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要識】中醫食療:棗仁溝奶 養心安神

中醫嚴耀堅推介以下三款簡易食療,幫助入眠,適合大眾人士。 ■棗仁牛奶飲 材料:酸棗仁10克、牛奶250毫克、白糖15克 製法:將酸棗仁炒香,磨粉後,加入牛奶於燉鍋中,大火煮滾後,加入白糖攪拌即可 功效:養心益肝安神 ■阿膠雞蛋 材料:阿膠20克、雞蛋2個、紅糖30克 製法:將阿膠打碎後放進碗內,放入蒸籠蒸至變軟,紅糖磨碎備用。煮滾600毫升水後,即可加入阿膠,阿膠遇熱即融,再加入雞蛋、紅糖攪拌即可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安神 ■棗仁桂圓飲 材料:酸棗仁60克、桂圓肉50克、白糖50克 製法:桂圓棗仁用紗布包裹後加水煮滾(800至1000毫升),用文火煮30分鐘,再加入糖攪拌即可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Read more

【中醫治療】燉檸檬 止咳唔止喉痛 錯配食材火上加油

【明報專訊】每年天氣一轉,喉嚨痛便會來襲。初起喉乾喉涸,大家都會出動家傳秘方、民間偏方來紓緩問題。 喉嚨痛偏方,五花八門,最近大熱是燉檸檬,有人製作陳皮燉檸檬出售,亦有人在網上教如何自製冰糖燉檸檬,同樣聲稱具有潤肺止咳的功用。註冊中醫師嚴耀堅指出,檸檬可化痰止咳,令部分人病情減輕,但不能緩解疼痛;另外,要留意配製的食材或藥材,一不小心,隨時令病情加重。 檸檬,日常生活都會經常接觸到,其中見得最多,就是茶餐廳的檸茶檸水內一片片的新鮮檸檬。以為檸檬屬西方食物,但在中國的古代醫書中,亦有提及,其中《本草綱目拾遺》便指具有「腌食,下氣和胃」的功效,而在《嶺南隨筆》中,便指出具有「治噦」(噦指嘔吐、作嘔的病)的作用。註冊中醫師嚴耀堅指出,新鮮的檸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和胃降逆及化痰止咳的功用,而現代中醫大多會使用檸檬,治理暑熱煩渴、胃熱傷津、口渴喜飲、胃氣不和、嘔吐少食及痰熱咳嗽等問題。 味酸微甘微寒 多治胃部不適 檸檬能否治療喉嚨痛?要先理解病因,嚴耀堅表示,喉嚨痛的成因有好多,「例如外感入侵,受到天氣轉變影響,或是吃了某些食物,都有可能引發喉嚨痛。另外,可能是陰虛體質,本身的陰液不足,身體缺乏滋潤,容易口乾,出現喉嚨痛」。同時,過量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亦是誘發喉嚨痛其中一個因素。「總括而言,有一部分人會因外感而出現喉嚨痛,但大部分人是因為熱氣才出現,當然,亦都會有人因為說話過度,或大聲說話而導致喉嚨出現問題。」 雖然古書有提及檸檬的功效,不過,嚴耀堅指出,古籍中,檸檬並非治療病痛的主要藥材,「古代作為治療喉嚨痛的主方劑之中,都沒有使用檸檬,反而多用作治療胃部不適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治療喉嚨痛有很多藥性比檸檬更好的中藥,例如大家都聽過的板藍根、魚腥草、銀花、玄參等」。檸檬雖然非主要藥材,但本身的確能夠緩解喉嚨痛所出現的部分徵狀,例如口渴、口乾、有痰等問題,亦能令部分病人的病情緩減,但未必能緩解疼痛的徵狀。 寒咳配陳皮 熱咳配冰糖 近期流行的燉檸檬,經過長時間燉煮,與新鮮檸檬比較,功效上有沒有分別? 嚴耀堅解釋,新鮮檸檬偏寒,未必適合寒底人士食用,燉檸檬經過了加熱蒸煮過程,減少檸檬的寒性,比較適合寒性體質的患者使用。至於「配合其他的食物,例如陳皮或冰糖同燉,會不會對功效有所影響」,則視乎所使用的食物屬性而定。其中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而性味為辛、苦、溫,所以可以治療風寒型痰多咳嗽。至於冰糖則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而性味為甘平,以治療熱燥的咳嗽為主。 舌苔呈白寒重 舌苔發黃內熱 要分辨自己屬風寒型痰多咳嗽,還是熱燥的咳嗽,從中醫角度來看,可由觀察舌苔入手。如舌苔是白色如雪,表示身體內寒重,咳嗽的痰也較稀、白黏,並有鼻塞流涕,這時應吃一些溫熱、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舌苔發黃,舌質紅,說明內熱較大,咳嗽的痰是黃稠,不易咳出,並有咽痛,這時應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 ■中醫食療 檸檬吃過量傷胃 板藍根、玄參煲水清咽 喉嚨痛及咳嗽的成因眾多,檸檬未必是最佳選擇;加上檸檬味酸,食過量對牙齒和胃部都有傷害,所以對於經常有喉嚨痛或受久咳纏繞的人,嚴耀堅建議以下兩種飲品,分別是清咽茶及清咽飲,前者配合銀花、玄參等材料製作,而後者則以生地黃、板藍根等材料製成,兩者都有養陰清熱、解毒利咽的作用,可當成水一樣常喝,紓緩徵狀。 ■清咽茶 配方:銀花、玄參、青果,各9克 製法:所有藥材加水煲煮,取汁飲用 功效:養陰清熱、解毒利咽 用法:每日一劑,代茶喝飲 ■清咽飲 配方:生地黃、板藍根、綠豆,各9克 製法:所有藥材加水煲煮,取汁飲用 功效:養陰清熱、解毒利咽 用法:每日一劑,代茶喝飲 文:勞耀全 圖:資料圖片 插圖:鍾錦榮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收斂陽氣迎冬 養肺減秋燥 遠離咳嗽痕癢

【明報專訊】秋天來臨,隨陽氣漸漸下沉,燥氣徐徐上升,氣溫漸降,較容易出現與乾燥有關的問題。 香港屬嶺南地區,地理近海,不及北方地區乾燥;但溫度忽高忽低的轉變,卻容易令人致病,如感冒、咳嗽等問題會較多。由於季節已由陽轉陰,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保護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 若你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容易生病;一旦得了感冒,痊癒較其他人慢,咳嗽時常纏着,這反映了你自身恢復能力不足,即陽氣弱了,如這刻仍不注意保護陽氣,把陽氣收斂好,冬天更不堪設想。 從屬性上來說,秋天不止單單與肺,而是整個肺臟系統關係密切。肺司呼吸,是人體防禦病邪的第一道關口,如咽喉、鼻、氣管等;肺亦主皮毛,因此入秋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秋屬肺,五行屬金,肺氣充足則保證夏秋陽氣交接順利。金生水,亦有利冬天腎臟的運作。所以養好肺臟,腎氣便能充足,抵禦能力便增強。故此做好秋季的養生,十分重要。 早睡早起 保持心情平穩 先談睡眠養生,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早睡覺,早起牀,不要熬夜,要早休息,起牀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加上適當的活動能使各器官靈活起來,身體動力徐徐上升,人會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爽利。 在情志養生方面,《黃帝內經》在秋季對精神的調攝之中,有特別的描述。其中《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法則,這樣才能減少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秋季萬木凋零、悲情肅殺的季節裏,要保持情緒時常處於平穩,生活在節奏急速的香港中,有時會覺得困難。 中國古人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文人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的詩句,描述了秋季的悲涼,而這種悲涼的情境,有時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秋季大地陽氣漸降,萬物開始凋零,這時提倡保持情緒的平穩、收斂與淡泊,平靜心志渡過秋天。而《黃帝內經》亦道出「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情緒的收斂與情感的淡泊,能帶動體內陽氣的內收,這就是情志養生使陽氣收斂的重要方法了。《黃帝內經》提到我們要「恬淡虛無,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既要控制情志的變化,同時要減少欲望,心境便愈能平靜。 而老人家的情緒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陽氣本已漸衰的老人,當踏入秋冬季節,病痛漸多,身體不適時情緒也會大為不穩。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老人家陽氣已虛,不耐秋季寒涼,家人的關心及慰問,更勝千萬種藥物,當心情怡悅,就可以減少憂鬱情緒的產生,對老年人順利渡過秋季至關重要。 忌洗澡過多 不用鹼性肥皂 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受秋燥侵襲的人,尤其是陰虛的女性及老年人,會比較容易出現全身瘙癢不止,夜間尤甚,癢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這種瘙癢症,瘙癢雖嚴重,但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皮疹。究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氣候乾燥,加上體內血虛陰虧,皮膚失於滋養所致。而發病原因除了皮膚乾燥粗糙以外,還和洗澡次數太多、使用鹼性肥皂有關,過食辛辣煎炸及魚腥發物亦是主因。 皮膚瘙癢往往先發生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後轉移到身體的另一處或波及全身。瘙癢的性質也多種多樣,有的像火燒火燎,有的像蟲走蟻爬,有的像蚊虱叮咬。瘙癢多是陣發性的,以晚上睡覺前最為嚴重,常會因瘙癢的鑽心而難以入睡。時間長了,不僅影響睡眠,還影響精神狀態。若有此狀况者,洗澡時要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沐浴後使用潤膚霜保濕,可避免皮膚更乾燥。 ■中醫食療 戒辛辣煎炸 多吃酸甜滋養 乾燥天的飲食應偏於滋潤,不可太過油膩,以免阻礙脾胃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秋天的養生原則是「收」,而不能「散」,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因其辛辣會令陽氣向外散越,不利秋天「收藏」的養生原則,而燥熱傷津,如咖啡、煎炸食物、葱、蒜、辣椒等要少吃,應嚴禁煙酒。酸味有收斂作用,有助肺臟收斂陽氣。酸甘可化陰,可多用酸甜之品如酸梅汁、話梅、佛手果、藏青果、檸檬汁等生津止渴食品,亦能提升肺臟「收」的功能。梨是很好的生津水果,秋天可多吃梨子,它能生津止渴、滋養肺胃、滋潤皮膚。 ◆玄麥甘桔茶 材料﹕麥冬4錢、玄參4錢、桔梗3錢、甘草1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1升水煎至400毫升去渣取汁即成 用法﹕每天2次,每次200毫升 功效﹕潤肺利咽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中醫治療】鮮木棉花煲水 祛濕變助濕 陽虛寒底反致腹瀉

【明報專訊】每年初春,木棉花盛開,公園、行人路上,都不難找到它們蹤影。有人會將新鮮落下的木棉花拾回家中煲水,視為祛濕良飲。 雖然木棉花確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如果使用新鮮的木棉花煲湯或冲水飲,祛濕不成反助濕,可引致腹瀉;而且木棉花只適合身體強壯之人服用,如屬寒性體質,反而可能會因刺激脾胃而不適。 清熱解毒 治喉痛暗瘡 木棉花在中藥典籍的記載,包括清代由何諫撰寫的《生草藥性備要》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後者稱之為攀枝花。註冊中醫邱宇鋒指出,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寫的《中華本草》指出,木棉花性涼,味甘、淡,入脾、肝、大腸經,故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的功效;可醫治喉嚨痛、暗瘡,因濕熱引起的泄瀉(腹瀉,排泄物呈糊狀)、濕疹,因熱毒引起的咳血、吐血,而這種濕熱大部分是由於進食大量肥膩食物、糖果引致。一般湯藥方用量約為9至15克。 夾雜泥沙蟲卵 入藥須先曬乾 雖然新鮮的木棉花可用作食材,但入藥用大多以曬乾為主。邱補充,不建議使用新鮮木花來煲湯或泡水,「因為未曬乾的木棉花,會刺激脾胃導致泄瀉;而瀉在中醫理解病因屬濕邪,『濕勝則濡瀉』,因此新鮮木棉花不能祛濕,反而是助濕之品」。而且新鮮木綿花隨時會夾雜沙泥、蟲卵等有害物,所以不建議直接使用。「正確做法是收集新鮮、完整、無蟲蛀或霉變的新鮮木棉花,小心去除花上的泥沙、蟲卵,但毋須用水洗。之後用繩將新鮮木棉花穿起成串,在有陽光直射的地方曬乾備用。使用時只要把乾木棉花洗淨,便可煲水及煲湯飲用。」 木棉花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但邱宇鋒表示並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能接受,「由於木棉屬性偏寒涼,通常適用於身體比較強壯的人士服用,如果陽虛體質、身體正氣較弱、脾胃功能差、容易腹瀉的人,便有可能出現刺激脾胃而不適;加上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像腹瀉、濕疹等病,病發後有不同階段和變化,只有屬於濕熱實證才有機會適用木棉花,否則療效不佳,甚至會令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人在未經醫師辨證而只憑徵狀、病名而自己隨便服用,對身體隨時有害而無益」。 白領應靠運動祛濕 除了體質,邱指出,對於經常坐辦公室的人來說,木棉花飲料或湯水,都未必適合,「主要原因是在中醫的角度,很多都市人經常在室內工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形成氣虛、脾虛的體質,而水濕便容易經飲食積聚在身體而出現不適,即中醫所稱為的寒濕。病者會出現頭重、手重腳重、易感到疲累、水腫、胃口變差、排泄物呈水狀等病徵,此時再服用藥性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帶來反效果」。正確的祛濕方法應該注重健脾益氣,多做運動並通過排汗增加體力消耗,加速新陳代謝及氣血運行,同時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注意身體保暖,才是上策。 ■木棉樹是寶 皮、根也可入藥 經常聽到木棉花可以祛濕,但邱宇鋒表示除了木棉花可以入藥,其實全棵樹都有藥用價值,包括﹕ ●木棉花 ◆屬廣東涼茶中「五花茶」的其中一種常用材料,其他材料包括金銀花、菊花等,有清熱解毒、祛濕之用 ◆用於煲湯時,可起清熱解毒、祛濕之用,但身體虛弱、脾胃功能差的人忌用 ●木棉皮 ◆樹皮可以入藥,性涼,味甘,有清熱利濕、活血消腫功效 木棉根 ◆根或根皮也是中藥,性涼,味甘,有清熱利濕、散結止痛功效 ■中醫食療 選對煲湯配料 木棉花健脾祛濕 針對現今都市人常見的濕症,想用木棉花祛濕,邱宇鋒建議木棉花與健脾的材料一同使用,達到健脾為主、祛濕為次的目的。「扁豆、生熟薏米、淮山都有健脾作用,其中扁豆可同時祛濕止瀉,而淮山則同時有補腎的功效。」 ◆木棉花扁豆瘦肉湯(3至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朵、扁豆20克、生熟薏米各20克、淮山30克、陳皮2/3塊、瘦肉適量 製法﹕將瘦肉洗淨切開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個半小時,調味後即可 功能﹕祛濕健脾清熱 注意﹕體虛者慎用 文:勞耀全 圖:勞耀全、資料圖片 插圖:謝偉豪 統籌:鄭寶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