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醫柏金遜 點解變爛賭二? 了解副作用 按個性、年齡選藥

【明報專訊】緩慢、僵硬、震顫是柏金遜綜合症主要徵狀,最常見是原發性柏金遜病,估計香港有1.2萬人患病。 柏金遜病目前未能根治,主要靠藥物「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及「左旋多巴」紓緩病徵。長年服用左旋多巴會出現耐藥性,令身體不由自主郁動;而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17%可能出現強迫症行為,例如過量購物、沉迷賭博。因此醫生需評估病人個人狀况而選擇藥物,而病人用藥前亦應詳細了解藥物功效和副作用。   (Gearstd@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問醫生 陳:陳然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牀副教授)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行路死火腳黏地? 問:手震,是柏金遜病嗎? 鄭:電影《逃學威龍》中吳孟達飾演的達叔,為了扮柏金遜病人,經常手震。其實醫學界對柏金遜徵狀中的手震有很細緻的描述——靜止性顫抖(resting tremor),即手部沒有任何動作時手震,傳統描述就是pill-rolling tremor,拿着1粒藥丸時手指不由自主的轉動藥丸。要判斷手震是否柏金遜徵狀,也同時看求診者其他狀况,例如60歲以下一般較少患上柏金遜病,可能是因緊張手震;年輕女性可能跟甲狀腺問題有關,醫生須同時考慮其他因素。 陳:柏金遜徵狀大致有3個:僵硬、緩慢、手或腳震,一般來說有其中兩項就會懷疑是柏金遜病。患者行動特點是起步緩慢,步幅細及窒步,中途更會像汽車死火一樣停下來。不少病人說其中一隻腳好像黏着地面無法提起,而在出入門口及轉彎時,更會因平衡力差而較易跌倒。不過,有這些徵狀未必等於患有柏金遜病,醫生必須作其他診斷。   腦掃描無法確診? 問:如何診斷柏金遜病?是否要腦掃描? 鄭:醫學界只知道柏金遜病是腦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不足,影響神經傳導,從而出現各種柏金遜徵狀。不過,一般身體檢查如驗血不能測量多巴胺濃度;而磁力共振、電腦掃描亦無法看到,必須動用特殊掃描儀器才可檢查到腦內情况是否與柏金遜病有關。所以現時確診柏金遜病,主要靠醫生臨牀診斷。 陳:雖然一般腦掃描無法判斷受檢測人士是否患有柏金遜病,但由於其他病症如腦退化等都會出現僵硬、行動緩慢或手震等徵狀,所以病人仍可能需要接受腦部造影檢查,以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如中風、腦積水。另外,如懷疑病人患有柏金遜病,醫生有可能會讓病人服用低劑量柏金遜藥物,觀察其反應,如果柏金遜徵狀得以改善,就確診患上柏金遜病。 影響生活才用藥?   問:確診後就要立即食藥? 陳:藥物只能幫助病人改善生活質素,但無法阻止腦部退化。所以如柏金遜徵狀困擾病人生活,例如無法買餸煮飯,或職業司機影響駕駛安全,才會考慮處方柏金遜藥物,始終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病人覺得徵狀對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我會建議先觀察病情,毋須即時食藥。 蜜月期後周身郁?   問:治療柏金遜病的藥物有幾多種?有何副作用? 陳:現時用作紓緩柏金遜徵狀的藥物主要有兩類,分別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s)及「左旋多巴」(levodopa)。左旋多巴發展了很多年,副作用很少,只是剛開始服藥時較易出現頭暈及作嘔等副作用,而且藥物需透過胃酸吸收,與進餐時間太接近會影響藥物吸收,所以必須在飯前半小時服用。   不過,如病人年齡在60歲以下,會盡量處方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因為病人服用左旋多巴5至7年後,可能出現耐藥性,出現身體不由自主郁動(dyskinesia)的副作用,到時可能要手術治療,所以不建議過早開始使用。此外,如病人記性較差、夾雜其他腦退化症,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能令記性變得更差及出現幻覺,所以選擇藥物時主要視乎病情而定。   一般人較注重柏金遜病的活動障礙問題,其實非活動障礙問題也要留意,例如失眠、便秘等都會影響柏金遜藥物吸收,所以治療時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鍾林枝攝)   手術是最後板斧? 問:柏金遜病可否施手術治療? 陳: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出現藥物耐藥性的中晚期病人,他們在用藥最初5至7年內有良好反應,但過了這段蜜月期後發現藥效愈來愈差,多次增加劑量也無法紓緩病情。曾有一個病人每天要服用12次左旋多巴,未服藥時全身無法郁動,服藥後又會周身郁,身體狀况每天經歷12次高低起伏,非常辛苦。這時醫生才會考慮讓病人冒風險接受手術,其中一種常用手術為深腦刺激治療(deep brain stimulation),將兩條電極棒放入病人腦內灰質區,以電脈衝刺激,以減少服用藥物的次數。 其他正在研究的治療方法還有幹細胞移植、腦磁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超聲波照射等,創傷較小。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長者健康】柏金遜症可激發強迫症 沉迷食、色、買 健康血壓血糖 減腦退化風險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Read more

問醫生:年過40加三高 危中之危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熊:熊偉民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哪些人較易患上三叉神經痛? 熊﹕中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許多時候,我們因為其他原因替病人做掃描,都會見到血管十分貼近三叉神經線的情况;不過,年輕人往往沒有病徵。 隨着年紀增長,到了四五十歲,或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特別是三高人士(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情况較差。當血管觸碰神經線,脈搏跳動帶來的衝擊也會較強。打個比喻,拿起一個吹氣鎚子或是一個鐵鎚敲打,兩者力度顯然不同。因此,年紀較大而且有血管硬化問題,容易觸發三叉神經痛。 ■易當牙痛 先找牙醫檢查 觀﹕如何辨別三叉神經痛和牙痛? 熊﹕由於三叉神經線的覆蓋範圍包括臉部、口腔、牙肉等,因此牙痛、牙周病、蛀牙、牙瘡等問題都可以出現類似三叉神經痛的徵狀;病人容易混淆。我建議先找牙醫檢查,如果檢查發現沒有問題,或者已經處理牙齒問題,仍出現三叉神經痛的典型病徵,我會歸類為三叉神經痛。 鄭:現實生活,可以同時出現三叉神經痛和牙痛。到了五十多歲,牙齒未必十分健康;而且中年也是三叉神經痛發病高峰。診斷方面,可能需要團隊(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牙醫)合作。 ■神經線 可以一刀切? 鄭﹕我有病人患有三叉神經痛,疼痛難忍。他問,把神經線切斷,可行嗎? 熊﹕某些個案,我們的確會把部分的神經線切除。例如:病人痛了二三十年,神經線已經變形。即使把血管和神經線分開,已幫助不大。我們或會考慮把部分神經線削去。部分的意思是指,假設神經線有兩毫米,就會削走一毫米。 這種手術跟施行微血管減壓手術做法相似。透過術中監察,確定神經線分支的位置,再削走一部分。當然,手術之前醫生會跟病人商討,並且講解手術部署。 ■一個噴嚏 疼痛復發 觀﹕三叉神經痛可否斷尾?是否做了手術就一勞永逸? 熊﹕如果三叉神經線受到鄰近血管擠壓,微血管減壓手術是徹底治理的方法。它能根治痛楚的成功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病人做完手術,再無痛楚,可以斷尾。 餘下一成五手術效果不如理想。原因包括: ‧疼痛持續多年;單是把血管和神經線分隔,幫助不大 ‧不止一條神經線被血管壓住,可能兩條甚至三條。手術時,醫生需要小心查看,有否其他血管(包括靜脈)擠壓神經線 ‧手術時,醫生加入軟墊分隔神經線和血管。有時候,保護軟墊可能鬆脫。曾聽說有一位高大的男病人,術後已經康復。突然一個噴嚏,可能動作太大,令到軟墊鬆了,疼痛復發。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