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中風】吞嚥困難性格改變 或腦小血管病變 涉多個器官 臨牀表現五花八門(現代中醫)

【明報專訊】心臟病和腦中風在香港主要死因排第3、4位,引起這兩種嚴重疾病主因是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病理性改變,如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梗塞。腦血管病變中,最常見是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近年,醫學界對腦小血管病愈來愈關注,隨着深入研究,對其危害也愈來愈深入認識。顧名思義,腦小血管病是腦部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的病理性變化,引致大腦正常功能受損傷的一種全腦性疾病。在磁力共振(MRI)可見腦白質白斑(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皮質下梗塞、周圍血管空間(perivascular spaces)增大、顱內出血及腦萎縮等各種影像。 Read more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明報專訊】治療慢性濕疹的方法,與急性、亞急性濕疹有所不同,林志秀推介以下兩款食療。   ▲赤小豆(陳翠美攝)   針對急性及亞急性濕疹患者 清熱利濕方 材料:赤小豆20克、薏米30克、綠豆30克、石斛10克(一人分量) 煮法:把水燒開後,放入材料,可加添瘦肉及適量鹽作調味,烹調約1至1個半小時 功效:清熱利濕,養陰護膚   針對慢性濕疹患者 養陰潤膚湯 材料:北沙參15克、南沙參15克、玉竹15克、石斛10克、薏米15克(一人分量) 煮法:把水燒開後,放入材料,可加添瘦肉及適量鹽作調味,烹調約1至1個半小時 功效:養陰潤燥,健脾利濕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過敏系列】濕疹影響可大可小 找出源頭根治有法 【濕疹】幼兒濕疹可預防 找出源頭可根治   Read more

現代中醫:中醫藥基層醫療角色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對本港中醫藥發展着墨不少,包括在食物及衛生局下成立專責發展中醫藥的組別,統籌和推進中醫藥發展;積極籌建將軍澳中醫院,並就首家中醫院管治架構,運作和財務安排等繼續諮詢業界和其他持份者。另外,特首還特別強調致力促進中醫藥發展,使中醫藥在推廣公眾健康服務中擔當更積極的角色。 盼中醫納公費醫療體系 最近參加了數場由食衛局組織有關中醫院建設和中醫藥發展的諮詢會,業界和市民代表一致建議政府應該將中醫藥納入公費基層醫療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治未病和對慢性病調理診治方面的優勢,讓市民享受像西醫藥一樣的服務。 現時政府的公費醫療系統不包括中醫藥,換句話說,中醫被拒諸公營醫療系統之外。巿民有病看政府醫生費用受補貼;而看中醫吃中藥,接受針灸骨傷治療等則要自掏腰包。中醫藥被排擠於公營醫療系統之外,顯然剝奪了不少病人得到中醫藥治病防病的機會。 最近醫管局一項有關本港醫療狀况調查顯示,近年只有約18%門診服務是由中醫師完成。而現時本港註冊中醫和表列中醫總數已超過9000人,相當於西醫總人數的七八成。中醫藥服務在總體基層醫療體系中所發揮作用,顯然和其人力資源不相匹配。中醫藥服務在基層醫療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值得進一步拓展。 那麼,如何拓展中醫藥基層醫療服務?建議政府可循以下兩方面提升和改革,作為將中醫藥引入公費醫療系統的起步點,惠澤廣大患者。 1. 在衛生署屬下的公費基層服務體系的普通科和專科門診引入中醫藥、針灸和骨傷等服務,促使中西醫合作。中醫治療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有明顯優勢,如感冒、流感、慢性咳嗽、痰喘;各種痛症如肩頸痛、腰腿痛及各種關節炎;過敏性疾病如鼻炎、濕疹、哮喘;婦科病的月經不調、不孕症等都有良好效果。另外,癌症化療及手術後調治都是中醫藥的診治特色。 2. 現有十八區三方中醫診所是較為典型的基層中醫服務網點,雖然政府對部分綜援人士提供內科診症和中藥優惠,但大多數患者還需自費。政府可在現有基礎上加大資助力度,資助長者和低收入長期病患,使其得到中醫藥服務。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Read more

現代中醫:香港中醫服務還能更上層樓嗎?

【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分別於1993年、2004年及2015年進行了本港市民「過去一年曾使用過中醫」的調查。該縱貫性研究結果顯示,本港市民使用中醫的比例,在1993年為29.4%,2004年顯著提升到43.6%,而在2015年只稍微上升到45.2%。換句話說,香港在回歸後中醫服務得到實質性增長,而在2004年至2015年的11年間市民對中醫診療的需求則沒有太大的增長。 那麼,人們不免要問,香港的中醫服務是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位置,市民對中醫的需求是否已經停滯不前了? 香港的中醫服務是否還能再上一個台階?筆者在中醫教學、科研的同時,也恆常參與中醫臨牀工作,對本港中醫服務的發展趨勢一直留意和關心,現就筆者的觀察,提供一些看法,與同道商討,也希望對政府決策者有所幫助。 香港中醫服務在將來的5至10年的前景還是樂觀的,中醫醫療服務將會繼續增長。有這樣的推論乃基於以下事實和觀點: 1. 本港的人口還處在絕對增長期,隨着人口的逐年增多,對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自然會相應增加。 人口老化 中醫調理佔優 2. 本港正快速進入老年社會,隨之而來是各種慢性病發生率也會逐年俱增。眾所周知,中醫藥對慢性病的調理和治療具有很大優勢,且這種理念在市民大眾中有深厚基礎,因此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必將是有增無減。 3. 近20年來,經過廣大中醫同仁共同努力,香港市民對中醫的信賴度愈來愈高,中醫藥被本港居民接受程度亦愈來愈高。 4. 經過20年的人才儲備,本港現已擁有較為優質的中醫藥人力資源,能夠為市民大眾健康提供良好的中醫藥服務。毋庸置疑,一個行業發展好壞與其人才質素有極大關聯。 另外,本港有完善的中醫師考牌和持續進修機制,為中醫師的專業質素和醫術的持續進步提供保障,這些措施大大增加廣大患者對中醫業界的信心。 5.中醫專科化可望在不久將來得以在本港施行,這個舉措必將提升中醫業界的專業地位和市民對中醫的認受性,增加患者尋求中醫診治的欲望。 免煎中藥 便利吸引求診 6. 近年免煎中藥(顆粒劑)在本港中醫診所普及,為患者服用中藥提供了極大便利,吸引更多病人尋求中醫診治 。 7. 籌建中的香港中醫醫院將會提供中醫住院服務,其所帶來的漣漪效應相信有助於把中醫服務推向新台階。 基於以上因素,相信在可見將來香港的中醫服務可望百尺竿頭,跨上新台階。當然,在這一進程中,政府政策扶持必不可少,例如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這將是本港中醫事業發展的強心針。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

Read more

現代中醫:中醫未來發展拐點:專科化

【明報專訊】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回顧香港中醫藥的發展路程,在短短的20年間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1999年《中醫藥條例》的頒布,標誌着中醫藥正式成為香港醫療衛生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隨其後成立的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管委會),擔當了政府規管中醫師執業的職能。經過20年的人才積累,全港現有註冊中醫師7250多名。為了保證這些中醫師的專業水準,管委會制定了註冊中醫師的續牌機制,註冊中醫師須於三年之內獲得60個持續進修學分,才可續牌。 自稱專科中醫師或被檢控 現時本港中醫是以全科醫師的形式註冊,不過註冊中醫可於稱謂後以括號註明「全科」、「針灸」或「骨傷」。而事實上現時香港尚未實行中醫專科註冊制度,如果某中醫師自稱為「某某專科醫師」,則會觸犯《中醫藥條例》,可能會被檢控。這種狀况與本港的西醫十分成熟的醫學專科制度,確實有很大不同。 由於醫學發展的分科愈來愈細,醫療活動趨向精專,筆者認為,為提升香港中醫業界的專業水準,有必要向中醫專科方向發展。除了頗具中醫特色的針灸和骨傷跌打可作為專科外,也可以在中醫全科方脈領域中再細分不同的專科,如心肺專科、消化(肝膽脾胃)專科、腎和泌尿專科、風濕痹證專科等。 提升專業水準 醫患雙贏 推動香港中醫向專科化發展具有以下的好處﹕一來可以提供機會,讓中醫師選擇感興趣的專科,作系統性持續進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升專業水準;二來就像西醫專科化的結果一樣,中醫的專科化可幫助提升中醫師的專業地位;三來也有利於病人找尋合適的醫師來診治。因此中醫專科化是既有利於中醫師和中醫業界,又有利於病人的舉措,值得中醫業界支持。 至於如何將這一使命變成現實,不可否認將是香港中醫業界面臨的一道難題。近兩三年來,在醫院管理局屬下中醫組的協調下,本港的中醫業界和三間中醫學院已聯合成立香港中醫專科發展工作組。目前,中醫內科、針灸和骨傷專科的培訓計劃大綱已基本成形。與此同時,中醫業界應爭取在籌建中的中醫醫院內預留地方,設置香港中醫專科學院,為中醫專科化提供必要的硬體。 筆者相信,通過廣大中醫同行的努力和支持,中醫專科化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10至20年間可以實現的目標。總之,中醫專科化將是本港中醫未來發展的新拐點,值得期待。 文:林志秀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 Read more

現代中醫:香港難建純中醫醫院

【明報專訊】自2014年政府計劃興建本港首家中醫院以來,中醫業界不同團體對醫院的運營模式發表了各種意見。總結這些觀點,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意見主張以中西醫結合的形式來運營,認為在中醫院中保留一定力量的西醫成分,可為病人提供更全面和安全的醫療服務;另一種則主張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為住院病人提供名副其實的傳統中醫藥服務。持這種觀點以「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為代表,主要成員為本港中醫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代表中醫業界的新生代。他們立場鮮明地反對中西醫結合模式,認為用之來運營中醫院,有可能令中醫受排擠,最終出現有中醫之名而無中醫之實的「偽中醫院」。 患者療效比中醫自尊重要 那麼,何種醫療方式更適合在香港醫療環境下的首間中醫院裏運作呢?筆者認為,應以該模式是否更有利於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為根本考量點,而行業的自主和自尊應退而次之。 現行香港的醫療制度和法規,決定了香港中醫師不能運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手段。我們以一個情景劇來說明吧。話說一個年過古稀的老翁,因中風入住香港首間純中醫醫院,經註冊中醫師的精心治療後,中風徵狀的恢復十分滿意;然而就在住院期間,病人的舊患冠心病復發,出現嚴重的心肌梗塞,需要即時搶救,但由於該院為純中醫院,沒有西醫急救設備和人員,院方只好將患者送到附近的將軍澳醫院搶救。如果這樣的情景時常發生,不容置疑將會大大影響市民大眾對中醫院的信心,並必將嚴重影響中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急症救護是中醫軟肋 不可否認,在香港現有的醫療體制下,對急症的救護是中醫的軟肋和短板,因為中醫師不允許運用現代的急救手段,譬如化驗和影像檢查等診斷,更不能用藥物注射等快速起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對住院病人突發事件的風險能否妥善處理,將是市民大眾對中醫院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妥善管理好住院病人的突發醫療事件,才可讓中醫院的運營立於不敗之地。而在中醫為主體的醫療框架內引入西醫,尤其是急診服務,將可以解決因突發醫療情况所產生的潛在風險。香港首家中醫院應是以中醫為主體,西醫為輔助的醫療模式,合理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 、註冊中醫師林志秀 Read more

現代中醫:香港為什麼需要一所中醫院?

【明報專訊】2014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在將軍澳撥出一塊地用於興建本港第一所中醫院。中醫業界聞之自然是歡呼雀躍,幾乎是奔走相告。隨之而來的是對如何營運該所中醫院而出現的各種不同意見和建議。首間中醫院的營運模式是一個較為複雜的議題,因它涵蓋資金來源(政府資助或私籌)、醫療模式(純中醫或中西醫合作),以及中西醫醫護人員的配置等等,這個議題非三言兩語可說清道明。那麼香港為什麼需要一所中醫院?這對中醫藥業界和廣大市民會帶來什麼好處? 為重病患者提供住院中醫治療 本港現在由醫院管理局經營的公立醫院約有四十家,負責本港絕大多數病人的住院服務,以公費住院醫療為主體的制度,相信是本港成為全球最長壽地區的重要因素之一。醫管局轄下的醫院乃清一色的西醫醫院,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公營醫療體制中,建立一間以中醫為主體的醫院,為本港市民大眾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中醫院的建立將對以下方面產生正面影響﹕ 1. 對重大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提供更有效的住院治療 以中風為例,本港每年新增中風病人近3000例,這些病人經過西醫的急救治療後,一般會轉到康復醫院或社區門診繼續治療。中醫在中風康復中的治療手段豐富多樣, 包括中藥內服、針灸、推拿按摩等,而且臨牀療效確切,若能採用住院治療,便可以隨時跟蹤病情變化,增強治療效果。另外,各類痛症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腰痛、單純性閉合性骨折等,如在中醫院裏住院,可得到更為綜合和全面的治療,療效也會更好。 2. 為本港三所中醫學院的中醫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 現時本港中醫院校的中醫系學生的實習,主要借助內地的醫院進行,由於中港兩地的醫療體制迥異,一直以來實習效果未盡理想。在本港的中醫院進行臨牀教學,將有助培養切合本港醫療環境和文化的中醫人才。 3. 為中醫藥臨牀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 4. 有助整合本港的中醫藥的人力資源,將一些學驗俱豐的中醫人才集中在這一平台,有助凝聚力量,合力推動香港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港建首間中醫院並非什麼創舉,現時內地的中醫院達三千餘家之眾,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間,就連德國十幾年前就已有了規模可觀的中醫醫院,號稱國際都市的香港在這方面落後了不少,現在是迎頭趕上的時候了。 作者簡介:廣州中醫學院中醫醫療系本科、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藥學系博士,從古從今研習中醫。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林志秀博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