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編者按: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怎樣才是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呢?) 婦女定期子宮頸癌篩查  乳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最近看到衛生署發出的新聞稿,提醒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做子宮頸癌篩查,以減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以下幾點值得大家關注: •子宮頸癌為2020年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的第七位,於2021年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八位 •新增子宮頸癌個案數目由2011年391宗,增加至2020年的556宗 •縱使子宮頸癌篩查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根據衛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只有約一半合資格婦女曾做子宮頸癌篩查 •女性應在開始有性行為前,於適當年齡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又稱HPV疫苗) 相關閲讀:【子宮頸癌】港每10萬女性逾7人發病 高於世衛目標 家計會推子宮頸細胞HPV合併檢測 乳癌每天平均13人確診  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癌症 讀到這裏,容許我用以下數字衝擊一下大家: ‧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於2020年錄得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4956宗,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確診,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4 %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於2021年,共有791名女性死於乳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12.4% •在1993至202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增加逾3倍,由1993年的1152宗增至2020年4956宗 •每14名婦女中有1人有可能在一生中患上乳癌。在2020年,49%乳癌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研究證實,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以減少乳癌死亡率25%至30%,是國際間標準的乳癌篩查工具。40歲以上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顯著高,因此應定期做全面的乳癌普查 •醫學界至今未有疫苗等有效方法預防乳癌的形成 相關閲讀:【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及早發現乳癌 觸診檢查+乳房X光造影 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應包括專業人士的臨牀觸診檢查,以及至少每2年1次的乳房X光造影。坊間一般「全身檢查」或「婦科檢查」,由於檢查目的或重點可能各有不同,未必會齊備這些選項。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若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需要接受全乳切除或化療的機率較小,能大大減低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以及醫療費用對於個人以至整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與負擔。 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3大婦科癌症】了解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初期病徵、篩檢、檢查、治療選擇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均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對提升患者存活率非常重要。現時子宮頸癌可定期透過檢測篩查,來判斷女士下一步的檢查方案,有助及早揪出早期病變。然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在現時較難於定期婦科檢查中篩檢出來,因此時刻留意有否不尋常的病徵並從速求醫,對於應對病情有正面作用。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Read more

子宮頸癌成因、常見徵狀陰道異常出血 定期柏氏抹片檢查揪出不正常病變 提升治癒率

子宮頸癌(Cervical-cancer)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2018年子宮頸癌新症約580宗,是女性常見癌症的第7位,比2017年上升兩位。要預防子宮頸癌,除了注射疫苗外,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即柏氏抹片檢查可以檢測到早期子宮頸細胞的不正常病變,及早發現能夠有助預防發展成為癌症。子宮頸癌成因HPV所致-病徵留意陰道異常出血-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子宮頸位於子宮底部,連接子宮及陰道。 Read more

兩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疫苗後流產 衛生署未證與疫苗有關 專家:美國逾3萬孕婦已接種mRNA疫苗

【明報專訊】衛生署昨晚公布兩名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流產的個案。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潘昭頤表示,一般情况下,約有一至兩成孕婦會流產,當中早孕期流產較常見,美國現有逾3萬名孕婦接種mRNA疫苗,BioNTech和Moderna各佔一半,初步2000名孕婦數據顯示,流產率介乎一成至兩成,與背景發生率相若。衛生署稱目前未有證據顯示流產與疫苗有關。有接種中心表示,一般會拒絕孕婦接種,除非孕婦要到高風險地區等,並已諮詢其婦產科醫生,獲評為適合接種。 Read more

子宮肌瘤|醫學滿東華:子宮肌瘤多屬良性

【明報專訊】某天早上,張小姐(42歲)第一次來到診所做婦科檢查。她過去從沒有不適或任何徵狀,只是想做一個徹底檢查,所以要求照一照超聲波。一照,發現子宮裏生了幾個約1至2厘米的子宮肌瘤。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鍛煉盆骨底肌 減輕滲尿

經過初步婦科和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張女士體重超標和輕微子宮下垂。 「張女士,初步估計滲尿和子宮下垂,與盆骨底肌肉鬆弛有關。有很多原因會導致盆骨底肌肉鬆弛,包括正常老化、更年期荷爾蒙變化、多次生產、肥胖和長期便秘等。我建議先嘗試控制體重和做盆骨底肌肉運動,以減輕滲尿的情况。」 張女士:「好呀!我正在努力減肥,但疫症期間確實少了外出運動,但我沒有聽說過盆骨底肌肉運動,它有什麼用處呢?」 Read more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明報專訊】香港每4個女性便有1人患上子宮肌瘤,不少患者飽受「血崩」煎熬,甚至貧血、暈眩、尿頻、凸肚腩。然而,超過50%患者卻毫無徵狀,肌瘤隨年月增大而渾然不知。而一直被認定為良性的子宮肌瘤,近年醫學界發現有「變惡」風險。 患上子宮肌瘤,是否必須手術切除子宮?還是等到更年期,肌瘤就會消失? Read more

【女性疾病】 什麼是朱古力瘤、畸胎瘤和囊腺瘤? 認清病理性卵巢囊腫 有致併發症或癌變可能

婦女如有腹痛、不正常經痛等問題,莫非是朱古力瘤、畸胎瘤、囊腺瘤……?養和醫院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駱紅醫生指出,有可能是源於卵巢囊腫,如果屬生理性的,一般都毋須擔心;惟如果屬病理性,囊腫有機會愈變愈大,甚至有併發症如破裂、感染或扭轉,更有癌變的可能,因此建議及早以手術移除。病人如計劃生育,更應考慮及早在懷孕前處理較好。 Read more

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更年期是女性在人生中的必經階段,是自然過程而非「疾病」。由於更年期期間,卵巢功能衰退令雌激素下降,導致生理和心理均會產生變化,伴隨各種不適徵狀出現。因此女性應及早認識更年期,積極採取以下5個方法,從容面對及處理各樣徵狀,建議諮詢醫生意見及評估身體狀况,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Read more

【婦科疾病系列】不育困擾?3個生育小貼士 助增「生」機

不育已是世界性問題,在香港大約每六至七對夫婦中便有一對面對不育困擾!除了遲婚、遲生育外,一些常見婦女疾病亦可妨礙生育,如卵巢多囊綜合症、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積液、子宮肌瘤和瘜肉等,都是導致較年輕女性不易成孕的原因。不想錯失「生」機?辦法總比問題多。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柴逸蘭醫生表示,遲婚、遲生育是導致生育困難的原因之一,而婦科疾病也會影響生育能力,無論什麼原因,定期做婦科檢查和婚前檢查,有助及早處理「不育」問題。   不育與婦科疾病有關 卵巢多囊綜合症影響排卵 導致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當中可能與女性的卵巢與子宮的情况有關。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柴逸蘭醫生指出,以卵巢多囊綜合症為例,在中國人身上頗為常見。「女性正常一個月排卵一次,但卵巢多囊綜合症患者會出現周期性不穩定,影響排卵致難受孕,有可能要較長時間方有成功受孕機會。」至於子宮內膜異位,會改變了子宮的環境,令胚胎難着床而影響生育機會。   「還有若女士曾接受盆腔手術或患盆腔炎,可引起盆腔黏連,令輸卵管閉塞及積液,這種種都可能引致不育。」   定期做婦科檢查、婚前檢查 及早處理相關疾病 上述種種疾病由於未必有明顯徵狀,也不一定會引致不育,故婦女或會較易忽視。不過,柴醫生強調,婚前檢查及定期婦科檢查是重要一環,可以盡早知道自己是否屬不育的高危人士,尤其是想做媽媽的適齡婦女,及早處理相關疾病可提高受孕機會。   何謂不育?輔助生育方法選擇多 根據醫學界定義,一對夫婦有正常行房而一年內未能懷孕,便已算是不育。但柴醫生提醒婦女,若年過35歲的婦女便不宜「等」,要及早求醫,因為女性年紀愈大,生育的「潛力」會顯著下降,即使以輔助生育技術協助也未必成功。「以體外受孕(IVF)為例,婦女在35歲或以前進行,成功率有近50%,但年過40後則僅有約20%。」   她表示,輔助生育不一定是做IVF,視乎不育原因,排卵藥、排卵針或手術等也是可行方法。「若求診者年紀較大,身體機能可能不宜再等,則IVF可能是首選,也是最快捷及有效幫助懷孕的方法。」 夫婦雙方一起面對 3個生育小貼士 想做父母的人士,柴醫生有以下建議: 要「勤力」,始終「有仔趁嫩生」是生育的至理名言,因為懷孕的先決條件是卵子的質素。「28歲的卵子始終比40歲的卵子為佳」,因此近年愈來愈多年輕的女性考慮及諮詢雪藏卵子。 要戒煙及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對受孕及孕期都有好處。 不育並非單是女性的責任,生育是夫婦兩個人的事,雙方都有責任,例如男性精子質素有問題,同樣會引起不育,因此遇上生育困難要一起面對和及早求醫,才能增加成孕機會。 婦科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