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疫後復常,市民外遊意慾旺盛,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都是港人旅遊熱點。除了注意新冠病毒外,外遊期間亦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如經飛沫傳播的上呼吸道疾病,透過蚊叮傳人的登革熱、瘧疾,以及經受污染食物或食水而感染的沙門氏菌等,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幼童更是高危一族。不想因「中招」而結束或耽誤行程,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為大家解答5個與旅遊相關的傳染病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出發前和旅期間必做的3大準備,才能玩得安心又開心! 外地旅遊常見的傳染病? 梁醫生表示,不同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各有不同,以熱帶地區十分常見的登革熱為例,香港每年只有約數十宗病例,但全年天氣較熱的新加坡每年則有近萬宗個案,南美洲國家更可達數以十萬宗。部分落後地區更因衞生情况較差,染病風險會更高。至於水質較差的地區,則需要留意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 他指出,縱使社會復常,但新冠病毒仍然在人群中傳播,常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亦不容忽視,外遊時仍有機會「中招」,建議做好預防措施。 出門旅遊有什麼要注意?有專科醫生提醒,外遊期間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出門前、旅遊期間有何方法減低感染機會呢?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就要盡快求醫呢? 2.  哪些人屬高危一族?出現哪些徵狀應即求醫? 梁醫生強調,免疫力較差人士,例如兒童及長者較容易感染傳染病。長者一般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狀况和不適,但兒童未必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故此家長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小朋友若食慾正常、精神良好,能夠如常玩耍,問題應該不大,惟若不願意玩耍和進食,同時不願理睬別人,並呈疲倦、呆滯的徵狀,就要提高警覺。」 梁醫生指出,若持續發燒及出紅疹,有機會是被帶致病源的蚊蟲叮咬所致,建議及早求醫。若有腸胃炎徵狀但仍有食慾,可以先觀察;但如果腹瀉頻繁不止,兼且有嘔吐、無法進食或喝水,甚至有發燒及便血等徵狀,建議盡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感染霍亂或沙門氏菌,需要由醫生診斷,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這情况並不會「痾清就好」,延誤治療或會令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如何減低外遊時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梁醫生稱,部分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以減低染病風險,例如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日本腦炎、瘧疾及黃熱病等亦可透過疫苗預防。市民計劃行程時應瀏覽衞生處的「旅遊健康服務」網頁,了解目的地的傳染病流行情况及防疫要求,部分傳染病的高發病地區或規定要求接種指定防疫針才能入境。 至於病從口入的傳染病,則要由食物衞生著手。梁醫生建議,應避免進食生冷、未經煮熟及處理不當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前往東南亞及熱帶等蚊患較多的地區,應帶備驅蚊劑,定時噴灑在外露皮膚上,以防蚊叮蟲咬。 外遊需要帶備「平安藥」傍身?服用當地成藥可行嗎? 梁醫生強調,不建議外遊人士在旅遊目的地購買成藥服用,一來溝通有困難,二來藥物成分較難理解,胡亂服用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最合適的做法是出發前預購一些家居常備藥物或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咳、收鼻水及腸胃藥等,防患未然。 針對較為輕微個案,梁醫生認為「平安藥」可以暫時穩定病情,在可行情况下可考慮繼續旅程,但建議病人要吃得清淡,以及飲用有衛生保證的樽裝水,以免刺激腸胃加劇病情。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應求醫?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有機會在旅遊期間感染,回港後才病發。梁醫生提醒,市民外遊回港後,若出現發燒、紅疹、持續腹瀉、腹痛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盡早求醫,並告知醫生曾到訪的旅遊地點及時間,以助醫生精準診斷。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提醒,外遊人士除了要注意新冠病毒外,尤其老人和幼童更要留意登革熱、瘧疾、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若徵狀持續,應盡快求醫。 三大外遊貼士 1. 注意個人衞生:戴口罩,勤洗手,完成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2. 留意飲食衞生:避免進食生冷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亦不要喝凍飲 3. 提防蚊叮蟲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要定期在外露皮膚使用驅蚊劑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自7月1日至8月4日,共有30名非洲抵港者確疹瘧疾。瘧疾是可致命嚴重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地區,如非洲、東南亞等地。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等症狀。重症瘧疾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導致死亡。有專科醫生稱,本港僅間中有瘧疾輸入,形容情况罕見,認為流入社區風險很低,相信加強滅蚊已可減低潛在風險。其實被蚊叮咬後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要如何預防蚊叮呢?怎樣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瘧疾是什麼?徵狀發燒、嘔吐?出現貧血、痙攣、昏迷等併發症?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器官衰竭及昏迷,嚴重可致死亡。 本港瘧疾流入社區機會大嗎? 防護中心昨稱,30宗外地傳入瘧疾確診個案,涉及30名介乎25至57歲男病人,各人於7月1日至8月1日由非洲抵港。其中一名52歲病人檢疫期間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亦指,今(5日)午有一位瘧疾病人死亡,該名病人8月3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留醫,同日轉到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惟送院時情况轉差,服藥後未見好轉。另外,暫時有19位病人在公立醫院治療瘧疾,包括8名病人在瑪嘉烈醫院留醫,2名病人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9名病人在廣華醫院留醫。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表示,最近瘧疾個案情況令人擔心,有大部分患者由非洲畿內亞抵港,最近在檢疫酒店確診,有患者情况嚴重,屬惡性瘧疾,另有個別患者需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她亦透露,部分瘧疾患者於檢疫酒店確診,涉及酒店約6至7間檢疫酒店,其中包括油麻地香港海景絲麗酒店。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瘧疾在港並非常見疾病,每年間中有輸入個案,惟短時間內多宗瘧疾輸入很罕見。他說,瘧疾以按蚊為媒介,但本港按蚊數量不多,加上患者抵港後直接入住檢疫酒店,其後由酒店被送往醫院,未有走出社區,他認為是次事件致瘧疾流入本港社區的風險不大。 林稱,只要在患者曾逗留的地方加強滅蚊,相信已可減低流入社區的潛在風險。對於有患者在檢疫期間離世,他稱瘧疾患者有病徵時情况可很快轉差,不排除患者警覺低,離世前或未有人發現病情。 瘧疾知多啲?對付瘧疾有疫苗嗎?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當中包括超過26萬名5歲以下的非洲兒童。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以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蚊叮傳播 認識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每逢夏天都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細蚊仔闖大禍——登革熱 (譚談健康) 預防蚊叮後的登革熱,有4點要注意,第一是尋找蚊子滋生的地方,要斬草除根;第二是外出要有充足準備,例如穿淺色長袖衫褲,使用驅蚊劑;第三是如有懷疑,及早求診;第四是在蚊患嚴重的地方,應該要常常噴蚊怕水,以達到驅蚊或殺蚊的功效…… 預防蚊叮有辦法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Read more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明報專訊】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究竟瘧疾是一種什麼疾病呢?是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嚴重可致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6日)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形容這是「歷史時刻」,每年可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