢淡忘,將件事放低」,但希望社會不要忘記一群SARS康復者。 本身是香港沙士互助會榮譽顧問的麥永接,離開公院後仍定期於周年晚宴和活動與「沙士友」共聚互相支持,談談往事與近况。他昔日跟進的康復者,不少成為了朋友,有女康復者至今仍受骨枯影響。新冠爆疫初期,他再收到她的短訊提醒做好防護。 勾起康復者恐懼 新冠不敢出門 「創傷後遺就好像一道傷疤,一直存在,會隨時間慢慢變淡,但有時觸碰到仍會痛」,麥永接說當年不少SARS康復者患上創傷後遺症,3年前新冠疫情來襲,也再次勾起許多康復者的SARS回憶,部分人甚至出現「回閃」,爆疫初期選擇不外出、常洗手、逃避看電視和新聞。 倡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SARS短短3個月,新冠卻演變成大流行,歷時逾3年,但麥永接說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如其名般,疫情來得急且嚴重,病毒和治療方法不明,社會「無望無助」,有感對病人的衝擊和創傷更深。不過,他認為新冠疫情更漫長,經歷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經濟重創,對各階層的精神健康影響較廣闊,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有時我覺得,我能夠醫到他們,對我的得着很多,在睇症和看人生都學會很多」,麥永接說SARS康復者除了提醒他健康與家人才最重要,他們的傷痛經歷正正提醒社會以至世界,處理疫症時不能只顧及病人的身體健康,也要兼顧精神健康。過了廿個春天,該忘掉還是記起SARS一役?麥永接說如非必要,許多康復者都不願重提舊事。他記得有一年曾在沙士互助會晚宴高唱《Try to remember》憑歌寄意,「不用經常提起(SARS),但如果okay,都可以嘗試記得,希望有天想起時再無咩影響情緒就最好了」。 Read more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明報專訊】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髮型師,昨(15日)偕友人在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突身體不適,由越野單車倒下暈倒不省人事,送院後不治。據了解,死者有5年高血壓病歷,平時自行於藥房配藥。急症科專科醫生稱,高血壓病人適量運動並無問題,但要注意運動期間如感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並要定時覆診,不應自行配藥。有學者亦指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醫生籲高血壓患者運動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 應立即停止運動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高血壓病人應保持適量運動,踩單車並無問題。病人平時應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需要應配合藥物輔助。蕭建議病人定時覆診,自行配藥並不理想,因隨年齡增長、身體情况轉變,醫生或會安排調整劑量或轉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高血壓人士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醫生籲定時覆診 勿自行配藥 蕭稱,運動期間如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若過一段時間仍未回復正常,應盡快求診。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雷雄德建議高血壓病人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免強度過高 雷表示,踩單車速度、路段坡度對運動强度有影響,難以一概而論,通常建議高血壓病人中等强度運動,避免强度過高,以免誘發身體不適。 雷續稱,事主尚算年輕,推論事主可能有其他心臟隱疾,或受天氣、溫度、路段困難程度影響情况。另外,若心臟驟停,及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可增加存活率。 事發於昨早11時許,事主與朋友一行3人於荃錦公路出發,計劃踩越野單車到八鄉河背。據悉平時死者每逢周三都會到大帽山甲龍林徑與友人踩越野單車,事主昨騎行百多米後突感身體不適,喘氣倒地,沒有反應。同行朋友及路過行山客為他人工呼吸及心外壓。事主其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起,送律敦治醫院,其後證實不治。據悉死者家住屯門青磚圍村屋,鄰居稱死者已婚,子女已長大成人。 Read more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明報專訊】近視一旦出現就不能逆轉,愈早發病,出現深近視機率愈大,更有機會引發相關併發症,如青光眼、黃斑病變、視網膜脫落和白內障等,嚴重可致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17年起招募474名4至9歲非近視兒童,隨機分配低濃度阿托品(Atropine)眼藥水或安慰劑,在兩年內每晚滴一次眼藥水。研究發現,使用0.05%阿托品眼藥水的兒童,近視發病率為28.4%,使用安慰劑的為53%,首次證實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有助兒童預防近視,並降低患上威脅視力眼疾的風險。(編者按:哪些人適合或不適合相關治療?有什麼副作用?治療時間需多久呢?) 滴阿托品眼藥水 兒童近視率低安慰劑組近半 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有助兒童預防近視。中大醫學院於2017至2020年招募474名4至9歲的非近視兒童,參與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預防近視的研究,參加者的父母至少一人有近視。研究團隊經初步眼科檢查後,將兒童隨機分配到0.05%濃度組、0.01%濃度組和安慰劑共3組,要求兩年內每晚雙眼滴一次眼藥水,再每4個月隨機訪問一次。 研究結果顯示,0.05%濃度組兒童的近視發病率(即兩年內任何一隻眼多於50度近視)為28.4%,而使用安慰劑的發病率為53%,證實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可預防近視。有關研究已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研究團隊將開展下一階段研究,了解阿托品眼藥水結合紅光療法的療效和安全性。 相關閲讀:青光眼隨時偷走視力致盲 及早控制眼壓 藥物、手術治療方法多 父母無深近視遠視度高者不適合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解釋,阿托品眼藥水刺激眼底的脈絡膜,令其增厚,減少眼球變長,有更多「遠視儲備」,即可降低變成近視的機率。他說,並非提倡所有兒童都需要滴阿托品眼藥水預防近視,醫生會視乎有否高危因素,包括父母有否深度近視,以及是否年紀小但較少「遠視儲備」;例如個案有150度至200度遠視,絕不建議滴用該眼藥水。 建議滴至15歲 長遠可防近視併發症 至於治療需時多久,卓稱視乎家長欲控制子女的近視程度,一般建議滴至14、15歲。他又說,研究亦顯示與安慰劑組比較,滴眼藥水未增畏光、敏感性結膜炎等副作用機率。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講座教授彭智培說,近視一旦出現就不能逆轉,愈早發病,出現深近視機率愈大,青光眼、黃斑病變、視網膜脫落和白內障等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也愈高,嚴重可致盲。他說戴眼鏡或接受激光矯視手術均無法矯正眼球過長問題,無助減低出現近視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需及早預防或延緩近視發病。 相關閲讀:黃斑點病變 深近視屬高危 昔日致盲眼疾 今激光、超微創手術助挽救視力 個案:母900度 11歲童兩年每晚滴暫沒近視 個案:母親近視達900度、年約11歲的Hailey於2020年起參加中大有關的研究計劃,每晚滴0.05%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初時她右眼75度遠視,左眼25度遠視,兩年多過後,右眼度數不變,左眼75度遠視,暫未見有近視情况出現。 Hailey稱滴眼藥水時沒有感到不適,「開頭有小小矇矇的,慢慢滴慣就沒有這種感覺」。其母張太稱深近視非常影響生活,亦擔心患其他眼疾,疫情下女兒多用了電子產品,每日至少3至4小時,幸無近視問題。 稱初感眼矇 滴慣後無不適 張太說女兒每晚會自行滴眼藥水,已成習慣,「近視戴着眼鏡打波游水都會有影響,她都不希望像媽媽一樣,戴眼鏡不方便」。 Read more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明報專訊】世衛建議年滿18歲者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不過,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下稱「女青」)一項有關25至59歲婦女運動習慣及健康意識的調查發現,95%受訪婦女的運動時間不足,未達世衛體能活動量的建議標準。至於不運動的原因主要有4個,其中逾四成受訪者稱因需照顧子女或家人而無暇運動,亦有逾三成表示「懶得運動」。 婦女少運動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標準 不運動4大原因 3.8國際婦女節前夕,本港多個團體昨日發布與婦女相關調查,其中女青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問卷訪問1128名介乎25至59歲的婦女,了解運動習慣。世衛建議年滿18歲者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例如快步行和踏單車,又或至少75分鐘劇烈強度帶氧運動,例如緩步跑和游泳。不過調查發現,分別有96%和95%受訪者未達上述兩項標準。 相關閲讀:【減肥有法】帶氧運動中游水減肥效果顯著?活動熱量消耗計算有法 77%受訪者認為自己體能活動量不足夠。至於不運動原因,包括以下4個: 1. 表示工作忙碌 (56.2%); 2. 表示需照顧子女或家人而無時間 (41.7%); 3. 表示「懶得運動」(34.3%); 4.  表示因缺乏同伴 (26%)。 另外,44%受訪婦女稱有患病,部分是長期病患。 相關閲讀:【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女青:女性兼顧家庭及照顧者身分 倡推政策增彈性上班誘因 女青部門主管(女青運動)阮秀盈表示,女性因應家庭崗位及照顧者身分,往往有強烈責任感先照顧好家人,不自覺忽略自己。她建議可在家庭活動注入運動元素,如相約親友運動兼聯誼,若要長時間在家照顧家人,亦可參與線上健體課程。 阮亦呼籲政府向「家庭友善僱主」提供更多誘因推動婦女健康生活與工作平衡,例如安排彈性上班時間,讓婦女有空間運動。 另外,勞聯婦女事務委員會及勞聯智康協會昨日公布香港託兒服務與婦女就業情况調查結果,調查訪問736名年滿18歲、育有就讀幼稚園或小學子女的婦女,一半是全職家庭主婦,結果發現96%受訪全職家庭主婦因照顧子女無法就業,91%主婦稱若有足夠託兒服務及課餘託管支援,願意投入勞動市場。 Read more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日前(2月28日)公布2022年下半年香港學校結核病(俗稱「肺癆」)概况,稱有專上院校曾出現一宗涉及兩名學生的群組個案,該群組的基因分型測試顯示並無細菌學上的關連。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中心亦呼籲市民,包括學校管理層、學生及家長應時刻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預防結核病。 結核病俗稱肺癆 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衛生署表示,去年7月至12月共接獲1666宗(臨時數字)結核病呈報個案,其中70宗年齡介乎3歲至24歲,即處於一般就學年齡,佔同期結核病呈報個案4.2%,較前年同期減少0.12個百分點。 有專上學院出現群組 涉兩學生 署方發言人稱,縱使香港的結核病呈報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顯著下降,結核病仍是全球重要的傳染病,群組個案在校園亦時有發生。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致力在學校、社區和醫療界推廣防癆意識,以期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結核病,達到終止結核病的目標。 結核病經空氣傳播  注意咳嗽打噴嚏可感染他人 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若旁人吸入這些小點,便有可能受感染,但一般而言,與病人長時間接觸才是造成傳染的最重要條件。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若不幸染上結核病,應加強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儀,並在監督下接受治療。 Read more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明報專訊】韓國實境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成為城中熱話,吊單槓、單對單搶球、拉動1.5噸船等比賽項目緊張刺激,選手的身形也備受矚目。參賽者個個幾乎都是肌肉型健身男女,賽前大家或會覺得「爆肌大隻佬」應佔盡上風,但從比賽過程可見,肌肉型未必「贏硬」,為什麼?冠軍終出爐,37歲的混合健身選手兼韓國前單板滑雪代表克服各種體能挑戰,淘汰99名對手,奪得3億韓圜(約180萬港元)獎金。節目不停強調要找出最完美體格,冠軍體格是否等同完美?節目引起了操肌潮,「操」之過急會帶來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問題?還有什麼要留神?「build肌」最少有3大竅門,你又知道和做到幾多? 體能之巔引起操肌潮 渾身肌肉非力量最強? 《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100個「手瓜起腱」的大隻仔女,一看就知肌力不凡。節目其中一關要參賽者抬起巨石,維持最長時間者勝出。健美選手金強敏肌肉爆棚,卻在早段落敗,打破不少人以為肌肉型必然是最大力,甚至體能各方面都是最強的觀念。 力量輸出 腦比肌肉圍度更重要 「要提升肌肉力量,肌肉圍度不能太小。」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說。在解釋什麼因素影響肌力大小之前,先了解肌肉如何生成。每次訓練,對肌肉而言都是一次破壞,為肌肉帶來「良性撕裂」,然後透過足夠睡眠、營養攝取修復撕裂。完成整個修復過程後,肌肉纖維變大,增加肌肉圍度,並提升肌肉每次收縮發力的力量,即愈有力。 「但純粹看肌肉圍度不代表體能最好、肌力最大」,因為力量的輸出,還視乎神經系統控制與協調;例如搬石頭時,需要大腦發信號到手部肌肉,才能發力搬動石頭。潘指,「腦部能否募集到足夠運動神經元,協調手肌肉收縮發力,(比起肌肉圍度大小)更重要」。一些很健碩的選手,如果肌肉協調力一般,神經系統未能靈活地控制肌肉收縮,單用蠻力其實很浪費力氣,使他們無法在一些需要技巧的動作上施力,從而令速度放慢,不利於遊戲表現。 3種「力」:力量、爆發力、肌耐力 健美選手公認「大隻」,他們的訓練追求肌肉圍度,講究肌肉線條,肌肉質素與其他同樣肌肉豐滿的人士如運動員、消防員等不同。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首席物理治療顧問、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解釋,「力」分為3種,包括力量,爆發力、肌耐力,即是很大力、很快產生力量和力量持久,「除此以外還有肌肉肥大(hypertrophy),主要是肌肉尺寸大,健美比賽就需要這種」。各個訓練目標的訓練次數、重量都有不同,力量訓練通常是次數少、重量高;肌耐力訓練次數多、重量低;肌肥大的訓練則介乎兩者之間,因此「健美選手不是最大力,但又不會只能舉得一兩下重物」。 沒有完美體格 訓練視乎目的 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空有蠻力並非所向無敵,「節目改名也有心思,是叫《體能之巔》不是《力量之巔》」。周錦浩表示,各個比賽項目考驗不同體能要素,包括力量、耐力、敏捷度等,要勝出各個關卡,才算是體能上整體優勝。節目聲稱為探尋最完美體格而打造,最後贏家的體格是完美嗎?潘梓竣指,「針對這個比賽,冠軍(混合健身(crossfit)選手禹秦熔)的體格不錯,crossfit就是講求綜合能力,可見他無論力量、心肺耐力、肌耐力、身體協調各樣也很平均,才可脫穎而出」。但周錦浩和潘梓竣均認為,沒有完美體格,只有理想體格,每人都應視乎個人需要和目的去訓練體能。 大眾中庸之道 強身健體減疾病 健康體能應是體適能,即「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及應付日常活動的能力」。周錦浩解釋,體適能可分為健康相關體適能元素,即心肺耐力、身體組合(脂肪百分比)、柔韌度、肌力與肌耐力,以及競技相關體適能元素,包括敏捷、速度、平衡、協調、爆發力、反應能力。每個人日常活動都不一樣,成年人、長者與精英運動員的需求有很大差別,「最理想體適能是各方面平均,但在競技層面,平均不能幫助取勝,一定要有針對訓練」。他舉例,獨木舟選手一般都針對上肢訓練,下肢較瘦削;馬拉松跑者着重提升肌耐力,而非肌肉力量和爆發力。至於普羅大眾,則可採取中庸之道,關注各項健康體適能元素是否足夠應付日常生活,強身健體、減少疾病,例如訓練肌力有助買米,柔韌度好能減低扭傷風險,心肺耐力良好的話,在火警逃生時也不怕行樓梯行到氣喘。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相關閲讀:【大隻奶粉】拆解蛋白粉成分、類型 要增肌蛋白質有幾重要 知多啲:BMI不知脂肪肌肉比例 【明報專訊】BMI經常用作衡量一個人身高體重是否符合標準,亞洲人如超過22.9便代表過重;但兩個同是200磅的人,一個有大肚腩,另一個全身肌肉,他們的BMI可能一樣! 「BMI沒有分辨體重內的肌肉與脂肪比例,所以對於運動員和健美人士,未必是一個好的指標評價他們的身形。」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指出,體脂率與FFMI(fat-free mass index)較為合適。體脂率即是身體脂肪重量佔總體重的百分比,成年男士體脂率介乎10%至20%,女士則介乎20%至30%;而運動員的體脂一般較低,男士5%至10%,女士15%至20%。不建議男士和女士體脂率分別低於3%和13%,體脂過低可構成健康風險。 至於FFMI指標,男士平均值為17至20,低於17即比平均值低;而女士平均值為14至16,低於14則比平均值低。 潘梓竣指,FFMI主要用來衡量健身人士的肌肉量是否達到天然極限,台灣較常用此指標,香港則較常用體脂率評估。 相關閲讀: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健身熱潮:「build肌」竅門:食得好 瞓得好 練得好 【明報專訊】真人騷《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十分火熱,引發健身熱潮。「大家關注選手的同時,有人嘗試挑戰節目內的比賽項目,到公園或健身中心狂操引體上升!」香港健身Guide籌委組及調查組主席邱益忠表示,冬天至翌年春天一向是健身行業淡季,特別在防疫措施逐步放寬後,很多人報復式旅行,運動意欲近乎零;《體能之巔》卻帶起健身熱潮,不少男女都想變得像參賽者般健美。瘋狂健身操肌,會否引起問題? 「操」之過急易傷 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提醒,「操」之過急,容易受傷,「過往不少個案,為了在暑假變得健碩,每年5、6月都有不少人因健身而受傷」,最常見是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要由一般體型操練至一身肌肉,「需時以年為單位,快則半年,正常要1年訓練」。想在夏天騷肌,現在便要開始特訓!但要操練得安全又有效,竅門是「食得好、瞓得好、練得好」,三點缺一不可。 食得好 加倍攝取蛋白質 周錦浩指出,「build肌」的建材是蛋白質,一般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攝取0.8克蛋白質,增肌人士則需要約1.5克。 瞓得好 操每組肌肉隔48小時 周錦浩表示,訓練令肌肉纖維撕裂,通過充足休息,配合適當營養攝取,身體才能修復肌肉纖維及增肌。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補充,一般建議同一肌群的訓練至少隔48小時,讓肌肉有足夠時間復元;有些健身人士或運動員會以「梅花間竹」方法操練,「一日操上身,一日操下身,再操上身」。 練得好 懶練背肌易受傷 周錦浩提醒,起初應由肌耐力開始鍛煉,「喚醒」肌肉後才訓練肌力。要清楚健身目的和體能狀况,選取合適訓練方法和器械,受傷很多時都因器械不合適而引致。潘梓竣留意到有些人為了拍照好看,只練胸肌、二頭肌,而不操練背部,有訓練不均衡的情况,「人體有如積木,如果缺少某部分,整個人的骨架就會不夠穩陣,容易受傷、影響運動表現,所以建議一個好的肌肉訓練,需要涵蓋全身肌肉。」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明報專訊】曱甴致敏鮮為人知,本地過敏患者45%對曱甴敏感,是第二常見致敏原因。中大醫學院聯同深圳和泰國院校,為美國曱甴基因組測序和鑑定致敏原,已知13種曱甴致敏原外,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及1個變異致敏原,研究在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Allergy)發表。帶領研究的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稱,研究有助日後直接用致敏原做過敏測試,更精準得知敏感源頭。(如何防止曱甴滋生或進入屋內呢?以下3招可供參考。) 相關閲讀:找出致敏原 對症下藥 男童過敏測試:對蟹、塵蟎、曱甴過敏 曱甴致敏反應最嚴重 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引述個案稱,一名10歲男童以往3次食蝦蟹後,一小時內全身長滿俗稱「風癩」的蕁麻疹,數天後才消退,此外無其他呼吸道敏感;過敏測試發現男童對蟹敏感,對曱甴和塵蟎也有過敏反應,其中曱甴過敏反應最嚴重。 一向主力研究塵蟎過敏的徐國榮稱,現時過敏測試主要用塵蟎、曱甴或蝦蟹等提取物檢測,是次研究發現「美國曱甴」其中一種致敏原是「原肌球蛋白」,塵蟎和貝類也帶有該種蛋白,或可解釋上述男童個案。 相關閲讀: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有助直接利用致敏原做過敏測試 徐稱,研究有助日後研發直接利用致敏原做過敏測試,取代現時用不同物種的提取物測試,如發現患者對某種致敏原有反應,可知對所有帶有該致敏原的物種過敏,毋須多次測試。 曱甴留下分泌物 接觸皮膚或致敏 徐國榮稱曱甴爬過之處會留下分泌物,接觸皮膚後或引起過敏,他稱油尖旺、深水埗等食肆林立地區較多曱甴,晚上會爬至民居,提醒政府不能只關注鼠患,也要打擊曱甴滋生。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防曱甴滋生入屋方法 門窗噴小量殺蟲藥 徐續稱,曱甴於攝氏28度最活躍,市民應如何防止曱甴滋生或進入屋內呢? 。盡量保持家居陰暗地方乾燥,譬如確保鋅盆無滴水; 。不要牀上進食; 。如住所附近有食肆、垃圾房等,可考慮定時在門窗噴小量殺蟲藥,減少曱甴爬入屋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