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均有顯著上升趨勢。單單在2019年,女性乳癌個案新增超過4700宗,逾800名女性因乳癌離世。關注乳房健康-及早發現乳癌 適時治療-提高存活率-然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早期乳癌存活率更可達95%或以上。可見及早發現乳癌,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Read more

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為什麼膚色總是暗暗啞啞、無光彩?容易出暗瘡,多吃西瓜竟然是錯?濕疹困擾註定要長期戒口?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均衡飲食除了有助預防疾病,亦與皮膚的健康息息相關,針對皮膚暗啞、暗瘡、濕疹等3大皮膚問題,原來可以透過進食不同的食物改善皮膚情况,至於吃什麼、怎樣吃才能保持皮膚健康、容光煥發?以下7個營養飲食貼士不得不知! Read more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二型糖尿病屬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主要源於患者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戒除陋習,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跟糖尿病有何關係?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指出,胰島素阻抗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要更高胰島素濃度才能令上述細胞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Read more

血管炎種類多、徵狀多變難察覺 注意四警號:皮疹、發燒、關節痛、疲倦 宜及早求醫

免疫系統有阻擋外來細菌或病毒襲擊的作用,但亦有機會錯誤攻擊自身組織,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例如當血管受襲時可導致血管炎,引發的徵狀可以很廣泛,包括皮膚紅疹、皮膚潰瘍,亦可以是發燒、關節痛,甚至是血尿、氣促或血壓上升。若未能及早診斷和適當治理,有可能產生血管纖維化及收窄,影響血液供應,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一旦出現以下四個警號,應及早求醫查找病因。 Read more

【疤痕修復】改善疤痕、傷口癒合 拆解飲食須知(附8種營養素食物來源和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受傷很常見,但若果處理不當令傷口癒合欠佳,可能會留有明顯、面積大的疤痕,甚至提高感染風險。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指出,平日除了保持均衡飲食外,可特別注意部分營養素的攝取,有助促進傷口癒合理想,改善疤痕。立即了解8種營養素的食物來源和功效。蛋白質-蛋白質是一種能協助構建和修復全身肌肉組織的營養素,人體攝取蛋白質後,會分解成氨基酸,當中精氨酸(Arginine)和麩醯胺酸(Glutamine)在傷口癒合上有重要角色,有助增加修復性膠原蛋白的數量,幫助白血球細胞抵抗細菌感染等。此外,膠原纖維有助修復傷口;惟一旦缺乏蛋白質,傷口修復會受阻礙,疤痕隨之而增生。至於膠原蛋白則是體內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對維持皮膚彈性有重要作用。 Read more

【營養】急凍蔬菜 vs 新鮮蔬菜 vs 罐頭蔬菜 維他命、膳食纖維等營養價值哪個高?

【明報專訊】急凍食品愈來愈多選擇,近年高級凍肉、冷凍海產更多了捧場客,但急凍蔬菜仍較少人問津;直至近日疫情影響蔬菜供應,急凍蔬菜才終於登上儲糧清單。究竟急凍蔬菜的營養價值會否大打折扣?膳食纖維、維他命會流失嗎?營養師分析常見急凍蔬菜,指出不少產品的營養媲美鮮品。營養師另提供罐頭蔬菜、菇豆乾貨和醃菜的飲食貼士,讓大家的儲糧方案更高纖有「營」。急凍蔬菜vs新鮮蔬菜-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均衡飲食有助保持健康,衛生防護中心指進食足夠的蔬菜及水果有助預防多種主要疾病及健康問題,建議每日進食最少2份水果和3份蔬菜(每份約重80克)。註冊營養師(美國)吳彥慈指出,各類蔬果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例如粟米有葉黃素,番茄有茄紅素等,成年人每日至少要進食1.5碗蔬菜。 Read more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長期病之一,本港大約每10人有1人患有糖尿病,並且可引致各種併發症,例如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疫情肆虐數月至今,已有過百萬港人染疫。不過,對於新冠康復者來說,是否要面對新冠後遺症,或稱「長新冠」(long COVID)呢?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10月公布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然而所謂「長期」的時間跨度定義,至今未有統一標準。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指南則指,感染新冠後,持續超過12周而未有其他原因解釋的症狀,應屬「長新冠」。主要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氣短、胸痛或緊繃、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亦稱「腦霧」)、失眠、心悸、頭暈、刺痛、耳鳴或耳痛、食慾不振、味覺和嗅覺變化、關節痛、抑鬱或焦慮、皮疹、咳嗽、喉嚨痛等。新冠後遺症是否只限重症患者?中、西醫對預防或紓緩有何意見? Read more

肥胖也可患肌少症?非長者獨有 女性更年期後肌肉流失速度更快(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什麼是肌少症?肥胖也可以患有肌少症?是否長者才會有呢?更年期後的女性肌肉流失速度更快?最近見了一名70多歲伯伯,家人發覺他整個人看起來瘦弱了,手腳肌肉比之前減少,步行速度變慢,平衡力變差,最近還跌倒了,他很有可能患上肌少症。肌少症(sarcopenia)是與肌肉相關的健康問題。隨人口老化,不少長者機能日漸衰退,近年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介乎60至70歲的長者,平均約一成患有肌少症,而年過80歲長者,患病率更可高達五成。肌少症並非老年人獨有,隨年齡漸長,30歲過後肌肉每年流失大概1%;50歲後,特別是女性更年期後的流失速度更快。 Read more

【消化不良】吃得飽滯 腸胃不適 消化酵素產品可消滯?吃菠蘿奇異果有助消化

【明報專訊】大時大節過後,吃得飽滯,消化不良?濃茶未能紓緩腸胃不適,市面有各式各樣消化酵素產品,聲稱可以消滯,有的更標榜抗氧化和排毒,是否真的有效?消化酵素究竟是什麼?吃得太多、太滯,可以吃菠蘿、奇異果、木瓜等幫助消化嗎?要維持健康消化系統,如何從日常生活入手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呢?   補充劑加快分解吸收 消化酵素產品能解決消化問題? 從食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在結構上較為複雜,要先分解才可被身體吸收;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智滔指,常見消化酵素(digestive enzymes,亦稱消化酶)有澱粉酵素、蛋白質酵素、脂肪酵素和乳糖酵素,負責分解食物。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消化酵素有很多種類,蛋白質酵素,可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澱粉酵素,將澱粉分解成糖分;脂肪酵素,會將複合脂肪酸分解成簡單的脂肪酸或甘油。王智滔續指,進食時,身體不同組織會分泌消化液(見圖),當中包含各消化酵素;當酵素接觸食物,便開始發揮分解作用,如剪刀般剪碎食物,讓食物更容易被腸胃吸收。 「大時大節食『過龍』,飽滯不適,消化酵素產品對加快消化有一定幫助。」梁曦允解釋,因消化系統「工作量」太多,來不及自行製造足夠酵素去應對,補充劑提供額外酵素協助分解食物,對消滯有幫助,「但消化酵素容易受溫度和酸鹼度影響,進入胃部後或會被胃酸破壞,效用會降低」。 有消化酵素產品助攻,就可以大吃特吃?梁提醒,酵素不會燃燒熱量,吃得太多再補充額外酵素,會有增磅風險,「如果平日一餐只吸收到八成熱量,額外補充了酵素,可能會吸收到九成。分解得快了,也會令吸收更容易,熱量攝取會增多,增加肥胖風險」。所以「有借有還」,吃多了還是要做運動消耗熱量。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難解決胃酸過多問題 此外,市面上有消化酵素產品標榜能減輕胃酸、胃灼熱、腸胃氣脹等問題,王智滔提醒,需留意徵狀成因及產品成分,消化酵素產品未必可以改善上述所有問題。以胃酸過多為例,消化酵素產品作用不大。第一、若胃酸是由進食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酸、辣引起,並不是難以消化的食物,補充消化酵素未必能解決問題;第二、胃酸倒流多由胃酸過多引起,治療方法應是中和胃酸,而非協助分解食物。 王智滔補充,針對胃酸問題,應服食醫生處方的抑制胃酸藥物。若受胃酸倒流困擾而沒有藥物在身,可嘗試喝半杯至1杯低脂牛奶,會短暫地在胃內如保護膜般減低胃酸和胃黏膜的接觸,或有助暫緩胃部不適。 至於胃灼熱,可能是胃酸過多或倒流,未必與消化不良有關;治療方向是減少胃酸,而非補充消化酵素。 腸胃氣脹,若是因體內乳糖酵素水平不足引發,如患乳糖不耐症者,王指出或可透過額外補充乳糖酵素改善。正常情况下,小腸黏膜絨毛上的乳糖酵素會協助分解食物,由雙糖分解成葡萄糖、半乳糖兩種單糖,方便小腸黏膜吸收;當乳糖酵素不足,無法被分解的乳糖會送到大腸,大腸消化乳糖過程會產生氣體,導致腸胃氣脹。 梁曦允表示,除患有乳糖不耐症人士外,長者因身體機能衰退,酵素分泌減少,以致消化功能變差,亦有可能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酵素。另外,王智滔指,慢性胰臟炎病人因胰臟細胞功能受損,未能有效分泌脂肪酵素消化體內脂肪,致出現肚瀉、長期腹痛等徵狀,這類病人可按醫生指示補充脂肪酵素。   補充抗氧化物 不如吃蔬果 有消化酵素產品聲稱可抗氧化和排毒,梁曦允參閱產品簡介和說明,沒找到具體研究數據支持。首先,消化酵素產品多由蔬果製成,含抗氧化成分不足為奇,惟製作時涉及加工程序,「抗氧化物如維他命C,很多時都會被破壞,所以很難判斷吃這些補充品,能夠攝取多少營養素」,因此比較建議吃原型食物。 排毒方面,梁留意到一些產品加入膳食纖維,如纖維粉、難消化性糊精等,提供纖維量,幫助排便。其中一款酵素飲品每30毫升有1.8克膳食纖維,纖維含量不算少。惟成年人每天建議攝取25克膳食纖維,若不吃蔬果,只靠酵素產品攝取膳食纖維並不足夠,「在日常飲食中多吃蔬果,或選較高纖維的澱粉質食物,很容易達到1.8克膳食纖維攝取量」。她強調,日常飲食中多吃蔬果,已是纖維和抗氧化物來源;且新鮮蔬果比這些產品便宜,更含有其他營養素。   飲食均衡 分泌足夠消化酵素 「飲食均衡已能讓身體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維持健康,藥物還是少吃為好。」王智滔提醒,由於消化酵素產品的臨牀測試不如西藥般嚴謹,不同產品質素有很大差別,亦未能確定產品的成分、效力、風險、副作用等,故考慮進食消化酵素產品前,最好先諮詢腸胃科醫生。而患有乳糖不耐症及慢性胰臟炎人士,只靠進食天然食物攝取酵素,未必足夠提供身體所需,應按醫生指示補充所需酵素。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知多啲:菠蘿奇異果 富含酵素助消化 一瓶消化酵素冲飲或膠囊,花費近百至數百元。其實,天然食物中也能找到消化酵素,「例如菠蘿有鳳梨酵素、奇異果有奇異果酵素、木瓜有木瓜酵素」,註冊營養師梁曦允表示,以上水果酵素主要用以分解蛋白質,而香蕉、芒果則含有分解澱粉質的酵素。若想從水果中攝取酵素,要選未完全熟透,「酵素成分會高一點,因為水果成熟時就會把酵素分解」。   未熟透 酵素成分更高 「如果近日吃得太多、吃滯了,可以菠蘿、奇異果等當餐與餐之間的小食。」但梁曦允不建議單吃一種水果,可先吃當造水果,再吃酵素豐富的水果;每日兩份水果,亦可與乳酪一起食用,補充纖維之餘同時吸收益生菌,既消滯又可調整消化系統。   日攝5份蔬果 勿食加工肉類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智滔補充,要維持健康消化系統,亦可從日常生活入手,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最近有研究指出一些有助維持消化系統健康的習慣,值得大家參考:每天攝取5份新鮮蔬果、避免進食加工肉類、每星期進食少於約3份紅肉、進食全麥的碳水化合物如麥包等、每天攝取約30克纖維、少喝汽水與酒精飲品,以及每天做30分鐘或以上運動。 梁曦允表示,偶爾吃一頓自助餐或吃多了,尚可接受,但避免長期放肆地暴食,亦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一味食肉,如吃火鍋放題,肥牛幾碟幾碟上,就太極端」。建議吃七分飽,八分已是極限,「放慢速度,慢嚥細嚼,大腦要意識到正在吃東西和有飽的感覺,約需20分鐘」,如吃得太快太多,覺得飽的時候已經「飽到滯」。   文:李欣敏、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