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可致心肌炎或突然死亡 醫生:35歲後猝死3大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明報專訊】在東涌一間小學任職的38歲女教學助理,前日(5日)傍晚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送院後不治。據悉她上周曾因肌肉疼痛求醫,醫生診斷她因流感引致肌肉發炎。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流感可以導致心肌炎,或會導致突然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編者按:另有急症科專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即使患者定時進行身體檢查,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 有急症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多與心腦疾病有關。 教學助理猝死 急症科醫生:流感可致心肌炎 35歲後猝死3大主因 前日傍晚6時許,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一名38歲姓詹女教學助理在教員室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其他同事報警。救護員到場將她送往北大嶼山醫院,經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將案列作送院時死亡,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據了解,該名教學助理上周一(5月29日)因肌肉疼痛,前往北大嶼山醫院求醫,醫生當時診斷她為流感引致肌肉發炎,並處方藥物。事發當日早上她如常出門上班,沒有異樣,至傍晚近5時仍與同事聊天。 該校校長麥敏潮表示,死者在該校任職一年多,主要處理文書行政工作,例如收集試卷等,過往不常請病假。麥表示事出突然,「同事真係難過,大家共事一段時間」,並引述辦學團體表示會與死者母親保持聯絡,如有需要會向對方提供協助及支援。 醫生:35歲後猝死多因心腦疾病  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流感可以引致心肌炎,影響心臟輸出血液功能,或導致心跳不規律,最終心臟衰竭致死,但他形容情况罕見。一般來說,輕微心肌炎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氣喘、胸口不適等症狀,但若出現急性兼嚴重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已經削弱心臟泵血功能,若數分鐘內沒有血液到達腦部,已經可以引致死亡。 另一名急症科專科醫生則表示,猝死有很多原因,真正死因要留待法醫驗屍後才能確定。但流感或過濾性病毒的確有可能引致心肌炎,誘發突發心律不正或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普通體檢難發現 需有症狀進行特定檢查 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例如患者心血管收窄,剛巧有血塊經過堵塞血管,導致沒有血液流到心臟;心跳紊亂,出現異常的心臟脈搏,令心室顫動,最終導致死亡;或腦部爆血管,造成腦出血。 彭續稱,即使患者定時檢查身體,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因為檢驗上述疾病需要做特定檢查,例如心血管閉塞檢查要透過心臟造影、心導管檢查發現;心室顫動要靠入侵性心臟檢查;腦出血要靠腦及腦血管造影檢查。以上檢查通常在病人出現相關症狀,例如心臟驟停、經常頭痛,並向醫生求助,醫生診斷認為有可能出現相關疾病,才會再安排檢查。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身體機能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步退化,心臟功能亦有機會受到影響,以致心跳次數減少或過慢;亦有部分人士患有心律不正、心房顫動等心臟問題,由於未必可透過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按病人實際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是可行的方法。現時植入手術已發展成熟,有新型號更可透過微創手術經大腿植入,毋須在胸口開刀,惟有一定的限制,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 Read more

【儲備心率】運動強度愈高愈好?計算儲備心率 9個減低運動風險注意事項

做運動有助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控制體重等,好處多不勝數,但是否做強度愈高的運動就代表愈好?做劇烈運動時又有何注意事項?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家銘表示,運動的劇烈程度可透過計算「儲備心率」(Heart-Rate-Reserve-HRR)和量度運動的「功率」(Power)去判斷。怎樣計算「儲備心率」呢?想減低運動風險,9個注意事項必須知道! Read more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Read more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台灣藝人小鬼黃鴻升猝死,死因眾說紛紜,有說是突發心肌梗塞或其他疾病,亦有指他在浴室跌倒撞頭送命。究竟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什麼呢?猝死大都是心臟原因導致,即心源性猝死。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前會長麥耀光表示,大約 8 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其餘則由外在因素所致,如中暑、低溫症、濫藥、過量酒精等。 Read more

【肌肉萎縮症】患肌肉萎縮症少年猝死 學者:個案有家族遺傳病史 應作產前基因檢查

患有肌肉萎縮症的14歲姓蔡少年,昨凌晨於香港仔鴨脷洲邨利澤樓寓所昏迷,送院搶救後不治。蔡父表示,兩子先後確診無藥可醫的罕見病症,兄弟感情很好,4年前長子16歲離世,幼子往後情况亦相似,「今次康仔走得好突然,毫無先兆」。蔡父說非常難過,「但仍然感到兩兄弟在身邊」。 Read more

運動健將都出事? 35歲以下 小心心臟炸彈

35歲台灣藝人高以翔在內地錄製競技節目時暈倒,一度心跳驟停,經搶救後不治。不少人嘩然,熱愛運動又是籃球健將的高以翔,為何會?另一邊廂,有人質疑他錯過了黃金搶救時間,失救致死。如何防止悲劇再發生? Read more

【迷走神經性昏厥】眼前發黑手腳軟 休息吓就得? 突然暈一暈 或藏攞命心事

【明報專訊】常說「開心到暈」,但若突然兩目昏花,失去意識,最擔心就是「心傷」到暈。 昏厥主要因為腦部供血不足。常見原因是身體不適導致血壓低,亦可能長期站立而出現迷走神經性昏厥;最嚴重就是心臟問題引起的昏厥,病人可能昏迷,甚至猝死。 智能手表測心有用? 醫生:協助監控房顫 但未夠全面 (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高:高耀鈞(心臟科專科醫生) ◆江:江志恒(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腦部供血暫時不足? 問:何謂昏厥?有什麼原因導致昏厥? 江:昏厥(Syncope)是來得急而嚴重的頭暈,病人會短暫失去知覺,但未至於完全「斷片」;四肢發軟無力,以致站立不穩或跌倒,但只要坐下或躺下,很快便會恢復過來,未必有後遺症。 常見原因包括腸胃炎、腹瀉、發熱,導致身體脫水,令血壓偏低。另外,在年輕人身上較常發生的,是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多為站立時間長,突然轉換姿勢,所在環境侷促,突然受驚或遭遇痛楚時發生。因腦部供血暫時不足,病人短暫暈眩,這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希望我們躺平,讓血液回到腦部。也有一種由刺激而起的昏厥,有些人排泄時過分用力,放鬆後,血管也隨之放鬆,令血液無法到達腦部,引致昏厥。 (郭慶輝攝) ■為何要做心電圖? 問:昏厥如何診斷及初步治療? 江:首先醫生會仔細問症,包括病人的「昏厥」是否符合上述定義、其病史及最近服食的藥物,因有些藥物會令人體電解質失衡或血壓降低,導致容易頭暈。 問症後,醫生對病情會有大概判斷,接下來做各方面的測試以確認。最簡單的檢查是心電圖,檢測時間短、不具創傷性,如果心電圖檢查發現異常,便會轉介病人至心臟科。因心臟問題而起的昏厥不容小覷,不少長跑選手在比賽中暈倒、猝死,病因也與心臟有關。 此外,也有可能檢查其腦波、胸肺、手腳力量等,再轉介至合適專科。如病人有腹瀉、脫水徵狀,會再抽血、檢驗電解質;如果檢查結果無恙,會待昏厥重複發生時才跟進。 ■年紀大,心跳變慢? 問:昏厥會與什麼心臟科疾病有關? 高:昏厥主要因為腦部供血不足。從心臟科角度而言,部分人因為年紀大,身體退化,心臟的電流傳導系統也隨之退化,令心跳變慢或突然停頓,致心臟泵血不足。部分人則因心肌問題,如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或心肌炎,也有可能引發心臟惡意跳動。 首先要檢視心臟的亂跳是否先天,因不少家族遺傳的疾病如心肌肥厚症、心內電流異常,例如長QT綜合症(Long QT syndrome)、布加達綜合症(Brugada syndrome),會令心跳過快或過慢。即使病人處於靜止狀態,包括坐着或睡覺時,也可能昏厥,甚至猝死。 由此可見,如果昏厥與心臟結構有關,其危險度更高。醫生會透過超聲波、磁力共振等,測試心血管和心跳情况,以診斷病人是否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等。 ■心房顫動招中風? 問:什麼是心房顫動?它會引發什麼併發症? 高:心房顫動是其中一個引發心臟亂跳而導致昏厥的疾病。人有左右兩個心房,當不同原因引致心房病變,如冠心病、長期高血壓或有心肌問題,心房會受壓,出現纖維化。心房會亂跳,並會由陣發性慢慢演變成持續性或長期持續性。 心房顫動與年紀大有關,也會併發中風,因心臟亂跳會使血液流動不良,心房內的心耳容易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部,有可能阻塞腦部重要血管,形成突發的中風,這比一般中風更嚴重,因阻塞的血管通常是較大的血管,影響的腦部範圍較廣。 另外,如心房顫動引致心跳過快,會令血壓變低,長期會引致心臟衰竭,甚至增加心臟死亡率的風險。 ■中風風險有數得計? 問:如何治療心房顫動? 高:治療主要有兩部分,目的是降低由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風險。病人會接受一個名為「CHA2DS2-VASc Score」的測試,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風險因素,分數愈高,中風風險愈高。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心臟衰竭(1分) Hypertension:高血壓(1分) Age:年齡≥75 (2分) Diabetes:糖尿病(1分) Stroke:中風(2分) Vascular disease:血管疾病(1分) Age:65至74歲(1分) Sex:女性(1分) 測試以9分為滿分,病人只要有1分或以上,醫生都會處方薄血丸,防止心內形成血塊。薄血丸分為兩種,傳統薄血丸華法林在服食期間須戒口,避吃綠色蔬菜或中藥等,也需定期抽血檢驗。新型薄血丸毋須戒口及驗血。如果病人服食薄血丸後容易出血,則可接受手術,如左心耳封堵術。 另一個治療方式是控制心率,減少心房顫動。病人可服食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但藥物不是對所有病人都可發揮理想療效,現時最好的藥物治癒率也只達五成,而且藥物亦有副作用,或會引發其他不規律的跳動。 如果心房顫動屬初發、陣發,或心臟沒有結構問題,會建議病人嘗試導管熱射頻消融術或冷凍球囊消融術,處理心臟內的壞細胞,減低心房顫動發作風險。現時兩種手術治療成功率均為七至八成。而導管消融術更可以一併治療其他心律不整問題。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植心臟去顫器 減猝死風險

【明報專訊】今次研究中,6名年輕猝死者均帶SADS基因變異,在他們合共11名直系親屬中,逾五成家屬帶SADS基因變異,需要跟進及視乎個別情况接受預防治療。3年前,孫先生年僅23歲、不煙不酒的弟弟突然死亡,成為今次研究其中一個個案,孫兄亦因此參與研究,發現自己平靜時有心律不正情况,妻子憂慮他會突然暈倒,「去廁所多一陣,(妻子)都驚我暈倒」。 23歲弟弟猝死 兄驗出心律問題 現年32歲任文職的孫先生,其弟2014年在家中休息時無故猝死,終年23歲。其弟生前不煙不酒,也不熱愛劇烈運動,初步驗屍指死因未明。 孫先生說,因為參加今次研究,始知弟弟死因或與SADS有關,故研究團隊為他做基因檢測及心臟檢查,發現他亦可能有SADS基因變異。孫先生回想,其母在他小學時無故猝死,家族有猝死病史,參加研究期間,佩戴儀器檢測心跳,發現其心跳率有不正常情况,在平靜時每分鐘心跳達140次,遠高於每分鐘跳60至100次的正常水平。為預防突發猝死,與醫生商討後,孫先生今年7月安裝了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作預防治療,若心跳出現異常,會即時電擊使心跳回復正常。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