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明報專訊】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是一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以致神經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前期病史,例如: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康復路上,醫護人員的努力、病人的堅持、家人的體諒、僱主的接納,缺一不可。 相關文章: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吉巴氏綜合徵患者發病前腸胃炎肚屙肚痛 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 吉巴氏綜合徵十分罕見,病發率每年計每10萬人有1至2人。病發時,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以致神經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嚴重會影響呼吸能力,需要利用輔助呼吸機維持生命。 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前期病史,例如: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因腸病毒感染腸胃炎而導致吉巴氏綜合徵者,佔25%至50%。患上吉巴氏綜合徵,症狀約於發病後2個星期出現,然後變得穩定;4星期後,症狀開始慢慢改善。若病人接受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或血漿替換治療,就能加快康復速度。 高齡、腸病毒感染患者 復康預期較差 超過八成患者,能於6個月以後恢復獨立步行能力。但若病者有以下情况:高齡、腸病毒感染、患病過程較急及較嚴重,或需要利用輔助呼吸儀器呼吸者,復康預期會比較差。吉巴氏綜合徵患者1年後死亡率約為3%至7%。 個案:由腸胃炎到呼吸困難 小明(化名),20來歲,性格活潑、好動、開朗。她從事文職工作,平常喜愛遠足和寫部落格,還時常上載自己遠足照片和心得與別人分享。有一天她與朋友吃過一頓豐富的海鮮晚飯後,感到腸胃不適,不停肚屙肚痛。於是她到急症室求診,初步診斷為腸胃炎,住進醫院。但奇怪的是,除了肚痛肚屙之外,她開始感到雙脚漸漸麻痹無力,甚至起牀走路都顯得困難重重。更惡劣的是,她開始感到呼吸困難,血氧量非常低,醫生要為她緊急插喉,接上呼吸機維持生命。她被送進深切治療部,接受一連串檢查,最後證實患上吉巴氏綜合徵。經醫生治療後,小明的呼吸能力慢慢改善,可以移除呼吸機;可是仍需在氣管處開個切口,接上氣喉以保持呼吸暢順。之後她被轉到普通病房,待病情穩定後,再轉到復康醫院接受復康訓練。 相關文章: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復康療程助站立、刺激萎縮肌肉 第一次看到小明時,她說話十分困難,因為氣管造口漏氣,發聲時特別用力。初步評估她的體能,手腳活動軟弱無力,縱使用盡全身力氣,也只能微曲手指或曲起手肘。牀上翻身亦需要別人幫助,坐在牀上更會東歪西倒。縱然在兩人扶持下,她因雙腳軟弱無力,完全不能站立。可幸是她頭腦清醒,樂觀積極面對病情。作為小明主診物理治療師,隨即設計一連串復康療程:包括利用站立牀幫助她站立;透過電療儀器刺激她已萎縮的肌肉,加快力量恢復;同時她亦要做功能訓練,例如牀上翻身、起牀、坐姿平衡等。每個訓練對於小明來說,都是極大挑戰。每次完成訓練後,她的身體都疲憊不堪。可是她並沒有退縮! 訓練兩個月 可用步行架走15米 隨着病情改善,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小明體能慢慢恢復。兩星期後,醫生為她除去氣喉。她可以像常人般呼吸,欣喜若狂。沒想到能正常呼吸是一件如此可喜的事!她的肌力得到改善,可自行坐在牀上保持平衡,在二人扶持下,她利用步行架可短暫站立。這少少的進步,對她來說像打了一口強心針,亦驅使她更積極努力參與復康訓練。她甚至把自己每天訓練內容,巨細無遺地記錄在部落格當中。經過連續兩個月訓練,她已可以自行起牀;在別人輕扶下從牀上轉移到輪椅;在一人扶持下,利用步行架步行15米距離。 復康團隊開始為她制訂回家方案,包括家居設計、照顧者訓練、復康儀器購置、教導家居復康運動,以及預約後續的門診復康治療。還記得小明出院的情景,她的臉上充滿喜悅和感恩!小明的進展給予我們很大鼓勵!她出院後,在日間復康中心接受持續的康復訓練。在完成整個訓練後,她可利用前臂撐着拐杖在戶外走動。更高興的是,她已返回工作崗位,重操文職工作。 1年半後,偶爾看到小明的部落格,貼上她幾天前遠足登頂的照片,看她滿臉自信,打從心底裏為她高興。 小明的復康確實是一個奇蹟。這奇蹟不常有,但這經驗給我很大的鼓舞,也成了工作上很大的動力。除了醫護人員、復康工作者的努力外,病人自身努力堅持及積極面對的態度、家人無限的體諒及支持,以及僱主接納,給予彈性的工作安排,都是奇蹟發生的重要因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永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腦科專研組主席、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肚痛原因】兒童肚痛可大可小 真假如何分辨

疫情好轉,小姪子終於可以返幼稚園上實體課。無奈,每天換校服準備出門時,他總會大哭大叫,聲稱肚痛。到底孩子肚痛有什麼原因?真真假假如何分辨?什麼時候需要看急診?兒童肚痛原因多-可分為外科或非外科原因-詢問幼童有否肚痛,回答「沒有」代表沒有,回答「有」不代表有;加上七情上面,影帝影后滿街皆是,令家長無所適從。 Read more

腸胃炎徵狀腹瀉、肚痛可伴隨發燒 酒精搓手未能殺滅腸病毒

【明報專訊】疫情下,相信大家都已習慣隨身必備酒精搓手液,以便隨時隨地清潔雙手。不過,家庭醫生林永和提醒,單靠酒精搓手未能完全阻止病毒入侵,部分病毒例如諾如病毒、腸病毒,不能被酒精殺滅,應以梘液徹底洗手,避免病從口入。慎防腸胃炎來襲!預防腸胃炎-酒精搓手未能滅諾如病毒、腸病毒-炎熱天氣下,食物保存不當易滋生細菌,引起腹瀉、肚痛等腸胃炎徵狀。 Read more

性高潮後病情症候群 射精後病幾日 肚痛感冒

【明報專訊】性交後,出了一身汗,精力消耗,不少男士隨即倒頭大睡。但有本地男性個案性交後,不但疲累乏力,更出現頭痛、肚痛、睡眠質素轉差等徵狀,十分困擾。以為是「腎虧」?原來是性高潮後病情症候群(Postorgasmic Illness Syndrome,POIS),全球只有約50宗同類個案,有病人因而對親熱行為及色情刊物避之則吉。 Read more

【尿道炎】肚皮九宮格 估算肚痛根源

僅作參考——「腹痛九宮格」只是一個參考,初步估算身體狀况,仍須醫生做正確診斷。(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影星吳彥祖最近透露早前因胃痛和嘔吐求診,醫生一度診斷為腸胃炎,但痛楚持續3天,最終送院後證實是盲腸炎,盲腸已潰爛。 肚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腸胃不適;然而,盲腸炎、膽石、膽囊炎、胰臟炎、腸塞甚至「生蛇」,都可能出現肚痛。究竟如何分辨? 腹腔內裝着大大小小的器官,「肚痛」到底是哪個器官出現毛病?胃痛、腸痛,還是經痛?病人可能分不清楚。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門診中常見因肚痛求診的個案,通常是急性腹痛。 【網購Power Up】全天候網上購物平台搜羅健康食品、家電小品、運動用具、益智教材等各類型商品,精選優惠持續更新!   盲腸潰爛——早期的盲腸炎不易分辨,就如吳彥祖早前因誤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適,延誤治療,導致盲腸潰爛。(新華社)   從痛感、疼痛位置找問題 如果是因為吃了不潔食物引起的腸炎,可能拉幾次肚子便沒事。不過,肚痛也可能是嚴重疾病引起,譬如胰臟炎、膽管炎等。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肝癌、腸癌、膽囊發炎、腸塞、盲腸炎、腎石等疾病都會引起肚痛。不過醫生可從痛感、疼痛位置等蛛絲馬迹找出問題。   朱建華補充,肚痛有很多種類型,「有些是慢慢的痛,有些是突然劇痛,有些則會『揦下鬆下』痛。有管道的組織,例如腸胃消化系統,才會『揦下鬆下』地痛。以腸塞為例,食物在腸道裏無法通過的時候,病人便會間歇地痛;當腸收縮時,病人便會感到痛楚。至於發炎,則會是持續地痛」。不同痛感有時亦可反映出背後的疾病。林永和舉例指,腎石、腸塞會引起間歇痛,痛楚相隔幾分鐘至半小時出現一次。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李祖怡攝)   腹腔毛病 轉移變肩膊痛 但要留意一點,腹腔器官出問題,不一定痛在腹部。朱建華指出,「膽出現問題,或會背痛;若是橫膈膜有問題,可能會肩膊疼痛;輸尿管生石或會造成大腿內側疼痛。」上述情况,醫學上稱為「轉移痛」(Referred pain)。   生蛇肚痛 似針拮蟻咬 反過來說,肚痛也不一定是腹腔器官出問題,未必是「肚痛醫肚」。林永和舉例說:「最近有一名生蛇病人,表示持續數日肚痛,痛楚猶如針拮、蟻咬、閃電刺痛,而且痕癢和熱。雖然他未有出水疱和紅點,但因為生蛇會影響感覺、溫度及痛感神經,於是懷疑他可能生蛇。」   他又曾聽說一個年約40歲男士,因肚痛求診,看來像腸胃炎;而病人沒有明顯糖尿病病徵,最後卻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去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可致命的糖尿病併發症,其中一個病徵是肚痛。肚痛是常見病徵,但問題可大可小,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警號。   家庭醫生林永和(李祖怡攝)   腸胃炎多肚臍位痛 下腹痛或婦科病 腹腔內臟分佈在不同位置,醫生以肚臍為中間點,將腹部劃分為9格,根據腹痛的部位,有助推測病人所患的疾病。林永和舉例說:「若右邊肺葉近下方發炎,有可能會導致右上腹痛;一般腸胃炎,大概會感到肚臍附近痛;下腹痛則可能與婦科疾病有關。」   不過,「腹痛九宮格」只能幫助了解腹痛的位置,醫生還要配合問症技巧和檢查才能診斷。林永和提到以「SOCRATES」為病人作疼痛評估,包括Site(位置)、Onset(開始)、Character(痛的性質)、Radiates(轉移)、Associated symptoms(伴隨病徵)、Time(時間)、Exacerbating / relieving factors(惡化/改善原因)及Severity(嚴重性)。肚痛是怎樣的痛呢?痛楚持續了多久?這些都有助醫生診斷。   或婦科病作怪——下腹痛可能是由於尿道結石、尿道炎、子宮肌瘤、經痛引起。(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 遇不尋常肚痛 咪靠食成藥 「SOCRATES」疼痛評估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遇不尋常肚痛 咪靠食成藥

水土不服——旅行水土不服,要馬上食止屙藥嗎?醫生指,肚屙情况若不是很嚴重便未必需要服用,最重要補充足夠水分。(p_saranya@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吳彥祖誤以為自己腸胃不適,而延誤治療導致盲腸潰爛。很多人都試過胃痛肚痛,容易掉以輕心 家庭醫生林永和分享一個盲腸炎個案,「病人晚上來求診,指近來應酬多,吃了肥膩的食物,覺得肚脹脹、有點作嘔作悶、沒有胃口,想跟我拿些消化藥。但這些都是早期盲腸炎的徵狀。改天,他說右下腹痛,而且痛楚加劇,我便叫他入院。最後,證實患了腹膜炎」。 早期的盲腸炎不易分辨,肚痛的位置通常在腹部中間,徵狀包括腹脹、作嘔作悶、疲倦、便秘或腹瀉等;其後痛楚轉移至右下腹,此時可能伴有發燒等徵狀。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補充,若盲腸炎情况嚴重,盲腸有可能穿破,導致灌膿,造成腹膜炎。   6歲或以下不宜服止屙藥 那麼,遇上肚痛不適,應否自行服用成藥?林永和表示,如果痛楚較以往的不尋常,或是未試過這種痛,伴隨有發燒、便秘等情况,應向醫生求助。或病人本身有慢性疾病,亦建議看了醫生才食藥。 至於止屙藥,則視乎情况和需要而服用。林永和表示,止屙藥可防止患者「有出無入」致脫水。去旅行總會帶備平安藥傍身,如果水土不服情况不是很嚴重,其實未必要服食止屙藥,「屙出來會快點康復,而且一般不建議6歲或以下幼童服食止屙藥」。   相關文章: 「SOCRATES」疼痛評估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好Zone動:滾動按摩球 管理肩頸痛 【旋轉肌】肩膊痛元兇 旋轉肌撕裂 穿衣洗頭也困難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明報專訊】最近一個女病人因肚痛和惡心求診,擔心自己感染了近來人人自危的流感。細問之下,應該是她三天前吃了螄蚶所致。她很奇怪地問:「已經是三天前吃的,還會有關嗎?」病人的脈象屬滑細弦,完全沒有感冒迹象,我便對她說確實與流感無關,也不是感冒菌入腸,結果她服用簡單調理腸胃的藥後,兩天就痊癒了。 ▲明報資料圖片 不同的食物,在進食後都有不同的「空窗期」,例如冷凍類食物通常在一天內就會爆發出來,至於螄蚶等海鮮,其影響可延至三天才顯現;吃火鍋,空窗期更可長達五天。因誤食引起的腸胃病症,未必會立時表現出來,有病人外遊,回港後腸胃才開始有徵狀。 進食生蠔 十天後才發病 再說一個病例,大概二十多年前,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肚痛求診,經初次治療,徵狀未能緩解;覆診時,細問下發現他之前吃了五六隻生蠔。起初,我不能確定這跟生蠔有關,因為由進食至發病相隔了快十天。在X光檢查下發現大腸中有一團氣,把部分位置阻塞,病人雖然回家服藥但仍然肚痛;再照X光,見氣泡仍在大腸內,但位置已往下移。幾天後,病人腸道內的氣泡完全消失,方才痊癒。估計氣泡可能是蠔的反應物,終於隨大便而除。這病人因為吃蠔,前後影響了差不多三十天時間,當時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談及腸胃中存在着許多好和壞的微生物,而且都與身體狀况息息相關;而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問題就是與脾臟相關。中醫的脾臟,可以理解為現代醫學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上月在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和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合辦的講座中,我特別提出「脾主迎糧」,講及中醫理論中脾臟如何與身體過敏反應相關。其實,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早已指出「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意思就是脾臟能保衛身體。 脾臟如何保衛身體呢?一般中醫理解「衛」為「水谷的悍氣」,意指食物入腸之後經消化,會產生營養身體的「營氣」,同時帶動護衛體表的「衛氣」。 如果結合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食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進食後,身體會作出反應,消化有益的,抵抗有害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一起工作,讓身體吸收好的資源。中醫學的「脾臟」,可以說包涵了吸收、消化和代謝,在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協助下,傳送營養以滋養全身。「迎糧」指的就是當迎接糧食入口時,消化、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開始作出反應。 近來有不少學者研究腸胃吸收,或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變化,甚至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繁多。當中最值得注意是在分辨吃進肚子的食物是好或壞。很多動物或小孩,會對不喜歡的食物作出特別反應,除了免疫反應外,神經系統亦有這種機制,藉着腸胃內環境與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互動而產生記憶,慢慢形成新的吸收食物運作模式。當不能排除壞的食物或雜質,腸道就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產生適應性的免疫記憶,表現為過敏。身體在小時候形成的特定反應,在發育後會演變出很多變化,甚至令腸胃的微生物也產生變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維持腸道免疫系統健康,就可以預防過敏,避免產生易激或發炎的徵狀。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營養要識】兒童入秋養生有法 暖肚防瀉 戒生冷防咳

【明報專訊】中秋已過,重陽將至,季節已由陽轉陰,溫度上沒有夏天那麼高,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 香港屬嶺南地區,地理近海,秋天相對不算太過乾燥,反而那種忽高忽低的氣溫更容易令人致病,如咳嗽、泄瀉等。 ◆案例一:貪涼飲冷 秋起泄瀉 陳小朋友,4歲,秋天後經常出現泄瀉,父母帶他到西醫處診斷為輪狀病毒感染的腸胃炎,但服用止瀉藥後泄瀉仍反覆,遂來到診所診治。刻下見他面色萎黃,體型瘦削,初部判斷是脾虛的體質;再細問病史知道他夏天經常食雪糕、飲凍飲,以致損傷了脾胃,當氣候轉秋涼時人體抵抗力開始不足,腸胃最先不敵外邪而成外感泄瀉。這類小朋友除了祛濕健脾外,一定要戒生冷東西、三餐定時及注意保暖。脾胃改善則氣血佳,腸胃疾病便會逐漸減少,身體便會更加強壯。 肚痛塗豆蔻膏生薑油 香港夏天炎熱且潮濕,夏秋天交接時會先延續夏天的炎熱,但同時寒氣始生,每逢下雨過後溫度便會逐漸地降下來,這種冷熱交替的情况,很容易使人感受外邪,如病位在脾胃,便容易導致腹瀉。中醫有「無濕不成瀉」的說法,香港濕度高容易助長病邪生長,而食物亦較容易受到污染,小朋友脾胃臟腑功能較弱,食了便會容易肚痛腹瀉。 腹瀉初起需補水補鹽 不宜止瀉 預防秋天泄瀉,關鍵在於注意腹部保暖,肚痛厲害時可外塗一些豆蔻膏或生薑油。腹瀉初起時應讓病菌排出體外,不應強行止瀉,同時補充水分、鹽分。中秋過後,隨着氣溫漸降,陽氣下沉,燥氣則漸升。而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就會變成涼燥。受「秋燥」侵襲,兒童此時會容易出現類似咽喉不適的感冒徵狀,同時或伴有皮膚痕癢等乾燥現象。 ◆案例二:面青咳嗽 皮膚乾燥長濕疹 李小朋友,3歲,因秋冬經常反覆咳嗽而求診。望診見他面色青白,皮膚乾燥伴有濕疹,再詢問父母病史發現他每月最少感冒一次,秋冬容易鼻敏感及哮喘發作,西醫認為是過敏三聯症,會分開從鼻敏感、哮喘或濕疹去治療。但中醫會從肺臟統一論治,因肺司呼吸、主皮毛,當肺臟功能增強後,感冒次數便能減少,皮膚過敏亦能改善,這類體質的小朋友需要戒食生冷、增加運動鍛煉、皮膚做好保濕。 反覆咳嗽需益肺 戒吃生冷多運動 兒童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稚陰稚陽未足」,疾病發生的本質在於人體臟腑正氣的強弱,肺臟較弱的人容易出現肺系疾病,而脾臟較弱的人則容易出現腸胃疾病。另外,本地濫用抗生素嚴重,也是引致感冒常常反覆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國強調小心使用抗生素,避免細菌變得更具抗藥性;但在講求急功近利的香港,很多父母會自行到藥店購買感冒藥、消炎藥、抗生素等為孩子治療,咽痛雖止於一時,但當藥效消失時感冒又再發作。還有,長期服用抗生素,容易造成體內菌族失調,長遠逐漸降低了人體的免疫力,是感冒容易反覆發作的因素之一。 小朋友喜歡貪涼飲冷,雪糕、薯條等美食當前,更加不能自制,多吃會導致食積內停,容易損害了脾胃的陽氣,脾胃受損容易出現肚痛、消化不良、胃口不好,面色差。「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辨証施藥的一個重要原則。一般而言,凡是身體健康的兒童,不需要刻意進補,胃口及睡眠俱佳的孩子只要注意好生活細節便可。若你的孩子體質偏差,則需要按體質合理地調養。想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從良好飲食習慣做起,注意保暖不要冷倒,三餐定時而均衡,避免進食生冷、油膩及難消化的食物,並注意飲食衛生。 文:註冊中醫鍾啟福 圖: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