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身體機能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步退化,心臟功能亦有機會受到影響,以致心跳次數減少或過慢;亦有部分人士患有心律不正、心房顫動等心臟問題,由於未必可透過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按病人實際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是可行的方法。現時植入手術已發展成熟,有新型號更可透過微創手術經大腿植入,毋須在胸口開刀,惟有一定的限制,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 Read more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糖尿病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一旦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失控,會有很高風險引致併發症,當中包括心臟病。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此外,「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所以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Read more

【減壓症會好嗎?】潛水前出現8種情况勿下水 提防減壓症 嚴重者可誘發心臟病

減壓症會好嗎?不少人都喜歡潛水探索海底世界,然而,水底壓力與地面不同,潛水後急速上浮或當時身體出現以下8種情况不適合潛水等風險因素,都有機會導致潛水者患上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減壓症,嚴重可以導致傷殘,甚至可誘發心臟病等問題,如心臟衰竭,有機會致命。急症科專科醫生提醒,當潛水者發現自己上水後有不適,應盡快到急症室求醫,按情况或需接受高壓艙純氧治療,減低引發致命併發症的機會。 Read more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Read more

心臟衰竭四大病徵: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  逾九成人忽略夜咳

【明報專訊】有組織調查發現,港人對心臟衰竭認識嚴重不足,分別有六成及逾九成受訪者未知疲憊及忽略夜咳為心臟衰竭病徵。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組織希望政府能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及加強教育。 一成人知傷風流感可致心衰竭惡化 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於6至7月做問卷及網上調查,訪問301名市民。結果顯示,只有一成受訪者能夠辨認傷風或流感為導致心臟衰竭迅速惡化的原因。組織指出,心臟衰竭四大病徵為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調查中六成受訪者未知疲憊為病徵、逾九成忽略夜咳是病徵,在天氣漸轉秋涼時患者容易混淆病徵,延遲診治。 四大病徵:氣喘 水腫 疲憊 咳嗽 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尤其於治療經費、康復服務和新型藥物資助等方面。「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政府已為患者提供治療和支援,但不足以應付需要,希望政府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如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復康支援、重新檢視藥物名冊、及早將新一代藥物列入名冊等,使患者接受更好治療。組織亦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教育,讓市民與患者攜手面對疾病。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死亡的機率,逾七成高估65歲以上者患心臟衰竭機率,或誤以為心臟衰竭是年邁者病症。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表示,心臟衰竭有年輕化趨勢,近年臨牀個案有40多歲市民。董光達認為,不同年齡市民都應該關注心臟衰竭,提高警覺,亦應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於患病初期迅速求醫;家屬亦應掌握疾病知識,多關心及照顧身邊患者。 明報記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高血壓鬼祟攞命 重整生活 全方位監控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人生活繁忙,不少人因而忽略個人健康、疾病預防及控制的意識。 香港65至84歲的人口中有64.8%患有高血壓。治療高血壓,需要長期作戰,病人要從自我監察、認識和管理藥物、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多方入手,預防高血壓引起的慢性腎病、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Read more

7月27日免費講座 – 控糖減重 提防「殺手」

  糖尿管理不善易百病纏身,併發心臟病、心臟衰竭及腎病,構成嚴重威脅。香港糖尿聯會舉辦免費講座,助糖友們提防這些沉默殺手。 題目1:糖「心」殺手 講者:陳麒尹(香港大學心臟科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題目2:「腎」重監察血糖 講者:鍾志東(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日期:7月27日(周六) 時間:下午2:30至5:0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 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202室 網上報名:bit.ly/2Wx81h2 查詢:5177 7757   相關文章: 【有片】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識計數食得開懷 孕婦過重過輕 子女肥胖糖尿風險增 中大研華人增重建議範圍 【管理糖尿病系列】科技助糖尿病人自行調節血糖 【營養要識】食大咗,點算好?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Read more

肺腑之言:奪命肺纖維化 成因不明無藥醫

【明報專訊】「肺纖維化病」是一個在我多年行醫生涯中較怕遇到的病。首先,儘管暫時本地還沒有正統的數據,它絕對不是一個常見的病。而且,它的成因在大部分患者身上亦並不清楚(所以它的英文學名為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簡稱IPF,中文譯為「特發性肺纖維化病」),因此每次向病人解釋這個病,我都要花頗多的時間。 相關系列:【抗疫你要知】由中醫、西醫、運動專家拆解防疫是與非,傳授簡單精確的抗疫日常貼士。 ▲初期徵狀——肺纖維化病初期徵狀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是乾咳和容易氣喘。(設計圖片,相中人物與文章所提疾病無關,Toa55@iStockphoto) 病人總會問:「是不是癌症呀?」 然而,當我當我說了「不是」後,又要向好像已經如釋重負的患者解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病,它會令肺部功能逐漸減退,引致慢性呼吸衰竭而需要長期氧氣治療和致死。更甚的是,到此刻還沒有根治此病的靈丹妙藥。 五六十歲發病 心肺慢慢衰竭 用較淺白的文字去解釋IPF,可以形容它是由於肺部纖維細胞在不明的原因下不正常地增生,引致一些類似疤痕的組織佔據了正常肺氣泡位置。與其他的「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一樣,這些不正常的組織會令肺部失去彈性、損失重要的肺活量和減低肺部轉移氧氣至血液的能力。IPF主要發生在50至60歲以上的人士,患者早期徵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是乾咳和在體力勞動時較易氣喘,甚至可能只是在其他X光或電腦掃描檢查時「意外」地被發現。但是,當病情逐漸惡化,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愈來愈多的時候,病人的肺功能就不足以支持一般正常起居生活,連在家裏也需要接受長期氧氣治療。此外,長期缺氧的狀態亦可能拖垮與肺部每分每秒都緊密合作的心臟,引發「肺心病」(Cor pulmonale),令患者同時出現心臟衰竭的徵狀。 除了利用影像(主要是電腦掃描)診斷,早年醫生還需要以外科微創手術抽取肺部組織作活檢化驗去確診IPF,令本身很多時都已經長期缺氧的病人經歷一個全身麻醉的風險。幸而近年的國際醫學文獻已經認同如果有一些典型IPF電腦掃描影像的存在,可能已經足夠在一些病人身上確診此病而毋須做手術活檢。當然,醫生還需要按個別情况做另外一些檢查,去排除其他可引致「間質性肺病」的病因,例如結締組織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或因藥物、電療致病等。 類固醇和抑制免疫系統藥物曾經是醫治IPF的選擇,但除了有大量副作用外,它們的使用亦得不到醫學實證的支持。儘管肺部移植手術理論上可以給予患者一個希望,但是基於病人本身身體狀况較差和缺乏適合捐贈器官,故只適用在個別患者身上。雖然目前IPF並無藥物可治癒,但是最近已經有可以抑制纖維細胞的藥物面世,令患者每年肺功能的下降率和急性發病率大為減低。惟目前此類藥物價錢仍然十分昂貴,對於需要長期服用以控制病情的基層病人來說,是一個沉重負擔。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副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有片】腳腫氣喘 躺下難眠 墊高枕頭 「心事」警號!

【明報專訊】行路氣喘,夜尿頻頻,是年老衰退?還是肺部、前列腺出問題? 心臟掌管全身血液循環,當心臟功能出問題,徵狀不一定是心悸、心痛,而是影響全身器官,令人胸悶氣喘、足踝水腫、食慾減退、咳嗽不斷、坐立不安。 常說遇到難題,晚上要「墊高枕頭」。但當你每晚要墊高枕頭才可安睡,未必是有心事,而是心有事!心臟泵血功能變差,平臥時呼吸困難,要墊高枕頭才能紓緩,正是晚期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 ▲(amenic181@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陳:陳良貴(心臟科專科醫生) ◆琳:陳琳(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小小心臟動全身? 問:心臟衰竭為何會影響全身? 琳: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受損,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血液不能有效供應到身體各個器官。當身體各器官供血不足,又沒有及時醫治,就會出現各種徵狀,嚴重可能導致器官如肝、腎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心臟衰竭不是一個特定的病症,而是心臟疾病的共同表徵,患者多為長者。最常見成因是冠心病,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血液,若它嚴重狹窄或堵塞,令心臟肌肉缺血,造成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瓣問題令心肌受損或增加心臟負荷。此外,甲狀腺功能亢奮、酗酒、吸毒等也會令心臟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導致心臟衰竭。   ■坐着不動也氣促? 問:走路和睡眠時氣促,原來是心臟衰竭? 琳:血液會經過肺部流入心臟,當心臟功能衰竭,血液會積聚在肺部,造成肺部積水,病人因而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等徵狀;夜晚睡眠時,平臥會覺得呼吸困難,需要把枕頭墊高才得以紓緩。當心臟功能愈來愈差,血液會積聚在靜脈,引致雙腳水腫。同時會出現心悸、疲倦、運動量變差等徵狀。 紐約心臟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根據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將心衰竭分為四級,級數愈高,代表心衰竭情况愈為嚴重。 ‧第一級:沒有明顯徵狀,活動自如 ‧第二級:劇烈運動時感吃力、氣促 ‧第三級:日常活動感到吃力、氣促 ‧第四級:即使靜止時也感到氣促 ▲運動吃力——心臟衰竭是心肌受損,心臟功能減弱,早期徵狀包括運動時氣促、咳嗽、氣喘。(Peerayot@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先做心臟超聲波? 問:如何診斷心臟衰竭? 陳:如果懷疑病人心臟衰竭,首先要做最基本的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功能有否受損,及觀察其結構有否異常,例如心瓣是否正常,或有否先天性心臟缺陷。一旦發現心臟功能不正常,就需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包括抽血檢驗血球數量、甲狀腺和腎功能,及其他心臟衰竭指標。 此外,透過電腦掃描可觀察心血管情况,判斷病人是否患上冠心病;或透過磁力共振檢查心臟功能及結構,觀察患心肌疾病的可能。不過,心臟磁力共振檢查的過程需注射藥水,而且動輒花費數小時,醫生一般會先建議病人做其他檢查,再考慮心臟磁力共振。   ■飲水也加重病情? 問:如何治療心臟衰竭? 陳:治療可從數方面入手。首先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飲食方面,要減少攝取鹽分,因為過鹹的食物,會令身體吸收過多水分,加劇病人氣促和腳腫。同樣道理,病人也要避免攝取過多水分,每天流質包括:水、湯等分量,要限制在一至一點五公升。另外,病人需要適量運動、戒煙、戒酒。 藥物方面,病人按需要服用不同藥物,常見如利尿藥,俗稱去水丸,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防止體液積聚,改善氣促和腳腫;排尿同時可降低血液的容量,減少血管壓力,減輕心臟負荷。有些病人或需要用藥降低血壓、減慢心跳、稀釋血液等;近年有新型心衰竭藥物,可以有效紓緩病徵之餘,也可減低因心衰竭而入院的風險。 用藥目的是減緩心臟衰竭的徵狀,當然也要治療其成因。如病人患有冠心病,就要考慮是否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成形術;如心瓣有問題,則需考慮修補或替換心瓣,以防止心臟功能繼續變差。   ▲(黃志東攝)   ■人工心臟幫到手? 問:嚴重心臟衰竭要換心? 陳:假如病人透過飲食、藥物治療,成效不彰,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首先,可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手術在病人皮下植入起搏器,再將兩條電線分別放在左右心室,兩者的收縮時間同步,提升心臟泵血能力。 如病人同時有心臟發大、心瓣嚴重倒流的情况,則可考慮微創二尖心瓣修補術,將一個微型金屬萬字夾放在心瓣葉上,減低心瓣倒流程度。研究顯示,手術有效紓緩病徵,減低引致心臟衰竭的機率。 如果病人病徵仍然嚴重,可考慮裝置人工心臟,透過體外的微型機械泵連接心臟,提升心臟泵血能力。最極端的個案,甚至需要安排心臟移植。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長者健康】知多啲:心臟衰竭 誤以為年老衰退

【明報專訊】心臟是一個拳頭大小的肌肉,掌管全身血液循環,透過跳動把含氧血液泵到身體各部分,維持生命。很多人會擔心一旦患有心臟病,最後定會導致心臟衰竭,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只要及早醫治,心臟病並不等於一定會心臟衰竭。 ▲(網上圖片)   肺積水原來心作怪 心臟衰竭患者多為長者,徵狀為氣促、咳嗽、疲勞、乏力、精神不振、夜尿頻密、下肢腫脹,長者或會誤以為是年紀增長所致的機能退化,延誤診治。由於心臟衰竭會導致下肢腫脹,患者會因水腫而使體重突然上升,故長者可以多加留意。陳良貴也提醒,因心臟連接肺部,如果心臟泵血能力差,血液會倒流回肺部,形成水腫,若患者發現平躺時會特別難受,則是心衰竭較晚期的典型徵狀。 曾有一個由肺科轉介、年近七十的男病人,出現氣促及腳腫徵狀,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兩邊肺積水。經過問症及心臟超聲波檢查,發現病人心臟的功能只剩餘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他先向病人處方去水丸、保護心臟的藥物,再檢查出病人有心血管狹窄問題,及後安排「通波仔」手術,徵狀大大改善。 不過,他提醒,如病症拖延時間太長,出現心臟發大,泵血功能變差,部分心臟細胞死亡等,心室或會因應這些情况而自行重塑(remodeling),影響心肌的結構和功能。即使治療後,心臟功能也未必能回復正常水平。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