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明報專訊】最常導致幼兒入院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近數周在社區的活躍度比新冠疫情前同期更強甚至翻倍(見圖)。有公院兒科醫生稱,月初撤銷口罩令後,醫院及社區陸續出現RSV爆發。至於屯門醫院一個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自3月9日起爆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組群感染,早前先後有6名嬰兒感染,醫管局昨日(20日)公布再多一名30日大女嬰對RSV病毒呈陽性反應,情况穩定,另該病房有3名職員亦對RSV呈陽性反應。早前另有私院兒科醫生亦稱近日呼吸道感染兒童求診較疫前升數倍,有女童受RSV及肺鏈菌夾擊併發肺炎留院10日未癒。有醫生料幼兒或需經歷一段呼吸道病毒爆發的「陣痛期」,籲發現幼童有氣促及嘔奶等病徵盡快求醫,而人多擠迫時可考慮讓子女戴回口罩。(編者按:立即了解關於RSV的傳播途徑、病徵和減少感染風險等7個問題。)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7個問題你要知:如何傳播?感染可引致嬰幼兒什麼病徵?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是引致1歲以下嬰兒支氣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可經分泌物、飛沫傳播。 RSV較新冠疫前活躍 嬰兒病房爆發 手足口腸病毒亦多於去年 新冠疫情消退,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警告的「後口罩浪」漸現。於瑪麗醫院工作的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18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指出,口罩令取消後近日陸續有醫院及社區出現RSV病毒爆發,對幼兒造成一定影響,除了RSV,手足口病、腸病毒等過濾性病毒亦明顯較去年上升。他說,近兩個月原本健康良好的幼兒留院期間出現氣喘無法飲奶,「需吊住氧氣好幾日,整個星期不能脫離」。他並觀察到近期出現呼吸道感染的兒童留院日更長,由以往兩三日增至一周。 據醫管局資料,近日公院兒科住院病牀住用率維持在七成多,急症醫院截至上周一的兩周內相關住用率為76%至78%,而截至18日零時相關住用率則為77%,與冬季流感高峰期相若。 部分周數RSV佔比 較2019同期倍升 據衛生署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化驗結果,近月呼吸道化驗樣本中RSV病毒陽性比率已回復2019年同期水平,部分周期甚至較疫前倍升。而與去年疫下同期相比,去年部分周期比率不足1%。 屯院病房7嬰兒3職員感染合胞病毒 屯門醫院一個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自本月9日起爆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組群感染,早前先後有6名嬰兒感染,醫管局昨日公布再多一名30日大女嬰對RSV病毒呈陽性反應,情况穩定,另該病房有3名職員亦對RSV呈陽性反應,3人正休假。 院方表示為謹慎起見,20日再安排入住該病房的嬰兒接受測試,結果發現多一宗個案。至於早前公布感染RSV的6名嬰兒,其中11日大男嬰仍然情况危殆,一名5個月大女嬰仍然情况嚴重,其餘4名嬰兒情况穩定。所有病人正接受隔離治療。 院方表示非常關注該組群感染個案,會繼續加強執行感染控制措施,嚴格執行接觸及飛沬傳播防護措施,確保個別病人使用專屬的個人裝備,避免交叉感染,並會密切留意該病房病人的健康情况。 相關閲讀:【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黃大仙幼園21童上呼吸道感染 另外,衛生署公布黃大仙小童群益會樂緻幼兒園暨幼稚園爆發上呼吸道感染,21名學童出現病徵,其中一人入院化驗後確診帶有RSV病毒,治療後已出院。全部病人情况穩定,對新冠病毒快測呈陰性。患病學童包括9男12女(2至5歲),自本月5日先後現病徵,11人曾求醫,該校正接受醫學監察。 私院兒童呼吸道求診多數倍 有童8日始退燒 主要在私院診症的兒科專科醫生、中大兒科名譽臨牀副教授周中武稱,本月起每周接到10至20多個RSV、鼻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求診,人數較疫前升4至5倍,大多為2歲以下幼兒。他說求診幼兒以輕症居多,亦有個案嚴重需入院,約10日前有健康良好的4歲女童持續發燒5日不退,服藥也無效,求診時高燒至40度,化驗顯示女童受RSV及肺炎鏈球菌夾擊,併發肺炎,照肺發現右肺花了一半。周稱女童情况一度危殆,即安排入院,服抗生素8日才退燒,至18日仍需留院觀察。 醫生:戴口罩3年需「陣痛期」 周稱私院兒科病牀使用率約七至八成,與疫情前相若,但他亦觀察到近日求診兒童一般「病耐咗」,估計因疫下3年全港戴口罩, 嬰幼兒未曾受其他病毒「洗禮」,致抵抗力低。他強調全世界除罩後均見呼吸道病毒爆發,本港幼童亦無可避免將或需經歷一段陣痛期,呼籲家長毋須過分擔心, 形容「小病是福」,一般人需靠成長過程接觸不同病毒訓練免疫力,只要及早求醫,大多很快痊癒。 料天氣回暖RSV個案減 至於「陣痛期」將維持多久, 葉柏強說一般5至6月天氣回暖,RSV個案會明顯減少,近期家長可考慮讓子女在人多擠迫時戴回口罩,但其餘時間不必強制,避免影響小朋友社交活動及透過觀察學習發音等語言發展。 建議人多擠迫可戴口罩 嬰幼兒氣促嘔奶應求醫 葉又提醒,若孩子身體不適,特別開始出現氣促、嘔奶等,應盡快求醫,學校亦應定期清潔學生接觸的物品及地方。 Read more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一到轉季,天氣轉涼,一眾「高敏感」人士便會擔心敏感毛病發作!無論是氣管敏感、鼻敏感、哮喘抑或濕疹在這些時候是否容易發作或病情反覆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敏感一族」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氣管敏感是否必然有哮喘?鼻敏感隨時會演變成鼻竇炎?臉上出紅斑又痕癢莫非濕疹作怪?頭皮痕癢難耐,是頭癬或是濕疹?即刻看看各路專家的講解,為大家解疑釋惑! Read more

【三高與中風】冬季要防病 提防中風機會增

天氣冷,不少機構都會呼籲大家要多關心身邊長者,擔心他們保暖不足,又或是穿着厚衫行動不便容易跌倒……其實在冬天,與血管病相關的發病率會增加,當中包括中風。 Read more

本地PM2.5超標30年 環團:香港西面最污濁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連吸一口新鮮空氣都難!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超過九成人正呼吸污染空氣。當中最陰毒的是PM2.5,這些微細的懸浮粒子,可經氣管、肺部進入人體,甚至走勻全身,並上達腦部,誘發不同疾病。 到底香港哪一區污染最嚴重?戴口罩能否自保?避走至偏遠的塔門能否倖免?踏入秋冬季,很多人喜歡行山郊遊,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大啖呼吸,又會否得不償失? 上周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一項報告指,全球92%人口生活在PM2.5超過WHO標準的空氣污染地區。PM2.5,乃直徑小於2.5微米(μm)的微細懸浮粒子,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等器官,危害健康,甚至可致命。該項報告估計,在2012年間有6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當中以中國最嚴重,超過100萬人。 2012年 逾百萬中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常見的空氣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懸浮粒子、二氧化硫等等,懸浮粒子有分PM2.5、PM10,為什麼PM2.5被認為最陰毒、殺人於無形? 「粒子愈細,對人體的危害愈大,因它們小至可透過肺泡走入血管,深入人體不同地方。」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說,除了可影響心肺,更有研究認為,粒子可走到腦部,影響腦細胞,甚至跟認知障礙症有關。 極微細的PM2.5幾乎無孔不入,對健康造成多種影響,尤其對兒童、長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影響較大。歸納外國及本地研究、環境保護署及衛生防護中心資料,受影響部分如下: ‧恐積聚腦部 除了可致腦血管中風,最近英國蘭開斯特大學一項研究,在人腦中發現不少「磁鐵礦」(Magnetite)微粒,估計PM2.5進入腦部後大量累積引致病變,造成認知障礙症、智力退化等問題,但結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呼吸道不適 哮喘惡化 會引致呼吸道不適、咳嗽或呼吸困難;令哮喘惡化,或引發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問題 ‧減弱肺功能 會令肺功能減弱,令肺病患者早逝 ‧損害心血管 可損害心血管系統,令心臟病患者早逝 懸浮粒子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界定為人類致癌物(第1類)。多項研究顯示,因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入院,以及過早死亡的人數,與懸浮粒子的濃度之間有重要的關連。去年4月,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博士發表一項本地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地的PM2.5濃度愈高,長者死亡率愈高。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增加10個單位(以每立方米內含量微克計)的PM2.5濃度,自然死亡便增加14%、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增加22%、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增加42%、腦血管中風死亡增加24%。 吹西北風 污染特別嚴重 「香港西面地區,空氣污染普遍較嚴重,即新界西、九龍西區,如元朗、屯門、荃灣、葵涌等地。」龍子維說。 因無論車輛通勤、海運物流、基建發展項目,以及本地發電廠、內地發電廠等位置,均集中於西面,故整體而言污染問題比東面嚴重。他舉例指,深水埗交通繁忙,汽車污染問題較嚴重;葵涌因有貨櫃瑪頭,遠洋輪船多,輪船排放的污染問題嚴重。 除了本地污染,香港空氣質素亦同時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電廠排放等引起的區域性污染影響。尤其遇上颱風、冬季季候風等氣象因素,當香港吹西北風,便會將內地的污染物吹來香港,令空氣污染特別嚴重。 根據健康空氣行動資料,早前熱帶氣旋鮎魚逼近時,香港受下沉氣流影響,令各區的污染物濃度上升,各個空氣質素監測站曾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級數大部分超過6級(高至甚高水平)。而PM2.5數值以每小時計,超過或逼近每立方米70微克(μg),超過WHO標準近兩倍(24小時平均濃度上限為每立方米25微克)。 塔門臭氧濃度全港最高 當內地的地區污染物吹來香港,亦會令臭氧濃度升高(臭氧濃度可反映區域污染嚴重程度)。臭氧乃不同的污染物在陽光下產生化學作用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令能見度下降,令人呼吸困難、侷促、悶熱。這種區域性污染即使在郊區亦不能倖免,例如塔門人少、汽車少,但臭氧濃度亦很高。去年,健康空氣行動一項研究發現,塔門是全港臭氧平均濃度最高的地方,甚至是銅鑼灣的兩至三倍。塔門位處深圳下游,吹西北風時承受深圳、廣州排出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該機構呼籲,入塔門郊遊前,參考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如臭氧每小時的平均濃度超出100微克/立方米,可能需要避免高體能消耗的活動,甚至考慮取消行程。 「近20至30年,香港的空氣質素,從未達至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龍子維說。雖說近年有減排措施,PM2.5數值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距離WHO標準依然很遠。 香港指標寬鬆 未達世衛標準 龍子維指出,香港採用的空氣質素指標過於寬鬆,才看似達標。WHO標準,以一年平均計,每一立方米的PM2.5上限為10微克,但香港用了WHO針對發展中國家較寬鬆的標準,上限35微克,高於世衛標準3.5倍,過分寬鬆,離WHO水平甚遠。他指出,WHO訂立的標準,乃為市民健康着想,收緊PM2.5濃度標準,有利市民健康。 ■PM2.5乃懸浮粒子,懸浮粒子根據直徑,可分為PM10(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直徑小於10μm)、PM2.5(稱為微細懸浮粒子,直徑小於2.5μm)。 主要來源:車輛、輪船及發電廠排放等 「陰毒」原因:極微細,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衛生防護中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知多啲 AQHI高於6級 不宜行山 「市民對空氣污染影響的意識不足,未必會先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才決定是否到戶外運動,但這是很重要的信息。」龍子維說。 他指出,行山、做運動,都是為了促進心肺功能,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進行戶外體力消耗活動,反而有損健康。雖然不能證實過去因行山誘發心臟病猝死的個案,到底是否跟空氣污染有直接關係,但他建議市民不宜在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7至8級的日子出發。 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將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較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像颱風警告般,當空氣污染達至某一級別,便勸告高危人士不宜在鬧市中停留。 市民要自保,要多留意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即使不屬高危人士,都不宜在指數高的日子行山及參與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對於PM2.5,口罩雖然不太能阻隔,但亦有少許幫助。在室外的污染嚴重的日子,可關上窗戶隔離,減少對室內空氣質素的影響。 文:吳穎湘 編輯:屈曉彤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