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可引致「突然死亡」 須減少心血管收窄及堵塞機會

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當中又以冠心病最常見及最常導致患者心臟病發死亡。如果突然感到胸口痛、呼吸不順,可能就是冠心病的先兆。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酗酒、生活壓力等都是造成冠心病的風險因素,應盡量控制上述因素以減少患上冠心病的機會。 人體心臟共有三條冠狀動脈,負責向心臟肌肉供給血液養分,以維持心臟運作。陳醫生表示,當受到吸煙、三高、缺乏運動、肥胖等因素影響,心血管內壁會逐漸形成斑塊,導致血管變得狹窄,經年月累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心病的病徵。 冠心病主要分為急性心臟病發(即心肌梗塞)或慢性冠心病。陳醫生解釋,急性心臟病發原理是斑塊積聚,導致血管出現中度或嚴重收窄,一旦斑塊表面出現破損,血小板就會在表面積聚形成血塊,繼而進一步堵塞血管影響供血,令心臟肌肉壞死。患者會因心臟肌肉逐漸缺氧而感到心絞痛,即使坐著也持續有胸悶情況,屬於急症狀況,應第一時間求醫處理。至於慢性冠心病的分別是沒有血塊形成,患者一般在靜止時沒有明顯病徵,只在運動等刺激心臟行為時,才會出現胸口痛等病徵。最典型例子是跑步時突然覺得胸口痛,但休息一會痛楚便會消失。 冠心病典型徵狀是胸口痛、呼吸明顯不暢順,但亦有部分病人會出現「非典型」的徵狀,例如長時間覺得下顎痺痛、腋下痛或胃部經常不適。患者如有相關病徵就應盡早求診及檢查。陳醫生指出,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跑步心電圖、心血管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及超聲波等檢查,以確認是否患有冠心病,分辨患者屬於急性抑或慢性並作適當處理。一旦發現是急性冠心病,患者可能要即時住院「通血管」。 通波仔或搭橋視乎情況而定 何謂血管狹窄?陳醫生表示,當七成血管面積出現斑塊並受阻塞影響血流量,即屬嚴重狹窄。當有上述情況,加上出現病徵,經醫生評估後,會建議進行「通血管」。 「通血管」主要有兩種方法,包括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俗稱通波仔)以及搭橋手術。陳醫生解釋,通波仔屬微創手術,一般會在患者的手腕或大腿內側的血管位置進行局部麻醉,並由此插入幼細導管通往心臟,在心臟的開端位置注射顯影劑,以便醫生利用X光進行心導管檢查,了解血管堵塞位置及堵塞情況,如情況可行,會同時進行通波仔手術。做法是將預先準備的支架導入血管收窄位置,然後為支架下的汽球充氣,令支架擴張緊貼血管壁,目的是希望透過支撐血管,避免該位置再次收窄。現時多會採用具藥性的金屬支架,更有效降低該位置的血管再次收窄的機會。 假如病人因某些原因不能通波仔,可考慮進行搭橋手術。做法是先進行全身麻醉,由外科醫生為病人開胸骨,在身體其他位置抽取血管再移植到心臟,並接駁於堵塞一段血管的前後位置,令血液可以繞道而行。陳醫生表示,當患者出現三條血管嚴重收窄、血管堵塞範圍大、並患有糖尿病,可能會首選搭橋手術。假如只是一至兩條血管嚴重收窄,涉及血管的範圍較短,通波仔則會是首選,醫生會視乎患者情況再作決定。 術後藥物控制減少再堵塞機會 「通血管」後也並非一勞永逸,術後的藥物治療也很重要。陳醫生表示,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後,患者需要服用藥物保護血管,減少日後再次阻塞的機會,因為通波仔只針對血管收窄最為嚴重的位置,並未有處理輕微或中等狹窄的血管。 藥物選擇方面,一般會選擇抗血小板藥物,以減少心血管的血塊形成。醫生也會為病人抽血,檢查血糖及膽固醇指標,因應其情況及需要,處方相關藥物,例如他汀類的降膽固醇藥物、降血脂藥物、或新型針劑藥物PCSK9抑制劑等。醫生會盡量幫助病人控制引發冠心病的成因,以減低血管再次收窄的機會。 Read more

【通波仔】引入藥物塗層支架20年 助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減復發 適時介入治療成關鍵

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是心臟科最常用的經導管介入治療。由面世至今,幫助不少冠心病患者打通阻塞的血管,而在20年前引入的藥物塗層支架更已取代裸金屬支架現成為治療標準,加上有愈來愈多儀器配合,令手術日臻成熟,而由心臟科團隊根據病人個別病况在適當的時間進行介入治療,為病人謀求最適切的治療成效。本港每年進行逾萬宗通波仔手術,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主任郭安慶醫生指出,手術目的是擴闊收窄的血管,並植入支架,以改善心臟血液供應,達到改善心絞痛及缺血情况,並減低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風險。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情况下,通波仔更是分秒必爭,務必在最短時間內令血液重新運行,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Read more

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香港約有一半人的體重超標!營養過剩又缺乏運動,引起的肥胖問題愈趨普遍,並對血管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帶來愈來愈多可致命的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成功減重有助更有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從而大大減低出現肥胖相關併發症的機會。究竟「蘋果身形」和「啤梨身形」哪種對心臟的傷害更大?減肥有沒有捷徑呢?心臟病或曾通波仔人士可以做運動嗎? Read more

運動健將都出事? 35歲以下 小心心臟炸彈

35歲台灣藝人高以翔在內地錄製競技節目時暈倒,一度心跳驟停,經搶救後不治。不少人嘩然,熱愛運動又是籃球健將的高以翔,為何會?另一邊廂,有人質疑他錯過了黃金搶救時間,失救致死。如何防止悲劇再發生? Read more

【迷走神經性昏厥】眼前發黑手腳軟 休息吓就得? 突然暈一暈 或藏攞命心事

【明報專訊】常說「開心到暈」,但若突然兩目昏花,失去意識,最擔心就是「心傷」到暈。 昏厥主要因為腦部供血不足。常見原因是身體不適導致血壓低,亦可能長期站立而出現迷走神經性昏厥;最嚴重就是心臟問題引起的昏厥,病人可能昏迷,甚至猝死。 智能手表測心有用? 醫生:協助監控房顫 但未夠全面 (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高:高耀鈞(心臟科專科醫生) ◆江:江志恒(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腦部供血暫時不足? 問:何謂昏厥?有什麼原因導致昏厥? 江:昏厥(Syncope)是來得急而嚴重的頭暈,病人會短暫失去知覺,但未至於完全「斷片」;四肢發軟無力,以致站立不穩或跌倒,但只要坐下或躺下,很快便會恢復過來,未必有後遺症。 常見原因包括腸胃炎、腹瀉、發熱,導致身體脫水,令血壓偏低。另外,在年輕人身上較常發生的,是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多為站立時間長,突然轉換姿勢,所在環境侷促,突然受驚或遭遇痛楚時發生。因腦部供血暫時不足,病人短暫暈眩,這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希望我們躺平,讓血液回到腦部。也有一種由刺激而起的昏厥,有些人排泄時過分用力,放鬆後,血管也隨之放鬆,令血液無法到達腦部,引致昏厥。 (郭慶輝攝) ■為何要做心電圖? 問:昏厥如何診斷及初步治療? 江:首先醫生會仔細問症,包括病人的「昏厥」是否符合上述定義、其病史及最近服食的藥物,因有些藥物會令人體電解質失衡或血壓降低,導致容易頭暈。 問症後,醫生對病情會有大概判斷,接下來做各方面的測試以確認。最簡單的檢查是心電圖,檢測時間短、不具創傷性,如果心電圖檢查發現異常,便會轉介病人至心臟科。因心臟問題而起的昏厥不容小覷,不少長跑選手在比賽中暈倒、猝死,病因也與心臟有關。 此外,也有可能檢查其腦波、胸肺、手腳力量等,再轉介至合適專科。如病人有腹瀉、脫水徵狀,會再抽血、檢驗電解質;如果檢查結果無恙,會待昏厥重複發生時才跟進。 ■年紀大,心跳變慢? 問:昏厥會與什麼心臟科疾病有關? 高:昏厥主要因為腦部供血不足。從心臟科角度而言,部分人因為年紀大,身體退化,心臟的電流傳導系統也隨之退化,令心跳變慢或突然停頓,致心臟泵血不足。部分人則因心肌問題,如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或心肌炎,也有可能引發心臟惡意跳動。 首先要檢視心臟的亂跳是否先天,因不少家族遺傳的疾病如心肌肥厚症、心內電流異常,例如長QT綜合症(Long QT syndrome)、布加達綜合症(Brugada syndrome),會令心跳過快或過慢。即使病人處於靜止狀態,包括坐着或睡覺時,也可能昏厥,甚至猝死。 由此可見,如果昏厥與心臟結構有關,其危險度更高。醫生會透過超聲波、磁力共振等,測試心血管和心跳情况,以診斷病人是否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等。 ■心房顫動招中風? 問:什麼是心房顫動?它會引發什麼併發症? 高:心房顫動是其中一個引發心臟亂跳而導致昏厥的疾病。人有左右兩個心房,當不同原因引致心房病變,如冠心病、長期高血壓或有心肌問題,心房會受壓,出現纖維化。心房會亂跳,並會由陣發性慢慢演變成持續性或長期持續性。 心房顫動與年紀大有關,也會併發中風,因心臟亂跳會使血液流動不良,心房內的心耳容易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部,有可能阻塞腦部重要血管,形成突發的中風,這比一般中風更嚴重,因阻塞的血管通常是較大的血管,影響的腦部範圍較廣。 另外,如心房顫動引致心跳過快,會令血壓變低,長期會引致心臟衰竭,甚至增加心臟死亡率的風險。 ■中風風險有數得計? 問:如何治療心房顫動? 高:治療主要有兩部分,目的是降低由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風險。病人會接受一個名為「CHA2DS2-VASc Score」的測試,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風險因素,分數愈高,中風風險愈高。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心臟衰竭(1分) Hypertension:高血壓(1分) Age:年齡≥75 (2分) Diabetes:糖尿病(1分) Stroke:中風(2分) Vascular disease:血管疾病(1分) Age:65至74歲(1分) Sex:女性(1分) 測試以9分為滿分,病人只要有1分或以上,醫生都會處方薄血丸,防止心內形成血塊。薄血丸分為兩種,傳統薄血丸華法林在服食期間須戒口,避吃綠色蔬菜或中藥等,也需定期抽血檢驗。新型薄血丸毋須戒口及驗血。如果病人服食薄血丸後容易出血,則可接受手術,如左心耳封堵術。 另一個治療方式是控制心率,減少心房顫動。病人可服食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但藥物不是對所有病人都可發揮理想療效,現時最好的藥物治癒率也只達五成,而且藥物亦有副作用,或會引發其他不規律的跳動。 如果心房顫動屬初發、陣發,或心臟沒有結構問題,會建議病人嘗試導管熱射頻消融術或冷凍球囊消融術,處理心臟內的壞細胞,減低心房顫動發作風險。現時兩種手術治療成功率均為七至八成。而導管消融術更可以一併治療其他心律不整問題。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迷走神經性昏厥】迷走神經性昏厥 年輕女性多發

【明報專訊】學校禮堂裏、地鐵車廂內不時有人突然昏倒,這些情况多屬迷走神經性昏厥。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指,這種昏厥多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病人昏厥前會眼前發黑,感到暈眩及作嘔,甚至出現耳鳴等,但只要坐下、躺下便會逐漸恢復。年紀大的病人較少出現迷走神經性昏厥,因為他們的血管反應已不像年輕人般激烈。 (郭慶輝攝) 咬緊牙關提高血壓應急 當出現暈眩徵兆時,病人可將雙腿交叉站立,雙手互扣向外拉,並咬緊牙關(圖),這樣可提高血壓,避免暈倒。一般而言,迷走神經性昏厥毋須治療,日常盡量避免站立時間過長、脫水等即可,如果擔憂亦可求醫檢查。 但如果昏厥起因是心臟問題,則須嚴陣以待。高耀鈞指,曾有一名30多歲的女病人,由13歲開始不時昏厥,經4、5個醫生診治都無法找出病因。他為病人安裝皮下監測儀,並且長時間觀察後,終於偵測出病人心臟偶然有惡性亂跳迹象,屬長QT綜合症。最終病人安裝了心臟除顫器,每當心跳過慢時,除顫器可傳導脈衝至心脈,刺激心臟跳動。 如病人患有心律不整,可植入心臟除顫器或起搏器,但兩者分別又在哪裏?其實兩者同樣可監察心跳,但如心跳異常,起搏器可刺激心跳加快,卻不能處理心臟亂跳、心跳過快的問題;除顫器則可進行體內電擊,亦因其可釋放的能量較大,體積也較大。 很多人擔心昏厥代表體弱,如果曾經昏厥,就不應該做運動。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江志恒指,如果病人只昏厥過一兩次,不會勸他們避免運動;但若他們是在做運動時暈眩,或昏厥時出現胸口痛等徵狀,就當然要多加顧慮。高耀鈞補充,如想證實運動是否與昏厥有關,可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以檢查其心臟功能。 Read more

App影臉查心房顫動 中大證95%準

目前國際上未有心房顫動篩查的指引,部分隱性病人病發前沒有病徵,亦有患者是間歇病發,篩查難一擊即中。中文大學醫學院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分析不同人的脈動光感(PPG)信號,記錄面部血液流動信號,並轉化為心跳率,為用家初步診斷有否患房顫。團隊於全球率先驗證到該方式準確率達95%,為全面推動房顫篩查提供新方向。 率領團隊作上述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目前心房顫動檢查方式包括把脈、手持心電圖等,但準確率有待提高,加上有患者屬間歇病發,部分要先後檢查3次才發現問題,因此要探討成本效益高、有隨機性的篩查方法。 記錄面部血流動信號 轉化心跳率 甄說得悉美國麻省有科技公司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可利用鏡頭偵測手指及面部的PPG信號,分析用家的心跳率,團隊根據現有的程式,驗證兩種方法檢測心房顫動的準確率。 他解釋,血液經過皮下組織,每次心跳血氧含量會隨之改變,該應用程式利用手機鏡頭的感光原件,記錄光線於血管中血液量變化時的信號(即PPG信號),產生的波頻等同心跳率。透過應用程式,手機前置鏡頭可分析面部信號,用手指接觸後鏡則可分析手指的信號。 另可偵測手指信號 團隊於2016年4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招募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的病人測試,最終217名病人完成檢查。團隊為病人安排3種測試,包括面部及手指的PPG信號,以及用作確診的12導聯心電圖,當中分析PPG信號需做3次測試,每次歷時20秒。 在測試的病人中,近35%(75人)患心房顫動,結果顯示,面部及手指測試準確率分別為95.4%及93.5%,團隊認為面部非觸式篩查方法方便快捷,準確性高,有潛力應用於遙距篩查。有關研究已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 甄秉言又表示,接受測試的病人均為黃種人,尚未知該應用程式對其他膚色的準確性,加上病人住院均沒化妝,日後能否應用於有化妝者仍屬未知之數。 一相機同時篩查5人 96%準確 對於發展方向,甄認為應脫離手機限制,如可研究用高像素鏡頭,一次過分析多人的面部PPG信號,日後或可在診所門外放置鏡頭,在病人等候期間分析,隨機篩查市民有否心房顫動,達至更高成本效益。甄的另一研究已初步證實,一部相機可同時為5人作房顫篩查,準確率達96%。 甄說,公立醫院門診每年約有530萬人求診,當中三成(約160萬人)是65歲以上,按篩查發現率為1.4%推算,估計每年可篩查出2.2萬宗新症,若有六成人透過口服薄血藥治療,他相信透過篩查,本港每年至少可避免400宗中風個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