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疾病分類學(Nosology),顧名思義,就是一門將各類疾病作有系統分類的學科。疾病分類的原則,是根據病因、病理,組織形態、解剖等作出分類。比如世界衛生組織,每10年便會修訂一次《國際疾病分類》,目的就是讓世界各地(美國除外,有自己的一套)的醫療機構建立診斷的基礎,更是公共衛生組織統計發病率的標準,亦為保險行業作理賠的依據。
可是,上世紀的疾病分類礙於對生物學沒有足夠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病與病灶之間的確實關係。例如,因為早年沒發現瘋狗症之病原體,當時只是根據一些早期徵狀,把這種被狗咬過之後的行為變異,分類為精神病之一種;又因缺乏對人體新陳代謝之認識,沒有區分一型和二型糖尿病,令單一治療在同樣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不同患者,出現天淵之別的反應。
硬歸類分化社會 無助理性討論
科技進步,很多疾病分類已很清晰,比如透過血液化驗便能知道求診者有沒有糖尿病; 做心臟電腦掃描便知道患者有否冠心病。可是在精神科的領域,各種行為心理病的分類依然模糊。比如精神分裂病(出現幻覺和妄想)和躁狂抑鬱症(情緒徘徊高漲和抑鬱兩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臨牀上,確有大量患者同時出現兩種病之不同輕重程度病徵,以至醫學界採納向度的取向(dimensional approach),把這類看成一個光譜(Spectrum),即不同病者有不同傾向,以至各個傾向亦有不同輕重之分,好比形容一種味道,用品酒師的語言,某酒有很重花味和少許木味等。若硬要把某患者歸類為某一種病,那是過分依賴類別取向(categorical approach),而忽略當中一些細節分別,導致妄下判斷,治療不能個人化。
現代社會,人都喜歡分類,如把自己歸為黃或藍,非黑即白。套用疾病分類學曾經面對過的困難,不難理解,說自己黃的一群不可能想法價值觀完全一致,說是歸藍的取態與判斷亦不可能一模一樣。常見撐什麼的請進群組、反對什麼的請自動unfriend退出之呼籲,若只把個別突出之人士之言行亂扣某一派帽子,只會令社會分化,無助理性討論,更莫說凝聚力量,共建和諧。
精神科的診斷,都是靠醫生經驗,透過和病者長期的接觸和了解。看人亦然,要多角度觀察,別以顏色入罪,別讓深交多年的朋友因為一場社會運動而決裂。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增 早期症狀似腸道敏感 中大研糞便測一周有結果九成準
- 【器官捐贈】每日逾2000人等候器官移植 大愛恩人花園捐贈者長眠 救活逾230病人
- 愛滋病毒HIV「晚發現」個案佔比增 年長者易忽略感染風險 防護中心籲有性行為者檢測
- 乳癌篩查次階段轉攻帶基因突變家族病史者 逾半患者由MRI確診 專家倡用
- 研究:逾六成半在職青年每周運動少於2次 逾半運動為減肥健美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