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康復者、長期病患者注意 營養師給你抗炎飲食貼士 以助復元紓緩長新冠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已累計逾百萬人染疫,專家已預期新一波將會出現。面對沒完沒了的染疫威脅,尤其是長者、小朋友和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和腎病等高危人士,更需要時刻做好抗疫和一旦染疫後的準備,兩位註冊營養師教路,除了注意抗炎飲食外,在康復路上還有不少飲食和營養攝取的注意事項,以及有何方法幫助減低「長新冠」的困擾……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強,令不少人甚至一家大小同時染疫,無論徵狀輕微與否,緊記新冠病毒非感冒,除了要按醫生指示服藥和多加休息外,對長者、小朋友或長期病患者來說,適當的飲食同樣是抗疫和康復路上的重要一環,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呢?養和醫院兩位註冊營養師莫穎姍和羅銘駿為大家逐一解構。 Read more

益生菌 vs 益生元 哪些食物含量豐富?好處你要知(附營養師提供餐單建議)

益生菌(Probiotics)除了有助腸道健康,亦有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預防濕疹等好處。到底益生菌是什麼?要進食什麼食物才可攝取到益生菌?益生菌與益生元又有何分別?益生菌含量豐富:乳酪、發酵食物。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益生菌即是對身體有益的、活的微生物,當中常見的兩類為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 Read more

【益生菌】日日食益生菌 反致腸菌失衡

【明報專訊】「你今日飲咗未吖?」這一句經典廣告對白,令活性乳酸菌深入大家腦海。 腸道菌叢不單影響消化道健康,近年不少研究顯示還與肥胖、癌症、腦退化症等有關。標榜含益生菌、乳酸菌的食物或補充劑大行其道。然而,專門研究腸道細菌的專家指出,腸道菌叢講求多元化,每日補充益生菌或乳酸菌,反而會令菌叢失衡 Read more

【益生菌】你有效但我無效 益生菌要度身訂做

近年腸道菌群的研究火熱,益生菌、乳酸菌幾乎成為健康的代名詞,坊間有多款相關補充劑出售,連糖果零食也加入乳酸菌。在網上搜尋益生菌,提到的好處除了可改善便秘、腹脹等,亦有說可以減肥、減少悲傷情緒,甚至護膚美顏,功效多元;惟英國BBC近期有報道指「益生菌被指作用不大」掀起爭議,事實真是這樣嗎? 腸道被喻為第二個大腦,有非常複雜的神經網絡,結合龐大菌群運作。醫學研究顯示,腸道菌與健康及情緒息息相關,維持腸道菌群生態平衡至關重要。腸道細菌可分為具保護性的「益菌」或侵略性的「壞菌」,兩者互相角力,如果壞菌長得多,會壓抑益菌生長,引致各種健康問題;益菌多則可壓抑壞菌,有助細菌生態平衡。 我們身體約有30兆個細胞,卻有40兆的微生物與我們共存,當中大部分住進在腸道中。醫學上早已知道腸道內存有大量微生物,但近10年透過DNA基因序列技術,確定更多腸道細菌品種。腸道細菌種類約有500種,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黃曦表示,「腸道菌有幾項功能,包括維持腸道健康,幫助吸收營養和維他命,以及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等。有些細菌每個人的腸道都有,有些則未必」。 因為益菌是如此重要,有些人選擇服用益生菌或乳酸菌,兩者常混為一談。益生菌(Probiotics)泛指補充一定數量後對人有健康益處的細菌,當中分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及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兩大類,每類菌又有不同品種。另外亦有屬真菌類的酵母菌,如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同樣屬於益生菌。 益生菌或乳酸菌補充劑,部分強調細菌含量過百億,並需要在食正餐時服用,為求有較多的益生菌通過多重「考驗」後能在腸道中生存。 隨正餐服用 減低胃酸影響 益生菌補充劑中的益生菌,是經過特別處理而處於休眠狀態,就像做麵包用的乾酵母菌,接觸水分及在適當溫度下便會「蘇醒」。由於胃酸會殺死部分益生菌,所以補充劑的菌量要足夠,而且最好在進食正餐時服用,以減低胃酸影響。有些商品標榜菌種有做耐胃酸、耐膽鹼的實驗,能經得起消化道分泌液的考驗。 ◆益生菌歷險記 益生菌要經歷重重險阻,才有機會在腸道中生存。來看看益生菌會遇到什麼「關卡」。 第1關:蘇醒 很多補充劑裏的益生菌經過冷凍乾燥保存在休眠狀態,接觸水分及適當溫度才會「蘇醒」,但水溫過熱又會令它們死亡。 第2關:胃酸 胃酸有極強的腐蝕性,導致很多益生菌「陣亡」,只有具較強耐受性或受腸溶衣(藥物外層)保護的益生菌才容易存活下來。 益生菌食品隨餐服用,可減低胃酸影響。 第3關:膽汁液 來到十二指腸後,益生菌會遇到具抗菌性的膽汁液,部分益生菌未必能通過考驗。 第4關:與壞菌搏鬥 益生菌經過重重關卡到達腸道後,與其他細菌爭奪營養、生存空間,以及黏附腸道壁的位置。益生菌要佔據優勢地位,需有一定的菌量,並有合適的營養助其生存(例如含益生元的食物),才能抑制壞菌繁殖作惡,從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今期專家﹕黃曦 –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文:李佩雯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