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手部衞生日】潔手七式 你我要識 (衛生處方)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自2009年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 Clean Your Hands)活動,同時將每年的5月5日訂為「世界手部衞生日」,喚起全球關注手部衞生的重要,以減低疾病感染風險。 有沒有忽略清潔雙手的步驟和細節呢?(圖片:衞生署提供) 5月5日手部衞生日 時刻保持雙手衞生 為響應世衞呼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亦於5月5日舉辦「手部衞生日」,呼籲市民時刻保持手部衞生,並採用正確的步驟清潔雙手,預防傳染病傳播。今年的「手部衞生日」亦以「潔手七式,你我要識!」為口號,特別邀請了本地插畫師,參與製作動畫宣傳短片外,還製作「潔手七式」的小海報,派發到幼稚園及體育館張貼。 小心傳染病:呼吸道合胞病毒 手部衞生看似是老生常談,但若沒有保持手部清潔,容易增加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便是其中一種與個人衞生相關的傳染病,病毒由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引起,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及飛沫傳播,長者、5歲或以下的小童特別容易受感染。患者的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頭痛、食慾減退等。由於現時沒有疫苗可預防這種病毒,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勤於洗手。 你們知道潔手的要點及正確步驟嗎?每當雙手有明顯污垢,就要使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就可用含70至80%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無論大家使用梘液配以清水洗手、或酒精搓手液潔手,都應涵蓋所有須清潔的位置,包括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過程總共維持不少於20秒,即大概一首生日歌的時間,才能徹底清潔雙手。 以下是「潔手七式」的技巧: 手掌: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揉 手背:手掌貼合在另一手背上,仔細擦拭 指隙:十指緊扣,仔細搓洗指縫 指背:屈曲手指,讓手指背與手心互相搓揉 拇指:搓洗大拇指與虎口處 指尖:指尖放在手心上搓揉 手腕:手心抓緊另一隻手的手腕,互相搓揉 保持手部衞生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及有效的方法,只要每人持之以恆,就可保障公共衞生。市民如希望了解更多有關手部衞生的資訊,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2023年手部衞生日」網頁

Read more

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疫後復常,市民外遊意慾旺盛,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都是港人旅遊熱點。除了注意新冠病毒外,外遊期間亦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如經飛沫傳播的上呼吸道疾病,透過蚊叮傳人的登革熱、瘧疾,以及經受污染食物或食水而感染的沙門氏菌等,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幼童更是高危一族。不想因「中招」而結束或耽誤行程,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為大家解答5個與旅遊相關的傳染病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出發前和旅期間必做的3大準備,才能玩得安心又開心! 外地旅遊常見的傳染病? 梁醫生表示,不同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各有不同,以熱帶地區十分常見的登革熱為例,香港每年只有約數十宗病例,但全年天氣較熱的新加坡每年則有近萬宗個案,南美洲國家更可達數以十萬宗。部分落後地區更因衞生情况較差,染病風險會更高。至於水質較差的地區,則需要留意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 他指出,縱使社會復常,但新冠病毒仍然在人群中傳播,常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亦不容忽視,外遊時仍有機會「中招」,建議做好預防措施。 出門旅遊有什麼要注意?有專科醫生提醒,外遊期間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出門前、旅遊期間有何方法減低感染機會呢?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就要盡快求醫呢? 2.  哪些人屬高危一族?出現哪些徵狀應即求醫? 梁醫生強調,免疫力較差人士,例如兒童及長者較容易感染傳染病。長者一般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狀况和不適,但兒童未必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故此家長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小朋友若食慾正常、精神良好,能夠如常玩耍,問題應該不大,惟若不願意玩耍和進食,同時不願理睬別人,並呈疲倦、呆滯的徵狀,就要提高警覺。」 梁醫生指出,若持續發燒及出紅疹,有機會是被帶致病源的蚊蟲叮咬所致,建議及早求醫。若有腸胃炎徵狀但仍有食慾,可以先觀察;但如果腹瀉頻繁不止,兼且有嘔吐、無法進食或喝水,甚至有發燒及便血等徵狀,建議盡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感染霍亂或沙門氏菌,需要由醫生診斷,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這情况並不會「痾清就好」,延誤治療或會令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如何減低外遊時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梁醫生稱,部分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以減低染病風險,例如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日本腦炎、瘧疾及黃熱病等亦可透過疫苗預防。市民計劃行程時應瀏覽衞生處的「旅遊健康服務」網頁,了解目的地的傳染病流行情况及防疫要求,部分傳染病的高發病地區或規定要求接種指定防疫針才能入境。 至於病從口入的傳染病,則要由食物衞生著手。梁醫生建議,應避免進食生冷、未經煮熟及處理不當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前往東南亞及熱帶等蚊患較多的地區,應帶備驅蚊劑,定時噴灑在外露皮膚上,以防蚊叮蟲咬。 外遊需要帶備「平安藥」傍身?服用當地成藥可行嗎? 梁醫生強調,不建議外遊人士在旅遊目的地購買成藥服用,一來溝通有困難,二來藥物成分較難理解,胡亂服用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最合適的做法是出發前預購一些家居常備藥物或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咳、收鼻水及腸胃藥等,防患未然。 針對較為輕微個案,梁醫生認為「平安藥」可以暫時穩定病情,在可行情况下可考慮繼續旅程,但建議病人要吃得清淡,以及飲用有衛生保證的樽裝水,以免刺激腸胃加劇病情。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應求醫?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有機會在旅遊期間感染,回港後才病發。梁醫生提醒,市民外遊回港後,若出現發燒、紅疹、持續腹瀉、腹痛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盡早求醫,並告知醫生曾到訪的旅遊地點及時間,以助醫生精準診斷。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提醒,外遊人士除了要注意新冠病毒外,尤其老人和幼童更要留意登革熱、瘧疾、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若徵狀持續,應盡快求醫。 三大外遊貼士 1. 注意個人衞生:戴口罩,勤洗手,完成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2. 留意飲食衞生:避免進食生冷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亦不要喝凍飲 3. 提防蚊叮蟲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要定期在外露皮膚使用驅蚊劑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類鼻疽】港新增兩確診 防護中心:患糖尿病或免疫力弱人士有病徵盡快求醫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去年本港共錄得46宗類鼻疽個案,其中30宗是自2022年8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衛生防護中心(14日)公布,4月8至14日一星期內錄得兩宗新增的類鼻疽確診個案,患者分別居柴灣及深水埗,一人情况危殆,留院期間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人情况穩定,早於二月已有咳嗽帶痰等情况。本港今年共錄得6宗類鼻疽個案。防護中心提醒,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在強風或暴雨後,暴靈於泥土或泥水表面,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 相關閲讀: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新增兩宗類鼻疽個案 防護中心:一患者有糖尿病 情况危殆 防護中心表示,危殆個案為一名居於柴灣的66歲女子,她於本月10日被發現在家中神智不清,送往東區那打素醫院急症室,同日入住深切治療部。她的血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留院期間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個案涉及居於深水埗的74歲男子,他患有柏金遜症,由二月中旬起咳嗽帶痰。他於本月4日到明愛醫院覆診時採集痰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他昨日入院接受治療。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本港類鼻疽屬風土病 颱風或暴雨後病菌暴露於泥土表面 類鼻疽已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附表1下的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會與醫院管理局緊密合作,加強監測類鼻疽個案。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中心表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類鼻疽病菌可存活於本地環境。根據文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土壤和泥水中,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增加感染機會。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可參閱: 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手部衞生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 抵禦新冠病毒 潔手習慣不可少(衛生處方)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除了接種新冠疫苗,個人衞生亦十分重要。每年的5月5日是「手部衞生日」,衞生署感染控制處今年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為主題,透過不同渠道宣傳手部衞生,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意手部衞生,尤其在「關鍵時刻」清潔雙手,預防病毒傳播。什麼是潔手的「關鍵時刻」? 簡單而言,當我們用餐前後、觸摸公共物件、外出回家、如廁後等情况、或任何當你發覺雙手骯髒的時候,也是應該清潔雙手的「關鍵時刻」。 Read more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初生嬰兒出生時,父母必定大為緊張,特別是目前新冠肺炎仍然肆虐,更令父母擔心小寶寶會因為抵抗力較差而生病。以下4類兒童常見的傳染病,包括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家長們對這些傳染病了解嗎?有哪些預防方法呢?急性腸胃炎-出現肚瀉、嘔吐、發燒等病徵-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零至一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開始慢慢長大,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 Read more

兒言自得:水痘派對

小時候,曾聽過老人家說,家裏有孩子出水痘,不會刻意把他隔離,也不介意他把病毒傳染給其他孩子,甚至有家長會把自家孩子帶來和病童親近親近,增加感染機率。那時的想法是,反正人一生中總要出一次水痘,加上小孩患水痘病情遠比成人輕微,不如讓孩子趁機早點受到感染,以後終生免疫,一勞永逸。 Read more

【武漢肺炎】飛沫播毒可傳3米 冬天更易擴散 醫生稱低溫乾燥助生存 地鐵車廂密封地方飛更遠

【明報專訊】內地曾稱新型冠狀病毒「可防可控」,結果疫情曝光近一個月愈擴愈大,最新發現披露控疫難處。北京專家表示,在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中發現無症狀的感染者,為防控工作增加困難和複雜性。同時,內地最新一份新病毒治療方案指出,新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亦可透過接觸傳播。本港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表示,飛沫一般可噴至3米,但在氣流大的車廂,飛沫可傳至數十米外,而近日天冷適合病毒生存,若人多聚在室內取暖,會令病毒更易傳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