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明報專訊】前列腺癌發病率近年不斷上升,殺入香港男性常見癌症第3位,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對於前列腺癌的篩查和治療,存在很多爭議。有人提出,前列腺癌生長緩慢,過度檢查會導致不必要的治療,究竟實情如何?   (插圖:杜思頴、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Dr_Microbe@iStockphoto)   姚:姚銘廣(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黃:黃希敏(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七八十歲無謂醫? 問:75歲長者確診前列腺癌,究竟醫不醫? 姚:前列腺癌半數生長緩慢,年過75歲確診,如果前列腺癌「唔惡」,醫生會傾向保守的觀察治療。 不過,始終要視乎病人身體情况,有不同考慮,例如:病人已經有其他慢性病,預計存活時間少於10年,如驗出的前列腺癌生長緩慢,不會影響存活時間,就傾向保守治療。 然而,當確診時前列腺癌已經擴散,代表腫瘤通常較惡,或需要積極治療。有一個年過80歲的病人,4星期前突然雙腳乏力,無法行走,需要輪椅代步;檢查發現是前列腺癌,並已擴散至脊骨。需要立即轉介骨科醫生安排脊骨手術,同時接受荷爾蒙治療抑制男性睾丸酮,縮小腫瘤,治療後病人可重新走動。 腫瘤「惡」與否是治療關鍵,抽取腫瘤細胞放在顯微鏡下,病理學專科醫生會根據細胞形態,按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分級,10為最高分。分數愈高,癌細胞愈惡,高於7分代表癌細胞擴散、致命風險較高。而確診時已是末期前列腺癌的病人,癌細胞通常較惡,格里森分數大都高達9至10分。   (圖:Dr_Microbe@iStockphoto)   「老人病」不用定期check? 問:前列腺癌發病率雖然不斷上升,但始終是一個「老人病」,究竟有沒有需要定期檢查? 姚: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前列腺癌於男性常見癌症排名第3,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過去10年前列腺癌患者大幅增加,2015年有1831人患前列腺癌,發病人數歷來最高,而且有持續上升趨勢。 但別以為前列腺癌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我行醫經驗中,見過一個45歲牙醫確診前列腺癌。他在身體檢查中發現前列腺抗原(PSA)上升,於是找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跟進,肛門指檢前列腺亦沒有異樣,但因為他爸爸患有前列腺癌,加上他年輕但PSA上升,評估後決定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早期前列腺癌,透過手術切除前列腺,根治癌症。   (插圖:杜思頴)   兄弟有事,我走唔甩? 問: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家人患病風險會否增加?前列腺癌有什麼徵狀? 姚:根據外國研究,父親患有前列腺癌,兒子患病風險較常人高兩倍;如兄弟有人患病,風險則高3.3倍;如有兩位近親患病,風險則高5倍。 臨牀上經常見到兄弟同時患上前列腺癌。最近有一個60多歲男士,身體檢查報告發現前列腺抗原(PSA)上升,但肛門指檢前列腺沒有肥大,跟進檢查發現癌細胞,立即手術切除前列腺。這名男士的哥哥,得知弟弟中招,立即抽血檢查PSA,結果PSA指數亦超標,肛門指檢發現前列腺有硬塊,抽組織化驗確診前列腺癌,由於腫瘤較弟弟的大,要先接受荷爾蒙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施手術切割。 早期前列腺癌,癌細胞生長在前列腺周邊,不會壓迫尿道,所以沒有病徵。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因為例行身體檢查而發現前列腺癌。當前列腺癌發展至晚期,癌細胞擴散,病人就會有骨痛、貧血等徵狀。   (圖:黃志東)   日急夜急中招了? 問:點解成日急小便?是前列腺癌嗎? 黃:病人如果因尿頻而求診,家庭醫生要先知道發病時間有多久,有否伴隨發炎病徵,如排尿痛、尿液渾濁、發燒或腹痛。 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血鈣過高,或藥物影響如去水丸都可引致尿頻;另外,飲食習慣如喜歡飲咖啡、茶或酒精的人亦會出現尿頻。 年長男士有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腫瘤,小便可能變得頻密,但每次分量少,排尿起動困難,以及有排尿不清的感覺,夜尿亦常見。 還有,精神緊張都是尿頻其中一個病因。 姚:前列腺位於膀胱口,良性增生會影響尿道,出現排尿困難、尿頻等徵狀;但前列腺癌的癌細胞,不在尿道附近,所以未必影響排尿。早期前列腺癌未必有病徵,當開始有徵狀時,如骨痛、貧血,往往已是晚期。   評估風險——確診前列腺癌,醫生會根據病人年齡、身體狀况及癌細胞生長速度等,決定是否積極治療。(圖: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血尿拉響警號? 問:小便有血,好驚,會否患上前列腺癌? 黃:尿液由腎臟製造,經輸尿管、膀胱,最後由尿道排出。男士的尿道被前列腺包着,所以以上任何一個器官有問題,都可以導致血尿,如腎臟或膀胱受細菌感染,腎和膀胱結石或腫瘤,前列腺肥大或腫瘤,都可以引致血尿。另外,內科疾病如腎小球腎炎,亦可引致血尿。 試過有人食完紅菜頭沙律,糞便和尿液都變成紅色,但這不是身體疾病,只是食物色素影響。醫生需要病人詳細病歷,或用試紙檢查病人尿液,亦可能要種菌、驗血,甚至X光、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檢查。如有懷疑,或需轉介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做膀胱鏡或進一步治療。   指數超標——由於早期的前列腺癌沒有明顯徵狀,所以病人一般都是在身體檢查時,發現血液中的前列腺抗原指數比正常高,然後再通過其他檢查,確診前列腺癌。(圖:jarun011@iStockphoto)   血尿因素——尿液由腎臟製造,經輸尿管、膀胱、尿道,任何一個器官出問題,都可導致血尿。(圖:Giorez@iStockphoto)   文:鄭寶華 插圖:杜思頴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Dr_Microbe@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明報專訊】雖然糖尿病例普遍,但仍有不少人對糖尿病存在很多誤解。 問:瘦人不會患上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人是遺傳及自身免疫力出現問題,與體型無關,瘦人也可患上;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除遺傳因素,還可能是出世不足磅或不足月,影響胰臟成長。這類患者的血糖指數可以很高,但身形反而偏瘦,出現如口乾、體重下跌、疲倦等徵狀。治療方法主要是胰島素,其他方案不太有用。 不同成因糖尿病 未必要用胰島素 問:一旦確診糖尿病,便一定要用胰島素治療,別無他選? 因人而異,要先了解患者病理。一型病人及部分胰島素分泌低的二型患者,治療方案確實是以補充胰島素為主,同時也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其他二型患者伴隨中央肥胖,大多是由於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過高。曾有患者不斷補充胰島素,以為可抵消胰島素抵抗問題,結果無效用外,患者反而愈來愈肥,因胰島素會刺激胃口,添增肥胖風險。這類患者主要透過減肥及減少胰島素抵抗的治療方法。若病人肥胖但沒有代謝綜合症徵狀例如三高,病情又輕微的話,可先由生活習慣入手,改善飲食,多做運動有助降低胰島素抵抗,雙管齊下,如有改善,便毋須用藥。 如病人有代謝綜合症,便需要謹慎處理,不止要嚴控血糖水平,更要全方位改善,包括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血壓及低密度膽固醇。此類患者大多需要用藥治療,可服用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有助促進葡萄糖從小便排出,降低血糖影響,兼改善血壓、減少蛋白尿,連隨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一類藥物GLP-1 RA(GLP-1 receptor agonist)促效劑,10多年前已有口服藥,現在還發展成針劑,效果也加強;主要作用是增加腸道一種激素,輔助胰臟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患者減體重,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病風險及死亡率。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不同藥物,有些病人可能要針劑加口服藥。如以上兩種藥沒有效用,就只能採用胰島素治療。 各類型患者 併發症不一 問:一旦患上糖尿病便後患無窮,一定引發肝、腎及眼疾? 每個患者的併發症及病情發展並不一樣,糖尿病會影響肝、腎及眼,但不同類型患者的患病風險也不一樣。 一型、二型瘦人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風險較大,如視網膜病變、腎小球腎炎最終可引致腎衰竭,四肢的微細血管及神經線病變可引致手腳麻痺等,主要是微血管受影響,截肢風險相對較低。惟微血管病變並非一朝一夕,可能要10多年時間演變。 對於有代謝綜合症的患者,病理上主要是出現胰島素抵抗,伴隨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過低、血脂紊亂、高血壓損害腎臟出現蛋白尿,患者有較高的大血管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及足部大血管病變,較易出現感染、潰爛及壞疽,嚴重更需要截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問醫生:5類腎囊腫 分良性惡性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楊:楊協和醫生 觀:Facebook Live觀眾 記:記者 觀:腎水囊會不會變癌? 楊:一般我們會將腎囊腫分為5大類,Type1和2屬良性,不會變成癌症;Type2F有5%可能變癌,病人必須跟進覆診,建議定期(半年至1年)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觀察病情。Type 3的變癌可能性有50%,而Type 4幾乎全屬惡性,建議Type3和4患者立即做手術處理。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楊:楊協和醫生 觀:Facebook Live觀眾 記:記者 觀:腎水囊會不會變癌? 楊:一般我們會將腎囊腫分為5大類,Type1和2屬良性,不會變成癌症;Type2F有5%可能變癌,病人必須跟進覆診,建議定期(半年至1年)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觀察病情。Type 3的變癌可能性有50%,而Type 4幾乎全屬惡性,建議Type3和4患者立即做手術處理。 ■腎石不會變癌 觀:如果有腎石,會不會增加患上腎癌的風險? 楊:腎石不會增加患上腎癌的風險。 鄭:腎石可能會導致血尿、痛症或其他徵狀出現。病人去看醫生做檢查,反而有可能在檢查時及早發現腎癌。 ■腎有事 搵邊科? 記:懷疑腎臟出問題,應該前往腎病科專科或泌尿外科專科求診? 鄭:簡單來說,腎病科是內科,而泌尿科是外科。如果是糖尿病引起腎病、多囊腎、腎小球腎炎、腎衰竭等,就屬於腎病科的範疇。如果是腎石、腎水囊切除、腎癌等,就屬於泌尿外科的範疇。 ■血尿不一定見血 觀:身體檢查發現血尿,應該前往腎病科還是泌尿外科求診? 楊:要視乎所謂血尿的情况,看看是肉眼見到或用試紙驗到。概括來說,如果目測可見,可能是生腎石,腫瘤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如果是用試紙驗出,可能是腎小球腎炎等引發。不過,初期的腎臟腫瘤也可以由試紙測到血尿,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宜先向家庭醫生求助。 鄭:不少人自行前往化驗所體檢,報告欠缺醫生解讀。當發現血尿,最簡單可能是膀胱發炎,也有可能是女士受月經影響。不要胡亂猜測,建議由家庭醫生探討有否其他徵狀。如有需要,再作轉介。 ■腎虧≠腎病 觀:腎病是否等同腎虧? 楊:所謂「腎虧」,可以包含很多東西。如果所指的是腎臟功能衰退,需前往腎病科求診,但如果所指的是性功能障礙,則由泌尿外科處理。建議先向家庭醫生求助,作出適當轉介。 鄭:其實家庭醫生遇上不少所謂「腎虧」個案,我們要先深入探究病人口中「腎虧」的意思。有些人是指尿頻,有些人是指性功能問題。另外亦有些人純粹覺得疲倦、面色蒼白,身邊朋友說他腎虧,他就擔心起來。醫生會先了解清楚求診者的意思和狀况,才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有片】打菌10天 須趕盡殺絕 猩紅熱亂停抗生素傷心腎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猩紅熱個案自2017年11月起持續上升。截至2017年12月中,全年已錄得共2155宗個案,遠超2016年同期數目(1372 宗),當局更預計猩紅熱將在未來數月持續活躍。 猩紅熱主要影響小朋友,傳染性高,徵狀又與一般感冒喉嚨痛相似;若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腦膜炎、腎炎,甚至成年後有心臟問題,家長需提高警覺。 現處活躍期 徵狀:發燒 喉痛 紅疹 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甲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疾病,主要影響10歲以下兒童,但也有不少10至15歲小朋友患上這種疾病。典型徵狀包括:發燒、喉嚨痛、紅疹,偶爾會有頭痛、肚痛和嘔吐。「患者的舌頭表面或會呈現紅色凹凸形態,俗稱『草莓舌』。身體的皮疹呈紅色及有如砂紙般粗糙,用手按下去會有白印。」兒科專科醫生周笑顏說甲型鏈球菌的種類很多,並非全部都會引發猩紅熱。「只有某些種類的細菌才會製造毒素,導致特殊形態的紅疹(及其他病徵),稱為猩紅熱,其他只是一般鏈球菌性咽喉炎。」 心臟問題可2年後才現形 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猩紅熱屬於需要呈報的病症之一,如果醫生發現懷疑或已被證實個案,均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為什麼特別關注猩紅熱呢?除了傳染性高,它也可以引致併發症或後遺症,嚴重更可致命。」周笑顏指出如果沒有及時或妥善用藥,猩紅熱可以併發咽喉膿腫、中耳炎、 肺炎等,隨後它亦有可能引發後遺症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心瓣炎、風濕熱、關節毛病等。「如果不能及時制止細菌生長,身體就會產生抗體;這些抗體除了攻打細菌,也會對抗身體組織。」她說腎炎通常是最先出現的後遺症,「猩紅熱過後約1至2星期,一旦發現小朋友手腫、腳腫、小便顏色變啡或紅,需要立即求醫。至於心臟問題,可以在猩紅熱過後4至5星期,甚至1至2年才出現」。 要辨別一般細菌性咽喉炎和猩紅熱,周笑顏說有一定難度,除了臨牀經驗,醫生也需跟家長保持溝通。「見醫生時可能喉嚨發炎不算嚴重,但是過了三兩天,喉嚨有可能會出現白點,上顎出現紅點,全身出疹。」周笑顏提醒家長需要密切留意小朋友的精神狀態和病徵,一旦變異,盡快再求醫檢查。如有需要,醫生會以棉棒在喉嚨採集樣本作快速測試,或送往種菌化驗。「快速測試只需15分鐘,不過它的準確度不及種菌化驗(需要48至72小時)。」周笑顏說一旦確診,醫生就會立即處方抗生素藥物。 退燒好轉仍要用藥免後患 近年,「濫用抗生素」成為熱門時事議題。「不少家長聽到『抗生素』即聞風喪膽,抗拒讓子女服用。其實某些細菌性的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猩紅熱等)必須使用抗生素,方可殺死身體內的細菌。」鄭志文指出,醫生明白家長的憂慮,但在醫生指示下服用抗生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療。 周笑顏強調,治療猩紅熱需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有家長聽到要食10天抗生素,堅決反對。我會解釋,這是一般國際指引,完成整個療程可以清除細菌,大大減低猩紅熱的併發症和後遺症風險。」她說一個醫生朋友曾分享一個個案:5歲小朋友患有猩紅熱須服用10天抗生素,但服用5天過後,小朋友的媽媽「覺得」病情好轉,自行停藥,但過了幾天,病情復發,紅疹再現。「猩紅熱在正常情况下,用藥後1至2天就會退燒,而其他徵狀會在4至5天消退。」她提醒,家長應當確保小朋友完成藥物療程,免除後患,才是保障小朋友的最佳做法。 文:麥穎姿 圖:郭慶輝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先天腎病患者 盼新一年獲捐贈

【明報專訊】等候換器官的病人,身心俱疲。有患先天腎病的病人,曾受病患折騰至出現抑鬱,近年病情惡化至需定期回醫院洗血,生活大受影響,血管亦因過於頻密地插針,組織增生得浮凸,盼新一年可獲腎臟捐贈,重過新生。 患病四十載 走出抑鬱變開朗 笑言與剛過50周年台慶的無綫電視一樣年紀的Wendy,11歲時發現患有先天腎小球炎閉塞,即先天腎病,要控制飲食及定期覆診,當時不需特別接受治療。腎病曾令她感自卑,不願與人接觸,終日怨天尤人,一度患上抑鬱症。後在妹妹鼓勵下參加教會活動,逐漸變得開朗。惟病情約6年前惡化,需每日做「腹膜透析」治療(俗稱洗肚),因出現併發症小腸氣,故5年前改為洗血,每星期2至3次。 喜歡旅行及美食的Wendy,受病情影響無法離港,亦不可隨意進食,縱使依足醫生指示生活,腎病仍惡化,3年前無法小便,下月會做身體檢查,若心臟健康便會加入輪候腎臟捐贈,她希望盡快獲得捐贈,重過新生。

Read more

家中血液透析 成效高2.7倍 邊睡邊洗血 重拾好生活

【明報專訊】腎臟是最特別的人體器官之一,既是「排毒能手」,又是「有事可以等多一等」的器官。 腹膜透析(又稱洗肚)是醫管局提供給慢性腎衰竭的第一線治療,病人可以家中、工作時進行;血液透析(又稱洗血)則要病人到醫院接受治療。自從引入家居血液透析服務,病人又多一個選擇。近年研究顯示,家居洗血成效較醫院洗血高2.7倍,是否所有腎病病人都需要洗血?家居洗血的成本又是否高昂? 腎臟主要透過製造尿液,為我們排出血液中的毒素和多餘水分;當腎臟出現毛病時,往往沒有明顯的病徵,出現病徵時可能已在晚期階段,必須接受透析治療或移植腎臟來保命。 換腎是不少腎衰竭病人最渴望的事,但腎臟輪候時間長,不是想換就換。可幸的是,他們可以透過治療維持生命,換取時間來等待他人捐贈腎臟。本港現時有逾七千名末期腎衰竭病人,須長期接受腎臟透析治療,包括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每隔兩至三日便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花上四至五個小時,每周花在洗血的時間接近十五小時,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但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比醫院洗血更徹底排毒 可幸,自從十年前引入了家居血液透析服務後,病人可隔晚自行使用血液透析機(又稱洗血機),在睡覺時洗血,每晚洗血六至八小時,比到醫院洗血的時間長,毒素因此排得更清。這樣不但不影響日間的工作,病人的心理和生活質素更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有研究發現家居洗血的成效較醫院洗血高2.7倍,而且夜間洗血對健康帶來更正面的影響,是不少腎病病人的福音。 減輕貧血骨折問題 對腎病病人而言,家居洗血可改善血蛋白濃度和血清磷酸鹽的水平。《加拿大腎病健康及疾病期刊》去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病人使用家居夜間洗血與傳統洗血的成效。結果發現,家居洗血一年後,病人血液中的磷質平均減少了27%;傳統洗血者,一年後血磷反而上升了2.7%,意味着骨質流失較嚴重,骨折風險更高。其實,早於2011年已經另有本地資料顯示,九成病人可減少使用俗稱「補血針」的紅血球生成素補充劑,改善洗血病人的貧血問題。腎病病人的血液中磷濃度偏高,需藉藥物降低,但由於家居洗血清除廢物的成效高,九成病人可減少服藥降低血磷濃度。 那麼是否所有腎病病人都需要洗血?成本又是否高昂?相信是很多病人關心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所有腎病病人都有急切洗血的需要,當腎功能只剩15%或以下才需要。洗血是利用過濾網和洗血機進行透析,病人需將體內血液引流到外置的過濾網,利用透析液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之後再把淨化的血液輸回體內。 可申請津貼 月花$2000 至於成本,洗血費用的確比較高,是洗肚的三倍。不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香港腎臟基金會,分別贊助多部洗血機和提供津貼給末期腎病病人,讓他們可以較低成本在家中洗血,每月支付約二千元,大大改善生活質素。 目前有208名病人受惠於上述計劃,不過家居洗血機並非人人合用,病人需要接受為期數月的訓練,學會操作儀器及應付緊急情况,通過測試後才可以自行在家中洗血;若病人家居環境狹窄或衛生欠佳,也不適合。 ■知多啲 腎病徵狀難察 宜定期檢驗 要避免洗腎甚至換腎,防患於未然最重要。糖尿病、腎小球炎、高血壓等是腎病的主要成因,當中有44%末期腎衰竭病人都是因糖尿病引致(即常常聽到的糖尿腎病)。此外,腎臟是個無法承受過高血流壓力的器官,高血壓會令血管收縮和硬化,破壞腎功能。而慢性腎衰竭可分為不同階段,大多數病人會在腎衰竭階段(腎功能只有15%至20%)才開始出現輕微病徵,直到末期腎衰竭(腎功能低於15%)才有明顯病徵,如疲倦、食慾不振、排尿量小、腳部腫脹、氣喘、臉色灰暗、貧血等。 多飲水防腎石 少食高鈉質食物 腎病病徵不明顯,看似「防不勝防」,所以預防腎病和定期檢查十分重要。高危人士如年長、肥胖、糖尿病,或有家族史的人,不論男女,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腎功能測試。常見的腎功能測試為常規尿液試紙檢查、血液檢查、24小時小便定量檢測。常規尿液試紙檢查能快速發現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血液檢查和24小時小便定量檢測則能發現變形紅血球、蛋白尿、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和蛋白質量。一旦發現異常,建議接受超聲波掃描檢查及腎活組織檢查,進一步確定病情。 而於平日,市民亦應多喝清水以保持足夠尿量,以預防腎結石和尿道炎,減少進食高鈉質食物,切勿胡亂服用中西成藥,尤其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避免增加腎臟負擔。即使患有腎病,亦應樂觀面對,積極與醫生探討治療的方法。 文:唐國隆(腎科專科醫生) 圖: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

浸大中醫草藥配方 治腎衰竭緩惡化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昨公布臨牀研究,證實使用蟬花、丹參、川芎及大黃等藥材的「益腎化瘀泄濁法」,對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明顯療效,七成參與研究的患者在服藥兩個月後,病情有改善,較早期患者的效果明顯。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訪問學者蔡潯遠稱,療程透過補腎、護肝、排毒及活血等,減緩病情惡化,曾有患者推遲3年才需洗腎。 蔡解釋,益腎化瘀泄濁法為純中草藥配方,每天服兩劑,每兩個月為一個療程。療法有助降低血肌酐指數,即體內毒素;同時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即腎臟將血漿及水分過濾成尿液的能力,以穩定腎功能。 七成第三四期研究患者好轉 該研究於2013年3月至今年8月,觀察33名患腎衰竭第三期或第四期患者使用「益腎化瘀泄濁法」後的病情變化,結果24人(72.7%)有好轉,當中7人明顯改善;其餘無效的9人,大部分是第四期嚴重腎衰竭。他稱,結果反映療法對早期及中期患者較有療效,建議盡早求醫,否則若踏入腎衰竭第四期,出現嘔吐、口有尿味及尿頻等,腎功能已嚴重受損,難以逆轉。 年逾六旬的黃先生中年時已有高血壓,至2014年因腳踝扭傷求醫,醫生發現其腳部水腫,着其檢查,才知腎功能減退。腎科醫生當時告知其病情不能逆轉,將需洗腎。他遂到浸大中醫診所求醫,期望有轉機,結果首次療程後,精神及胃口已好轉,現情况穩定毋須洗腎,尿頻亦改善,由以往每晚起牀小便3至4次,減至每晚2次。 蔡潯遠稱,曾有原本要開始洗腎者,接受益腎化瘀泄濁法治療後,成功延緩惡化,延至3年後才洗腎;另有患者從腎衰竭第三期逆轉至第二期。

Read more

【有片】幹細胞作原料 30年內可望應用 換腎靠3D打印 免排長龍

【明報專訊】末期腎衰竭,無法有效過濾體內廢物,需要依賴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徹底根治方案,唯有腎臟移植。在香港,輪候換腎人數約2300人,但每年只有數十宗移植個案,腎臟供應長期嚴重不足。 醫學界正研究3D打印技術,用幹細胞打印腎臟作移植用途。腎病科專科醫生期望,30年內可以成功打印出3D腎臟,為腎病病人帶來希望。 「腎功能衰竭的成因,40年前最常見的是腎小球腎炎,現在最常見的是糖尿併發腎病。」腎病科專科醫生何仲平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過高,損壞微小血管,導致腎功能減退,俗稱「糖尿腎」。其他成因包括高血壓、腎石、尿道阻塞等。 「慢性腎衰竭,不能治癒,醫生只能盡力延緩衰竭的速度、減少併發症及處理徵狀。病人到了什麼情况,醫生需要考慮換腎?」家庭醫生鄭志文問。 一般來說,當病人的腎功能少於5%,就一定要換腎。何仲平補充,醫生不會單看數據,還會考慮其他因素,包括:病人的臨牀徵狀、身體狀况、腎臟供應、替代治療等。他舉例:「如果病人是糖尿病患者,而有親屬願意捐贈腎臟,我會在病人的腎功能剩餘約20%時進行手術;除了可以免卻洗腎,移植效果也較好。」 抗排斥藥有副作用 不宜過早換腎 然而,不是愈早換腎就愈好。「跟換肝不同,換腎沒有緊急需要。如果病人狀况很差,醫生先行考慮透析治療。待情况穩定才移植。」何仲平說,移植腎臟過後,病人須長期服食抗排斥藥,這些抗排斥的藥物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醫生並不建議過早換腎。 約2300人輪候 每年數十幸運兒 目前,香港約有2300人輪候換腎。可是,每年只有幾十宗移植個案。腎臟移植,分為屍體腎及活體腎。「屍體腎,必須死者生前登記器官捐贈或死後家人同意捐獻,方能取用。」何仲平說,評定病人輪候屍腎的次序,需考慮各種因素,包括:血型、組織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配型、年紀、替代治療年期等。一般來說,當兩位輪候病人的血型脗合時,就按年紀愈輕、透析治療時間愈長,以及組織配型愈脗合者優先,這是有公式計算的。何仲平指,醫管局為所有等候腎臟移植的病人實行中央登記制度;不論是公立或私家醫院病人,均可獲得捐贈器官的分配。 活腎成功率較高 親屬較易配型 活腎移植,大部分由病者的家庭成員或配偶捐贈,至於沒有關係人士之間的活體器官移植,必須經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審批。何仲平直言,活體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都較屍體移植更好。「第一、醫生會有充足時間準備。第二、取出活腎,立即移植病人體內,熱缺血時間短。第三、活體移植多由親屬捐贈,配型成功率也較高。」 換腎是腎衰竭病人的終極治療,可惜腎臟短缺,何仲平道出,醫學界現正積極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器官作為移植用途。他手持一個塑膠腎臟說:「這是掃描腎臟後,用3D打印出來的塑膠腎臟。形狀和大小與真人的腎臟一樣,我常用作教育用途,向病人解釋病情。」 自體幹細胞複製腎 可免排斥 「腎臟由多種細胞組成,包括:腎小球細胞、腎小管細胞、間質細胞、血管細胞、內壁細胞……當所需的細胞齊全,可以依照特定排列,一層一層的把腎臟打印出來。」現時醫學界已掌握基本概念,以活細胞作為原料,打印活體組織。目前最大困難是如何用幹細胞分化誘導出大量不同細胞。他補充,如果研究成功,取用病人的幹細胞進行分化,術後不會出現排斥,病人也不需要服用抗排斥藥。 他樂觀地說:「我估計30年以內,醫學界必定可以利用人體內的幹細胞,配合3D打印技術,製出人工腎臟。屆時可以解決移植供體不足問題,病人再不需要苦苦輪候。」為了腎衰竭病人的福祉,這項研究任重道遠。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讀者MailBox】食得鹹多 腎功能衰退

【明報專訊】問﹕我一家都偏愛較濃味及偏鹹的食物,不少朋友都提醒我吃太鹹的食物會引致腎虧,究竟兩者有關連嗎? 答﹕如果腎功能下降,我們會稱之為「腎功能衰退」,嚴重的話甚至要洗腎或換腎。將「飲食過鹹」與「腎功能衰退」兩者聯繫起來,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增加高血壓風險 臨牀上引起腎功能衰退,甚至需要洗腎的成因,最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及腎炎。鹽分太高的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荷;同時間,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以及令高血壓患者的情况惡化,而高血壓正是腎功能衰退其中一個主因。因此,如果閣下和家人都有高鹽飲食的習慣,最好先檢查一下血壓,如有血壓高就要小心留意了。 至於糖尿病所引起的腎功能衰退,原因是高血糖令血管硬化及微絲血管病變,從而損傷腎小球。如果血糖控制得宜,可大大減低出現腎功能衰退的機會。但如血糖時常超標,若干年後就會惡化成腎衰竭了。 疲倦作悶 已是腎衰竭末期 而腎炎有多個不同種類、不同的徵狀,部分種類的腎炎會嚴重至影響腎功能,甚至導致腎衰竭,所以也應及早發現及求醫。 不過,腎功能衰退幾乎毫無病徵,部分病人可能出現小便有泡或血尿等徵狀。不少病人往往到接近末期腎衰竭的階段才有疲倦乏力和作悶作嘔的徵狀,此時已需要長期洗腎。因此關心腎功能的讀者,除了定時量度血壓,每年亦可找醫生抽血及接受尿液檢查,以準確了解自己的腎功能。 文﹕曾廣源(腎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言有理:淋巴癌驗丙肝

【明報專訊】五十歲的王先生發現左頸淋巴結發脹,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皆脹大;淋巴結活組織檢查(biopsy)確診「低毒性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low grade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這類癌細胞一般生長繁殖緩慢。王先生三十年前因胃潰瘍出血,需要接受輸血,之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相信與他目前所患淋巴癌有關。當年全球尚未知有丙型肝炎這病毒,因而輸血後有機會受感染;今天紅十字會所供應血液全部經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測試,絕對安全。醫生先為王先生處方「抗丙肝藥物」,清除丙肝病毒感染,淋巴癌亦同時消退,暫時毋須接受化療。 感染丙肝 較易生淋巴癌 六十歲的李太近日發現左邊腋下淋巴結脹大,起初擔心患上乳癌。正電子掃描顯示沒有乳癌,除左腋下淋巴結,發現脾臟亦脹大,細胞活動極之活躍。淋巴結活組織檢查確診「高毒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high grad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癌細胞生長迅速。李太三十多年前生孩子時,產後大量出血,需接受輸血,因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相信同樣與她目前所患淋巴癌有關。李太先接受化療加「單克隆抗體」治療(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淋巴癌受控;然後再接受抗丙肝藥物治療,清除丙肝病毒感染。 病者受丙肝病毒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產生強烈反應,淋巴細胞繁殖生長,較易生淋巴癌。丙肝病毒感染又誘發「B淋巴細胞」(B-lymphocytes)分泌「冷球蛋白」(cryoglobulin),可產生多種問題,包括「皮膚瘀斑」(purpura)及「關節痠痛」(arthralgia),嚴重可引致「腎小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及「血管炎」(vasculitis)。 多經血液性接觸傳播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經血液或性接觸傳播,病毒與淋巴癌有密切關係,所有淋巴癌患者皆應驗血檢測丙肝病毒。除「干擾素」(interferons)外,近年有多種新藥對付丙肝病毒,療效甚高。 作者簡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文:梁憲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