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明報專訊】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髮型師,昨(15日)偕友人在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突身體不適,由越野單車倒下暈倒不省人事,送院後不治。據了解,死者有5年高血壓病歷,平時自行於藥房配藥。急症科專科醫生稱,高血壓病人適量運動並無問題,但要注意運動期間如感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並要定時覆診,不應自行配藥。有學者亦指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醫生籲高血壓患者運動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 應立即停止運動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高血壓病人應保持適量運動,踩單車並無問題。病人平時應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需要應配合藥物輔助。蕭建議病人定時覆診,自行配藥並不理想,因隨年齡增長、身體情况轉變,醫生或會安排調整劑量或轉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高血壓人士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醫生籲定時覆診 勿自行配藥 蕭稱,運動期間如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若過一段時間仍未回復正常,應盡快求診。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雷雄德建議高血壓病人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免強度過高 雷表示,踩單車速度、路段坡度對運動强度有影響,難以一概而論,通常建議高血壓病人中等强度運動,避免强度過高,以免誘發身體不適。 雷續稱,事主尚算年輕,推論事主可能有其他心臟隱疾,或受天氣、溫度、路段困難程度影響情况。另外,若心臟驟停,及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可增加存活率。 事發於昨早11時許,事主與朋友一行3人於荃錦公路出發,計劃踩越野單車到八鄉河背。據悉平時死者每逢周三都會到大帽山甲龍林徑與友人踩越野單車,事主昨騎行百多米後突感身體不適,喘氣倒地,沒有反應。同行朋友及路過行山客為他人工呼吸及心外壓。事主其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起,送律敦治醫院,其後證實不治。據悉死者家住屯門青磚圍村屋,鄰居稱死者已婚,子女已長大成人。 Read more

間質性肺病成因多 可致乾咳、呼吸困難、肺功能轉差 及早發現藥物控制免惡化

肺部中的肺泡是負責氣體交換的重要組織:當呼吸時把新鮮空氣送到血管,並把血管內二氧化碳帶走,讓我們體內的細胞有足夠氧氣,維持器官的正常運作。然而,當肺部組織纖維化,出現間質性肺病,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乾咳等,一直不理會病情肺功能會愈來愈差,嚴重甚至會出現肺部衰竭。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肺泡之間組織纖維化持續-致患者乾咳、呼吸困難-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冰醫生解釋,「間質」是指肺泡與肺泡之間的物質,當「間質」因為發炎或纖維化而結痂,會令換氣功能受影響,一開始患者的徵狀可能不明顯,但當肺部間質纖維化情况持續,便會導致氣喘、乾咳、呼吸困難等。 Read more

【肺癆】肺結核5大症狀 4個常用檢測方法查找潛伏結核桿菌 抗生素療程可根治

患上肺癆?大部分人可能以為是五、六十年代的不治疾病,或僅是粵語長片中的劇情。事實上這種可致命的疾病,在今日的香港仍然常見,每年有約4000宗新症,較以往不同的是現有藥物治療成效高,患者只要及早接受為期6個月抗生素療程,大多都可以根治,不用太擔心病菌繼續影響健康。要及早發現患病與否,現時有4種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助找出結核桿菌,減低傳播風險。 Read more

心臟衰竭四大病徵: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  逾九成人忽略夜咳

【明報專訊】有組織調查發現,港人對心臟衰竭認識嚴重不足,分別有六成及逾九成受訪者未知疲憊及忽略夜咳為心臟衰竭病徵。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組織希望政府能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及加強教育。 一成人知傷風流感可致心衰竭惡化 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於6至7月做問卷及網上調查,訪問301名市民。結果顯示,只有一成受訪者能夠辨認傷風或流感為導致心臟衰竭迅速惡化的原因。組織指出,心臟衰竭四大病徵為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調查中六成受訪者未知疲憊為病徵、逾九成忽略夜咳是病徵,在天氣漸轉秋涼時患者容易混淆病徵,延遲診治。 四大病徵:氣喘 水腫 疲憊 咳嗽 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尤其於治療經費、康復服務和新型藥物資助等方面。「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政府已為患者提供治療和支援,但不足以應付需要,希望政府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如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復康支援、重新檢視藥物名冊、及早將新一代藥物列入名冊等,使患者接受更好治療。組織亦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教育,讓市民與患者攜手面對疾病。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死亡的機率,逾七成高估65歲以上者患心臟衰竭機率,或誤以為心臟衰竭是年邁者病症。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表示,心臟衰竭有年輕化趨勢,近年臨牀個案有40多歲市民。董光達認為,不同年齡市民都應該關注心臟衰竭,提高警覺,亦應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於患病初期迅速求醫;家屬亦應掌握疾病知識,多關心及照顧身邊患者。 明報記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腳腫氣喘 躺下難眠 墊高枕頭 「心事」警號!

【明報專訊】行路氣喘,夜尿頻頻,是年老衰退?還是肺部、前列腺出問題? 心臟掌管全身血液循環,當心臟功能出問題,徵狀不一定是心悸、心痛,而是影響全身器官,令人胸悶氣喘、足踝水腫、食慾減退、咳嗽不斷、坐立不安。 常說遇到難題,晚上要「墊高枕頭」。但當你每晚要墊高枕頭才可安睡,未必是有心事,而是心有事!心臟泵血功能變差,平臥時呼吸困難,要墊高枕頭才能紓緩,正是晚期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 ▲(amenic181@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陳:陳良貴(心臟科專科醫生) ◆琳:陳琳(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小小心臟動全身? 問:心臟衰竭為何會影響全身? 琳: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受損,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血液不能有效供應到身體各個器官。當身體各器官供血不足,又沒有及時醫治,就會出現各種徵狀,嚴重可能導致器官如肝、腎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心臟衰竭不是一個特定的病症,而是心臟疾病的共同表徵,患者多為長者。最常見成因是冠心病,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血液,若它嚴重狹窄或堵塞,令心臟肌肉缺血,造成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瓣問題令心肌受損或增加心臟負荷。此外,甲狀腺功能亢奮、酗酒、吸毒等也會令心臟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導致心臟衰竭。   ■坐着不動也氣促? 問:走路和睡眠時氣促,原來是心臟衰竭? 琳:血液會經過肺部流入心臟,當心臟功能衰竭,血液會積聚在肺部,造成肺部積水,病人因而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等徵狀;夜晚睡眠時,平臥會覺得呼吸困難,需要把枕頭墊高才得以紓緩。當心臟功能愈來愈差,血液會積聚在靜脈,引致雙腳水腫。同時會出現心悸、疲倦、運動量變差等徵狀。 紐約心臟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根據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將心衰竭分為四級,級數愈高,代表心衰竭情况愈為嚴重。 ‧第一級:沒有明顯徵狀,活動自如 ‧第二級:劇烈運動時感吃力、氣促 ‧第三級:日常活動感到吃力、氣促 ‧第四級:即使靜止時也感到氣促 ▲運動吃力——心臟衰竭是心肌受損,心臟功能減弱,早期徵狀包括運動時氣促、咳嗽、氣喘。(Peerayot@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先做心臟超聲波? 問:如何診斷心臟衰竭? 陳:如果懷疑病人心臟衰竭,首先要做最基本的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功能有否受損,及觀察其結構有否異常,例如心瓣是否正常,或有否先天性心臟缺陷。一旦發現心臟功能不正常,就需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包括抽血檢驗血球數量、甲狀腺和腎功能,及其他心臟衰竭指標。 此外,透過電腦掃描可觀察心血管情况,判斷病人是否患上冠心病;或透過磁力共振檢查心臟功能及結構,觀察患心肌疾病的可能。不過,心臟磁力共振檢查的過程需注射藥水,而且動輒花費數小時,醫生一般會先建議病人做其他檢查,再考慮心臟磁力共振。   ■飲水也加重病情? 問:如何治療心臟衰竭? 陳:治療可從數方面入手。首先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飲食方面,要減少攝取鹽分,因為過鹹的食物,會令身體吸收過多水分,加劇病人氣促和腳腫。同樣道理,病人也要避免攝取過多水分,每天流質包括:水、湯等分量,要限制在一至一點五公升。另外,病人需要適量運動、戒煙、戒酒。 藥物方面,病人按需要服用不同藥物,常見如利尿藥,俗稱去水丸,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防止體液積聚,改善氣促和腳腫;排尿同時可降低血液的容量,減少血管壓力,減輕心臟負荷。有些病人或需要用藥降低血壓、減慢心跳、稀釋血液等;近年有新型心衰竭藥物,可以有效紓緩病徵之餘,也可減低因心衰竭而入院的風險。 用藥目的是減緩心臟衰竭的徵狀,當然也要治療其成因。如病人患有冠心病,就要考慮是否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成形術;如心瓣有問題,則需考慮修補或替換心瓣,以防止心臟功能繼續變差。   ▲(黃志東攝)   ■人工心臟幫到手? 問:嚴重心臟衰竭要換心? 陳:假如病人透過飲食、藥物治療,成效不彰,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首先,可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手術在病人皮下植入起搏器,再將兩條電線分別放在左右心室,兩者的收縮時間同步,提升心臟泵血能力。 如病人同時有心臟發大、心瓣嚴重倒流的情况,則可考慮微創二尖心瓣修補術,將一個微型金屬萬字夾放在心瓣葉上,減低心瓣倒流程度。研究顯示,手術有效紓緩病徵,減低引致心臟衰竭的機率。 如果病人病徵仍然嚴重,可考慮裝置人工心臟,透過體外的微型機械泵連接心臟,提升心臟泵血能力。最極端的個案,甚至需要安排心臟移植。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中藥泡足 防冬日咳喘腳痛

【明報專訊】不少人由於夏季貪涼,又或秋季赤足時受到寒氣侵襲,所以要趁天氣欲寒未寒之時盡快排出,避免寒邪蓄積於體內,引發秋冬易犯的咳喘、腰腿足痛等症。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以中藥泡足,而中藥泡足的種類繁多,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1. 艾葉泡足方 艾葉是一種中藥,《本草從新》認為,艾葉「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具有多種治療作用。夏秋季氣溫高,微生物繁殖快,飲食稍有不慎即會引起腹瀉,除了就醫服藥,用艾葉泡腳也可緩解腹痛腹瀉。方法是將100克乾艾葉(現時已少有新鮮艾葉,可到中藥房購買),放入淨水中,煮開後倒進足浴盆,待水溫降低至約40℃左右,就可浸泡雙腳20至30分鐘。艾葉泡足也是預防秋冬風寒感冒、咳喘的常用方法。 2.老薑泡足方 老薑50克洗淨,水煮30分鐘,倒入足浴盆,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浸泡30分鐘。生薑功擅解表,老薑溫性更強,祛風散寒,活絡通脈,溫中暖胃,益氣養血。用於治療凍瘡、胃寒及血液迴圈不暢造成的四肢冰冷,特別有效。 3. 治腳底皴裂泡足方 桂枝15克、銀花15克、紅花5克,用紗布包裹,加水煎煮後倒入足浴盆內,冷卻至40℃左右泡腳30分鐘,每日1次。 4. 治足跟痛泡足方 尋骨風3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上藥用紗布包裹,加水煎煮後倒入足浴盆內,冷卻至40℃左右泡腳30分鐘,每日1次。 文:甘君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