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醫:創新思維籌建中醫院

【明報專訊】政府宣布預留將軍澳百勝角,興建香港第一間中醫院。這是一個創舉,亦是香港中醫界多年來的願望。由於沒有先例可循,所以在籌劃階段,引起中醫業界不少爭議。 私營為上 杜絕濫用 政府出資建院,但公開招標讓非牟利機構營運,因此中醫院將是一間私家醫院。有中醫界人士認為,政府應把中醫院納入醫管局系統,體驗政府對中醫藥的承擔。我對此不敢苟同。 若用醫管局的管理模式,必然減低中醫院的特色,造成以西醫思維管理中醫的困局,這不是中醫業界所願。另外,中醫「治未病」,經常處理亞健康狀態,不少人長期服食中藥調理身體,每日藥費約40至100元不等。若中醫院以公立醫院的模式運作,資助病人食中藥補身,必然有大量病人由社區中醫診所轉投中醫院,變成濫用。 公費中醫 資助貧困病人 對於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建議政府推行「中醫醫療券」。有別於現時的長者醫療券,中醫醫療券可惠及每一個永久居民,可用於社區中醫診所或中醫院。這方法簡單,可減少行政費支出,亦減少病人擠到中醫院浪費資源,同時可以推動中醫作為社區醫療的支柱,體現政府對中醫藥醫療的承擔。 中西結合 病人利益為重 有人提出,中醫院必須為「純中醫」,盡量減低西醫參與程度。我對此提相反意見,中醫院必須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醫為體,西醫為用」。舉例說,小兒感冒發燒久久不退,收入中醫院,利用中藥治療;但當懷疑有繼發細菌性肺炎,就要抽血、照X光、抽痰種菌等來確診,或可能用抗生素加快復元、胃口不佳引起缺水就需要靜脈吊鹽水補充水分……凡此種種都要西醫輔助。但針對感冒和肺炎,仍是以中醫傷寒或溫病理論處方藥物、透過針灸退熱。 簡單說,用中醫方法來醫治,但有需要時就借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中西醫互相配合,加速病人康復,可廣泛用於多種病症,包括癌症、傳染病、生殖醫學、皮膚病、兒童發展問題等。但要規劃得當,避免「不中不西」的情况。 為醫者最重要目標,是用各種有利方法醫治病人。限制中醫院使用西醫方法,恐怕是不利病人,大大減低病人對中醫院的信心。况且宏觀歷史,2000年來中醫學並非一成不變,由先秦醫學到黃帝內經,再經過東漢傷寒論演變,金元四大家、明代本草綱目、清朝溫病學說,到近代中西醫匯通,中醫藥隨年月不斷發展,在21世紀科技爆炸年代,不能故步自封。 因地制宜 完善交通配套 中醫院選址將軍澳百勝角,鄰近消防及救護學院和邵氏影城。有人認為選址偏遠,不利病人求診。誠然,地點遠離市區,但就讓中醫界發揮中醫「因地制宜」的精神,將選址變成優勢。 中醫院建在香港最東面,從將軍澳港鐵站出發約需8分鐘車程,從坑口站或康城站則需5分鐘。比較港島區瑪麗醫院,從堅尼地城站和香港大學站出發,車程分別為4分鐘和7分鐘。若病人從外地前來求診,由機場往中醫院約44分鐘,與前往港怡醫院40分鐘車程差不多。若病人從各深圳口岸到中醫院,所需時間較到港島區任何醫為都短。由此可見醫院選址交通問題不大,但政府必須規劃好往來中醫院和附近港鐵站的交通安排,亦要解決東九龍交通擠塞的問題;同時亦應前瞻地規劃機場直接到中醫院的交通,配合未來外地人士來港中醫醫療旅遊。 選址近郊區,反而有利養生保健。中醫其中一個強項是病後調理康復和治未病,清幽的環境十分適合病人以太極或氣功等作調適。 另外,九龍東和新界東快速發展中,但缺乏私家醫院,啟德和將軍澳人口不斷增加,醫療需求定必增加。現時全港私家醫院牀位緊張,一牀難求。中醫院若能提供高質素的中西醫服務,可緩解醫療服務的龐大需求。 專科發展 減公院壓力 中醫院將是中西醫合作的基地,應先選擇幾個重點發展,定下專科發展策略,例如腫瘤科,不少癌症病人希望有安全可靠的中西醫結合服務,有患者希望以中藥減低電療和化療副作用,有的希望用中藥固本培元,更多病人希望以中醫藥緩減晚期癌症的徵狀和痛苦,但他們同時接受西醫治療和護理。現在無論私營或公營機構,類似牀位極少,這可以成為中醫院發展重點。 另外,因人口老化出現不少長期病患者。老人家感染肺炎,在公立醫院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又未適合回到家中,其間需要康復病牀。目前公立醫院體制中,這類病牀大大不足。若政府與中醫院合作,提供資助,鼓勵中醫院接收這些病人,加可快公立醫院病人流轉。中醫藥在康復,佔據重要位置,病人轉到中醫院服用中藥,亦有望減輕復發。中醫院同時可研究評估中醫藥療效。現在每年聽見醫管局因流感告急,相信中醫院可協助解決。 中西醫結合亦可應用於生殖醫學。社會遲生育的趨勢,不少人接受西方輔助生殖治療,同時服用中藥;另外,皮膚病亦是中西醫配合的熱門病症,中醫院都可作為治療和研究中心,病人在中醫院同時得到中西醫的專科治療。而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過程中,將病例收集成大數據,分析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不單供香港人使用,更可作為創新科技,推及海外,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醫療中心的地位。同時,不少移居外地香港人、華人或外籍人士,希望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院可以成為醫療旅遊的賣點。 以上所說只是一些例子,希望拋磚引玉,開發更多的中西醫合作項目。 法律保險 擴涵蓋範圍 中醫院以中醫為主診醫生,政府必須釐清相關法律責任。現在中醫不能簽發死亡證,若要以中醫為主診醫生,必然牽涉修改法律,賦予中醫院的中醫有權簽發死亡證。 另外,政府要為中醫院中醫提供培訓,讓他們能夠在醫院範圍內轉介病人作抽血、照X光和心電圖等簡單檢查,否則中醫診斷時會「綁手綁腳」。至於哪些檢查可由駐院中醫提供,當局必須以病人安全和業界共識為依歸。 目前的醫療保險不少都涵蓋中醫服務,但住院保險則未包括中醫院。既然政府準備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應同時與保險業探討醫保計劃須包括中醫院住院收費等,否則出現中西醫醫院承保不同的不公平情况。 中醫院幾年後開業,以上各種問題需要盡快解決。政府應盡快諮詢公眾。 循序發展 建立品牌 正如詩經所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中醫院是一個全新的項目,除了要有創新大膽思維,亦要循序漸進小心行事。中醫院必須建立良好品牌,令病人和中西醫界對中醫院有信心,而信心必先有成績和安全。 香港中醫過往主要治療病情較為穩定的門診病人,住院病人的病情較複雜嚴重,或隨時有急症變化,中醫將會承擔比現在更大的責任。在這個準備階段,希望政府和中西醫業界一起為未來中醫院教育培訓人才,合力推動中醫院發展。 文:蘇子謙(註冊中醫、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系臨牀助理教授、中醫藥發展委員會中醫組成員)

Read more

醫徹中西:中醫西醫齊向前

【明報專訊】近日,很多人談及中醫院,事緣香港政府已確立興建中醫院,並以中醫主導,中西醫協作的模式運作。在這方面,部分中醫師顧慮有機會出現中不中、西不西的現象。其實在香港,中醫及西醫是兩個行業,清楚分距,所以沒有這擔心的必要。我們可以理解,有些中醫師可能擔心到中、西醫齊集共同處理病症時,會把中醫的醫理打亂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為了病人的好處,作為醫生或醫師,不能將好的東西留着不用來幫人,應該為病人找出及提供不論是中醫或西醫但總是最好的治理。 強化中醫 西醫方法學整理 身為中國人,當然希望中醫學術發展強大,中醫對於救治病人的確有很大的能力。與此同時,西醫在治理病人的長處亦已確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在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經常說,我們目標中重要的是強化中醫,並利用西醫方法學整理,使中醫更進一步。 在今年3月,我們舉辦了一連兩天的中西醫研討大會,主題是「結合醫學前沿——臨牀挑戰與路向」,座談會於星期六的特別醫學工作坊,就幾個特定的病種邀請西醫專家及中醫專家,一起講述疾病治理的挑戰,更在現場提出一些病例,與在場中醫及西醫一起討論及了解可行的治理方法;並如何使用互相可取可補的形式,將中、西醫治療的好處配合發揮出來,得到在場的中醫、西醫贊同。 方便病人中西醫雙管齊下 香港的病人在治療疾病的時間,會遇到很多困難。當然病人可選擇只看中醫或西醫其中一方,但病情比較複雜的,會同時找中醫及西醫治理,常見輾轉尋覓,在中醫西醫之間不明朗的亂轉,枉費了很多時間和資源。如何讓病人找到治療的簡單直接合適路徑,實在是我們中西醫療界應有的責任。 當日的大會上,我亦介紹了中西醫結合的可行性,借用一些例子使各方明白,只要擁有中醫及西醫的知識,相加智慧,治理的成效更為簡單及顯著。那日,更再用些病例表現出,操作可以只用內服藥,毋須外部治療而達到之前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轉變,是靠着中西醫基礎深入研究重新擴展理解到的智慧,希望西醫中醫明白及真正了解可行的辦法及選擇。 總之,在香港這個有高度國際醫療水準的地方,實在不願見到因中醫與西醫的溝通不足而引起市民的治療困難。總要,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找到國際級的醫療方法,把中西醫放在最好的地方聯手,讓其他國家看好。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現代中醫:香港難建純中醫醫院

【明報專訊】自2014年政府計劃興建本港首家中醫院以來,中醫業界不同團體對醫院的運營模式發表了各種意見。總結這些觀點,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意見主張以中西醫結合的形式來運營,認為在中醫院中保留一定力量的西醫成分,可為病人提供更全面和安全的醫療服務;另一種則主張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為住院病人提供名副其實的傳統中醫藥服務。持這種觀點以「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為代表,主要成員為本港中醫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代表中醫業界的新生代。他們立場鮮明地反對中西醫結合模式,認為用之來運營中醫院,有可能令中醫受排擠,最終出現有中醫之名而無中醫之實的「偽中醫院」。 患者療效比中醫自尊重要 那麼,何種醫療方式更適合在香港醫療環境下的首間中醫院裏運作呢?筆者認為,應以該模式是否更有利於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為根本考量點,而行業的自主和自尊應退而次之。 現行香港的醫療制度和法規,決定了香港中醫師不能運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手段。我們以一個情景劇來說明吧。話說一個年過古稀的老翁,因中風入住香港首間純中醫醫院,經註冊中醫師的精心治療後,中風徵狀的恢復十分滿意;然而就在住院期間,病人的舊患冠心病復發,出現嚴重的心肌梗塞,需要即時搶救,但由於該院為純中醫院,沒有西醫急救設備和人員,院方只好將患者送到附近的將軍澳醫院搶救。如果這樣的情景時常發生,不容置疑將會大大影響市民大眾對中醫院的信心,並必將嚴重影響中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急症救護是中醫軟肋 不可否認,在香港現有的醫療體制下,對急症的救護是中醫的軟肋和短板,因為中醫師不允許運用現代的急救手段,譬如化驗和影像檢查等診斷,更不能用藥物注射等快速起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對住院病人突發事件的風險能否妥善處理,將是市民大眾對中醫院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妥善管理好住院病人的突發醫療事件,才可讓中醫院的運營立於不敗之地。而在中醫為主體的醫療框架內引入西醫,尤其是急診服務,將可以解決因突發醫療情况所產生的潛在風險。香港首家中醫院應是以中醫為主體,西醫為輔助的醫療模式,合理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 、註冊中醫師林志秀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