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偵」奇:波友四圍撞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

【明報專訊】經常聽到人說前十字韌帶受傷,相信有運動的朋友也不會太陌生,但既然有前十字韌帶,自然應該有後十字韌帶,大家對後十字韌帶傷患又知道多少呢?膝關節其實有兩條十字韌帶,分別是前和後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內最粗壯的一條韌帶,它位於膝關節後方,和前十字韌帶形成交叉形狀,它的功能剛好和前十字韌帶相反,保護和避免脛骨出現後移(相對於股骨),以維持膝關節穩定。   交通意外受傷佔多數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撕裂,後十字韌帶傷患比較少。非運動受傷的個案佔多數,大多是因為交通意外所致。當發生意外時,坐在車內的司機和乘客,膝關節都是彎曲,而車輛的撞擊力剛剛擊到脛骨前方,令到脛骨後移而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另外,帶衝撞的運動(如足球和欖球等)同樣可以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運動時會有不少的攔截動作,若攔截時令膝關節受到猛烈撞擊,又或是膝關節過度向前方反曲等,此類創傷除了後十字韌帶撕裂外,其他組織包括前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也可以同時撕裂,屬於嚴重創傷。   疼痛腫脹 關節僵硬 後十字韌帶的創傷,經常和前十字韌帶、兩側副韌帶一起發生;受傷後,膝關節會出現血塊,病人感到膝部疼痛和腫脹,嚴重可以令關節僵硬,甚至無法走動。如果是單純後十字韌帶受傷,腫脹一般比較輕微,有時候連患者自己也沒發覺,直至膝關節出現不穩定才發現後十字韌帶受傷。後十字韌帶撕裂後如果沒有適當治療,長遠會令膝關節變得不穩定,除了增加再次受傷風險,更會加速關節退化。 後十字韌帶撕裂經臨牀檢查已經可以確診,受傷程度可分為1至3級,由輕微、局部撕裂至完全斷裂。醫生也會安排其他檢查作出全面和精準的診斷,例如X光可以顯示有否骨折,而磁力共振(MRI)則可以同時檢查其他的韌帶組織和半月板。   癒合力較佳 未必需要手術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的癒合能力較佳,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和各種運動復康。透過肌力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以及本體感覺神經平衡訓練等,許多運動員都能夠回復受傷前的活動能力和運動表現。 但是,如果後十字韌帶完全斷裂,或經過一段時間保守治療後膝關節仍持續不穩定,就需要考慮手術重建後十字韌帶和關節的穩定度。現在手術多採用關節內視鏡,屬於微創手術,因為後十字韌帶沒法直接修復,醫生需要先借取大腿內側肌腱重建斷裂的後十字韌帶。手術後需要物理治療重新訓練肌肉和平衡力,經過復康後便可以重回球場。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運動消閒】5式運動 促進肌肉協調 女士受傷風險減五成

【明報專訊】一份由澳洲拉籌伯大學及美國馬約診所合作研究的報告指出,透過神經肌肉訓練(Neuromuscular training)促進肌肉協調,可以大大減低女士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風險達五成,訓練內容包括三方面:動態熱身(Dynamic warm up)提升體溫,促進血液流量及活動所需肌力;臀部神經肌肉訓練(Hip specific neuromuscular program)加強臀部肌力及協調性;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exercise),可訓練爆發力,有助控制肌力。 (1)抱膝弓步轉腰 做法:先提起右腳至臀部高度,雙手抱膝,然後右腳向前跨步下蹲,背部挺直,雙膝成90度角,上身向右轉動,換邊再做,10次為1組,做兩組,其間休息60秒 目的:增強臀大肌、股四頭肌、平衡力及膝蓋的協調能力 注意:跨步向前時重心不可向前傾,後腳膝蓋盡量接近地面但不可貼地 (2)左右來回側跳 做法:在地上放兩件物件作目標,兩者相距約1米,先向左側跳,左腳單腳落地,雙手隨之向左擺,換邊再做。左右來回跳為1次,跳5次,做3組,其間休息90秒 目的:提升臀部及股四頭肌肌力、髖關節穩定性、平衡力;訓練跳躍後的着地技巧 注意:膝蓋及腳尖保持向前,動作要流暢,落地盡量穩定,避免要原地跳躍修正動作 (3)側身平板提腳 做法:雙腳縛上彈弓帶,側躺,以右手手踭及右腳掌外側撐起上身,全身挺直成一直線。左腳向外提起,然後緩緩放下。換邊再做。每邊各做12次為1組,共做3組 目的:提升軀幹穩定性及臀大肌肌力 注意:留意腰部要挺直,提腳時別向前移 (4)單腳踏板跳躍 做法:先以右腳踏上約10厘米的平台,順勢舉高雙手原地輕輕跳起,着地後向後踏回到開始姿勢,換邊再做。每邊各跳5次為1組,共做3組,其間休息90秒 目的:增強臀部及股四頭肌肌力、髖關節穩定性、平衡力;鍛煉跳躍後的着地技巧 注意:膝蓋及腳尖保持向前、落地時力度要輕柔及屈膝 (5)單腳平衡拍球 做法:左腳站在平衡訓練軟墊上,穩定後提起右腳至懸空,右手拍波30秒,換邊再做。左右各做1次為1組,共做2組,其間休息60秒。如難度太高,可直接站在地面 目的:增強平衡力、臀部肌力、髖關節穩定性 注意:膝蓋及腳尖保持向前 示範︰物理治療學生何文天、嚴詩婷

Read more

一個跳躍 拉斷前十字韌帶 女士較易中招 練肌力免受傷

【明報專訊】以往不時聽到NBA球員因前十字韌帶受傷,要暫別球壇,嚴重的甚至提早退休。其實前十字韌帶受傷並非運動員專利,就算不愛運動都會出事,尤其是女性。有研究指出,女性的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較男性高1.5倍,要減少受傷,可透過神經肌肉訓練(Neuromuscular training),提升身體協調能力,可減低受傷風險達五成。由註冊物理治療師推介的5式運動,只要多練習就可增強下肢肌力,預防前十字韌帶受傷。 前十字韌帶連接着股骨及脛骨,主要作用是加強關節穩定,限制脛骨向前移位及向內旋轉。註冊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出,很多人在弄傷前十字韌帶時,都是在做需要跳躍、急停、急轉等動作的運動,如體操、籃球、足球、滑雪和排球等,通常是單腳落地時受傷,「尤其是運動新手,下肢肌力未夠強,一不小心就出事」。曾有一名很少做運動的20多歲女士,有次跟朋友去北海道旅行,初嘗滑雪,其間失平衡跌倒,一邊腳雖插進雪內,但跌勢未止,結果扭傷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最終要做手術。 女性受傷風險高男性1.5倍 別以為女士身形較男士嬌小輕巧,動作會較靈敏,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風險較少,實質上卻是相反,一份由美國多間大學包括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辛辛那提大學及澳洲的拉籌伯大學合作的研究指出,女性受傷風險較男性高1.5倍。歐陽健解釋,由於女性膝關節韌帶天生比男性幼細,加上受荷爾蒙影響,韌帶較鬆弛,大大減低關節穩定,跳躍落地時容易令脛骨向前移,導致前十字韌帶撕裂,尤其是單腳落地,臀大肌的收縮動作較男性少,緩衝不足,更易受傷。「另外,女性盆骨形狀較闊,股四頭肌的力量會較膕繩肌大,着地時會令雙膝內旋,以及脛骨被拉扯向前;而且女性的BMI指數普遍較高,增加前十字韌帶壓力,較易發生撕裂。」 或會紅腫痛 未必影響活動能力 別以為沒有運動,不做跳躍或急停動作,前十字韌帶就不會受傷,原來日常生活一些小動作也有殺傷力。有一名30多歲女士,身形偏肥,向來少做運動,有次參與公司團隊活動時,約在1米高位置跳下來,落地不穩失平衡跌倒,拉斷了前十字韌帶,需要做手術。 若前十字韌帶受傷,可能會有急性發炎徵狀,例如紅、腫及痛等,但未必會影響活動能力,因為膝關節、後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及肌肉等可補足,有助穩定關節,患者可能只會在上落樓梯時,感到膝蓋搖擺不定。歐陽健說基本上要透過臨牀檢查確診十字韌帶受傷,如有需要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磁力共振檢查。治療方面,他說並非所有患者都要做手術,會視乎患者的年齡、前十字韌帶的受傷程度和周邊組織的損傷作判斷。 長期復康訓練 防膝關節退化 治療方法大概可分為保守療法(非手術治療)及重建手術,前者是作系統性的運動訓練提升膝蓋肌力,增強穩定性。通常年長、沒有長期運動習慣、前十字韌帶部分撕裂和沒有膝關節周邊組織(例如內側副韌帶、肌肉、膝關節內側半月板等)損傷的患者,適合接受保守治療。但如患者的前十字韌帶經常發炎不適,影響日常生活,可能需要做手術,以身體其他部位的筋腱,重建已撕裂的韌帶。 前十字韌帶受傷無論採取保守療法或重建手術,都需要長期的復康訓練。缺乏適當的復康訓練,患者可能會患上長期膝痛,而且下肢力量、平衡、關節穩定性、靈活度及控制能力都會下降,增加膝關節提早退化的風險。一旦膝關節穩定性下降,高達四成半患者無法再次參與競技運動或比賽,即使回復受傷前的運動程度,前十字韌帶亦較容易再次撕裂。 歐陽健強調,康復物理治療過程中,患者有約七成時間會接受被動式物理治療,例如物理治療師為病人伸展及按摩等,其餘三成靠病人自行練習,包括下肢肌肉訓練、平衡、神經肌肉訓練、心肺訓練和功能性訓練,鍛煉下肢力量、穩定性及靈活度。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設計合適的運動動作訓練肌肉,病人積極度對治療非常重要。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