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知多啲:芡實+淮山+無花果 簡易家常祛濕湯

【明報專訊】由於芡實有收斂特性,芡實粥祛濕不是人人合用。不過施德享說只要配搭得宜,芡實亦可作為家常祛濕湯水。加入具有滋陰作用的淮山,以減低過分祛濕所引致的問題;而無花果則有健脾清腸的功效,可減少因進食過多芡實而出現的消化不良、肚脹、便秘等。 ▲淮山(資料圖片) 材料:芡實30克、淮山30克、無花果3粒、蜜棗3個、瘦肉600克(約1斤) 製法:將材料洗淨,瘦肉汆水,放入煲內,加入1公升水,中火煲30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 ▲無花果(資料圖片)     Read more

【營養要識】中醫食療:白扁豆改善脾虛

中醫食療方面,到了夏、秋交界的日子,飲食宜因應四時變化作出調節。若屬天陰多雨的日子,食療養生應以健脾、祛濕為主;到了天氣十分乾燥的日子,才需要配合適度養陰,惟切勿滋陰太過而形成痰阻、濕困的不良後果。在芸芸中藥當中,白扁豆是其中一種較常用於夏秋食療,而又有健脾祛濕功能的藥物。《名醫別錄》記載扁豆性微溫、味甘,有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改善因脾虛夾濕而造成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泄瀉,也對於治療夏季或長夏初秋,因傷於暑濕而造成的惡心嘔吐、泄瀉有良好功效。在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記載用扁豆一味中藥煎服,用來治療暑濕吐瀉。 ■扁豆淮山茯苓芡實瘦肉湯 (3至4人分量) 材料:白扁豆2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芡實12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洗淨,切開汆水,其餘材料浸洗乾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以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5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

Read more

【中醫治療】未冷綢繆抗流感 健脾祛濕 防冬季狂咳

每年的冬春季節都是本港的流感高峰期,除了小朋友,長者同樣是高危一族。患者常見病徵包括惡寒發熱、周身痠痛、頭痛、鼻塞流涕等,部分患者在感冒期間更會出現經久不癒的喉嚨痕癢、咳嗽痰多不止,甚至有氣促、呼吸困難等症狀。要預防在冬天患上感冒咳嗽,中醫強調一定要未雨綢繆,在夏末秋初的時候積極做好各種養生措施,努力改善體質,增強身體適應環境變化及抵禦外邪的能力,做到「治未病」。 對經常在冬季出現喉嚨痕癢、痰多咳嗽、氣促胸悶的長者來說,要預防患病,中醫認為需要提前從8、9月起做好養生調攝的工夫,不可等到入冬後才想辦法增強體質。《黃帝內經‧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按字面解的意思,就是在秋天傷於濕邪,到冬天就容易患上咳嗽。為了防止在冬季出現咳嗽、痰多的問題,要在秋季防止感受濕邪,也要積極保養脾胃,以免因為脾胃功能欠佳而形成「內濕」。 夏秋脾胃失調 天冷痰多咳嗽 有些人會質疑,秋天的氣候特點不就是「燥」嗎?曆法上過了立秋就是進入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其特點是天氣乾燥,容易感到口乾、皮膚乾燥,需要滋陰、生津,這與濕邪何干?原來中醫對於季節更替有另一番見解。一般人會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但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對應五個不同季節,它們分別是春、夏、長夏、秋、冬,中醫會將一年分為「五季」,對應五行。對於「長夏」所指的時段眾說紛紜,根據清代醫家雷豐在《時病論》上的見解,他認為長夏是介乎立秋之後、秋分之前的日子,涵蓋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而五季中的「秋季」則是由秋分開始,包括秋分、寒露、霜降三個節氣,直至立冬之前。 五季中的長夏在五行屬性為「土」,對應五臟為脾臟,對應五氣為濕。在長夏的日子,天氣仍然炎熱,而且往往經常下雨,容易同時出現酷熱和潮濕的氣象。若然在立秋至秋分的日子因為淋雨,或飲食不節,招惹濕邪,妨礙脾胃正常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體內便會形成水濕痰飲一類的病理產物。這種「內濕」的脾胃失調狀態,如果一直沒有好好處理,並延續到冬天的話,因冬季陰盛陽衰,天氣寒冷,體內積存的屬性為陰寒的水濕痰飲便會乘機肆虐,影響身體機能,臨牀常見的症狀便是痰多咳嗽。 滋補不當 喉癢陣咳不止 除此之外,假如在秋分至立冬天氣較乾燥的日子濫用滋陰進補,因為不當滋補或滋陰過度,可令身體積聚痰濕之邪,也可導致「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的問題。這種因脾胃虛弱、痰濕蘊結而形成的冬季咳嗽往往都有以下的特徵:喉嚨痕癢,陣咳不止,咳聲重濁,痰涎量多而清稀,乃至鼻涕倒流不止,平時容易疲倦乏力、消化不良,舌色淡而舌體腫脹、舌苔白滑、脈細。患者每當碰上冷熱溫差、吹風受寒、飲食生冷,或夜臥休息時都會誘發劇烈咳嗽,甚則氣喘痰鳴、呼吸困難。中醫要治療這種咳嗽,既要驅風散寒,亦要溫化痰濕,更重要的是改善脾胃的運化功能,杜絕痰濕的產生。 要在8、9月的日子積極調養脾胃,防止體內積聚痰濕的病根,以免一到冬天陰寒的日子演變為痰濕咳嗽的問題,就要做到以下的養生要點: 1. 少吹冷氣防濕邪 立秋以後,從陰陽變化來說開始進入陽消陰長的階段,日照時間逐步縮短,我們也需要開始保養陽氣,以備冬天所需。因此應逐步減少吹冷氣、喝凍飲、進食生冷食物的頻率,不要淋雨、冒濕,以免令身體累積濕邪或傷害脾胃功能。 2. 白天運動補陽氣 要使體格強健,活力充沛,就需要配合體育鍛煉。對平時沒有習慣做運動的人而言,可先由運動量較低的急步行、緩跑開始,每次維持30分鐘,每周兩至三次,要循序漸進鍛煉,讓身體慢慢適應。做運動的時間宜爭取在有日照的時段,白天到戶外做運動可接觸陽光,有助溫陽補氣、鬆弛身心,效果較黃昏後做運動為佳。 3. 滋補過度惹濕濁 入秋後天氣逐漸乾燥,可以適量進食有滋潤效能的食物,如雪梨、白木耳、純正蜂蜜等,但不可滋補太過,不要進食過多甘甜、滋膩、具有養陰作用的食物或藥物,慎防因滋陰過度而令脾胃吃不消,產生濕濁。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