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帖】疫境練「虎嘯」 疏肝解鬱結

近大半年來,因為新冠肺炎的流行,不少病人懼怕前往醫院或診所看病,也不願意外出做運動,經常無所事事「屈居家中」。日復日、月復月,有些人開始發現自己情緒低落、容易疲倦、胃口欠佳、煩躁易怒、睡欠安寧、周身不適,身體疾病愈來愈難康復,甚至感覺世界末日將至。這些徵狀屬於中醫「鬱證」,主要是肝氣不暢所致。 Read more

養生帖:握拳蹬腿 復康者增抵抗力防疫

自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許多人都心慌慌,因為目前還沒有特效藥。雖然內地不斷有報道確診病人獲中藥治療(或中西藥合治)而康復,但不少病人對中藥預防及治療這類肺炎的認識不多,所以不敢嘗試。為了防止受感染,常閉門在家,不敢出門;有人會加大運動量,想以此加強身體抵抗力,盡量減少感染風險。 Read more

養生帖:數數呼吸法 減壓穩情緒

近數月,常見有不同政治訴求的人來求診。他們因社會活動引起情緒問題,如感到不安、工作注意力分散、自感心跳心慌、難以入睡、夜間從睡眠中驚醒、做什麼事都興趣不大等。中醫藥對解決這類情緒問題有一定效果,同時通過一種自我練習法,亦可以幫助平穩情緒,解決情緒困擾。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常練鬆靜功 清熱寧神

7月以來,天氣一直較炎熱,很多時氣溫在攝氏30度以上,不少病人因此感到不舒服而來看症。常見徵狀是:口乾、口渴、容易出汗、經常口腔或舌部潰瘍(坊間稱生痱滋)、面及頭頸部易生瘡、下陰部生瘡、頭面分泌油增加、頭髮易脫、胃口欠佳、大便不暢、睡眠欠佳如難以入睡或睡眠易醒、注意力難集中、工作或學習效率降低。再看舌頭,多見舌偏紅、舌苔黃,脈象多有數脈(感覺脈搏偏快)。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明報專訊】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具有鼓動舊疾的特點。意指風邪為導致多種疾病的因素,既能鼓蕩多種病邪侵犯人體,又易致舊疾復發。風邪致病部位多游移不定,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的特點。   (網上圖片) 風邪入侵 百病易發 風邪致病的主要臨牀表現為,發熱惡風、頭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緩,或肢體顏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或皮膚瘙癢等。 從現代觀點分析,春夏交替天氣驟暖驟冷,氣壓變化較大,稍不留意就會使抗病能力減弱,而致「百病易發」。如患關節炎、女性月經失調、癌症、高血壓、中老年中風、心肌梗塞、皮膚病等。 此外,陰雨綿綿,濕度較大,致病菌或病毒不僅易生長,也易隨風傳播,故傳染病(中醫稱之為春溫及風溫、溫疫等)常易爆發流行,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膜炎、肺炎等。風還可以將花粉等致敏物質吹揚四方,使有敏感性體質的人出現鼻敏感、哮喘等。 所謂防病勝於治療。要預防由季節變化而致的疾病,關鍵在於提高抗病能力,正如《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高抗病能力,各種致病因素就不易傷害人體。如果身體有病,就一定要盡早治療。 中醫認為,肺為嬌嫩之臟,極易受風所傷,春夏交替養生重在調養肝和肺。一般來說,調養肝主要注意情緒平穩、飲食清淡、營養均衡、睡眠適度。調養肺主要注意衣著適量、室內通風、空氣清新、運動適度。如果身體明顯較虛弱,還需結合藥物調養。   湯水養陰潤肺 益氣祛濕湯 材料:黨參(5錢)、山藥(4錢)、薏苡仁(3錢)、白扁豆(3錢)、 豬腱(適量) 功效:益氣祛濕,強肺益肝   養陰潤肺湯 材料:麥冬(3錢)、北沙參(3錢)、百合(3錢)、玉竹(3錢)、杏仁(3錢)、豬腱(適量)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   拍打功促進血液循環 做法:手掌呈弓狀拍打全身,尤其四肢肌肉及關節(用中等力量拍打,拍打時局部有震動感)。整個過程呼吸自然,全身放鬆。每次全身拍打約5至10分鐘 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身體排濕排毒 提升抗病能力 提升大腦及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 應用:適用於筋絡氣血運行不暢之全身痛或手腳痺,體弱易感冒、易身重疲倦等   文:張群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