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Read more
【明報專訊】本港在復活節假期和部分學校復課後疫情未見反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本港經歷第五波疫情洗禮,料逾400多萬人曾受感染有抗體。中大及港大合作研究發現,曾打一針及兩針者受自然感染後的抗體,可持續3至6個月處於高水平。而接種一針復必泰或科興後染疫的患者,抗體水平比打三針者高五成及兩倍,有關研究結果尚待在醫學期刊刊登。不過,他提醒,目前長幼的接種率相對較低,呼籲長者及高危者盡快接種新冠疫苗。此外,香港內科醫學院表示,本港逾30萬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引述研究稱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為已打兩針者的21.3倍。另按英國衛生安全局的報告,分析全球15個研究,已經打針者染疫後,不論長短期,出現「長新冠」等症狀少於未打針者,呼籲長者從速接種疫苗。
Read more
【明報專訊】本港連同上周六確診的3名N501Y患者,至昨共有9宗N501Y未知是否涉Omicron,衛生署稱9宗個案仍在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昨出席無綫電視《講清講楚》時,分析本港首11宗Omicron輸入個案,稱大部分人無病徵、少數有喉嚨痛,未有出現肺炎,平均留院10至17天,即使入院時病毒量高,數天後減少及檢測呈陰性出院,同時全部患者均毋須服食抗病毒藥物。不過他說上述患者大部分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另一未打針的年輕患者病毒量低及有抗體,相信已感染一段時間,故很快已可出院;與此同時,現時南非染疫入院者大部分均未打針,曾有長者出現嚴重情况需入院。
Read more
【明報專訊】吞嚥,對一般人來說是很自然和簡單的事。惟對於某些人來說,卻要透過很多訓練、協調和技巧,才能安全地飲食和吞嚥。這些患有吞嚥困難的人包括:中風、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鼻咽癌患者等。吞嚥困難常見有以下3個等徵。吞嚥困難常見3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吞嚥困難的常見特徵包括:1.飲食時咳嗽或清喉-2.食物經常殘留在口腔內,感覺到食物「卡」在喉嚨-3.吞嚥後聲線變得混濁
Read more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一代球王馬拉當拿(Diego Maradona)在阿根廷時間周三(25日)早上於位處布宜諾斯艾利斯家中因心臟病發離世,終年60歲。馬拉當拿兩周前曾接受腦部手術,主診醫生表示手術成功,並建議嗜酒的他為健康着想,必須改變個人生活方式。原來本港心臟病的死亡人數僅次於惡性腫瘤和肺炎,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2018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為6088人,其中男性佔3332,女性2756。究竟心臟病除了跟三高有關之外,還有哪些高危因素呢?減肥、戒煙重要嗎?是否可以毫無先兆奪命呢?治療上通波仔和搭橋手術又有什麼分別?術後原來還要注意……
Read more
本港今日(9日)新增42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其中34宗屬本地感染,其餘8宗為輸入個案。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港泰護老中心有限公司群組的23名確診者當中,大部分人無病徵,數人則有輕微發燒、咳嗽。至於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佐敦新發茶餐廳與的士司機群組,今日新增6宗個案,當中3人是的士司機;今日另有兩宗本地個案源頭未明。至今本港累計1365宗確診及一宗疑似個案。
Read more