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鏈球菌】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新生兒「熱門」病菌 孕婦產前可以預防嗎?(兒言自得)

【明報專訊】近日乙型鏈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簡稱GBS)成了頭條新聞,原因是從9月10日到10月20日約40日間,先後共有88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7人死亡。病菌老幼也不放過,病人有年齡小至1個月嬰兒,以及96歲高齡長者。部分不幸受到感染的病人因而罹患敗血症(病菌侵入血液,令多器官受感染)、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等惡疾。今次鏈球菌爆發特別之處,是有32人似乎感染源頭一致,都曾接觸過經魚市場出售的淡水魚類,嚇得市民聞魚色變;病菌的殺傷力,也令市民倍感不安。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前晚發稿表示接獲醫管局通報,上月有58名住院病人經檢測後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本月首10日有21人感染,較過去3年每月介乎9至26宗有所增加。感染者包括42男37女,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96歲,主要出現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等。醫管局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79宗感染個案中有7人死亡,38人留醫,34人出院。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部分個案曾到荃灣楊屋道街市和元朗雞地,當局在相關街市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基因排序與部分患者的樣本脗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部分乙型鏈球菌寄存在人體內,部分則可透過接觸淡水魚或食用未煮熟淡水魚而感染,該菌可感染身體不同部位,感染後死亡率較高,約為6.5%至11%。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要注意以下4個貼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