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你要知】過度緊張影響社交 放下焦慮 防疫不是斷六親

在人人自危的抗疫時代,有人提防「隱形傳播者」而足不出戶、謝絕探訪;有人憂心物資短缺而盲搶;有人取消一切飯敘;有人依然無畏無懼不戴口罩、外出吃喝聯誼。家人作為密切接觸的命運共同體,一切皆互為影響,不同的防疫態度或會引起家庭衝突,該如何協調?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在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之下, 如何在心態、生活、人際關係上找到平衡? Read more

醫賢心事:滿腦子想抗疫 小心焦慮症

【明報專訊】我是精神科醫生,肺炎跟情緒健康表面上好像沒有大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近日不自覺地又看多了facebook?每次看到網上流傳關於疫情的新聞時,又有什麼感覺呢? 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會累積。當我們持續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精神壓力一直累積,便會漸漸出現焦慮、失眠等徵狀。香港在過去幾個月裏社會氣氛緊張,很多人已經出現焦慮的徵狀。現在可以說是禍不單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次肺炎疫情的威脅,因為對自身安全的威脅更大,會引發更大的恐懼。 Read more

個案:焦慮工作不順 召妓發泄反加壓

【明報專訊】麥棨諾表示,曾有病人感到工作壓力大,工作時丟三落四遭上司罵,於是藉召妓紓緩壓力。不過,召妓對他造成經濟壓力,後來他發現自瀆也可以抒發壓力。他最初自瀆的對象是幻想出來,漸漸在街上見到穿著性感的女士,已經勾起他自瀆的衝動,要馬上找個地方自己解決,甚至那一刻有衝動想跟着女士回家。 Read more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明報專訊】「如果爸媽死了……」原來很多小朋友都擔心如果父母死了,自己以後不知怎樣生活,沒人叫起牀、沒人送返學、沒人教做功課……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個人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   擔心無人照顧——不少孩子擔心父母會死,以後沒有人照顧,要一個人面對「怪獸」和「賊人」。(real444@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   現今父母照顧無微不至,小朋友有這些憂慮實在可以理解。焦慮不單影響睡眠,也影響學習,父母要替孩子裝備好,提升自我能力感,培養面對困難的能力。 8歲的康康臉上一對黑眼圈,令我最印象深刻。康康媽媽說他從小就睡不好,很難入睡,也經常半夜醒來。康康最怕黑,特別是獨個兒的時候,他會不期然地想到有人爬進家裏,襲擊他和家人,或者有賊人潛入打劫…… 所以他經常在半夜走到父母的房間,要求他們陪伴。媽媽總是安慰說:「孩子,不要怕,有爸媽在,我們必定會打敗任何怪獸和趕走賊人,保護你啊!」「但是……如果……」康康欲言又止,心裏又往下沉。這個「但是」就是康康心裏最害怕的一幕。   生活能力低 化成焦慮 在診所裏,部分來見我的孩子心中都懷着這個「如果」。記得有一年,我在兒童情緒管理小組訓練中,邀請孩子用圖畫分享他們最擔心的事情,6個孩子中有5個擔心「父母會死」。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擔心如果父母死了,不知以後怎樣生活。他們都不敢告訴父母自己有這個擔心,即使透露了一點,父母通常都只叫他們不要多想。在小組中,我請他們再具體說多點他們的擔心,他們就說:如果父母死了,就沒有人叫我起牀、送我返學、教我做功課、幫我執書包、幫我熨校服、幫我搵補習姐姐……有些甚至說:幫我穿衣、綁鞋帶、洗澡、梳頭、叫我飲水……也有些會說:如果我被人欺負、被教師責罵,那麼誰幫助我……而康康最擔心的是晚上沒有人陪他入睡,他一個人要面對「怪獸」和「賊人」。 有些父母可能會想,原來我們在孩子心中只是處理起居飲食、解決問題的人。但其實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一個人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些孩子的焦慮,源於他們擔心有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來,父母是他們的「百合匙」,沒有了父母,他們什麼也做不到,遇到何事都不能解決,生活就會完全失去依靠。如果孩子想像這樣的情况真的發生,他們的擔心確實可以理解。但是否所有孩子的能力感都這樣低? 我也在一些兒童院舍服務。入住兒童之家或院舍的孩子,各有不同的家庭問題或困難而需要離家居住。當然,他們也有擔心和焦慮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感較高,而且生活的堅韌力也較高。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生活逼人」而「沒有選擇」,不管原因如何,這些年紀小小的孩子做得到,為什麼一般家庭的孩子做不到?關鍵是家長有沒有給予學習機會,從中培養那份生活上的自我能力感。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過度保護 無機會學生活技能 康康的父母很愛他,一家人感情很要好。父母都全職工作,康康的起居飲食,事無大小也有嫲嫲悉心照顧。父母了解康康是個容易緊張的孩子,所以盡量「過濾」一些容易令他焦慮或不知所措的場合和考驗,例如從來不讓他參與有表演或比賽成分的活動,怕他面對不了;在家也很少看帶有懸疑和緊張成分的片集,即使是新聞,也不讓他看有關死亡或天災人禍的報道。如果康康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例如被同學推倒或取笑,媽媽都會向學校反映,未至於是投訴,只想教師多關注康康,保護他。 康康的焦慮影響了他上課時的專注力,因為他經常擔心自己會做錯事,會被教師發現或者給同學取笑,所以在學校的他十分繃緊,放學就是他最放鬆的時候。但是一到傍晚,他的焦慮又來了,特別是下大雨和颱風的時候,他格外緊張,因為爸爸是一名巴士司機,大雨和颱風時也要工作。   訓練解難技巧 提升自我效能感 人生有很多不確定,日常生活也一樣,沒有人知道今天擁有的東西,明天會否仍然屬於你;一家人今天一起吃飯,明天又會否齊人?人生無常,即使是成年人也很怕面對,何况是孩子。既然人人都不能逃避這個事實,那麼裝備好自己,提升自己面對的能力,就是我們在當下此刻做得到的事。 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當然仍未成熟,因此確實需要父母的愛護和培育。但是,更愛護孩子的做法,就是按他們成長階段教導合適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年幼的孩子,可按部就班地教導他們生活技巧,例如自己吃飯,吃完飯收好自己的碗筷交給成人清洗,自己穿衣著鞋等;到小學階段,家長應及早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這樣,孩子便學習到怎樣一步一步達至解決問題的目標,遠勝過父母長篇大論地分析或直接講出解決方法來得更實際。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經常焦慮 影響學習、社交、健康 經常擔心和表現緊張的孩子,不但有可能出現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學習和社交發展。例如焦慮會影響專注力和記憶力,也令他們對新事物、新挑戰卻步。對別人的說話和眼光過於敏感,也影響他們結交朋友。身體方面,焦慮的孩子較容易出現痛症,例如肚痛,頭痛、肌肉繃緊等。 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應以不同的教養態度去培育。世上沒有不好的性格,只要配合適當的管教模式和態度,加上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孩子天生易焦慮,也可以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明報專訊】新生精神康復會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推行階梯式網上自助心理支援平台「賽馬會心導遊計劃」(Jockey Club TourHeart Project),並推行專為受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人士而設的「情緒GPS」服務,提供「指導式自助治療」。     經電話或網上報名,工作人員在一個月內聯絡申請者,作初步評估。心理健康主任會為合適的申請者提供6至8節單對單指導式自助治療,強調自主學習。完成每節指定功課練習,可以循序漸進地達到目標。 為切合個人需要,單對單指導可以選擇親臨中心會面、電話或視像會議方式。 服務對象: 年滿18歲 經評估後有情緒困擾 具基本中文讀寫能力 現時未有接受其他心理治療或輔導服務 查詢:3188 2550 網址:www.egps.hk 知多啲:4%港人患驚恐症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Read more

行為治療:面對焦慮場景 正面經驗改變看法

【明報專訊】「認知行為治療法」是現時處理兒童焦慮症最具科學研究實證的心理治療方法。「番茄」的父母已經實踐了「行為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帶着「番茄」面對焦慮的場景——無論他怎樣掙扎,父母仍然堅定地送他返學校,不讓他逃避。 (黃志東攝) 就兒童焦慮症而言,行為治療是整個心理治療中很重要部分,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子,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沒有成年人發展得那麼成熟,不容易理解導致負面情緒出現的想法,所以他們掌握行為治療一般都較認知治療容易。一般人處於焦慮情緒的時候,都傾向採取逃避態度,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陪伴孩子逐步面對令他們產生焦慮的場景,不強化他們的退縮行為,並透過在面對實際環境的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正面經驗,令他們對自己的恐懼有另一個較正面的看法。另外,行為治療也可以讓他們親身經驗到,即使面對焦慮情緒,他們想像中的「恐怖」場面也未必一定會出現,即使有最微小的機會發生,他們最後也可以應付得到。 至於認知治療,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不比行為治療來得奏效。但對於「番茄」這個聰明的孩子來說,他很快便明白,自己的憂慮原來是被他自己「養大」了,以致跌進了自己的思想陷阱,造成情緒困擾。我再引導他如何用正面的陽光思想去改變負面的黑雲思想,讓自己可以放下擔心,活得輕鬆一點。從他精靈的表情和發亮的眼神,我就知道這個孩子又領悟了人生重要的一課。 在行為治療方面,我跟「番茄」一起探討如果在學校遇上焦慮的情緒和想哭的感覺時可以怎樣處理。我倆想了很多新奇好玩的方法,說到大家都捧腹大笑起來,我還鼓勵他試試看。我也邀請「番茄」去做個行為實驗,訪問班上的同學,問他們是否喜歡上學和箇中的原因。「番茄」第二次來見我的時候跟我分享了訪問結果,原來他發現班上也有些同學不適應上小學,但沒有像他一樣的憂慮和表現。另外,又有一個同學說他很喜歡上學,原因是在學校有教師教他知識,有同學跟他玩,令他感到好開心。「番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漸漸減少了對自己情緒反應的負面想法,轉移多留意身邊正面的事物,明白了負面情緒是可以隨着正面思想而改變。就這樣,「番茄」的那棵番茄樹就再沒有生長下去了。 註:此文為真實個案,故事和圖畫經「番茄」和他的父母同意刊登 Read more

【有片:男性健康】尿頻,點止前列腺阻路 膀胱、尿道、焦慮也可作怪

踏入中年,男士頻頻上廁所,夜尿增多,第一時間想起良性前列腺增生。 別以為是良性就不用求醫,即使不是癌症,尿頻,可能是膀胱過度活躍症,排尿困難更可能導致尿道炎或令腎功能受損! ■問醫生 ◆王:王澤塘(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何:何立言(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年紀大必然排尿難? 問:年紀大,排尿不順暢好正常,唔使睇醫生? 王:泌尿系統分為上尿道及下尿道。上尿道由腎臟及輸尿管組成,而下尿道就包括膀胱及尿道。男士前列腺組織包裹着尿道,而膀胱是一個有彈性的容器,可以暫時儲存尿液,到適當時候才排尿。如果膀胱出現問題,如常見的膀胱感染、膀胱結石、膀胱癌,或膀胱肌肉過度活躍、不自主收縮,患者會難以忍尿,經常要去洗手間,甚至失禁。另外,如果出口阻塞,例如前列腺增生、尿道出口收窄,亦會導致排尿不順暢,尿速減慢,患者需要很用力及用較長時間才能排尿,又稱為排尿阻塞。如不及時處理,對生活質素可以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一定要找醫生檢查。 ■前列腺肥大=有問題? 問:前列腺肥大一定要醫?前列腺增生是良性或惡性,如何界定? 何:前列腺大了就一定要醫,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謬誤。是否需要醫治,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病人沒有不適,又或徵狀輕微,可先觀察一下。現時不少人做身體檢查,報告提及前列腺大小,其實意義並不清晰,因為前列腺的大小跟徵狀沒有直接關係。 王:良性和惡性前列腺增生的徵狀有些相似,所以須透過檢查分辨,例如肛門指診,即醫生用手指觸摸前列腺,如果摸到前列腺的形狀不規則,硬度不尋常,就會建議抽血檢查,評估患者腎功能及前列腺特異抗原水平(PSA),俗稱「前列腺癌指數」。如果PSA指數很高,醫生會懷疑是惡性增生,建議病人接受前列腺抽組織及磁力共振等進一步檢查。 ■戒酒也有用? 問:有尿頻、夜尿、小便不順暢等徵狀,需要立即找專科醫生嗎? 王:如懷疑有問題,可先找家庭醫生檢查。家庭醫生詳細了解各種徵狀、病歷及家族病史後,再因應情况檢查身體。除了醫生臨牀診斷,病人亦要填寫「國際前列腺徵狀評分」問卷(IPSS),從第一身角度去評估徵狀的嚴重程度,得分愈高,代表問題愈嚴重。然而,同一分數對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問卷還需要評估徵狀對生活質素構成的影響。醫生綜合所有因素後,如果認為徵狀輕微,會先建議病人調節生活習慣,包括減少飲用含酒精及咖啡因飲品。 ■阻路定儲存問題? 問:病人尿頻求診,醫生如何診斷膀胱過度活躍症或前列腺增生? 何:簡單來說,與下泌尿道相關的疾病分兩大類,一是阻塞性,即是排尿排得慢,另一個是儲存問題,即是難以忍尿。兩類問題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所以除了分辨徵狀,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尿速測試、驗血及驗尿,以確認病情的嚴重程度。 如果病情比較複雜,或徵狀與初步檢查報告不脗合,便要考慮較深入檢查,常見的有尿動力學測試及小便日記,從中得悉病人每日小便的時間及動力如何,這都可以用來診斷病人是否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或前列腺阻塞。若懷疑病人有前列腺異常、膀胱癌,或生結石問題,則可能需要膀胱內窺鏡檢查。 ‧尿速測試: 病人在尿流速測試機上小便,可顯示小便速度是否正常。 ‧尿動力學測試: 醫生在病人清醒的狀態下分別將導管置入尿道及肛門,然後將生理鹽水注入膀胱,測試病人儲尿及排尿時,膀胱、尿道及腹部的壓力分佈。 ‧膀胱內窺鏡: 將內窺鏡經尿道進入膀胱,直接觀察膀胱的情况,其間會施以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者打「瞓覺針」。 ■「雙藥齊下」成效加倍? 問:如何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何:針對前列腺肥大而導致阻塞尿道,醫生會用藥放鬆前列腺,令尿道暢通。好處是藥效快,兩三日見效,可以減輕約三成徵狀;副作用是部分病人用藥後感到頭暈或不適,而且治標不治本。 另一種對付前列腺增生的藥物是荷爾蒙,抑制男性荷爾蒙分泌,將前列腺縮細約兩成,令小便暢順,效果較持久,更可減低一至兩成做手術的需要;但荷爾蒙效果較慢,可能要三個月至半年才會見到顯著效果,亦會影響性功能。有時醫生會建議病人同時服用以上兩種藥物,處理前列腺的不同問題,成效雙倍,當然,副作用都會雙倍。 ■手術影響生育能力? 問:什麼情况需要手術? 何:如果前列腺閉塞致無法小便,或因長期小便阻塞導致經常有尿道感染、出血、結石等情况,甚至影響腎功能,醫生會建議手術。另一情况是病人服藥一段時間,仍受到徵狀困擾,亦可考慮手術。傳統做法是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屬微創手術,將內窺鏡從尿道口進入,把阻塞的前列腺割除,歷時約一小時,手術後住院兩晚。這個手術有效快捷,常見併發症是手術後一星期內小便有血,但情况會慢慢減退。另一風險是有可能破壞部分括約肌,令精液倒流膀胱,隨小便排出,因而影響生育能力。 其他治療方案包括激光氣化術,好處是減少流血,適合服用薄血藥的病人。還有一種是激光剜除術(Laser Enucleation),適用於體積增生至近二百立方厘米(cc)的前列腺(正常前列腺體積為二十立方厘米)。現時外國包括德國及新西蘭會使用新的手術,利用機械手臂及人工智能水槍,配合醫生人手監控,噴走阻塞的前列腺組織,有關技術暫時未引入香港。 文:高嘉莉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捱夜一個月 喪食焦慮變躁底

■林少萍(香港睡眠醫學會榮譽秘書 精神科專科醫生) ■潘樂陶(註冊營養師) ■陳敏(註冊中醫) 林:成年人每日睡眠時間約需8小時,但香港人生活繁忙,普遍睡眠不足。外國不少研究指出,長期嚴重睡眠不足,例如睡5小時以下,會增加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甚至可能縮短壽命。不過,世界盃維持約一個月,不算很長,未必有長遠影響。但短時間內睡眠不足,會有疲累、注意力下降、反應慢等影響,容易發生意外。另外,脾氣亦會較差,易??及焦慮。 睡眠不足 愛上垃圾食物? 潘:睡眠不足會令荷爾蒙分泌改變,增加食慾及飢餓感,尤其增加對高熱量及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食慾,包括甜食、薯片等;亦因而減少進食有益食物如蛋白質、纖維、水果蔬菜,不但容易增磅,亦可能引發便秘或營養不均衡。捱夜一個月,有可能降低免疫力,容易病倒。 陳:中醫角度,睡眠不足令肝火上升,增加體內熱氣,導致皮膚乾燥、生暗瘡、色斑、痱滋及頭痛。若患者本身有濕疹或鼻敏感,會增加發病風險,嚴重更會導致高血壓。熱底人士所受的影響會較明顯,捱夜兩晚可能有痱滋暗瘡;虛寒體質人士的影響雖然未必很明顯,但如持續一兩星期,一樣會有問題。尤其是邊睇波邊食薯片及飲啤酒,容易導致熱氣,隨時由虛寒轉化成濕熱,令病情更複雜,較難處理。 有一名30歲男士任職經紀,屬虛寒體質,持續三四星期捱夜追看足球賽事,睡眠不足令他以集中精神,易??;加上睇波時常食零食,體質變得燥熱,轉化成濕熱,出現眼澀、眼紅、暗瘡,痱滋、口乾、無胃口,容易腹瀉。口氣非常嚴重,開口說話時對方都要掩鼻,影響日常工作。足球賽季後,因生理時鐘被打亂,變成失眠。 睡眠不足的徵狀因人而異,但時間愈長,需要愈多時間回復,捱夜數星期,未必可飽睡一兩日解決。

Read more

無根無據凡事憂慮? 多理解少批判 擊碎廣泛性焦慮

擔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這種情緒有時候為生活帶來幫助,因為擔心能增加工作或改變的動力,例如學生因為擔心考試分數,便會為此用功念書,所以擔心的情緒在某程度上對人有「保護作用」。然而事事過度擔心和焦慮,特別是沒有依據的過度焦慮,便可能是廣泛性焦慮症的徵狀。 ■個案 事事擔憂苛索安撫 嚇走男友 小蝶今年28歲,在律師事務所擔任助理,與家人同住。她面對上司交代的工作總是戰戰兢兢,因為上司對她的工作效率不太滿意。小蝶一直不快樂,覺得生活裏要擔心的事沒完沒了,連衣著打扮上也擔心自己不夠得體、會否被同事或上司看不起;儘管小蝶在工作完成後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檢查,依然很擔心出錯。 小蝶有一個交往半年多的男朋友,她特別煩心和男友的關係。如果男友早上起牀沒有WhatsApp聯絡,她會以為男友不在意自己;她每天也打好幾次電話給他,時常擔心男友是否愛她。拍拖初期,男友尚會花心思「安撫」小蝶的不安情緒,但日子久了,他因感到工作受影響,某次向小蝶提起此問題,小蝶即開始擔心他想分手,結果電話反而打得更頻繁。再過一陣子,男友工作特別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小蝶,小蝶因此更不安,常和男友吵架。 終於有一天,男友於電話中提出分手,說小蝶已不再是剛認識時那個可以一起分享生活的人,反而讓他時時刻刻感到焦慮與壓力,也無法理解小蝶的感受。 屋漏兼逢連夜雨,翌日上司因為小蝶的工作效率不佳,決定解僱她。 4%港人中招 失眠頭痛影響交際 有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或者經常過度焦慮的人,會因為任何一件小事而引發過度的憂慮,並且會因為一件擔心的事而引發連鎖的擔心。他們擔心的事情並不僅限於特定範圍,他們亦無法控制自己擔心的想法。 在香港,大約每100人中,就有4個人有廣泛性焦慮症。在生活步伐急促、壓力大的社會,焦慮現象更是普遍。 過度擔心不同的事,會令患者無法集中注意力,並因而引發身體不適,例如肩頸僵硬、胸悶、頭痛或失眠,徵狀可能影響個人工作或學業。有時,這些憂慮需要其他人的協助或配合才能緩解,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如上述故事中的小蝶,因為擔心而不斷需要男友關注及安撫,並且因焦急而誤判了自己與男友的關係,導致感情生變。 易被誤當自我中心 引發衝突 有廣泛性焦慮症或者經常過度焦慮的人,在他人眼中很容易被歸類為難以相處的人。由於焦慮,時常尋求他人的安撫,或時常需要他人配合,會令人覺得「要求很多或很麻煩」;更多時候因為只專注在焦慮中,無法注意到他人的需求或反應,容易被視為「自我中心」。有些過度焦慮的人,亦容易因為焦慮無法紓緩,而錯誤地將不舒服的情緒歸咎於他人身上,從而引起衝突。如果無法意識到自我或他人的過度焦慮所引起的交際困難,則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及改善人際關係。 求助專業 打斷連鎖焦慮思維 過度焦慮或時常有焦慮情緒的人,可以向精神健康專業人員求助。專業人員可以藉認知治療,幫助他們學習挑戰焦慮背後不符合事實的想法。此外,當事人亦可以藉靜觀練習,打斷連鎖性的焦慮思維,並學習放鬆。 事事遷就於事無補 應重情緒支援 當家人或朋友出現過度、連鎖的焦慮,如果只是忽視或者敷衍了事,將可能引起當事人更多的擔心和緊張。然而,如果照單全收地把當事人的焦慮事件一一處理,不單最後會筋疲力竭,亦對解決焦慮問題於事無補。較有效的方法,是以理解和體諒的態度給予當事人情緒上的支持,而不是批判其錯處;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或提醒當事人使用認知治療的技巧,拆解焦慮,例如以不帶挑釁的語氣,請當事人提出理據,以支持他所擔心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可以協助當事人回想以往他過分憂慮了的事件及事件的實際發展,目的是改變他擔心的想法。家人可協助當事人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學習靜觀(mindfulness)放鬆心情,以幫助當事人面對焦慮。 雖然,出現經常過度焦慮現象不一定便是廣泛性焦慮症,但因此而引起的生活問題亦不容忽視。因此,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這樣的狀况,實在需要好好面對,必要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文:張瀞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開學情緒管理 父母別把焦慮傳染孩子

【明報專訊】開學兩個星期,雯雯患了感冒,在家休息了三天……老師說今年考呈分試,所有同學要加倍努力,而自己一開學就病了,想到這裏,雯雯就哭起來。媽媽回想起去年農曆新年假期後,雯雯不肯上學,擔心她又重蹈覆轍…… 現今學生,背負不少壓力﹕朋輩的比較、父母的期望、社會的要求……如果壓力未能得到適當紓緩,難免出現負面情緒,這也是正常反應。父母和教師需要了解和包容,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接納孩子慢慢學習掌握管理情緒的竅門。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在驚濤駭浪中真正地茁壯成長。 ■個案 媽媽事事擔心 孩子緊張病倒 在暑假完結前一個星期,媽媽已經有點心緒不寧,經常催促雯雯準時起牀、檢查暑期作業完成沒有、打點開學的文具和書包,晚上催促雯雯9時半就要上牀睡覺…… 而這個星期,媽媽的說話也有點特別,經常追問雯雯有沒有準備好上學,有沒有擔心升五年級,有沒有擔心功課太多…… 開學兩個星期,雯雯患了感冒,在家休息了三天。雯雯在病假後上學前一天的晚上在牀上輾轉反側,擔心自己要補做病假功課而追不上學習進度,又想起老師開學時說過今年考呈分試,所有同學都要加倍努力,而自己一開學就病了……想到這裏,雯雯就哭起來。結果第二天她起牀時覺得有點肚痛,不願起牀。媽媽見雯雯不肯起牀上學,便心急起來,大罵雯雯是否又想偷懶。原來媽媽回想起去年雯雯農曆新年後假期不肯上學的情况,擔心雯雯重蹈覆轍…… 身體信號反映焦慮 雯雯的個案,並不罕見。孩子的焦慮往往與父母的焦慮互相影響。雯雯的媽媽擔心去年孩子不願上學的情况會再次發生,所以她在開學前已經開始焦慮起來。這從她在生活細節的表現已可見。她愈是想雯雯準備好迎接新學年,她就愈緊張,結果媽媽的焦慮變成了孩子的焦慮。 孩子的焦慮通常從身體的信號可以看出來。因為對開學感到緊張,又加上對升小五的擔心,結果雯雯的身體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或產生輕微痛症,例如肚痛和頭痛,還會影響睡眠和動力。 對某些孩子來說,開學是每年的一大挑戰,尤其是那些曾經經歷過情緒困擾和上學問題的學生。所以當他們又再一次面對挑戰的時候,身邊人的鼓勵和接納,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在求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小學及初中學生,他們需要累積經驗,才能學會怎樣面對壓力和焦慮,所以屢敗屢戰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階段。身邊的人要有耐心,容許他們慢慢掌握處理情緒的技巧。 良好親子關係 解決孩子困難良藥 同時,家長也要學習面對自己的焦慮。年紀愈小的孩子,就愈會學習身邊人怎樣管理情緒。如果父母每次面對挑戰和壓力時,都不能好好處理,甚至把壓力不自覺地加在孩子身上,試問他們又怎能學習得到呢? 曾經有一名媽媽來見我,她說﹕「是我6歲的兒子叫我來找你,他說有病的是我!」說罷就痛哭起來,將一直以來抑壓着的委屈、擔心、矛盾和憤怒一下子爆發出來。原來她的兒子每天做功課時總會跟媽媽大吵起來,每次都要打鬧收場。媽媽的焦慮和憤怒漸漸變成了一個負面循環,母子都走不出這個胡同。我建議她的兒子接受評估,才確診兒子患有讀寫障礙,開始接受訓練和在學習上調適;而媽媽要學習接納孩子的困難,也一直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跟孩子溝通的技巧。兩母子最終重拾昔日良好關係。現在,兒子快要升上中學,兩母子每次來見我的時候,總是拖着手,有說有笑地跟我訴說兒子近來的困難。看着他們像朋友般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我更深深感受到,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孩子困難的最佳良藥。 ■給爸媽的話:愛惜自己鬆一鬆 調節情緒 管教孩子實在面對不少壓力,家長除了學習管教技巧外,切記也要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壓力: ‧不要將孩子的世界變成自己的世界、孩子的成就等於自己的成就 ‧沒有人一生出來便懂得做父母,每個父母都需要一面學習,一面改善管教技巧 ‧要愛惜自己,最少每星期一次做些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逛街、看電影,或跟朋友、伴侶聚會,放鬆一下心情 ‧嚴選信息,減少接收令自己緊張的信息,例如避免經常瀏覽和過分在意在社交群組中那些流傳「必讀課程」或「必做補充練習」,或那些將孩子之間的成績和在學校表現互相比較的信息,以增添自己和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對於焦慮的孩子,父母可以﹕ ‧建立跟孩子溝通的習慣,每天安排時間跟孩子說笑聊天,了解孩子在學習、社交、活動等情况。從孩子說話中,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耐心聆聽,不要太快打斷、反駁,或教導孩子,讓孩子有空間慢慢說出心裏的話 ‧接納孩子有負面情緒,避免否定孩子的感受 ‧讚賞孩子願意分享他的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和他的心情,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可以解決,鼓勵孩子一起找出辦法 ‧留意孩子的身體信號,例如頭痛、肚痛、疲倦、睡眠質素、胃口轉差,如果次數太頻密,或情况轉差,並同時出現情緒變化,例如情緒低落或暴躁不安,應該盡早帶孩子見兒科醫生、兒童精神科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作出診斷和治療 ■給教師的話:課餘多跟學生傾心事 教師也是孩子世界中重要人物,很多時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都是由教師首先發現。一些很熱心的教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也十分關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願意用課餘時間,跟學生傾心事,也願意跟我在他們休息、午飯時間開會,討論協助學生在處理學習和情緒上的事宜,實在令人感動。 我曾經在一間學校開會討論一名學生的情緒問題,兩名副校長、訓導教師、輔導教師、學校社工和班主任,盡心盡力地一起想辦法,盡量協助這個學生在情緒和學習上得到最大的支援。他們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實在值得欣賞。 作為教師,可留意學生的情緒、行為: ‧課堂表現﹕是否出現明顯變化,例如學生在課堂表現得很疲倦或睡覺、情緒容易波動、心不在焉 ‧出席紀錄﹕是否經常遲到或缺席 ‧學習表現﹕成績明顯退步、欠交功課、拖延功課,或在功課(周記)上表達負面情緒 如學生是小學生,便須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變化。如學生是中學生,可先向學生表達關心,了解情况和需要,然後再跟家長討論,作出跟進。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