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明報專訊】肩頸痛,是「瞓捩頸」(落枕)嗎?手麻痹,是網球肘嗎?其實都可能是頸椎退化的徵狀。現代人機不離身,加上流動辦公桌(hot desk)在近年興起,筆記簿電腦成為工作伙伴,上班對着電腦,下班對着手機,消閒時也離不開平板電腦。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往往是頸椎退化勞損的重要原因。(編者按:怎樣預防頸椎勞損?工作時記得要保持正確姿勢,並要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這個法則要注意什麼呢?) 低頭族易手痹肩痛 或頸椎退化勞損 勿當瞓捩頸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大行其道,致使現今男女老幼都成為「低頭族」。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指出,頸椎問題有年輕化趨勢,「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骨骼過度勞損,提早退化。但另一方面,由於大家健康意識提升,尤其年輕人發覺頸椎有問題,亦會及早求醫」。 相關閲讀:【瞓捩頸】仰睡、側睡 頭頸肩要接觸及枕頭 睡眠毛巾填滿後頸空隙 免落枕、肌肉繃緊、手麻痹 徵狀輕微可針灸服止痛藥 頸椎勞損,手痹或手痛可以是徵狀之一;病人亦可能出現頸痛、背痛、肩膊痛等,要透過臨牀診斷,找出頸椎問題所涉及範圍和影響部位。不同頸椎節數和不同問題,會引發不同病徵,舉例說:若第四節頸椎病變,可能會影響頸肩之間肌肉;而五、六節頸椎病變,有可能影響第五條神經線,令肩膊出現痹痛;但實際影響需要醫生透過檢查,估算病變大概位置;若配合掃描和磁力共振檢查,就能更準確找出問題所在。 熊偉民指出,較輕微的頸椎退化,例如頸椎或附近肌肉疼痛,但手腳活動能力正常,未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的話,可接受保守治療如針灸、服止痛藥等,情况會有改善。若病情嚴重,影響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出現如骨刺或椎間盤移位壓着神經線,虎口、前臂等肌肉萎縮等,甚至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醫生會綜合病人的病歷、疼痛範圍和嚴重程度,包括有無頸痛、手痛、麻痹或乏力等情况,再配合X光片、磁力共振等來診斷。 不少病人頸椎嚴重退化,卻誤當是肌肉疲勞、「瞓捩頸」等輕微問題,只接受一般治療,如按摩、服止痛藥等;直至痛楚持續,生活和工作大受困擾後才找專科診治。熊偉民建議,肩頸出現不適時,病人要多加注意:「是否只是頸痛?抑或還有手部肌肉和關節徵狀,如疼痛、乏力、麻痹等?問題持續了多久?若持續數星期以上,接受一般治療後仍不見效果,就要注意。」 預防頸椎退化 時刻保持正確姿勢 預防頸椎退化,熊偉民提醒要時時刻刻保持正確姿勢,「只要長期保持良好姿勢,已是最根本的改善」;電腦屏幕要置於適當高度,最好放在使用者正前方,「有時工作的地方,會把電腦屏幕放在枱的左邊或右邊,使用者要轉動頭頸來觀看屏幕,增加頸椎壓力」。 熊偉民亦提醒要做適量運動,尤其建議游泳,能藉着浮力減輕脊椎的負荷;並注意攝取足夠營養,特別是鈣質和蛋白質,有助強健骨骼和肌肉。另外,提重物時要把重量平均分配在身體兩邊,不要只揹在一側,令頸項和肩膊用力不均。 相關閲讀:【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 手肘、膝關節、腰腎成90度角 要預防頸椎因長期受壓而勞損,工作時要保持正確姿勢,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手肘關節形成第一個90度角,膝關節亦要保持90度角,最後是腰臀形成90度角,這樣最合乎人體工學」。物理治療師何淑玲指出,愈來愈多人習慣使用筆記簿電腦或平板電腦工作,會不自覺地低頭遷就屏幕。「尤其近年流行在家工作,或在咖啡店內矮桌子上用電腦,更導致使用電腦的姿勢不當。」 人體頭顱重約10至15磅,佔體重約十分之一。使用電子產品時,頭部若前傾約15度,頸椎便要承受2至3倍壓力;前傾約45度,頸椎承受壓力更高達5倍。「頭部重10磅,頸椎即要承受50磅重量,故使用電子產品時要格外注意。」何淑玲解釋,頸椎共有7節,最受壓多屬第六七節。「因其弧度較大,若長時間受壓,例如長期低頭工作,容易導致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肌肉疲勞等問題。嚴重者更會令神經線受壓,出現頭痛和手痹等。」 頭前傾45度 頸椎承受50磅重量 她提醒,使用電子產品時頸要挺直,眼睛應平視屏幕第一行,這才不會導致頭部下垂,背部要貼着椅背。「因工作久了,身體會不自覺向前傾,從而導致頭部也跟着向前傾,造成頸膊疼痛,背靠椅背可減少這情况出現。」此外,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一定要添加外置鍵盤,使眼睛和手部跟電腦屏幕保持一定距離,能減少頭部向前傾以遷就平板電腦屏幕的情况出現。 有時候工作專心,會不自覺維持同一姿勢兩三小時,「若是不良姿勢,持續兩三小時會影響很大」。何淑玲建議有頸椎問題的病人設定響鬧裝置,提醒自己每工作1小時後要小休。「可能的話,最好走動一下;最起碼提醒自己做一些伸展動作,讓頸椎減壓。」 相關閲讀:【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3招鬆頸 忙中抽空伸一伸 何淑玲建議在家中或辦公室小休時,做3個簡單的伸展運動,包括:側頸伸展、內收下巴和打開胸口,有助紓緩頸部肌肉。(詳見圖)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痛症】筋膜是什麼?筋膜繃緊黏連易造成肌肉關節勞損及慢性痛症(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都市人常用電腦或智能電話,多少會出現肌肉繃緊或受痛症困擾。大家提及肌肉、韌帶、關節、軟骨、滑囊、神經線等傷患,但可能會忽略筋膜(fascia)。 筋膜黏連——頸部筋膜黏連容易瞓捩頸和出現肩背痛。(設計圖片,kitzcorner@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什麼是筋膜?與肌肉關節勞損、痛症有什麼關係? 筋膜是一層薄膜,遍佈全身,有深層及淺層之分,將身體不同部分肌肉、骨骼和內臟連接在一起。於新派治療手法中,較廣泛地認為筋膜張力與痛症關係密切。筋膜不像肌肉般分明,因此早年解剖學研究未有十分着重這不起眼的結構,X光或磁力共振等掃描技術也未必能反映其問題。 拉筋不能減筋膜繃緊 雖然不起眼,但筋膜如果繃緊黏連,不能有效傳遞肌肉力量及協調不同肌肉運用,會令肌肉收縮效率減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肌肉關節勞損及痛症。另外,身體各部分筋膜相當於同一條毛巾,如毛巾上有多處「縮水」,毛巾柔軟度會變差及不夠鬆軟;相同道理,一處或多處筋膜繃緊也會使身體其他位置受拉扯,使整體柔軟度及「走趲位」減少,容易出現日常生活肌肉發力模式與理想姿態有偏差,引發慢性痛症。由此引伸,物理治療師有時未必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舉例在門診時,按評估紓解小腿筋膜以治療足底或下背痛症;紓解手肘筋膜以治療膝部問題,有時會比直接治療痛處更有效果。 為什麼筋膜會繃緊?長期姿勢發力不當、過度操練、舊患受傷、手術開刀、脊柱側彎等都是較常見原因。透過拉筋能減低筋膜的繃緊嗎?似乎不能。試想像,筋膜繃緊就如鞋帶上的死結,我們即使拚命想拉開,死結仍舊存在,而伸展的只是周邊相對沒那麼緊的肌肉。 按壓頸側或肩胛骨測試 讀者可做簡易測試,以頸部為例,正常狀態的肌肉會較有彈性及鬆軟,按壓頸側或肩胛骨上肌肉,如按壓時: 1. 頗為疼痛 2. 感覺表面張力大,手指難以按入 3.反射不適至後腦或手臂位置 以上3者中有其1,筋膜很大可能有黏連結節,不但容易「瞓捩頸」,同時有較大風險患上背痛肩痛等情况。 受筋膜痛症困擾人士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評估。詳情可致電2783 3616或瀏覽 bit.ly/3GmYCBS 查詢 相關文章:姿治通鑑:痛症難解 原來筋膜作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愉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瞓捩頸】仰睡、側睡 頭頸肩要接觸及枕頭 睡眠毛巾填滿後頸空隙 免落枕、肌肉繃緊、手麻痹

【明報專訊】選擇好枕頭,除了需要感覺舒服,另一重要指標就是在睡眠時身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即頭、頸、胸椎、腰椎成一直線。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高級臨牀導師胡存孝說:「何謂一個適合的枕頭?基本上就是可以維持一個正中姿勢,將脊骨受的壓力減至最低。」如果枕頭不合適,可能導致肌肉繃緊、落枕、關節錯位,還有可能令神經線受壓,影響臂神經叢,導致手麻痹!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