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濕疹在本港十分常見,根據本地研究,約一成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學童患有濕疹,每100名成人亦會有3至5人受濕疹困擾。患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痕癢,嚴重患者甚至會脫皮、出水。求醫後塗藥膏數天病情受控,但一、兩個星期後,或因天氣潮濕,濕疹又再出現,用盡方法都未能「斷尾」,容易令人感到氣餒。不少患者更擔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怎辦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濕疹又發作 兩大引發因素:皮膚屏障較弱、體質過敏 養和醫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龔家怡醫生表示,濕疹可細分為7種,最常見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炎症,多由幼童時期開始,八成患者是6歲前發病,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在成年後才發病,可以在50至60歲才突然出現。 龔醫生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由先天或環境因素引起,先天主要有兩類因素。 第一是皮膚的屏障功能較為脆弱,人體皮膚的油脂正常能幫助補水、鎖水,猶如有一層保鮮膜保護,但濕疹病人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皮膚內的聚絲蛋白失去功能,令皮膚變得乾燥,出現很多小缺口,讓致敏原如塵蟎等可滲入皮膚,引致過敏反應。 第二是病人屬過敏體質,本身已有哮喘、過敏等問題,當過敏體質再加上環境因素,如塵蟎、天氣變化、衣物、壓力等,就有很高風險會發病,因此濕疹並非純粹與致敏原有關,部分病人即使避開致敏原亦未必能解決問題。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治療濕疹兩大部分:少用香料潤膚膏 忌熱水沖涼太久 治療濕疹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日常皮膚護理和減退皮膚炎症。 日常皮膚護理:龔醫生指出,要盡量還原皮膚屏障功能,例如洗澡時盡量不要用太高溫的水、時間不要太久,也應使用非鹼性不起泡的沐浴露,洗澡後可以適當使用不含香料、減少堵塞毛孔的潤膚膏。 減退皮膚炎症:包括濕疹引致的紅腫、痕癢、脫皮等徵狀。目前第一線治療是適當地外用類固醇藥膏,也是目時為止最有效治療濕疹的方法。很多家長或患者都會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龔醫生解釋,其實只要使用得宜,跟隨醫生的指示用藥,類固醇是很安全和有效的。 相關閲讀: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使用類固醇 必須跟隨醫生指示 醫生一般會在病人發作嚴重時,處方3至7日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短期治療,當發炎情况穩定下來後,情况輕微至中度的患者有可能需要作「鞏固治療」,即是患者可按指示使用多一星期非類固醇藥,令皮膚炎症徹底消退才停藥;如還未完全好轉,醫生會考慮處方劑量較低的類固醇,如稀釋的潤膚膏,按需要調控分量至1:4或1:10不等,令皮膚完全復原才停藥。 較嚴重患者或需考慮口服藥 較嚴重的患者使用藥膏未必有效,則需要考慮處方口服藥,例如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包括環酵素、MMF類藥物,甚至考慮針劑或口服生物製劑。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相對會有較多副作用,主要是因為它會壓抑免疫系統,醫生會小心評估和選用;至於生物製劑的好處是會選擇性地壓抑一些過敏的免疫系統功能,在應付細菌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功能時,影響較傳統的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小。 龔醫生表示,現時暫未有藥膏、口服藥或針劑可以有效令濕疹斷尾,但可以透過使用藥物和做好日常皮膚護理,減低濕疹的發作次數和嚴重性,助病情較長期地受控。有研究發現,七至八成幼童患者成長至13至14歲時,病情可維持穩定。如欲控制濕疹得宜,不但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更應着重悉心照顧,嚴謹配合醫生建議的治療,減少發作次數,濕疹便能慢慢改善。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睡眠衞生注意事項Do’s and Don’ts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ad more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聽過,情緒病跟腦內傳遞物質有關。其中一種廣為人知的傳遞物質是血清素,還有其他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病人會問,我是否因為缺乏了血清素而抑鬱?其實這是一個複雜問題。 血清素水平低不等同患上抑鬱症 情緒病是壓力反應 首先,在日常臨牀應用上,我們不能透過量度血液裏面的血清素水平,來診斷病人是否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患上情緒病,因為血液裏的血清素水平不能反映腦內水平;即使我們量度腦部液體的血清素含量,亦不能反映在神經末梢的血清素活動水平。因此,除了研究層面外,在診斷和治療情緒病過程中,我們不會量度血清素水平。 現今醫學界對血清素這傳遞物質和情緒病的關係還未完全了解。過去數十年,醫學界一直認為腦內血清素活動水平跟抑鬱症等情緒病有關,繼而研發出血清素類藥物以治療抑鬱症。這些藥物都經過臨牀實證有效,我們相信這些藥物是透過調節腦內血清素以達到療效。但血清素跟情緒病關係我們還未完全明白,背後會否有其他原理使情緒病好轉,我們還未完全了解。 對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情緒病是一個壓力反應。不能用一個好像「缺乏維他命」的概念,去理解缺乏血清素便會導致情緒病。當中,這些傳遞物質的混亂可能只是壓力反應其中一個表現。當藥物幫助調節了傳遞物質,紓緩情緒病徵狀,但如果沒有找到背後壓力來源,情緒病便可能再出現。 相關閲讀: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先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值得一提的是,當情緒很差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處理壓力。因為處理壓力需要心力,過程並不容易。所以當情緒使我們感到辛苦的時候,先用藥物把情緒徵狀處理好,然後再探討背後壓力成因,便會事半功倍。 要記住,壓力來源不止是說外間的壓力,思想和價值觀亦影響着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最出名例子是半杯水:看到半杯水,有人感到放心,可以慢慢喝;有人卻感到擔心,怕喝完了這半杯後便會渴死。為什麼有些人比較悲觀,有些人卻樂觀一點?這跟我們成長和過去有關。我們過往的經歷都會影響着我們的價值觀,繼而微妙地影響着我們對人的反應和對事情的選擇,這些正正是壓力來源的重要因素。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藥物可平衡腦內傳遞物質 助回復狀態 簡單而言,情緒病不止是生物層面傳遞物質的混亂,它其實是一個壓力反應。當壓力太大或持續,身體承受不了便會出現情緒病徵狀。藥物可以透過平衡腦內傳遞物質改善徵狀,使我們回復狀態,但探討壓力成因也是重要的。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世界肥胖日】有效管理體重 飲食為重要關鍵 (衛生處方)

每年的3月4日被定為「世界肥胖日」,以喚起社會關注肥胖、過重及所引起的問題。 說起體重,有多少人滿意自己現况?維持理想的體重,不但可減少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風險,更可以改善整體的生活質素。然而,全球成人肥胖率在過去40年間上升了約3倍,衞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亦發現,高達近五成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屬超重和肥胖。 多餘熱量令脂肪儲存致肥胖 怎樣有效管理體重? 當人體攝取的熱量比消耗的多,多餘的熱量會以脂肪形式在人體儲存,長遠便形成過重及肥胖。要管理體重,飲食控制是關鍵因素之一。應怎樣吃,才可將體重管理得宜? 重「質」也重「量」多選全穀麥、蔬果 要保持理想體重,應多選全穀麥、蔬菜、水果、低脂肉類及代替品等營養價值豐富的原型食物。它們不但富含維他命和礦物質等營養素,而且更屬較低脂、低鈉(鹽)或低糖食品。當中全穀麥和蔬果更能為人體提供膳食纖維,以增加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過量的情况,有助控制體重。 儘管如此,健康食物若進食過量,亦會令人體吸收額外熱量。至於要吃多少,成人可參照「健康飲食金字塔」建議分量,膳食以穀物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並進食適量的奶品類、肉類及代替品,以求達至均衡飲食。 分辨高熱量食物 少吃油炸、高脂、加工肉類 要避免體重上升,便要減少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從營養素計算,每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就可提供4千卡熱量,而每1克脂肪則可提供9千卡熱量。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熱量亦相對較高,特別是一些以高脂烹調方法製成的食物。以100克雞髀為例,以油炸方式煮熟的雞髀的熱量,是燴去皮雞髀的1.6倍!另外,腩肉、排骨、牛肋骨等部位、午餐肉、香腸等加工肉類亦屬高脂食物,建議少吃油炸食品、高脂肉類部位、以及加工肉類,避免體重增加。 預先制定飲食計劃 避免情緒性進食 要避免過量進食,首先正餐一定要定時定量,以免過度飢餓。其次,購物時可預先準備購物清單,確保經常儲備充足蔬果,避免購置不健康食物,亦可選購小包裝食物,以控制每次食用分量。 若經常難以抑制進食衝動,應留意是否受到「情緒性進食」問題影響,即在負面情緒下(例如焦慮、惱怒)或壓力影響,而進食過量。 要處理情緒性進食,可嘗試主動紓緩壓力及減少壓力源,同時留意身體信號,判斷想吃東西的意欲是否源自飢餓。預先制定飲食計劃亦是體重管理重要的一環,預早計劃有助控制飲食細節,達致健康飲食。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健康飲食,接種新冠疫苗亦十分重要,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衞生署建議尚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應盡快安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撰文:衞生署健康促進處營養師李倩縈 Read more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抑鬱】節日氣氛成壓力?易生孤獨感距離感 毋須強迫自己歡樂(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節日可以是高興的,也可以是難過的。聖誕節和春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大家喜氣洋洋、互相祝福,可以暫時從忙碌工作中休息一下,心情也愉快一點。但不是每個人也享受這種氣氛,這種氣氛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壓力。如果你本身情緒狀態不好,在這種強烈的歡欣氣氛下,反而容易產生距離感和孤獨感。焦慮和抑鬱情緒往往使人對社交感到焦慮和煩厭,因而更傾向獨處和留在家中。但這跟社會期望相違背,因而使情緒病患者感到壓力。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節日感孤單不罕見 不要勉強壓抑情緒 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情緒沒什麼問題,但遇上某些性格特質的親友,也可以令我們反感。有些親友平日本來就不多見面,大家生活圈子和價值觀也不同,在相聚過程中,若對方高談闊論,沒有留意其他在場人士的感受,或嘗試強行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便容易引起不愉快情况。 若有些我們想念的親友離開了香港,在節日便容易勾起思念之情。這種想念對老人家來說尤其痛苦。老人家生活圈子一般較窄,亦比較重視家庭關係。若子女移民,節日裏便會倍感孤單。 節日裏感到孤單並不罕見,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感到歡樂。感受自己真實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每種情緒也有它背後原因,不能勉強壓抑或改變。 聆聽內心感覺 思考背後原因 節日時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整體情緒其中一部分。當我們對某些人和事產生反應,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了解自己喜歡和什麼人相處。 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聆聽自己內心的感覺,若第一個感覺是自己需要休息,這便是最真實的感覺。可以嘗試找個平衡,例如跟親友作短暫聚會,然後告訴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不能逗留太久。記住,你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 面對真實自己 面對情緒是寶貴經歷 我們不能控制或改變別人。親友高談闊論,甚至把意見強加在你身上,會使你感到不安和憤怒。他在嘗試改變你,你不要犯同樣錯誤。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對這個人有這樣感覺,這種感覺跟過往經歷有什麼類似?當過去的創傷沒有好好處理,便會對當下情景有更強烈的反應。我們能夠做的,是好好了解自己和照顧自己。 只要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無論是怎樣的情緒,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呢。 相關文章:【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世界精神衞生日】加強精神健康由4個簡單方法開始 (衛生處方)

每年的10月10日被定為「世界精神衞生日」,呼籲市民關注精神健康。精神健康與每一個人的福祉有着重要關係,而因2019冠狀病毒病影響,人們的精神健康狀况正面臨重大挑戰。有見及此,世界衞生組織亦鼓勵大眾更優先關注精神健康,成就更美好、健康的生活。 相關文章:【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精神健康是什麼? 有些人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是精神健康;而受着精神疾患困擾的人便不能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包括個人自主性、能夠適應正常生活壓力、發揮潛能、妥善學習與工作、享有良好人際關係,並能貢獻社會。即使患有精神疾病,當事人還可以在其他層面上擁有精神健康。例如患上社交焦慮症的學生,經過專業診治和協助,症狀穩定受控,也可展現才能和融入社群而感到滿足。相反,在職人士若未能有效管理工作壓力而致心身俱疲,孤單寂寞,縱然沒有精神疾患都不算是得着良好的精神健康。所以無論患病與否,精神健康是所有人都應重視的。 如何促進精神健康? 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強精神健康,例如: 感恩習慣:以知足和感恩的心態看待生活中各種「小確幸」 健康興趣:從事感興趣又可以專注的活動,暫時放下紛擾,活好當下 良好人際關係: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守望相助 適時求助:需要時候主動向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求助 拒絕 「污名化(Stigmatisation)」 保障精神健康需要拒絕「污名化」。污名化造成各種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籤、偏見和抗拒,例如是標籤受精神困擾人士為暴力、失控、怪異或不可靠等。這些標籤令人害怕和隱瞞精神困擾,不敢求助令問題惡化;甚至不知不覺地自我污名化(self- stigmatising),貶低自己,更難復元和融入社會。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同建和諧共融社會 每個人也可擁有健康快樂、受尊重和充分發揮自己。精神疾病症狀只是人們健康狀况中的其中一部分,但絕不能代表整個人。面對形形色色或不着痕跡的污名化,我們可以尊重、持平和友善的態度去包容受困擾的人,並協助他們走出困局。不論是哪個性別、族裔、身分、地位或職業,任何人也可以追求自己和守護別人的精神健康。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精神健康,身體健康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撰文: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何宗偉 Read more

【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明報專訊】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青少年受到失眠困擾,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專家指出,學業、家庭、社交等都是年輕人常見壓力源;不當使用手機亦影響睡眠。針對青少年失眠問題,有社福機構設計「解睏密室」、「睡眠實驗室」,還有提供健身用具、睡牀等設備的空間,讓年輕人放鬆、休息,協助他們處理情緒,照顧身心健康。 相關文章: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失眠、睡不好不止是上班族才有的困擾。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自2019年中至2022年針對3000多名15至24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23.5%有失眠症狀,有16.3%每周至少發一次噩夢。「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駐場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陳啓泰指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者出現失眠問題,「數據亦算significant,情况需要關注」。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陳啓泰指,「睡眠與精神健康是雙向關係。睡眠可影響精神健康,而精神健康可從睡眠狀况表現出來;壓力則是兩者關係中的第三因素,可影響睡眠,同時影響精神健康」。 處理失眠,陳啓泰指,先要留意自身情况是否屬於臨牀所指的失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出現入睡困難,如躺於牀上超過30分鐘仍未入睡 ‧出現間斷睡眠,中途醒來後難以再入睡 ‧較以往時間早醒,無法再入睡 出現以上任何一個徵狀,情况維持每周3天或以上,並連續超過3個月以上,便算失眠。 處理壓力、作息定時可改善 失眠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是其他精神問題的表徵,如抑鬱、焦慮症等。陳啓泰指,原發性失眠可透過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改善,如作息定時、睡前避免吃刺激食物等,亦可做一些放鬆運動、學習處理壓力方法(stress coping)等。 相關文章:【都市壓力】要睡得香甜 查找壓力源頭 藉解密認識睡眠資訊 針對年輕人失眠狀况,有社福機構設計以「睡眠」為主題的密室逃脫遊戲,讓年輕人同時接觸睡眠資訊,寓「睡眠」於娛樂!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在全港設立8間「平行心間」,為12至24歲青年人提供身心靈健康服務。其中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黃大仙),特別設計60分鐘的免費密室逃脫遊戲「解睏密室」,每次讓不多於8個青年在密室內搜尋提示,完成各項解密任務,於限時內找到逃離密室的密碼,便算勝出。各項解密任務涉及睡眠資訊,要成功逃出,需要對睡眠資訊有一定認識! 駐場註冊社工鄭玉媚(Grace)表示,遊戲開始時會給參加者提示,在指定位置尋找解密卡。解密卡展示4組任務:「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文章的神秘message」、「Ipad」及「睡眠日記」。 任務1: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 透過簡單數學計算,得出逃離密室第一個數字密碼。通過這個任務,參加者在尋找助眠物品過程中,了解何謂睡眠衛生,認識不同助眠及導致失眠的物品。據Grace以往經驗,「參加者玩過遊戲後,都會提問,就會產生話題」。例如:「飲酒唔係助眠咩?飲完酒好瞓啲喎!」 任務2:文章的神秘message 透過文章message解密,找到第二個密碼。道具隱藏有關「如何睡得好的TIPS」,例如「睡前不要餓着肚」。玩遊戲的同時帶出改善失眠問題的重要信息。 任務3:「Ipad」 具一定難度。除了要找出道具「Ipad」外,過程涉及一段英文解碼,參加者需思考所得資訊與密碼之間的關係。這部分設計純粹為增加遊戲趣味及難度,有不少參加者被考起! 任務4:睡眠日記 參加者了解多個有關主角睡眠習慣的資訊後,計算出實際睡眠時間,找到最後一個數字,方可取得完整逃出密碼。「很多人不懂計算實際睡眠時間,通過遊戲,他們可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譬如是否屬較難入睡的狀况,再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睡眠效率。」Grace說。 活動完結後,駐場社工向參加者解釋每個任務背後的message,亦會介紹一些放鬆身心活動,如瑜伽班等。對於失眠較嚴重的參加者,會建議參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小組(CBT-I),找出改善失眠的方法。 文: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玩家體驗:睡前遠離手機戒酒 更快入睡 17歲的阿Ka居於黃大仙區,當初帶着學業、家庭及情緒困擾來到「平行心間」。情緒困擾令她較難入睡,但她並無鑽研任何令自己容易入睡的方法。 玩完解睏密室,阿Ka表示:「認識了助眠物品及tips,改變以往一些睡眠習慣,如上牀後不要玩手機,亦學會一些睡前放鬆方法,令自己較容易入睡。以往超過半小時才能入睡,現在是10分鐘內。」她覺得活動形式很特別,「可以透過玩密室遊戲接收睡眠相關資訊,知多了環境對睡眠的影響,如溫度亦可影響睡眠質素」。 18歲的阿晞是應屆DSE考生,去年開始接觸「平行心間」,笑指「當初知道平行心間是因為這裏有自修室」。她之前沒有任何情緒或睡眠困擾,「較準時睡覺,12點前便會睡;但DSE前開始有少許睡眠不穩定」。 阿晞以往一般是「10分鐘內睡着」,一直睡至早上約7時起牀上學。「臨近DSE,可能(凌晨)1至2點上牀,3至4點才睡着」。後來接觸「平行心間」活動,了解到睡眠衛生的重要,「牀只可用來睡覺,其他活動不應在牀上做,例如不能在牀上吹頭,手機也不可放於牀上」。於是阿晞用了1至2星期改善睡眠習慣。DSE考試時,「變為差不多(凌晨)1點已入睡」。 21歲、任職電影編劇的阿榮,1年前經由其他社福機構轉介下接觸「平行心間」。剛來到時,背負着學業、工作等壓力,情緒及睡眠狀况都很差。 阿榮指,「最嚴重是幾乎朝朝早6點先瞓,一瞓就12個鐘,到晚上6點,生活日夜顛倒」。當時他亦有酗酒問題,「最瘋狂一晚飲半支40%酒精濃度的烈酒,或飲成排啤酒,情况持續半年」。當初以為以酒灌醉自己能幫助入眠,卻愈喝愈難入睡。 參加「平行心間」活動及個別輔導後,阿榮失眠情况有改善。「知道酒精會影響睡眠,便嘗試逐步減少,由6罐啤酒,到5罐、4罐……慢慢減」,他說:「現在每日凌晨2至3點睡,朝早10至11點醒,比之前已好很多;以前要約4小時才入睡,現在學習了調整呼吸的方法,基本上1小時內就能入睡。」 其他活動:五感打造好瞓空間 「睡眠實驗室」是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觀塘)設計的其中一項活動,同樣針對青少年睡眠健康。透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及味覺的五感體驗改善失眠。在40分鐘活動時間內,青少年按個人喜好,在中心提供配套下,選擇自己理想的睡眠環境。例如可調校「睡眠實驗室」光暗度、溫度,選擇睡覺時想要的房間氣味、背景音樂,並揀選睡醒後想喝的飲料等。透過五感體驗,讓青年人認識睡眠衛生概念,學習幫助入睡的方法及導致失眠的因素。 想了解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可瀏覽網址:www.levelmind.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災難是傷痛的。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相信在過去幾天,香港人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災難是傷痛的 愈熟悉愈感同身受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愈熟悉、愈有親切感,便愈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壓力】DSE文憑試將至 減壓有助表現穩定 預防和處理4個有法

DSE文憑試快將開考,同學們可能承受着不少精神壓力。過大的壓力,容易令我們感到不安、緊張或惶恐、情緒波動或易煩躁,身體亦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等徵狀。我們的睡眠質素也會受影響,例如晚上難以成眠,在日間感到疲倦,難於專注和溫習。此外,過大的壓力也會削弱我們的認知能力,例如腦袋可能會突然變得一片空白,忘記已背讀的資料。我們的記憶力、決定能力、運算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減低,不利於應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