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明報專訊】夢境成真是好事? (明報製圖) 如果在夢中正遭人追打,而你出手還擊,或嘗試跳海逃生……夢境一旦「成真」,你不止會打傷枕邊人,還可能碌落牀撞傷自己;俗稱「發夢期夢遊」的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更被視為柏金遜症一個重要的臨牀前期徵狀。   問醫生 (鄧宗弘攝) 榮:榮潤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夢醒時分 決定有無記憶? 問:什麼是睡眠周期?為何有些夢境特別清晰,有些卻無法想起? 鄭: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家庭醫生常常遇到病人詢問有關睡眠的問題,例如明明睡了為何卻像沒有休息過?為何有些夢的印象特別深?其實這與睡眠周期關係密切。簡單說,睡眠周期可分為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及非快速眼動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 NREM)兩個階段,每個周期約持續90分鐘。 榮:根據科學研究,人之所以要睡眠,除了因為身體需要休息,還有助腦部排走新陳代謝下的廢物,以及鞏固腦部記憶。在NREM階段,身體機能減慢,呼吸變淺,心率變慢,血壓下降,肌肉鬆弛,腦部亦進入休息期,眼球會停止轉動。當進入REM階段,腦部則開始活躍,發夢期開始,如果在這階段中醒來,夢境會比較印象深刻。   「畀鬼壓」念經可驅鬼? 問:從噩夢驚醒,發現全身無法動彈,是否「畀鬼壓」? 鄭:大部分人應該都曾經歷過,從睡夢中醒來後,身體卻無法動彈,而且通常發生在噩夢之後。 正常的睡眠周期,當進入REM階段,腦袋變得活躍並開始發夢,這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會令身體肌肉失去活動能力,以防身體按着夢境郁動而受傷,只餘下眼球、聽覺及呼吸系統保持運作。如在這期間突然醒過來,身體有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不過這情况很短暫。所以有人指念經有幫助,其實只是因為念經需時數分鐘,身體慢慢可重新郁動。 榮:「畀鬼壓」較常見於青少年身上,因為他們處於發育階段,腦部功能未成熟。不過,如果問題經常出現,例如每星期都會發生,就有可能是由其他問題引起,包括情緒病、睡眠障礙或藥物問題等,最好盡快找醫生診斷。 鬼壓牀——若在REM階段突然醒過來,身體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出現「畀鬼壓」。(Piyapong Thongcharoe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夢遊忘盡所作所為? 問:何謂夢遊? 鄭:夢遊一般是指病人在睡眠狀態中起牀活動的行為,大部分可以自行回到牀上;夢遊當刻,病人腦部活動是處於休息狀態的NREM階段,所以醒來後對做過的事不會有記憶。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病人在「夢遊」活動時,處於腦部高度活躍的REM階段,所以醒來後會清晰記起夢境內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榮:在REM階段,腦部雖然活躍,但肌肉處於鬆弛狀態;患上RBD,病人卻可以如實做出夢中的行為,令到「夢境成真」。由於這些病人的夢境一般都是被人追或跟人打架,反映在動作上便會大聲叫、手舞足蹈,甚至有病人會在牀上跳起,很易傷害到自己或枕邊人。根據統計,八成病人會打到自己或伴侶,當中一成出現骨折,所以一定要接受治療。   弄醒病人 動口不動手? 問:患上RBD,如何治療?病人在睡覺時應否綁着他,限制他的行動? 榮:60歲以上長者約1%至2%患有RBD,控制病情可大大減低他們的受傷風險。曾聽過有病人為免在睡夢中失控,在睡覺前會綁着自己,或訂做如「棺材」的牀,限制自己的行動。其實這樣反而增加病人的窒息風險,我建議由改變家居環境着手,牀附近不要擺放可郁動的東西,例如鐘、刀、電視機、電話;牀上多放軟枕,又或選擇較矮的牀架,以防在睡夢中跌下牀。針對RBD的徵狀,可以從藥物入手,例如使用安眠藥、褪黑激素等,大約六至八成機會可減少病人郁手郁腳的情况。 另外,有人曾問如家屬患有RBD,應否在發作時立即叫醒他?我建議最好不要強行搖醒病人,因為他有可能將你當成夢中的敵人而施襲。較保險的方法是即時開燈,然後大聲叫醒他,不用擔心有什麼後遺症。   拍片無助確診? 問:如何確診RBD?用手機拍下病人「夢遊」過程是否有用? 榮:確診RBD的黃金標準,是讓病人留院接受睡眠檢驗。因為在某些情况例如睡眠窒息、飲用過量酒精下,當事人也有可能出現大叫或郁手郁腳的行為。即使用手機拍到當事人在睡眠中的異常表現,醫生也無法分辨病人處於哪個睡眠階段。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儀器偵測當事人的腦電波及肌電圖,即使病人沒有郁動,但如發現當事人在REM階段肌肉仍保持張力,就可確診RBD。   相關文章: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睡眠與疾病】老友記睡眠習慣改變 宜日間多活動 夜晚睡得好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睡眠與疾病】失眠?扎醒?教你7個改善睡眠貼士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明報專訊】柏金遜症無藥可治,全港約有1.2萬患者。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便秘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先兆,通常在發病前20年出現,而發夢期夢遊患者的直系親屬,罹患柏金遜症的機率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中大學者提醒,運動及保持良好睡眠質素或可延緩柏金遜症發病。     發夢期夢遊又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患者會在發夢期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例如拳打腳踢、翻滾叫喊等,甚至會令自己或枕邊人受傷。樂女士在66歲確診RBD,確診前4年出現「夢境演繹」,曾夢到在馬路邊跑,並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在夢中因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至近年她有便秘問題,並確診柏金遜症。樂女士的兒子去年亦出現RBD症狀,其妻投訴睡夢中被他打至臉腫。   「發夢期夢遊」屬指標 病發前5至15年出現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解釋,RBD是柏金遜症獨特的指標,通常於柏金遜症病發前5至15年出現。中大聯同另外3間大學早前做全港首個RBD家庭研究,調查102名RBD患者及其404名直系親屬,以及89名健康者和387名直系親屬,結果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風險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稱,這次研究同時確認便秘(一周大便少於兩次)是柏金遜症的臨牀前期症狀,通常於發病前20年已出現。他提醒,若一個人作息健康,但出現突如其來的便秘,加上零星動作遲緩、嗅覺不靈敏等,若排除大腸癌等疾病,則可能是柏金遜症先兆。   ▲樂女士(圖)66歲時確診RBD,曾夢到在馬路邊跑,最後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夢到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她說當時每晚睡不安寧,也沒安全感,故在牀上設了一條安全帶。中大專家指此舉不恰當,因有在睡夢中被纏頸的風險。(中大醫學院提供)   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說,現時沒任何方法完全預防或根治柏金遜症。他解釋,目前有一個「腸-腦軸病因」假設,即腸胃裏的微生物或細菌出現變異,或令一些不好的蛋白質經過迷走神經上到腦幹,甚至中腦。當中腦黑質細胞功能喪失約四成至八成,便引致柏金遜症。   ▲RBD是柏金遜症的獨特指標,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RBD患者家族遺傳柏金遜症傾向是健康人的6倍。左起﹕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榮譽臨牀助理教授林少萍、系主任榮潤國;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黃心悅攝)   張繼輝續說,黑質細胞功能一旦喪失便不可逆轉,團隊正繼續另一項研究,盼找到當中關聯,從而了解預防柏金遜症的方法。他建議高風險市民多做運動,因為在流行病學理論中,運動能減慢腦部退化,另也應該改善情緒及睡眠。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有些人整晚發夢,甚至從惡夢中扎醒,腦袋像沒有休息過,更嚴重的可能是在睡眠時手舞足蹈或夢遊。出現這些睡眠問題,莫非與睡眠質素有關?   ▲成人每天應至少睡七至八小時,而好的睡眠質素有助大腦休息、鞏固記憶,同時心肺活動會緩慢下來,讓身體得到休息及重新啟動。(網上圖片)   情緒受壓致發惡夢 深層睡眠周期約90分鐘 要解構上述睡眠問題,首先要認識睡眠周期。睡眠周期分為「淺睡期」及「深層睡眠期」,深層睡眠就是快速動眼期(rapid eye-movement sleep;簡稱REM),一個周期約90分鐘,如果有七至八小時睡眠,一晚會經歷約四次周期。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醫生指,夢境大多出現在淺睡期,發惡夢是情緒受壓的表現,如果一個人入睡時仍回想日間的不快事情,無法放鬆進入理想睡眠狀態,便有機會發惡夢。如果發夢期間扎醒,便會記得夢境內容。   睡眠質素好 助大腦休息重新啟動 至於「一覺瞓天光」,其實並不代表沒有發夢,而是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維持在深層睡眠狀態。如果在一晚睡眠中,有四分之一時間維持在深層睡眠之間,就屬好質素的睡眠,他們睡醒後往往會忘記夢境中的內容。   好的睡眠質素有助大腦休息、鞏固記憶,同時心肺活動會緩慢下來。這時候,身體會自行修補細胞及調節荷爾蒙,加強免疫系統功能。總括而言,就是讓身體休息及重新啟動,以準備迎接新的一天。成人每天應至少睡七至八小時,約佔整天三分一的時間,睡前放鬆有助睡得好。   發夢手舞足蹈 病態睡眠及早求醫 若在發夢時手舞足蹈或夢遊,則屬病態睡眠,多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淺睡期)。病人雖然入睡,但身體沒有放鬆下來,可能會不受控地有所動作或將夢境的情節動手動腳做出來,有時會危及枕邊人,必須正視問題及接受治療。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夢遊犯罪也難逃法網

夢遊中胡作非為,需否負上刑責?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無論任何情况下觸犯刑事罪行,基本上難逃法網,不能輕易以夢遊卸責。「即使獲權威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評估,認為疑人未能完全控制自己行為或不宜答辯,亦並非可以無罪釋放,因醫生可建議法庭頒發醫院令,安排疑人強制入院治療。」若涉及嚴重罪行如謀殺或性侵等,醫院令可以是無限期,直到醫生判定患者適合返回社區生活,否則終身住院。 陸表示,法庭不一定要裁定被告有罪,才可頒發醫院令,即使判定無罪或不宜答辯,但擔心疑人會危害自己或他人安危,亦可以判醫院令。被判有罪的精神病犯人會收押在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由懲教處監管;獲判無罪但被頒發醫院令,則安排入青山醫院,由醫護人員監管。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